汤不平认真思考当时,缓缓说:“好像是有些不屑……”
不屑?
怎么可能有人对长生不老表示出不屑呢?
刘长阁有些震惊,自古多少帝王不想长生不老,不想多活几年,握着权势,握着天下,享受着人间巅峰处的绝美快意?
朱允炆竟然会不在意什么长生不老,为何会这样?
汤不平肯定地说:“确实是不屑,似乎还带着几分嘲笑,皇上应该是清楚,长生不老并不存在。”
刘长阁还是有些不太相信,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希望,皇上也应该去搏一搏才是……
反复看着审讯文书,刘长阁有些不安:“我总感觉佛、道突然出现,背后透着诡异,似乎有人故意散出的消息。道空这个人你说是懦弱胆小,可你想过没有,如果他是伪装的呢?一个流浪的乞丐,怎会提起造反的齐王,几句争执,又怎么会说出长生不老的秘密?”
汤不平也有这种感觉,暗暗咬牙:“如此说来,是有人给安全局布了个局,让我们往里面钻?”
刘长阁盯着汤不平:“我们之前正在调查什么?”
汤不平疑惑的眼神突然变得坚定起来:“我们在调查王仲和、毛瑞、刘寡妇,还有那个杀死毛瑞的头帷帽之人!如此说来,我们的调查方向很可能是对的,已经一步步威胁到了古今,所以他在此时此刻,抛出了道家的长生不老与佛家的刺杀计划,引我们分散力量去调查道与佛!”
刘长阁脸色阴沉,在房间里踱步:“无论是不是古今抛出来的棋子,我们都必须接啊。若真是古今在布局,那倒说明这两件事极有可能是真的。长生不老的事可以缓一缓,可佛门刺杀的事,绝计不能拖延。”
汤不平很是忧愁,动脑子的事有点难,尤其面对的是顶级棋手。
就在此时,百户张勋匆匆走了过来,对刘长阁禀告:“刚刚得到消息,刘寡妇去了曹国公府,而李增枝出了府,去了燕王府。”
刘长阁与汤不平对视了一眼,刘长阁下令:“刘寡妇交给侦察兵的兄弟跟着,安全局盯着李增枝,其他人手务必环控曹国公府,任何人进出都必须查清身份。”
张勋连忙答应,转身离去。
翌日,天晴。
因水师并没有班师,此番回到京师的,主要是庞焕、顾云等安全局人,庄正德、于茂彦等船匠、朱允炆并没有兴师动众,只是携内阁大臣、兵部与五军都督府官员前往龙江船厂迎接。
通往龙江船厂的道路已被清扫出来,积雪堆积在路旁,只有湿漉漉的雪水残留在混凝土道路上,车架平稳而行。
刘长阁将道空的审讯文书交给朱允炆,总共有三份,每一份都是完全相同。
朱允炆看过之后,将文书收入袖子之中,平静地说:“看得出来,是有人在移动棋子,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了。朕不担心他们在京师闹事,担心的是他们将棋局摆在了北平。让内阁给北平布政使张昺,包括营造新都的主要官员发个文书,让他们关注下民力与匠人动态,安排人深入其中,打探是否存在白莲教传播。”
“另外,让五军都督府给北平都指挥史司平安发文,让其秣兵历马,在北平进行一次冬日练兵,威慑宵小之辈,并做好预案,一旦营造新都出现混乱,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可以控制局势。”
刘长阁答应,将消息转告给解缙、徐辉祖等人,几人听闻北平可能有变,不敢耽误,在马车上就写了文书,加盖了自己的印章,差人去衙署加印递送。
庞焕、顾云、庄正德、于茂彦等站在船舷处,一个个激动不已。
回来了!
终于回到了熟悉的地方,回到了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蒸汽机船减了速度。
庄正德看着不断“放大”的船厂,不由地惊讶起来:“龙江船厂的高度是不是太高了?我观那个最大的船坞,少说也有十丈吧,谁建造如此巨大的封闭船坞,这是做什么用的?”
李坚走了过来,指了指远处的船坞:“那个船坞是新造的,名为铁坞一号。不瞒你们,那里正在建造大铁船,船身纯铁打造,不用木材。不用怀疑,铁船已制造了出来,只不过尺寸越大,难度越大,整件大尺寸铁板的制造实在是太难,否则定能制造出一个铁宝船。”
庄正德吞咽了下口水,铁宝船?
你也真敢想啊,宝船如此巨大的体积,要纯铁打造,要耗费多少铁料?再说了,都已经纯铁船了,干嘛还追求大体积,就不能制造成大福船那样的,足以纵横四海了。
庞焕看向岸边方向,对顾云说:“我离开时,内人已有身孕。转眼两年多过去,也不知道他们娘两怎么样了。给京师的兄弟们暗示了很多次,可就是没有人告诉我半点消息。我知道他们是对的,我知道的越多,越容易露出破绽……”
顾云安静得倾听着,此时是不需要回应庞焕什么的,他只是想说说话而已。
龙江船厂的闸门军士检验过船只身份后,打开闸门,一艘艘蒸汽机船缓缓进入了船厂码头。
庄正德看了看远处的码头上,只是站着一个人。
没有人迎接,空荡荡的。
船越来越近,庄正德才发现自己看错了,码头上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抱着孩子的女子。
庞焕看着码头上的丛佩儿,鼻子一酸,抬起手挥了挥。
丛佩儿看到了庞焕,人虽然黑了不少,但那张熟悉的面孔,总出现在梦里的面孔是不会忘的,抬手回应庞焕,喊着庞焕的名字。
庞焕不等船靠稳当,抓着一根缆绳直接就跳了下去,丢下缆绳,一步步走向丛佩儿。
丛佩儿抱着儿子走上前,打量着庞焕,流淌着眼泪说:“还没死呢,一直也没个消息。”
“总算活着回来了,佩儿,我们的儿子叫什么名字。”
庞焕伸出手指,庞长风抓住手指,用力地拉着,看着庞焕,稚嫩地发音:“大郎。”
丛佩儿噗嗤笑了,有些骄傲地说:“我给你生了个大胖小子,可疼死我了。小名叫大郎,皇上赐名庞长风,你若觉得不好,我们就换。”
庞焕不是第一天领会丛佩儿的任性了,她可以,自己不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很好啊,我喜欢这个名字,庞长风,儿子,快喊爹爹。”
庞焕逗着孩子,丛佩儿在一旁鼓励着。
“爹爹,抱。”
庞长风并不认生,似乎是血脉的羁绊。
庞焕举着儿子,见到脖子上垂着一块暖玉,不由地问:“这是?”
丛佩儿这才突然想起来,连忙说:“皇上给咱们儿子的,他也来接你们了。”
“什么?”
庞焕侧身,朱允炆缓缓走了过来,解缙、杨士奇、铁铉、徐辉祖等人在侧。
“安全局指挥同知庞焕叩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庞焕行礼。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伸手搀起庞焕:“你再不回来,丛佩儿可要把朕的耳朵说出茧子来了,留下奏报文书回家吧,给你一天假。”
“一天?”
丛佩儿不乐意了,刚想争论,就被庞焕拉至身后:“不需要一天,大琉球岛发生了许多事,不是文书可以说尽,臣请奏报。”
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真诚的朱允炆(一更)
朱允炆很想知道大琉球岛的事态细节,但此时此地,都不合适。
丛佩儿很是幽怨,征西大军去了一趟都有两个月休息,庞焕跑出去两年多,却只给一天假,实在是可恶,庞焕也是,呆子一个,竟然不向着自己。
“好了,别掐他了,安全局遇到些麻烦。”
朱允炆看到庞焕呲牙咧嘴,不由地对丛佩儿说。
丛佩儿紧张起来,一改顽劣,从庞焕手中接过孩子,认真地说:“你直接去安全局吧,我在家里等你。”
庞焕凝重地点了点头。
丛佩儿知道什么事可以开玩笑,什么事需要认真对待。朱允炆并不是一个不近人情的人,否则也不会容许自己在宫里耍性子,他说安全局遇到了麻烦,那一定不是小麻烦。
李坚、陈挥等带军士下船,船匠也上了岸,在李坚的一声山呼之中,庄正德、于茂彦等船匠、尹志国、孙岩等海贼,才惊讶地发现,迎接这些人归来的竟然是大明皇帝朱允炆!
朱允炆示意众人起身,径直走向庄正德、于茂彦身前,看着头发已是花白的两人与众多船匠,留下叹息:“朕派遣水师找了你们两年,终于把你们找回来了,这位是庄老先生吧,你们受罪了……”
庄正德、于茂彦等人动容不已,一个个抬起衣袖擦过湿润的眼。
“朕接你们回家。”
朱允炆一句话,打动了所有船匠,两年来的心酸苦楚,磨难痛苦,想念与牵挂,都显得不再沉重不可承受。
过往的,埋葬了。
庄正德垂泪不已,感动地说:“我等不过是小小草民,怎能受皇上亲迎,折煞我们了。”
朱允炆抓住庄正德满是茧子的老手,重重用力握着:“草民?不,你们是我大明子民,是大明伟大的船匠。你们受的苦难就是大明的苦难,你们回家,是朕的子民回家。迎接失散的子民与亲人,有什么不妥的?”
庄正德、于茂彦等人没想到朱允炆是如此的平易近人,如此的亲民,大明有这样的君主,实在是万民之幸!
朱允炆是有些愧疚的,阳江船厂被劫,陈祖义强迫船匠造船,持续两年的折磨与奴役,他们承受的痛苦都是朱允炆一手促成的。
为了战略的大局,牺牲了这些平凡且无辜的人,这是政治,不择手段的政治。
棋盘之中全黑白,大局之下皆蝼蚁。
小的牺牲,换来战略的主动与大明的基业,是值得的。
朱允炆安抚过船匠之后,看向尹志国、孙岩等人,这些曾经的海贼看到朱允炆,一个个瑟瑟发抖,连直视的勇气都没有。
庞焕在一旁说情:“若没有他们,安全局想要覆灭陈祖义海贼团是不可能的事,还请皇上看在其功劳的份上,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尹志国跪了下来,恳求:“我等为妖人蛊惑,错入大海,如今改邪归正,还请天子怜悯,给我们一条生路。”
“还请天子怜悯。”
孙岩等众人跪了下来。
朱允炆审视着众人,威严地说:“你们曾经是海贼,作恶多端,危害百姓,本不该饶恕。念在你们还知是非黑白,临崖而退,助朝廷立功,便饶你们不死。然死罪可饶,刑罚难了,每人拖出去杖二十。”
尹志国、孙岩等人忐忑的心终于下了下来,只要不杀头,挨打一顿也没什么。
朱允炆接着说:“领罚之后,愿意留在安全局的,进入安全局,为朕效力。想回故乡的发给五十两宝钞,分与土地,耕作余生,作一顺民百姓,都起来吧。”
庞焕佩服朱允炆,打一棍子给一甜枣,还真是用得溜。
没有回宫,直接在龙江船厂宴请了船匠。
朱允炆看着左右张望的庄正德、于茂彦等人,笑着说:“你们若是想要加入蒸汽机船只的研究、制造与改良,可以找万海平、梁尚才。”
万海平听闻,连忙接话:“你们都是技艺出众之人,龙江船厂欢迎之至,若是想留下,只管开口。”
庄正德感叹道:“皇上,诸位,我确实对蒸汽机极有兴趣,很想窥知其秘密。只不过我年老了,又甚至想念家人。”
梁尚才摆了摆手:“家人的事不需要你操心,你只要留下,水师自会将你的家人都接过来。无论是他们在京师短住还是长居,一应布置,船厂安排。”
“如此之好?”
于茂彦很是吃惊。
朱允炆深知科技与人才的重要,现在的二炮局、科技局、兵仗局、国子监匠学院、工程机械院、龙江船厂、清江船厂等等,主力人才都是匠人出身,如何解决这些人的后顾之忧,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研究、去创造、去完善,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果使用洪武朝的住坐匠、轮班匠制度,根本就无法保证研究的持续性,干几个月走了,其他人接手,这一项研究还怎么推动下去?
轮班匠适合普通技术性工程,比如修城墙,打家具等,绝不适合蒸汽机、铁船制造、金属研发、火器研发等,要确保核心人才全都是住坐匠,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他们的家眷安置问题。
像是二炮局,核心机密太多,朝廷也不可能捆住所有匠人五年十年不回家,他们也是人,也需要陪陪父母、老婆与孩子,也有情感需求,解决的办法只能是迁他们的家人入京,同时安置在附近。
通过多年的摸索,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操作流程,匠人想要入行,那朝廷就负责搬家,安置好这些人的家眷,确保匠人能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