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怀仁对天策府诸多英杰都有敬仰之意,唯独与封伦有隙。”凌敬平静的说:“当年若不是江国公,怀仁必然落榜。”
房玄龄突然想到了什么,呃了声转头看向李世民。
“嗯?”
房玄龄犹豫了下,眼角余光扫了扫杜如晦,才开口道:“突然想起一事,当年怀仁赴考,写下《春江花月夜》,但时任吏部尚书的封德彝未将其列入榜单。”
凌敬有些好奇,这件事他和李善也不太清楚,只知道后来是江国公陈叔达发现了那篇《春江花月夜》,直接送到御案前才反转的。
“当日封德彝来承乾殿拜见,殿下与克明在天策府,臣听其提及,是杜执礼寻上门,言李怀仁与东宫魏征、韦挺交好,有依附东宫之像……”
李世民挑了挑眉头,“还有这等事?”
凌敬抓住了这个时机,好奇的问:“杜执礼与封德彝交好?”
杜淹不去找其他人,去找封伦……虽然当时封伦任吏部尚书,是主考官,但这种坏人前途的事情,没有交情贸贸然上门只怕会被打出来吧。
长孙无忌立即道:“从未闻此二人交好。”
李世民转头看了眼,杜如晦也摇头道:“未曾耳闻。”
房玄龄补充道:“当年怀仁在山东筹谋战事,但毕竟尚未出仕,亦未有才名。”
这句话意思很明显,那时候的李善还没什么分量呢,为了不让李善依附东宫,所以不让其考中进士……杜淹这个理由不算充分。
“有可能是因为玉壶春……”李世民喃喃道:“但封伦与杜淹……”
一个是自己在朝中最为依仗的宰辅,一个是自己心腹幕僚的叔父,私下有联系,而自己却不知道……李世民越想越觉得有问题。
凌敬其实原来也弄不懂杜淹充当一个什么角色,直到这几日与李善几次讨论后才确定,人家封伦是把杜淹当做个幌子。
不过凌敬也无所谓杜淹,关键还是封伦。
想到这儿,凌敬起身行礼,“怀仁沿索追查,查到了杜持礼身上,还请殿下见谅。”
“凌公安坐。”李世民摆手笑道:“不说怀仁是遵父亲之令,即查至杜淹,乃至封伦,对孤来说,都是有利无害之事。”
李世民心里明镜儿似的,不管什么理由,不管什么原因,在自己不知情的前提下,封伦、杜淹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上位者所忌的,更别说杨文干谋逆案,这两人搞不好也掺和了一手呢。
杜如晦扶着凌敬坐下,正色道:“绝不会因此生隙。”
“克明说的是。”房玄龄笑吟吟的说:“算上去岁天台山,怀仁两度四次救驾,不知他日殿下以何为赏?”
李世民也笑了,“凌公觉得呢?”
凌敬作势想了想,“殿下多赐珠宝金银,必能心满意足。”
“哈哈哈!”李世民大笑道:“孤何能如此无量,他日还要借重怀仁之能……”
话未说完,外间有侍卫来报,萧瑀来了。
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确认
“是封德彝!”
萧瑀用确凿的口吻如此对李世民说,却诧异的发现,不仅是李世民,其他几位脸上都没什么诧异的神色。
李世民叹了口气,收拾心绪,细细问来,要知道封伦是不多的投入秦王一脉的前隋臣子,考虑到其在隋朝的官阶,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其他的大都依附李渊或者东宫了。
更别说封伦在洛阳虎牢之战中有在李渊面前力承之功,使得李世民最终一战擒两王,之后长期兼任天策府司马,从吏部尚书升任中书令,在李世民实际执掌尚书省之前,封伦是秦王一脉在朝中最得力的臂助。
如果是天台山一战之前,李世民还能理解,但在天台山一战之后,东宫有衰微之态,自己入主东宫已然是势不可挡,封伦却选择叛变,这是他难以理解的。
但随着萧瑀的讲述,李世民脸色愈发阴沉,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对视几眼,都知道刚才的推测印证了,只是不知道封伦缘何叛变。
“依附齐王?”李世民冷笑道:“依附三胡?”
“难道孤还比不上三胡?”
天下多少英雄豪杰能人智士投入秦王麾下,就连被公认为李世民之后的名将李怀仁都来投,而封伦却暗中选择齐王,是觉得李元吉比李世民更出色吗?
“殿下错了。”凌敬平静的开口道:“殿下之才,殿下之军功,殿下之胸襟,天下何人不知?”
房玄龄试探问:“凌公的意思是?”
“天台山一战之后,殿下如日中天,他日必承伟业,开创一代盛世。”凌敬捋须道:“很可能是有什么把柄落在了……”
长孙无忌连连点头,“不错,不错!”
杜如晦阴着脸说:“很可能这个把柄与殿下有关……所以才会依附齐王。”
冷静下来的李世民微微颔首,凌敬的分析是最合理的……当然合理啊,人家与李善埋头这件事都研究了多长时间了。
房玄龄有些谨慎,看向萧瑀,“时文公,齐王认了?”
萧瑀摇了摇头,解释道:“陛下大怒,亲自问询荣九思、李思行、宇文宝、赵文楷、宇文颖等人,但都不肯招供。”
“后在沮原桥侧挖掘到了当日去往京兆的信使尸首,宇文宝无可辩驳,之后宇文颖等人不得不招认,其中李思行、荣九思是知情人。”
“知三胡与封伦暗中来往?”
“是。”萧瑀叹道:“陛下心伤,回宫歇息,稍后再招臣、李怀仁、孙伏伽问询齐王。”
顿了顿,萧瑀补充道:“陛下已遣派萧国公张平高、乐寿县公王君昊领五百骑兵回京,押送封德彝至仁智宫。”
荣九思、李思行都招认了,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变化了,李世民神色有些萧瑟。
李世民向来看不起自己这个四弟,在天台山一战之后更是没将其视做对手,即使是在杨文干举兵谋逆,一些线索渐渐显露之后,他依旧将注意力放在东宫那边,他还是觉得太子才是幕后黑手,但没想到事实是最不可能的那种可能。
这让李世民心中无名火起,自己这次被逼迫的这么惨,险些手中一败涂地甚至身死此地,如果是太子那还能容忍,但居然是李元吉!
这简直是耻辱啊!
“有劳姑父了。”
“分内之事。”萧瑀一本正经,他的妻子也是独孤氏,与李渊是表兄弟关系,所以李世民称一声姑父。
凌敬眼观鼻,鼻观心,在事后看来,此次杨文干谋逆案颇为凶险,但在凌敬看来,最妙的地方在于,如果出了问题,封伦甚至齐王并不会被牵扯进去。
如果没有宇文颖,一封信能不能使杨文干立即举兵谋逆,这不好说,但如果没有宇文颖,也一定有使者招杨文干来仁智宫觐见……在桥公山举告太子谋反的前提下,杨文干再不愿意也不会伸出脑袋让人砍,举兵谋逆是板上钉钉的。
其他使者的确未必会透露桥公山、杜凤举举告太子谋反……但封伦不可能不安排后手,将消息透露过去是很简单的事情。
简而言之,齐王是巧妙的利用了杨文干这支奇兵,并且将自己隐藏在迷雾中……如果李渊、李世民身死仁智宫,真正对垒起来,弑父杀弟的太子李建成与李元吉之间,还真不好说谁胜谁负呢!
至少封伦很可能会号召秦王一脉,甚至联络陕东道大行台、益州道行台……除非屈突通等人有割据一方的想法,否则只能选择齐王。
凌敬在心里想,这样的谋划,齐王是没这份心思的,只可能是封伦。
若不是突然出了民乱,导致宇文颖与杨文干同时出现,而早有准备的李善快马来袭,在沮原桥头成功生擒宇文宝……这次的事还真是说不清了。
如果没有民乱,如果没有李善,以仁智宫守军的兵力,杨文干是很难攻入凤凰谷的,不可能出现退守翠微殿的窘境。
那这样的话,杨文干的的确确起兵谋逆,但考虑到杜凤举、桥公山的举告,李世民很难洗清身上的嫌疑……暗中谋划的嫌疑。
如此一来,齐王在撇清自己的同时,还能渔翁得利。
如果李善知道现在凌敬的想法,真要竖个大拇指了……完完全全猜中了,几乎和原时空一模一样。
历史上就是如此,杨文干谋逆后,东宫属官王珪、韦挺被发配岭南,而同时被发配岭南的还有指使杜凤举举告太子谋反的杜淹。
凌敬正在心里盘算,这次仁智宫事件以极其完美的方式落幕,将齐王、封伦扯了出来,同时无论如何,毕竟举兵谋逆的杨文干是太子门下,秦王入主东宫之日已然不远。
凌敬突然想到,如此完美……很大程度在于怀仁择机完美,而且提前那么久就确定是七月十五日,他不得不想到李世民亲口提及,桥公山是副手,他的上司是太子心腹尔朱焕。
然后,凌敬就听见萧瑀压低声音,用颇为忿忿的口吻说:“魏嗣王摇摆不定,殿下需提防一二。”
李世民与众多幕僚对视了几眼,人人都努力保持脸上的神色。
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撇清(上)
李世民迟疑难言,就目前情况来看,自己很快就能入主东宫,与李善之间的关系也将不再是秘密,但他也需要考虑到其他的因素,比如李渊对李善的观感变化等等。
更重要的是,虽然李善没有提及,凌敬也没有任何暗示,但这段时日以来,李善始终在明面上与李世民保持距离……这说明李善短时间并不希望暴露关系。
李世民猜测,很可能还是因为裴世矩。
但李世民迟疑了,而萧瑀却滔滔不绝,这位仁兄向来是有话就要说,有屁就要放的……历史上贞观年间,萧瑀与陈叔达两人在太极殿上争辩,闹得不可开交,气的李世民将两人都罢免了相位。
事实上,萧瑀在贞观年间,一共被罢免相位六次。
“虽然是齐王、封伦有不轨之心,但举兵谋逆的杨文干终究是太子门下。”萧瑀冷冷的说:“李怀仁近日常伴君侧,曾向陛下为太子开脱。”
房玄龄试探问:“如何开脱?”
“以杨文干接到的书信,以及对众人的问询,显然是针对齐王,就连赵元楷都被指为齐王的人。”萧瑀摇头道:“若非李怀仁,杜持礼、封伦未必会被牵扯出来。”
“李怀仁军功累累,在朝中看似无甚势力,但陛下信其多矣,还请殿下留意。”
李世民都被堵得没话说了,只能眼角余光扫了扫凌敬……在场众人,也就凌敬有资格出来反驳,因为谁都知道他与李善交好。
“萧相此言差矣。”凌敬也很是无奈,只能强打精神道:“此次杨文干谋逆案,应是封伦、齐王合谋,的的确确与东宫无干。”
凌敬哼了声,“意外牵扯出杜持礼、封德彝与齐王合谋,某倒是觉得魏嗣王有功无过!”
“魏嗣王奉陛下之命细细追查,难道还有错了?”
“更何况,陛下以宫人、近侍誊抄问询内容,难道魏嗣王要欺瞒陛下吗?”
萧瑀最受不了的就是人家怼他,反驳道:“以宫人、近侍誊抄,正是李怀仁向陛下所请!”
“咳咳,咳咳。”李世民轻轻咳嗽了两声,笑道:“正如姑父所言,怀仁军功赫赫,但在朝中并无势力,只是与三姐交好,无需担忧。”
“此次杨文干谋逆,怀仁抵达仁智宫时,翠微殿都险些被攻破,两年内两番救驾,又军功赫赫,父亲无以加赏,怀仁难免小心谨慎一二。”
萧瑀斜瞥了眼凌敬,点头道:“殿下所言也是,此人不涉夺嫡,为陛下嫡系,但见势明了,应该不会有碍殿下。”
凌敬老脸抽抽,这话说的……转头看去,李世民那么厚的脸皮都显得有些神态不太自然呢。
此刻的李善正在谷外闲逛呢,好长时间了,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从成婚前后就开始筹备这次仁智宫事件,虽然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意外,但整件事最终还是以完美的方式落幕。
虽然还没有开始正式询问齐王,但这个锅只能这位来扛了,而封伦的尾巴……有杜淹举告,十有八九是躲不开的了。
至于封伦的结局……那就要看李元吉肯不肯将这位死死扯着一起坠入深渊了。
一路踱步到谷外,远远看见柴绍,李善皱起眉头走过去,“姐夫?”
“怀仁来了。”柴绍回头勉强笑了笑。
“姐夫不修养出来作甚,回头三姐可是要找小弟的不是。”李善有些埋怨,柴绍左脚掌被砍了刀,两根脚趾被砍断,行走不便,在各地援军赶到之后,就被李善安置歇息,没想到今日跑到谷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