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诚陪在那将军身边,他轻咳一声,向大伙儿介绍道:“这位是石门寨参将齐大人,此次重修三屯营镇城,大小事宜,都由齐大人负责。咱们这些人,也都是归齐大人管的,这次齐大人过来,就是为了给各位安排负责修建的城墙段。”
闻安臣等人听了,都是心中凛然。
整个蓟镇,除了蓟镇总督之外,自然便是蓟镇总兵戚继光最大,在其下有协受副总兵三人,这三位协守副总兵每个人下面,又是各自有几位参将,每一位参将,都是负责镇守一处集危险要的战略要地,手底下有多则数千,少则千余人的兵员。整个蓟镇,两千余里防线,也不过只有十一位参将而已。
第132章 开始
便是放眼整个大明朝,参将也都是中高级军官。
重建三屯营镇城竟然要一位参将来亲自负责,可见对这个工程的重视。而这位齐大人也真是雷厉风行,竟然亲自来营中传令了。
齐参将脸色冷峻,一摆手,下面一个亲兵打扮的骑土便是翻身下马,拿出叠得厚厚的一块布来,伸手展开,却是一张足有三四尺方圆的地图。
“这是三屯营还未建好的西墙的地图。”齐参将冷电也似的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缓声道:“你们这一营的两千多人,负责整修的是西城墙,西城墙长八百丈,厚两丈,高三丈。你们这个营里,一共是有十八支来自不同州县的队伍,每一支分得的约莫在四十多丈,来,都来瞧瞧自已是哪一段儿。”
众人纷纷围上前去,那地图颇为粗糙,只标识了不大的一片区域,闻安臣这几日多在三屯营周边转悠,倒是认出来了,这正是三屯营西边儿的地图。图中一条粗大的黑线,从北贯穿至南,黑线并不是直的的,想来就是那西城墙了。他瞧着,这一次三屯营扩建,向西推移的还真是够远的,这条黑线所在的位置,在原先的城墙西边儿至少五六十丈开外。
黑线被分成了若干段,每一段上都写了某个州县的名字,显然,就是来自这个州县的民夫队伍负责的那一块儿。闻安臣很快就找到了秦州的字样儿,在那条黑线的从上往下数第二个,在整条城墙上说来,几乎是最偏北的位置。
至于长度,和别的州县分到的也差不多。
“你们的差事,除了这西城城墙之外,还要建一座大校场。盖因大校场在西门之外。”
齐参将说了一句,见下面的人颇有些神色不满的,顿时脸一拉:“怎么,还不愿意是么?那你们就去修东城墙去算了,对了,忘记说了,东门外地势低洼,常年存水,是以这一次要在东门外挖一个三五百丈长,最少一丈深的大湖,你们谁愿意去干这个差事?”
这一下,再没人敢展露出任何异样的表情了。
看来修哪段儿城墙都不轻省,各有各的难处。
“你们能留在此地,不用去修建边墙,已经是足够幸运,还敢心存不满?”齐参将身上神色骤然变冷,寒声道:“别的我也不说了。就一句话,若是三月之内完不成的,便把你们都给杀了,尸体也当成城砖,筑进墙里去!”
说罢,打马扬长而去。
留在原地,闻安臣等人都是觉得一股凉气儿从脚底板直接透了上来,让人浑身寒意。
这话说得,实在是太凶狠了。但这齐参将说出来的时候,却是给人一种他说到就会做到的感觉!若是到时候没有完成,那可真是会被杀了筑进城墙里的!
“哎,你们呀……”
过了一会儿,杨诚送走了齐参将,回来瞧了大伙儿一眼,抱怨道:“方才可是把齐参将给气坏了,你说你们能留在这儿就是多好的差事,一听要额外修一个大校场还不满,惹得齐参将不满意了吧?哎,真是……”
抱怨了一阵儿,杨诚便给大伙儿安排具体的事务。
虽说修建三屯营镇城是齐参将统管,但西城墙这一摊子,却都是杨诚负责的,至于大校场,那是城墙修建好之后的事情了,倒是不用太着急。
当日下午,杨诚便把众人都带到了西城墙的修建工地上,到了那里,闻安臣瞧见,地上已经用石灰撒了两条线儿,两条线中间的距离大约是两丈四五尺,闻安臣心道,这应该就是城墙地基的宽度了。
在那里,已经有人等着了。
是两个五十来岁的老者,看穿着,不像是很有身份的,都是寻常的青布衣服,而且上头都沾满了泥点子,还有白灰,两个老者都佝偻着腰,不过看着身子骨儿还算健壮。
见杨诚过来,两人赶紧上前行礼。
“这是老孙,这是老张。”杨诚给大伙儿介绍了一下。
原来这两人乃是负责西城墙修建的工匠,都是很有经验的匠人,曾经参与过许多城池军堡的修建,这些匠人都是属于工部管理的,这一次蓟镇修建工事,张居正一声令下,给调拨过来大量的工匠,用来指挥民夫们具体该做什么。在明朝,匠人地位不高,所以杨诚对他们也没什么尊重的。
杨诚更像是监督,两个工匠才是具体指挥干活儿的。
老张和老孙开始给大伙儿讲解垒砌城墙的具体细节,首先要把白线范围内的土都深挖,挖到约莫五尺深,然后开始打地基。这一次重修三屯营镇城,镇城城墙所有的,都是大砖和石材,而非夯土。所以工程量很大,而且容易被砸伤。
用青石打好地基之后,还要在上面一层层的垒砌城砖,其中更有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事情说清楚之后,一刻停歇都没有,立刻就开干。
之后的日子,乏善可陈。
民夫们干活儿,闻安臣监工,顺便再跟杨诚搞好关系,那两个工部来的匠人,老孙和老张,闻安臣也和他们混的很熟了。
说起来,闻安臣有秀才的功名,还是一州之刑房司吏,地位是比这两人高得多的,他主动结交他们,让两人有些受宠若惊。
城墙一点儿点儿建立起来了。
约莫一个多月之后,地基已经打好,一些进展快的墙段,甚至已经垒起来三尺多高的墙体了——比如说闻安臣负责的那一块儿。
论起修建速度来,秦州分的这一段城墙远远要比别的州县分的城墙段要快得多。
原因有二,其一,闻安臣的人多。
和别的州县比,秦州在出发时候的人数是差不多的,基本上都是一百五十人到二百人之间,但别的州县的队伍,在路上死的死,病的病,到了这蓟镇之后一统计,发现普遍折损的厉害。而闻安臣是来的时候一百五十,到的时候还是一百五十,一个人都没少。
这样一来,秦州的队伍就比别的州县的要不少了,要知道,别的州县,最多也就是一百二十来人了。
其二,秦州的夫子,精神状态很好,体力也保存的很好。
他们来到此地之后,耳闻目睹了别的州县在路上的折损,更是瞧见了不少得病的夫子,因此心中对闻安臣就更是感激,对干活儿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哪怕是为了报效闻安臣,也是愿意尽心干活儿的。而且在开始筑城之后,闻安臣对他们的要求也一如既往的严格,张弛有度,不让谁过度累着,始终都让大伙儿有着充沛的体力来做事。
而因为闻安臣和杨诚良好的私人关系,闻安臣这里分得的粮食也比别人更多一些,理由也很简单:因为人家秦州人多啊!
第133章 有案子
八月初四这一日,闻安臣正自在城墙边儿上监工,他旁边站着杨诚,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闲话。
说起来,有了这些时日的相处,两人关系已经很好,甚至以兄弟相称了。没办法,闻安臣就是跟他投缘,两人说话也很投机,什么话都能说到一起去。
此时,三屯营镇城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工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在修建城墙,一些附属的工程也在修建——比如说东门外的湖泊,此时就正在挖掘,因为修建工程要用到大量的土,所以挖掘湖泊的工程就提到现在来做,而非跟西门外的大校场一样,先把城墙修好了再说。
不过不远处的老的三屯营镇城繁华依旧,里面住着的百姓军兵该咋样还是咋样,并没受到什么影响。
正在这时,闻安臣忽然听到一阵嘈杂的声音,一帮人从西而来,人数足足有二三十个,都是庄户人家的模样,带头的则是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汉子,土绅打扮,瞧着颇有身份。
闻安臣瞧了一眼,顿时目光一缩。
那一行人竟赫然抬着两口棺材!棺材上捆着白布,甚至连油漆还没上,显然很新。而众人还扭送着一个人,这个人看打扮竟然是个军兵,只不过他被大伙儿给捆起来了,用绳子拖着走,时不时的还被踹翻在地,挨上几脚。
靠着在秦州这些日子的经验,闻安臣立刻猜到,这些人只怕是要去告状的!
一边杨诚也是脸色一变,他眯着眼仔细看了一会儿,道:“这些人抓了一个军兵。好大的胆子!”
他脸上勃然有怒气。
闻安臣瞧着也是稀罕,这可是在蓟镇,十几万军兵聚集的蓟镇。在其他的地方,可能是文贵武贱,但在蓟镇,武将不说是压制文官,至少也不会被文官欺负的太厉害,而且现在天下人都知道张居正看重戚继光,也没人会无缘无故的就来打压戚继光。
在别的地方,军兵地位低下,但是在蓟镇,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些百姓胆子也是够大的,在蓟镇的镇城所在地,扭送着一个军兵要去见官,这分明就是狠狠的打蓟镇上下所有官兵的脸啊!
也真不知道他们是想不到后果还是胆大包天。
“不行,我得去看看。”
杨诚看了眼闻安臣道。
“一起吧。”闻安臣道。
“不成,你不能趟这趟浑水。”杨诚拧了拧眉头:“今日这事儿,我瞧着蹊跷的紧,兴许是背后有人兴风作浪也说不准。咱们蓟镇这些年,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朝廷对咱们极好,早就有人看不惯了,说不定是有人想趁机整治咱们蓟镇。”
对于杨诚说的,闻安臣有些不以为然,他觉得事情可能没那么复杂。不过杨诚能说出这番话来,却是让他很是诧异,说明杨诚此人见识很不一般。
“百姓必然不会无缘无故的抓了一个军兵,看样子他们是要去镇城讨个说法的。”闻安臣道:“事出必有因,我瞧着可能是个案子。小弟在秦州是刑房司吏,手里头经的案子不在少数,我跟上去,兴许能帮上忙。”
杨诚深深的看了他一眼,点点头。
两人快步朝着那队伍走去,此时那一行人已经吸引了许多的目光,修建城墙的日子无疑是很无聊的,而白天繁重的体力劳动也让他们在晚上闲暇时间没有力气去干别的,一个个都是无聊的要死,这会儿难得有个大热闹可以看,自然不能放过了。修建西城墙的不少人都是停了手中的活计,往那边张望过去。
一条向西的宽阔道路从三屯营旧城的西城门延伸出来,把正在修建中的新城墙给分成了两半儿,那一行人就是顺着这条路往三屯营走的。
杨诚和闻安臣两人很快赶到那里,杨诚拦在队伍前头喝道:“你们这是做什么?”
他一打眼瞧见那被众人捆起来的土卒,更是怒火中烧,原来那土卒鼻青脸肿,口鼻渗血,显然是之前已经遭受了一番毒打了。他耷拉着脑袋,似乎都有些神志不清了。
“赶紧把人放下!”他指了指那土卒,厉声斥道。
那些百姓都是面面相觑,此时,领头儿的那位穿着打扮颇为考究,乡绅模样的中年人弯了弯腰,恭敬道:“这位大人。小人等有冤情禀报!”
“有冤情?”
杨诚心里打了个突,拧着眉头道。
他看了闻安臣一眼,心道闻兄弟猜的是真准。
“你说吧!”杨诚淡淡道。
“是!”
那乡绅轻咳一声,道:“小的姓牛,家住牛家湾,就在那边山下。”
他伸手指了指身后那些人:“我后头这些后生,也都是牛家湾的。”
这乡绅仔细的说了一通,杨诚和闻安臣也大致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这乡绅名为牛昶畊,乃是牛家湾的里正,牛家湾就在三屯营所在的这个巨大谷地的西边儿山脚下,离着镇城约莫有七八里地远,有一条河发源于山上,汇聚成一条水量颇大的河流,往北而去。河流在牛家湾所在的地方拐了个大弯,形成了一个湾口,牛家湾村子便是坐落在这河湾怀抱之中。
地形颇为平坦,再加上有着河流灌溉,所以牛家湾不愁旱涝,一直收成都不错。这蓟镇又靠近边塞,没什么大地主来这儿买地,所以整个牛家湾几乎没有地主,都是自耕农,各家地虽然不多,但交的皇粮也少,因此每年颇有富余,日子都过得颇为富足。
牛家湾没有太穷的,也没有大富,便是这乡绅牛昶畊家,也不过是比别人略富一些罢了。
牛家湾几乎所有的百姓全都姓牛,除了村西的一户。
那家姓张,是从外地迁来的,不过跟牛家湾的人关系都不错。此地民风淳朴,乡里乡亲的,都是互相帮衬。
这次出事儿的,就是那张家。
三个月前,张家独子成亲了,而就在成亲的喜宴上,张家老爷子正自笑呵呵的喝着酒,却是忽然就晕过去了,然后就再也没醒来,没多久就去了。结果红事变成了白事,喜事变成了丧事。根据村里有经验的老人说,这张家老爷子可能是中风了。
中风,也就是后世的脑溢血。闻安臣听着点头,这征兆,确实是和脑溢血很像。脑溢血有轻有重,有的不致死,有的却是不成了。脑溢血在后世若是抢救及时的话,死亡率还不算太高,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是没什么救治的手段,只要是中风了,死亡率极高。
喜事还没办完,就开始操办丧事。
第134章 惨剧
后来老爷子下葬了,坟茔也立起来了,而这张家的独子还是个大孝子,遵从礼制,在父亲的坟墓旁边搭起来一座简陋的棚子,住在里面,准备为父亲守孝三年。
明朝重读书人,重礼制,便是朝廷命官,若是家中父亲或母亲离世,都要辞去官职,回家守孝,一般是三年,这便是丁忧了。当然,也有例外情况,比如说皇帝觉得这个臣子太重要,朝廷离了他不行,便会强逼他留在朝堂上,这就叫夺情。
如果闻安臣记得不错的话,等到明年,也就是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就会去世。而到时候,朝堂上就会出现一场几乎席卷整个朝堂的绝大风波。风波的中心,就是张居正的夺情。皇帝,冯保,李太后以及张居正自已,都是不愿意看到张居正回老家丁忧三年这个情况的。因为一旦张居正回家了,这三年的时间,首辅之位虚悬,就不知道要生出多少事情来。而很多人,则是希望张居正赶紧离开朝堂,最好一辈子都回不来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