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掌柜坐下,笑呵呵询问,“我看客人像是遇见了难处,要不同我说说,或许我能帮上忙。”
聚贤楼为何生意比对面酒楼好,不就是因为郑掌柜长袖善舞吗?
自从借酒楼给人开了拍卖会后,郑掌柜就开窍了,时常帮着撮合生意,这些商贾也认这份人情,请客吃饭多是来聚贤楼。
时间一长,消息传开了,一些外地商人怕没赚到钱反而亏本便都来聚贤楼寻找合作伙伴。
两人说说笑笑,郑掌柜算是弄清楚了情况。
这位曲姓商人来自蜀地,因为前阵子很不巧路上遇见大雨,湿掉的布花色都晕了,这种布没有布行肯收,怕坏了声誉。
曲商人话语里都是颓废,“这些布是我借钱收来,本来是指望进京赚上一笔,如今砸在手里,我都不知道如何回去。”
“真恨我自己,恨不得找条河投了。”
郑掌柜连忙摆手,“还不至于到那步田地。”
郑掌柜打听了这批货源,都是上等的棉布,他灵机一动,“老弟可知道《世界新闻报》?”
曲姓商人自然是知道,这个小报是现今最热门的话题,无论走到哪都有人讨论起小报内容。
就说曲姓商人自己也盘算着,布要卖不出就折价兑了,弄些小报回家乡卖。
郑掌柜靠近了说,“知道就好,老弟可知道这小报给钱就登,老弟若是愿意在报馆上打广告,还不怕手里的布卖不出去吗?”
“可是我听朝廷要封禁报馆了!”
郑掌柜激动一曲姓商人的肩膀,“就是要封我才说好,老弟可知道今日小报还没一个时辰就卖光了,你看这大堂都是没买到跑来听报的。”
“这说明什么?小报一份难求啊,老弟不趁着朝廷还没下令,难道还真要等朝廷禁令下来再去?”
曲姓商人也跟着反应过来,可不是这个道理,紧跟着他又为难道:“我不认识报馆东家,人家愿意帮我登吗?”
郑掌柜盘算着介绍一支广告商人能赚多少提成,一边拍了拍自己胸口。
“这有什么,我认识啊,走,老哥这就带你去!”
京城大名鼎鼎的小报就藏在一个不起眼的胡同里,门边上挂着《世界新闻报》几个字。
推开门就能看到里面别有洞天,院里的墙什么都被扒掉了,只留下高高的棚子和棚下方的印刷字模。
“别看了。”郑掌柜拉着东瞅西瞧的曲姓商人,“印刷已经换到别的地方,这里只负责收稿和筛选要登报的稿件。”
郑掌柜拉着他进了对面的一间屋子,里面摆放了好几张案桌,每个案桌后面都坐了人,靠门坐的是男人,隔着屏风坐着的是女人。
曲姓商人有点懵,这还是头一次看见男女在一间房子里干活,男女大防呢?
郑掌柜没有搭理他,拽着他往屏风后靠近窗户的一桌走去。
“蓝玉姑娘,许久不见。”
蓝玉抬起头,翻了个白眼,将桌面上的木头牌子正对着他。
“叫蓝主编!”
“是是,蓝主编,听说你们招商部还未开业,这不帮你们介绍个生意。”
曲姓商人带着笑问好。
蓝玉挑眉,“谁说没开业?”
她从桌上一堆文件里挑出一份,“看到没?外源升号签下的广告契约!”
郑掌柜想要拿过来看,被蓝玉收了回去。
“商业机密,不跟外人分享。”
郑掌柜哈哈一笑,将身边的曲姓商人推了过去。
曲姓商人说了自己的困难。
蓝玉神色一动,询问起他这批布的品质和数量。
“都是上好布料,本来打算运进京试试水,问过几个布行都不愿意收,有愿意收的压价也低,连本钱都收不回来。”
曲姓商人坐下倒吐苦水,
蓝玉就给他商量,“这些布底价多少,要是合适我们拿下,我们庄子最近多了一批人,这些布料只是色花了,又不是不能穿,乡下人又不介意。”
曲姓商人报了个价,比市面上的棉布要少两成。
曲姓商人小赚,蓝玉也不亏。
商量让人去看货,若是布料如他所说就拿下。
曲姓商人高高兴兴带着人去看布了,郑掌柜突然醒悟过来,一拍膝盖。
“不对,我这提成泡汤了!”
蓝玉拿了一份合同递过去,“放心,少不了你的好处。”
“郑掌柜,我们主子要跟您谈笔生意。”
郑掌柜神色严肃起来,指了指天问,“可是那位?”
蓝玉道:“还能有谁?”
蓝玉请他坐下,给他倒了一杯茶,“我们主子想要入股您的聚贤楼,当然您要不同意我们自己开也没问题,偌大京城还不至于容不下两家酒楼。”
郑掌柜神色警惕起来,“聚贤楼不是我个人所有,是族产,此事得问过家中长辈才行。”
“不急,我们先来说说条件。”
蓝玉指着合同说,“我们入股是不出钱,拿菜谱来占股,这叫技术入股,往后再开设分店靠出资占股份比例。”
“这合作要是谈成了,往后为了扩大分店,可能会开一家培养厨师的学堂,这教授学徒的师傅需要聚贤楼出……”
郑掌柜脸僵住,这合约摆明了是想借鸡生蛋。
“我要是不同意呢?”
蓝玉收回合约,一脸公事公办道:“那往后我们就是同行了!”
郑掌柜抹了把脸,“容我细想想。”
其实聚贤楼被收编也不是没有好处,以后有靠山了,也不用担心被人白吃白喝,三天两头遭人打秋风。
坏处也不是没有,聚贤楼这招牌可能不再属于他们郑家。
其实这招牌本来就不是他们郑家,是前朝太祖朱元璋办的,也是前朝没了,他家才捡了这便宜。
“以后食谱能给我们看吗?”郑掌柜问出重点。
这年代食谱就是各家不传之秘,想弄到别人家的食谱那是比登天还难。
蓝玉不在意道:“食谱可以内部分享,只是你们厨子教授徒弟时也不能藏一手,这个往后再谈,你要是同意我们立马签约,趁着冬日没来,先在京城开个两三家!”
“这个……”
郑掌柜有些为难,“我得先劝家里老爷子同意。”
***
门头沟琉璃局村,自去年琉璃厂迁移这里,琉璃局村便多了不少民办琉璃坊。
徐有为勘察了京城各个地方,最后还是认同琉璃局村适合建玻璃坊,这里靠近煤窑,就地买煤也便宜。
周围还有众多琉璃坊,挖人也方便。
徐有为选定了地方,就找人买地,只几日功夫一座玻璃坊就坐落在琉璃局村。
他买方子时给的钱多,泰山商行后续上门直接给出了做平板玻璃的办法,要不是人家教,光是自己琢磨恐怕就得一段不少时间。
这段时间徐有为的玻璃厂接了不少单子,他又扩了地招兵买马准备大干一场。
这日泰山商行的和丰管事找上门,徐有为亲自去迎接。
自小报出来,京城里的商界谁还不知道泰山商行的底细,谁能不知道人家有宫里的贵妃做靠山?
不对,这泰山商行本就是贵妃的产业才对。
现在谁还觉得泰山商行不起眼,人在江湖谁不给个面子?
“徐东家,多日不见可还好?”
徐有为请人入座,呵呵笑道:“还得谢谢和管事的照顾,不知和管事今日来我这里所为何事?”
和丰递过去一张纸。
“这些贵玻璃放可能做?”
徐有为拿过纸仔细看,斟酌片刻后回答:“有点难度,得问师傅们能否吹出来。”
“需要吹吗?不能用模子压?”
徐有为笑笑道:“那需要用模子,就这几样,师傅吹一吹便是。”
“若是大批量出货呢?”
徐有为来了精神,压低声音问,“和管事要多少?”
“每样来上千件。”
“这可不好办呐。”徐有为有些为难。
“近来皇城各王府、贝勒府都催着要玻璃,几个辅国公府的生意都给推了,和管事一下要这么多,怕是抽不出人手。”
和丰脸上的笑容消失,他挑眉,“不能多开几口窑?”
“我也不瞒着和管事,这玻璃不能多卖,物以稀为贵,若是流入民间,这些大人物可就不高兴了。”
和丰起身,“那我就不叨扰徐管事了,本来还想跟您再谈个生意。”
徐有为连忙起身把人给拦住。
“我的和管事呐,有话我们好好说!”
徐有为说了不少好话才将人留下了,重新入座后,立即开口询问做什么生意。
“徐东家可知道眼镜?”
徐有为立刻会意,“您是说西洋来的眼镜?”
“没错,这眼镜从明朝开始便流入中原,还价格不菲,徐东家应该知道这玻璃原料不值一提,就不知眼镜这个钱徐东家可想赚?”
徐有为当然想,他为难道:“我们玻璃坊还未能做出透明的玻璃来。”
他说着眼瞅向和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