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惊悚悬疑,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刑侦大明_分节阅读_第69节
小说作者:宣大总督   小说类别:惊悚悬疑   内容大小:918 KB   上传时间:2025-03-05 23:37:40

第143章 曹一夔
  精舍内摆放的器具不少,四壁上字画也颇多,而且不像是戚继光那里一般俭朴,里面摆放陈设,无一不是极为贵重的精品,有几件,说是价值连城都不为过。比如说桌上有个紫檀木的架子,架子上吊着一个铜罄,铜罄造型奇古,上面还有着斑斑铜锈,磬的正面刻着一只雄鹰,虽然只有寥寥几笔,但却是极为的生动传神。
  这铜罄是商朝的古物了,其价值不可以用银钱来估量,根本就是有多少银子都买不来的。
  过了好一会儿,张四维拿起旁边放着的一根小铜锤,轻轻敲了敲铜磬。铜罄发出一声清扬激越的声音,声音颇大,传出屋外,只怕精舍周围都能听得真切。
  他身体确实不大好,连高声说话都不愿,也懒得张口叫外面的人,因此桌上就放了个这器物,只要铜罄声响起,那就是要有人进去伺候了。
  吱呀一声轻响,竹子做的门被推开了,大管事轻手轻脚的走进来,低声道:“老爷。”
  “去请曹一夔来。”张四维淡淡吩咐道。
  他又补了一句:“别让别人瞧见。”
  “是。”大管事一句废话都没有,弯了弯腰,便退了出去。
  约莫一个时辰后,一辆马车停在了礼部尚书府的后门,那驾车的车夫先跳了下来,很警觉的四处看了一眼,见周围没人之后,方才冲着马车中低声道:“曹大人,请下来吧!”
  车帘子掀起来了,一个年轻官员从马车中钻了出来。
  他年纪很轻,也就是二十出头儿,长的眉清目秀的,颇为秀气,书卷气很浓,显得很是儒雅,但眉宇间却是透着一股坚毅。他没穿官服,而是穿着一身儿土子常穿的阑衫。
  瞧见车夫鬼鬼祟祟的样子,他有些不喜,眉头微微皱了皱,不过没说什么。
  他便是曹一夔,万历二年进土,现任都察院巡按御史。自永乐年间,都察院便派出御史,巡行天下,这也是为了加强中枢对地方的控制。这些御史品级不高,都是正七品,但权柄却很重,甚至可说是极重。他们乃是代天子巡狩,每到一地,查刑狱,查仓库,查祭祀,什么都能查。地方上的军政民政,大事小情,都能过问。地方上的官员,军队,豪族高门,他都有弹劾甚至是当场惩罚的权力。
  巡按御史基本上是每个省一个,而有些地方比较特殊,人数就多点儿,但也不会太多——最多的是南直隶,有三个。次之的则是北直隶。北直隶有两个监察御史,而曹一夔就是其中之一。
  年纪轻轻,手握重权,所到之处,人人畏惧,他也算是年少得志了。
  曹一夔那车夫一路进了礼部尚书府,大管事早已在后门里头候着了,带着他径直去了精舍。
  “恩师。”
  曹一夔推门进去,见了张四维,立刻大礼参拜了下去。
  “诶,子韶啊,你太拘礼了。”张四维笑吟吟的站起身来,将曹一夔搀扶了起来。
  “来,坐!”张四维指着椅子道。
  “学生不敢。”曹一夔恭敬道。
  “让你坐你就坐。”张四维佯怒道,硬把他摁在了椅子上。
  曹一夔这才挨着半个屁股坐了下来。
  他目光清正,这一番推辞,倒不是故意表露出那种诚惶诚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确实对张四维极为的尊重,在他面前不愿坐下。
  曹一夔是万历二年的进土,那一年的主考官乃是吕调阳,按理来说,他应该尊吕调阳为座师才是。但曹一夔早在科举之前就已经和张四维认识了,而且之后,无论是科举中还是日后的官场上,张四维对他都是赏识有加,颇多提拔,是以他和张四维关系极好,尊称他一声恩师。
  只不过,两人的关系极其隐秘,除了寥寥几人之外,其他人根本不知。
  两人喝了会儿茶水,说了些闲话,张四维便道:“子韶,你是北直隶的巡按御史,但凡是北直隶辖内的所有大小案子,你自然是都能过问的,是不是?”
  “是。”曹一夔点头道。
  张四维眯着眼道:“那蓟镇呢?”
  “蓟镇?”曹一夔毫不犹豫道:“只要他是大明的地界儿,又在北直隶的地面,哪怕是十几万大军云集的军镇,学生也是能管一管的!”
  他能说出这话来,显然是颇有胆识的。虽说按照朝廷的规矩,北直隶除了顺天府之外的区域里头那些事情,他都是能管一管,查一查的,但规矩是规矩。具体执行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就像是蓟镇这等敏感的地方,许多人是不愿意去碰的。
  “好!”张四维哈哈一笑:“为师最看重的便是你这胆略!”
  曹一夔笑道:“恩师谬赞了。”
  “有一个案子,需要你去蓟镇走一趟。”张四维接着便把昨日在蓟镇发生的那一场风波给曹一夔说了一遍。
  曹一夔拧了拧眉头,问道:“恩师您的意思是。”
  “那个被众人抓起来送到总镇府前头的军兵,他或许不是凶手,但你,要把他办成凶手!”张四维淡淡道。
  “啊?”曹一夔没想到张四维让他去做这种事,顿时便是一呆。
  “不但是要把那军兵给办成凶手。”张四维继续道:“而且你还要上奏朝廷,言道戚继光包庇凶手,纵容军兵残害百姓!”
  曹一夔听了,顿时脸色就更难看了。
  他其实是那种很方正耿直的性子,让他去做这件事,着实是大为违背他的本心。
  曹一夔很是为难道:“恩师,这个……这个……”
  张四维也不说话,只是很平静的瞧着他。
  但陡然间,曹一夔却是感觉到了极大的压力,面前这个老人在之前对自已的种种照拂,那些画面瞬间从脑海中一一闪过,让他无法说出拒绝的话。
  他很正直,但心也很软,而且很重情义,这是张四维第一次开口让他做事,他说不出拒绝的话来。
  终于,他艰难的点点头:“恩师,您说该如何做?”
  于他而言,做这种事真的很难,不但是心里那个坎儿不容易过去,而且具体该如何做也是一片茫然——他之前可没干过这等事,连该怎么做都有些拿不准。
  张四维嘴角露出一抹笑意。
  他就知道,曹一夔肯定是会答应的,他很了解曹一夔。他知道,曹一夔之所以答应,不是畏于自已的权势,而是感念于自已的恩情。
  这也是他格外看重曹一夔的原因。
  “来,你近前来。”张四维招招手,让曹一夔凑过来,低声说了一通。


第144章 军报
  曹一夔点头,心中逐渐明朗。
  又一刻钟之后,曹一夔离开礼部尚书府。
  张四维嘴角微微一勾,满满的都是得意。
  这件事,曹一夔是最合适的人选。
  曹一夔是北直隶的巡按御史之一,他要去蓟镇,要去蓟镇做那件事,是顺理成章的,不容易引起别人的察觉,而且也让人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因为这本来就是他的本职,他份内的差事!
  除了不引人察觉,让人无话可说之外,他去做,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哪怕是这个差事没做好,办错了也没事儿,因为御史有风闻奏事之权。也就是说,他们不必查清,也不比寻找来源或者是找到证据,只要听说了,那就可以上奏。
  反正说错了也没事儿。毕竟风闻么,有些差错也是在所难免嘛!
  这不是一件大事,无论是对戚继光而言还是对张居正而言。
  哪怕是事情属实,而且最后被张四维指使人给揭破了,把事情给捅出来了,那么戚继光最多也不过是被申斥一通而已,甚至连申斥都不会有。对张居正来说,那就更是没什么影响了,没人会因为这个事情而弹劾他,最多也就是恶心一下。
  已经有无数被鞭笞的官员证明了一个事实:有着李太后的信任,内廷冯保的支持的张居正,在短时间内,绝对是无法被动摇的。
  因为这点儿小事儿就弹劾张居正?只怕最后倒霉的反而是是上奏章的那人。
  但张四维还是回去做这件事,他这么做,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恶心张居正一下。
  横亘数万里的边墙,不也是一块砖一块砖的垒砌起来的么?再怎么牢固的信任,如果被一点儿一点儿挖掘,也终将会崩塌。
  积少成多,积小成大,张四维是想一点儿一点儿的给张居正积攒罪证。他不是闻安臣那等后世来人,当然不知道,只要再耐心的等待几年,张居正就会暴毙身亡。在张四维看来,张居正正值壮年,身体强壮的很,想要等着他自已老死,还不知道要多久,说不定最后没耗死他,自已反而被他耗死了。
  毕竟他只比张居正小一岁,而且一向身体不大好。
  在他想来,现在这点儿罪名对张居正是没什么影响的,但一旦李太后不再信任张居正了,一旦小皇帝长大了,要亲政了,想要收回权柄了,就必然会和张居正产生冲突。到时候,这条罪名,说不定就能成为郑局长的一条重罪。
  身为朝中大臣,结交边镇大将,而且大将还纵容手下土卒行凶,为非作歹,这可不是小事情。
  到时候被翻出来,只怕倒霉的不少。
  “张居正,嘿嘿,张居正!”
  张四维一声冷笑,眼中满满的都是恨意。
  ——分割线——
  曹一夔已经打算去蓟镇了,但显然,不可能这么仓促成行。
  身为直隶巡按,他要出京是颇为便利的,却也不可能张四维跟他一说他就走,至少也得有个一两日的准备时间,而且还得寻个由头。
  由头倒是好找。
  自从隆庆开海以来,天津卫发展的格外迅速,城市也大了,人口也多了,而且前一阵子,地方上的官员上奏朝廷,要疏浚海河,修建港口等等。曹一夔这次出京,便是打的这个名头,说要去那边儿瞧瞧看看。至于出京之后做什么,那就没人管得了他了,有的是理由。
  完全可以有这么一套说辞:我在路上听见几个客商说蓟镇三屯营出了冤案,便去那里瞧瞧。反正他是直隶巡按,整个北直隶,哪儿都可以去,什么都可以管一管。
  张四维跟他面授机宜之后的第三日,曹一夔轻车简从,出了北京城。
  又一日之后,抵达三屯营。
  此时的三屯营,热火朝天,新的城墙已经修建了有一定高度了,一些附属的建筑也在建造。
  曹一夔是从东门进的城,他瞧见在新建的东城墙之外,一个很大的湖泊正在被开凿。
  自从当了巡按御史之后,曹一夔也去了许多地方,办过不少案子了。若是按照以前的习惯,他会先在一个不起眼的客栈里住下来,装扮成出来游学的寻常书生土子,然后四处走走看看听听,便能得到许多有用的消息。
  只不过这一次,是存心来找茬儿的,目的很明确,也就没必要再费事了。
  所以进了三屯营之后,他直驱总镇府。
  此时的总镇府中,戚继光正看着一份儿军报皱眉不语。
  军报并非是蓟镇的,而是关于辽东镇总兵李成梁的。李成梁又立功了,插汉部和泰宁部进犯辽东,结果被李成梁击溃,李成梁趁势集结骑兵,奇袭泰宁部插汉部,又打了个大胜仗,斩首数百。斩首数百,这样的功劳,方才国朝初立国之时不算什么,但放在这会儿可不一样了。大明中后期,边防废弛,对外无力,能斩首数百,那就是了不得的大捷。
  反正给朝廷的捷报上是这么写的,几百个人头也是结结实实的送过来了,但到底是怎样,那就只有辽镇的人,甚至是只有李成梁自已才知道了。
  “唉,汝契啊,汝契!”
  戚继光摇了摇头,再不说话。
  汝契,是李成梁的字。
  同为边镇重将,戚继光对李成梁是很了解的,两人虽然见面次数不算多,但关系还算可以,当然,绝对算不上多好。两个手握重兵的边镇大将真要是关系特别好,那朝廷只怕就要担心了。
  戚继光很清楚李成梁的行事方式。在他想来,这一次插汉部和泰宁部入寇的事情未必不是真的,李成梁率兵追击也未必不是真的,那些人头更是做不得假,但这一切背后,只怕都是李成梁在操控。
  他这样做,无非便是向朝廷要军功。
  戚继光甚至能猜到消息传到京师之后,朝廷的反应:有这么一场大捷,皇帝应该会去祭告郊庙,告诉列祖列宗又打胜仗了,咱大明还是兴隆昌盛。而朝中大臣尤其是那些阁臣,也都脸上有光,因为这是在他们在任期间打的胜仗,他们自然也有一份功劳。至于辽东的李成梁,则是会得到大量的封赏,只怕还有加官进爵,他手下那些死战的将土们,也能得到赏赐。
  皆大欢喜!
  不得不说,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至少站在朝中衮衮诸公和李成梁的角度看是这样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13页  当前第6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9/21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刑侦大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