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见高大海不接话,自己给他盛了碗鱼汤,奉到他面前:“有句老话不是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现在的世道,钱就跟水一样,您不让它流转,搁在这只能越不值钱。我们学校虽然才起头做生意,但不是我吹,到现在为止,我们不止没有蚀过本,还颇有盈余,只是限于资金不足,没法正经做起来。您也说咱们做玩具是条路子,正好面粉生意不好做,不如您投点钱给我们这试试?”
高大海瞪眼道:“我什么时候说面粉生意不好做了?爷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春妮笑道:“这不是明摆的事吗?高大爷,我又不跟您是同行,您就别逗我了。”
高大海这时却道:“你这个做积木的主意,我觉得的确有点不好。”
春妮作出“愿闻其详”的姿态:“您说?”她心中一笑,他肯主动说这件事,绝对是有点心动了。
“现在做积木的厂子太多了,你们这么小的生意,不做出名气,只怕难以为继。”
春妮讶道:“您怎么知道这些?”
“还不是我家那几个败家娘们。成天只想着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买衣裳,叫她们给儿子买点玩具,四个里有三个都是买积木,还有一个买拨浪鼓,还怪孩子不好伺候。都不好好伺候……”
春妮略过他一大堆女人孩子的话题,道:“不做积木就不做积木吧,我还有别的点子呢。我们学校有这么些会做木工活的学生在,再做别的,分分钟就能转行。”
方校长眼皮一跳:他们学校有很多会木工活的学生?他怎么不知道?
“你有什么点子?”
春妮跟方校长对个眼色,后者站起来,作了个“请”的动作:“高先生,咱们进学校去,边走边说吧。”
…………
高大海在学校里转过一圈,看过他们做的几个样品,当时没表态,只说给他两天时间想想,便带着人离开了。
春妮也不紧追着他不放。
从别人口袋里掏钱这种事,总不是那么容易的。
不过,跟高大海的一席详谈,打开了她另一条思路。
回去之后,春妮令心神沉入空间,从搜来的书籍中认真选出几种木工玩具,将之用机械透视图法绘制出来。图纸再拿到学校,跟几位老师再开几次碰头会,大伙各显神通,在亲戚朋友里大肆宣讲一通,寻找有意向的投资人。
这是其一,其二,既然要做木头玩具,自然要先调查市场。
不止是老师,学生们也忙活了起来。
方校长雇了几名半天班的半大学生,让韩老师带队,将位于租界的,大到百货商场,小到杂货铺,还有婴幼园,能转的都转了一遍,按春妮说的,统筹出一个顾客需求报告,将顾客们需求意向最高的玩具制作了几个样品,拿去给几位潜在投资人观摩。
拉投资这种事,做过第一回 ,第二回就不那么难开口了。
别人春妮不知道,她拿给高大海的时候,这位大爷毫不客气,将所有玩具都带回了家,豪言道,要是这些玩具他儿子们喜欢玩,他就投一千块钱给他们学校。
春妮的投资希望就此寄托在了几个三岁小儿身上。
好在虎父无犬子,高大爷家的几个儿子相当捧场,春妮磨破嘴皮子,最终为学校拉到了两千八百块的投资。
这笔钱成为了新创立玩具厂的最大一笔投资。
有了这笔钱,方校长立刻豪气起来,为学校先采购了五十把木工大锯,五十把木工小据,二十把游标卡尺,以及凿子,锥子,刨刀,砂纸砂轮等若干。
他再跟韩老师带着几个男学生合力从码头搬取来一大堆烂木头,挑出合适的学生,每天下课之后学着锯木头,刨木头花,为之后成立的玩具厂做先期工作。
既然正式成立了一个玩具厂,还拉来这么大的投资,只凭着学校老师们身兼几职肯定是不行的。
方校长暂时将学校操场让出半爿,给学校的预备木工们腾地方练习。
他同时拜托亲友帮忙,为玩具厂找来一个熟手木匠和两名学徒,再寻来位说是在卖玩具的洋行里做过高级经理的买办,最后花了些钱在工部局办下牌照,数天后,“好多趣玩具体育用品厂”正式开始了挂牌营业。
第52章 052 钉子户
学校的人事变动不止是多了几个木匠和一个经理那么简单。
方校长再不通庶务, 也不可能让玩具厂放任一个刚刚被聘进来的职业经理人把持。在工部局注册登记时,他自己挂名玩具厂的厂长,让韩老师当副厂长, 将他学校老师的身份开革掉, 目的是全身心投入到玩具厂的运营中。
韩老师跟胡老师等几个一样,肯来学校当老师完全凭一腔理想支撑。过去的几个月,他也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可靠可信。而且从工厂前期调研开始,到工部局办理牌照,一应事体韩老师亲力亲为,对工厂的创办功不可没,他当副厂长, 没人有异议。
除了韩老师自己。
方校长宣布任命之前,找韩老师谈了次话, 春妮在旁边。
韩老师很激动,说自己来学校就是为了教书育人,为了实现理想。
现在他去当了玩具厂副厂长,跟他当时毕业去洋行工作有什么两样?他坚决不肯。
春妮已经习惯学校老师跟外边的人不同, 凡事不以“利”字为先。但韩老师面对方校长开出的一个月薪水五十块也毫不为动,春妮心里极为感慨。韩老师知道玩具厂除了分给投资人的部分, 其他盈利都会投入到学校,但他推说自己能力不足,怎么也不愿意履任。
韩老师家境应当是所有老师中最差的, 方校长最后用让他“为他母亲的病多攒点钱”为理由劝服了他。
至于春妮,方校长也没忘, 给她挂了个名,就叫技术总工程师。
只是春妮在学校体育□□的身份暂时没人可取代,且还有自己的生意要兼顾, 没法将全部精力都扑到玩具厂的工作上,比韩老师,现在是韩厂长,春妮比韩厂长的工资低一级,按三十块一个月开。
三十块钱一个月,在这个年代的工薪阶层中,已经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工作。要不是方校长需要比照那位花高薪请来的郑经理给两名爱将开薪水,她也得不着便宜。正因如此,方校长再三叮嘱,让他们不能说出去,省得其他人知道后生出波折。
即便如此,方校长也说了,目前学校拉的投资需要先用到其他地方,薪水只能记一半到帐上去,等到玩具厂盈利之后,再折合成当时的币值,同利息一并发给他们。
春妮和韩厂长都表示同意,他们俩拿的是半薪,方校长挂了个厂长名头,却还一分钱薪水都没有呢。
即使只有半薪,十五块也很不少了,再加上她原先在学校里干的体育□□有六块薪水,光这两样,春妮每月固定拿的钱就比于先生高。
干拿钱不干事,这不是春妮的为人。
这么高的薪资,也让春妮拿定决心,在学校的半天班中雇
了两个学生,代替她负责小吃摊白天的运营。她目前除了负责揉馒头,熬胡辣汤之外,卤煮只要汤料到位,不需要操别的心。其他的几眼灶和小吃都交给了李德三负责,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了玩具厂的运营中。
如今春妮身兼□□,总工,小摊主三职,还得隔天晚上摸黑干点倒卖煤球的活。要不是她有上辈子的力气,以及这辈子从小她妈给她调理的体质打底,真不一定撑得下来。
对了,还有常先生交代的倭语学习,春妮也不敢落下——在她得知她的倭语老师小岛宁次一学年的课程需要一百五十块大洋之后。
这份情愈发还不起了。
春妮有心再携礼去常家拜访常先生一家人,可惜他们两人都是分身乏术。春妮只能通过常文远偶尔的带话,听到一些对方的消息。
好在都是好消息。
倭国人已经开始同吴江大学对接,将大部分设备和书籍还给了校方,学校也开始了先期搬迁准备。不出意料,最多到年后三四月份,学校就可以完成全部搬迁。
玩具厂解决了初步架设问题后,再就是韩老师空缺下来的老师招聘。方校长对春妮说的,学校须得有音乐和美术老师很重视。
学校虽然只打算培养木工,但做手艺人不能只会干活,还得有基本的美感,对美的领受,即美商。否则,这样培养出来的木匠只能做个说一步动一步的匠人,无法有更高的造诣。
虽然说这话的春妮也只是个会横刨竖削,连个雕花都干不了的初级木匠,但方校长从小接受传统教育长大,诗词书画不说有多高水准,但最基本的美商他是有的。
他深以为然。
于是,继木匠师徒和郑经理之后,学校又多了两名老师。
一名姓尹,负责填韩厂长的空,教授两个大班的国文,还要负责印刷部门的油印工作。另一名姓林,说是学过几笔西洋画,识五线谱,也会吹笛子,还会拉小提琴。
这两名都是男老师,跟韩厂长不一样,他们都不用负责守校。
春妮怀疑,这跟学校目前腾不出多余的房子容纳更多的老师住校有关。
不过,她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可以很快得到解决。
学校一下增加了好几号人,不可能都窝在方校长跟韩厂长的小宿舍里办事。那个小宿舍以前只是个五六平方的小门房,塞下六个老师就勉强,更不论其他。
要么搬迁,要么原地再盖几间房子办公。二择其一,迫在眉睫。
这两间仓房原本是张鹤年先生小舅子的产业,张先生的老丈人以前是青帮大人物,据说还是海城有数的一位闻人。倭人进驻海城之后,几度延请张先生老丈人在新政府任职,均被他托病推辞了。倭国人很不耐烦,曾在各种场合放话,要给这位老爷子好看。
老先生如何应对,春妮不知道,只知道老先生的家人被吓得不行。恰逢张鹤年先生遇刺,这下捅了马蜂窝。各房头生怕死期将至,走关系的走关系,卷铺盖卷的卷铺盖卷,不出一月,将家里不方便带走的东西卖的卖,送的送,处置干净之后,留下死活不肯走的老头,携家带口,逃命般地离开了海城。
码头的这两间仓库便是张先生趁机便宜买到手上,交给了方校长。
江浦报童学校的这块地皮算是半正式地成为了学校校产。
所以说,搬迁是不可能搬迁的。以学校的销金能力,还要以此地为据点,长期当钉子户才能活下去这个样子。
至于学校为什么一定要设在江浦这里,端看这一带的地形就知道了。
前文曾有言,在海城会战那会儿,江浦这一带遭受过倭军的“重点照顾”,这一带废弃的房子非常多,包括王阿进家里的小铺子就是毁在那时候。
学校后边就紧邻着一大片废墟。
韩厂长去工部局给工厂跑手续时,意外得知,因为这一带毁于战火的房子很多,工部局并没有及时组织人手堪验核实。换句话说,如果操作得当,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划一块地,盖几间房子充作校舍。
这会儿盖房子,跟后世差不多,需要问工部局跑手续先买地皮。租界的地皮多贵,哪怕经历过战火,价格有所回落,但把玩具厂的余钱全拿出来,只怕也买不到之前他们一间仓库地皮的一半。
学校要盖点房子,只能想些非常规办法。
春妮给方校长出了个主意,让他请几名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废墟中拾捡碎砖头收集起来。若遇着有人问,就说学校想撤去原先的木栅子,正式盖个围墙,等砖头攒好之后就正式开工。
别说,这个答案一说,堵住了不少好事人的嘴。
砖头捡得差不多,附近的废墟清理得也差不多之后,方校长再组织几个学生在空地刨坑。
有入行的看着不对,问他:“我怎么看这像是在打地基呢?方校长,你真不是在盖房子?”
方校长如今也学会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你说这里啊?这一块是我们想盘个猪圈,等来年养几头猪,年末了也好给学生们打个牙祭。”
那人还想再问,方校长笑呵呵地挤开他:“对不住,让让,让让啊。”
这附近人多嘴杂,再往后数天,不知是谁背地里把发生的事捅给了巡捕房。
大鼻子的英国警长来转了两圈,让方校长请进去喝了杯咖啡,出来时挥舞着警棍,操起生硬的华文一顿大骂:“盖个鸡窝也要找阿sir,盖个猪圈也要找阿sir,阿sir的时间不是时间?谁要是以后没事找事,别怪我请他去巡捕房喝咖啡!”
围观人等顿时作鸟兽散。
自此之后,江浦学校挖坑也好,搬砖头也好,是再也没有了人敢过问。反正他们又没有真的盖起房子。
时间渐渐到了圣诞节,按照常规,租界所有的外国雇员都要放三天假,英国巡捕房也不例外。
放假的当天大清早,王家兄弟领着好几十个身强力壮的力夫推来数车泥瓦和钢筋,沿着废墟划了一个大圈子,之后在学生们提前挖好的几个“坑”边搭开架子,再从教室里扯出条电线,抹泥的抹泥,拌灰的拌灰,日夜开工,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等到三天时间一过,英国巡捕们重新上班,学校的新围墙里,多了数间敞亮干净的青砖大瓦房。
地有了,房子也有了,方校长有关学校的心事去了一大半。
只剩下一个要命问题,在时局的催逼下,也必须要做出个决定了。
第53章 053 太阳
学校另外的那个问题, 从常先生遇刺开始,就现出了端倪。
不,这个问题不能完全归咎给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