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州到蓟镇,行程三千多里,历时两个多月,终于到达。
出发的时候还是五月端午,此时却已经是流火七月。
今日天气不是很好,阴云密布,一阵风吹来,闻安臣似乎都能感觉到一阵隐隐的凉意。七月流火,而在这接近塞外的北方边地,甚至已经能够感觉到了一阵凉意。
距离黄榆关西边儿的偶遇已经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那一日闻安臣和三小姐秘密商议了很长时间。三小姐同意了他的那些方法,而闻安臣则是就赵记大车行和三小姐的合作,和她大致的定下来一些规矩和方向。
当然,事情仓促,许多都来不及弄,一些具体的事情,还得回去再说。
作为九边重镇之一的蓟镇,负责的防线东西绵延两千余里,闻安臣等人到达的地方名为三屯营,从天顺二年开始,三屯营就是蓟镇的镇城所在地。
这座三屯营镇城还是天顺二年时期修建的,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当时的蓟镇规模也不如现在大,兵员也不如现在多,是以镇城修建的规模就不算多大,容纳现有的这些军民已经是颇为的捉襟见肘。而且毕竟已经修建一百多年了,也是颇为的破旧,需要重新整修一番。这一次蓟镇要修建敌台,重修防线,因此朝廷下令天下各州县都出民夫来此,但其实,整个蓟镇的工事并不仅仅是修建敌台和防线而已,这三屯营镇城的整修工程也被包括在其中了。
在九边重镇之中,蓟镇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之一,之所以有这样的重要地位,主要就是因为其位置。蓟镇护佑着京城,京城的北、东、西三个方向,都存在着蓟镇的防线。说它是京城的屏障,丝毫也不为过。
所以蓟镇的地位一直很高,而且越来越高,因为明朝的军事力量,一直在衰弱,面对北方的军事优势,也是越来越薄弱。
在明朝前期,洪武大帝和永乐大帝,屡次挥兵北上,把北元给打的风崩离析,连一个帝国架子都无法勉力维持了,只能分化成鞑靼和瓦剌两个大势力。在这个时间段内,明朝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是一直处于攻势的。而土木堡之变中,五十万京营大军全军覆没,明朝军事力量受到了极大的摧折,北方防线一时空虚,甚至都被瓦剌给打到了北京城下。从此时起,明朝就已经对北方的游牧民族采取守势了。而既然要守,那么自然就要构建防线,越是到了明朝后期,大明的军事力量就越加软弱无力。而越是无力北上,就更是要时时刻刻的防着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
于是蓟镇这个京城北大门的重要性就与日俱增。
当初蓟镇核定兵员为八万多,而到了现在,兵员已经增长到了十二万多,战马数量也从两万多增加到了四万多。天下九镇,其中八个,兵员的数量都是不断减少,而惟有蓟镇,是越来越多。
戚继光剿灭了倭寇,声威赫赫,在大明朝野之间,那是军神一般的人物,在大明朝的武将中,更是最顶尖的那几个人之一,甚至说是万历朝第一名将也不为过。张居正把他放到蓟镇,便可见对蓟镇的重视。
蓟镇十二万多大军,加上土兵的家眷,以及附近的百姓的,数量何止数十万?这几十万近百万的人口,有近半数都居住在三屯营镇城附近。所以三屯营里头虽然驻扎了几万大军,但却并非是一座军城,而是一种极为繁华的大埠,论其繁华程度,比之巩昌府甚至都有过之。
在镇城之外还有许多村镇,宛如群星拱月一般拱卫着这座城池。
繁华的城市,破烂的城墙,拥挤不堪的街道,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非常怪异的感觉。
三屯营之所以会被选定为蓟镇的治所,就是因为此地交通极为便利,四通八达,往东南西北去的道路都有,而且都是比较好走的道。
闻安臣带人到达去往三屯营镇城的路口的时候,就碰到了守在这里的蓟镇军官。路口放了张桌子,后头坐了个军官,旁边站着几个土兵。那军官一瞧见闻安臣等人的装束,顿时便是眼睛一亮,冲着他们高声叫到:“可是来蓟镇的夫子么?”
闻安臣颔首道:“正是在下,乃是自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而来。”
那军官站起身来围着队伍走了一圈,便道:“一百五十名民夫?”
闻安臣暗暗惊诧于他的眼力,点头道:“正是。”
那军官问道:“路上死了多少呀?出发的时候得有二百来人吧,?”
在他想来,二百余人中,死在路上约莫有四五十个,死亡率为两三成,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小的比例了。要知道,别的州县过来的队伍,在来的路上死了超过一半儿的都有。
闻安臣淡淡一笑:“来的时候便只有这些。”
“什么?”
那军官瞪大了眼睛,音量陡然也提高了许多,瞪着闻安臣道:“你可别唬我,怎么可能路上一个人都没死?”
闻安臣笑了笑,不卑不亢道:“在下并未说谎,您若是不信,大可以问一下他们。”
那军官果然不信,立刻从民夫队伍中随意抓出来几个人询问了一番。结果令他诧异的是,所有民夫回答的答案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路上确实一个人都没死。至于问起来为什么,民夫们回答的也都大同小异,无非便是闻安臣的路上用的那一套法子。
第130章 好差事
军官听完,看向闻安臣的眼神中已经多了许多赞许,他重重地拍了拍闻安臣的肩膀,笑道:“你小子可以啊!”
虽说这年头儿文贵武贱,但也要看是在哪。蓟镇的这些兵将,都是骄兵悍将,一个个目空一切,眼高于顶,那些带着民夫过来的各个州县的低级官吏,根本就没被他们放在眼里。这军官拍了拍闻安臣的肩膀,那是给他面子,已经是殊为难得。有的那些小吏,见了接应的军官,一个回答不好,直接挨揍的都有。
那军官有上下扫了他一眼,旋即从桌上拿起一块牌子,递给他道:“拿着牌子,去镇城西门外的大营,到了那大营门口,自然有军官接迎你进去,给你们安排营地。”
闻安臣道谢,接过牌子便准备离开。那军官诡谲地看了他一眼,哈哈笑道:“你这小子,我瞧着你顺眼,便给你派了个好差事。”
闻安臣诧异道:“什么好差事?”
那军官却不肯说,只是道,到了地头你便知道了。
等到了三屯营西门外的大营,闻安臣才知道那个军官口中说的好处是什么。
在三屯营东南西北四座大门之外几十丈,各自都是修建了一个巨大的营地,一个个都有百十丈方圆,只怕不比一个镇子小多少,足以容纳数千人之多。这营地修的很也是粗疏,只是外面用栅栏围了一圈儿,浅浅的挖了一个三尺深的壕沟就算是完成了,里头也没有帐篷,而是划成了一个个空地。
这大营是用来容纳前来干活儿的夫子的,这会儿已经来了不少人了。隔着栅栏闻安臣能瞧见,里头那些民夫们聚成一片一片的,怎么住的都有,大部分都是挖了地窝子搭的窝棚,只有少部分才有帐篷住。
大营人车进出,很是热闹。
那营门口的官员冲着闻安臣懒洋洋的伸了伸手:“来,把牌子给我拿来瞧瞧。”
闻安臣依言递上牌子。
“哟,你小子运道不错。”那军官瞧了一眼,挑了挑眉毛。
闻安臣笑道:“敢问这位军爷,此言怎讲?”
“瞧见没,你这牌子是白色,上头写着三屯营仨字儿。这就说明,你们是负责修建三屯营城墙的,这多好啊,整个蓟镇工事修建之中,就数修建三屯营城墙是最好的差事!”那军官指了指面前的残破城墙,口沫横飞道:“瞧见没,既然你打西边儿来,给分到了咱们西边儿的大营,那估计就是修西边的城墙了,不过不好说是哪一段儿。修三屯营的城墙,那就会一直住在这大营之中,直到修完为止。不用跟别人似的……”
他指了指大营里头那些民夫,道:“瞧见他们没有?多半都不是跟你一样的差事,拿来的牌子上面写的是蓟镇其他的关口和边墙的字样,那他们就得去那边修,只不过在这大营中暂时呆上三五日,等到去某个地界儿的人多了或是齐了,就一起带走。喝,修那些边墙关口可是苦死个人,睡在野外吃在野外,都是在悬崖峭壁上干活儿,一个不小心掉下去就摔死,十个里头最后未必能活下来三个。而且多累啊,要把那大青砖大条石往山上扛,每日活生生累死的就不知道有多少,要说那边墙是白骨垒起来的,一点儿都不差。”
“修咱们三屯营城墙就好说了,都是平地,工程不算小,但修的人也多啊!相比起来,就轻松多了。而且吃的也舒坦,住得也舒坦,周围人烟密集,村镇很是不少,只有银钱在手,想干点儿啥都成。”
闻安臣郑重的向那军官道了谢,而后从袖袋里取出几块银子塞了过去,那军官掂了掂,笑道:“你小子,上道儿!”
而后便亲自带着闻安臣等人进了大营,给他安排了一块儿空地,道:“这片地界儿大,多住些人也容得下,而且呀……”
他压低了声音道:“这里地势高,一旦下了雨,雨水都往别处流,就不怕自个儿营地被淹了。”
说着指了指天空:“今日这天光可不大好,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得落雨。”
闻安臣没想到送出去的银钱换来了这许多好处,心道这军官为人也真是不错的。其实光是他在营门口的那一番话,就够花出去的那些银钱了,后来亲自领他们来到这里,给安排了这一出不错的营地,可算是额外赠送的了。
闻安臣再一次道谢,那军官笑着摆摆手,又说了两句,便是离开。
大伙儿在分给的那片空地上开始平整地面,搭建帐篷。方才在营门口的那一番对话,大伙儿都听的真切,一想到自已的活儿比较轻松,就住在这里也不用再走了,更不用每日在悬崖峭壁上爬上爬下,一个个都是开心,虽然走了这一路疲累不堪,但精神状态都是很不错,很是高昂。
地面很快被平整好,一个个帐篷也搭建了起来。大车上面的各种物资被卸下来,有的民夫已经开始准备去做饭了。
周围营地里不少人都是用诧异的眼光瞧着他们,眼中透着艳羡。
像是闻安臣等人这般装备齐全,待遇极好的队伍,在他们眼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闻安臣出去转悠了一圈儿,发现大部分民夫情况都不怎么好,缺少衣物,粮食也不怎么够吃。这会儿正是自已带的粮食已经吃完,而蓟镇的粮食还没发下来的时刻,这个衔接点如何度过,就让很多队伍伤透了脑筋,有的甚至不得不向周围的百姓买粮。
闻安臣很快便离开营地,带着谢韶韵和赵长宁等人进来三屯营镇城。
三屯营镇城确实是很小,很破,不过也很热闹,军民聚居,有的兵营甚至就和民居靠在一起,显然是当初建造城池的时候没有规划好,导致出现了现在这种情况。到了地头儿了,谢韶韵她们就不能在和队伍呆在一起了,若是她们也住在大营中,那就是惹人注目的大事情了,一旦被捅出去,闻安臣立刻就要倒霉。
闻安臣在城内寻了家客栈让她们住下,客栈很小,不过倒是很干净,最主要的是安全——就可客栈后面,便是一处营房,前面不远处,则又是另外一个。站在客栈的窗户边儿上,瞧见最多的就是来来回回的军兵,想要在这种地方悍然杀人,可不那么容易,只怕秦虎也是不敢动手的。
第131章 重修
而且这一路过来,闻安臣发现,蓟镇的军兵军容军纪都很是不错,并不扰民,看着也是昂扬,精神头也很足,不愧是名动天下的戚帅练出来的兵。住在这样的军营旁边,还是很让人放心的。
安顿好了谢韶韵等人,闻安臣便即回去。
等他回来,天色已晚,不远处的山脉被夕阳映照,展露出青黑色的轮廓。
三屯营四周都是山,几乎可以说是位于一个巨大的山间谷地之中。不过这座山间谷地足以容纳数万人在此生活,除了可以建一座城之外,还能开垦出大量的耕地,养活极多的百姓,毕竟这里的土地也是颇为的肥沃。
而且三屯营交通极为便利发达,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道路都有,通山海关,通京师,通边塞关口,通遵化……等等。
一夜无话。
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闻安臣放下了一个大包袱,心里陡然就松了下来。而且这一路上那秦虎也没能寻到机会再杀自已,在这大营中就更不可能了,此处安全性也是很高,是以闻安臣睡得舒坦无比。
第二日起来,饱饱的吃了个早饭,闻安臣便带着几个人出去,在三屯营周围瞎转悠。
秦州来的队伍物资准备的比较充足,粮食还有不少,当能坚持到蓟镇发下粮食的时刻。因着人还没到齐,这还没到开始分派任务,正式开工的时间,因此这几日,都可以四处溜达溜达,四处转转。当然,能自由活动的不包括普通民夫。
大营外面有军兵看守,为了防止有民夫逃跑,想要出营,须得各州县带队前来的吏员带出去才成。
闻安臣绕着三屯营转了一圈儿,顿时对重建三屯营镇城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确实,三屯营镇城是非得重建不可的。
在他眼中,西城墙已经是很破烂,比之秦州的城墙都不如,而令他没想到的是,三屯营的四面城墙中,还就数西城墙保存的最好最完整。
其他的几面城墙根本就没法儿看,最差的就是南城墙,大半都已经坍塌了,只露出一片片荒地,剩下的断断续续的几块儿墙体,搞不过一丈,厚不过三尺,又矮又薄。大户人家的院墙瞧着都比这个气派一些。
若真是被敌军打到这儿来,靠着这城墙是没法儿镇守的。
之后数日,都是无事。
但抵达的民夫越来越多,大营也快被塞满了,里面住下来怕不得有四千余人,不过营地够大,倒也不显得拥挤。
到了第三日,营中忽然来了不少军官,瞧着品级都不低,一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身边都带了十几二十个同样骑着骏马的彪悍家丁。闻安臣一打探才知道,原来这些都是个个关口边堡的守备一级的军官,身上多半还都有千户甚至指挥佥事的衔儿,来这里是来领去往他们那一段防线整修边墙的民夫的。
他们各自都带着或百余人,或数百人离开此地,他们一走,顿时营中就空了下来。
然后第二日,那当日带着闻安臣进了营中的军官命令大伙儿全都收拾东西,准备换一个营地。
闻安臣心情还有些忐忑,不知道这是怎么了,那军官私底下给他解释了一番,他这才明白。
不是什么坏事儿,只是单纯的换一个营地而已,没有什么其它的意思。因为上头的命令刚下来,这一次重建三屯营镇城,城池规模要扩大许多,起码要扩建为两个原先的城池那般大小,许多城外的空地也就都包进来了,他们营地所在的位置,也会被囊括进城内,自然就不能再住了,得往西迁才是。
新的营地在原先营地的基础上足足往西迁了五十多丈,那军官果然对闻安臣很照顾,又给他们找了块儿高些的空地。
闻安臣又要递银子给他,结果那军官却不要了,闻安臣便干脆请他去城中上好的酒楼喝了一顿酒,两人推杯换盏,各自说了不少,发现很是投缘。闻安臣才知道,此人姓扬,单名一个诚字,现在身上挂着百户的衔儿,并不带兵,而是在蓟镇总兵衙门中后勤那一块儿管着些事情。
权力不大,油水儿也不算多丰厚,但杨诚这人不贪,能捞点儿就捞点儿,捞不到算完,活的倒也舒坦。
杨诚喝了不少,到最后跟闻安臣拍着胸脯说,以后这段时间,在蓟镇有什么事情,尽管来找他。
闻安臣自然是连口答应下来。
之后几天内,大营中又是住进来不少人,不过到了两千这个数儿之后,就没再增长。闻安臣估计,差不多应该不会再有队伍来了。
终于,在秦州队伍自带的粮食即将耗尽的第二日,众人得到了开工的消息。
这一日一大早,天色刚刚明亮起来,营地外便是响起了一阵密集而急促的马蹄声,马蹄声碎,惊醒了营地内还在熟睡的人们。
闻安臣赶紧披衣而起,走出帐篷向外张望。却见营门大开,一位穿着全身铁甲,外面罩着紫花罩袍骑着一匹神骏黑马的魁梧大汉,被数十个骑兵簇拥着,风一般地驰进大营之中。
营地中央是一大片空地,足以容纳数百人,而这里的地势还要比周围高出来那么一点儿,站在这里的话,大营中几乎所有人都能瞧见此处。
那将军便策马来到这里,然后一声令下,他手下的骑兵便在大营之中策马狂奔,一边策马一边招呼道:“各州县带头儿的呢?都出来,来营地中央集合听令。”
随着一声声传令,各个州县带领民夫们前来蓟镇的那些低级官吏纷纷出来,朝着中间的那片空地行去,闻安臣自然也在其中。
大伙儿很快便都聚齐了,都带着敬畏的眼神看着那威猛的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