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初唐峥嵘_分节阅读_第468节
小说作者:狂风徐徐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9:26
  武德五年,数千突厥偏师就是攻破灵州,南下原州后侵入陇州,破大震关,使得长安震动。
  梁师都没有道理试探性的攻打陇州,却以重兵攻打泾州……众人心思不一,张文瓘、张文禧甚至常达本人都忍不住考虑,或许是泾州刺史宇文歆也很废材,比常达更废材?
  但短暂的沉默后,两个声音几乎同时响起。
  “陛下!”
  “仁寿宫!”
  前者是陇州长史杨则,后者是邯郸王李怀仁。
  梁师都没那么好的胃口,李善也不相信贺遂在扯谎,梁军应该的确是试探性攻打陇州,突厥那边应该还没有什么动作……那么,袭入泾州的梁军直扑仁寿宫应该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李善心思急转,如此一来,很多事就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了,比如为什么至今还没有援兵抵达陇州,为什么陛下还没有指派大将总领诸军,为什么梁军会试探性攻打陇州……这是在牵制陇州兵力。
  “前日泾州刺史兵败,若是梁军急下,应该已经……”常达慌了,只看向李善,“殿下,怎么办?”
  常达虽然拙于军略,但心思却转得快,随即又提起心来,至今陛下还没有指派大将来陇州接手战事,这说明仁寿宫那边很可能出了问题。
  杨则阴着脸道:“若是梁军直扑仁寿宫,应该战事正酣……陇州尚未接到求援军报,不过岐州本地的府兵应该已经去援了。”
  这叫按下葫芦起了瓢啊……李善脑海中闪过这个念头,这也算是自己这只穿越蝴蝶引起的连锁反应了。
  自己在河东北地搅风搅雨,提前引发了DTZ的内乱,更直接导致任城王李道宗与襄邑王李神符的对调。
  原先盯着梁师都的是李道宗与段德操,现在李神符来了……梁师都捡软柿子捏,异军突起,一举拿下了三州之地。
  但现在不是感慨这些的时候,不管是从明面上还是暗地里,李善都不能接受梁军攻破仁寿宫的后果。
  无论是李渊身死还是李世民身死,对于李善来说都是个悲剧,如果李渊、李世民同时身死,那李善的处境就很难说了,毕竟知晓内情的李德武、裴淑英是没什么分量的……
  最惨的一种可能是,如果裴世钜侥幸活下来了,而李渊、李世民身死,那李善只能立即选择带着母亲狼狈逃窜了。
  本就是你死我活的对头,而且独子还死在李善手中……呃,知晓消息后的裴世钜肯定会这么认为的。
  即使裴世钜心里约莫有数,也能细细查证,一方面自己和李善不会在分成胜负之前,向对方身边亲人下手,另一方面战事经过也能仔细询问,目击者也不是一两人。
  但白发人送黑发人啊,李善估摸着裴世钜恨不得生食自己的血肉。
  连番的剧变让李善神经有些疲惫,但现在还不是休息的时候,他的视线缓缓从各人的脸上扫过,低低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杨则起身拜倒:“但听殿下指派。”
  众人随之纷纷拜倒,“但听殿下指派。”
  李善深吸了口气,“立即遣派斥候告知汧源县,命陇州司马蔺兴粲率兵南下岐州,急援仁寿宫。”
  “今年初,去岁朔州、云州大战被擒获的突厥诸将被送回五原郡,其他人倒是不妨事,唯独阿史那·社尔此人,精于谋略,颇有心计,有枭雄之姿。”李善起身缓缓道:“如今阿史那·社尔助颉利可汗制衡突利可汗,据说五原郡已然开战。”
  “但孤实在难以放心,梁师都攻破灵州,必然遣派使者往五原郡……”
  “陇州不可发兵南下,使防务空置。”李善看向常达,“还请常公留守华亭,以备敌军来袭。”
  常达立即应道:“分内职责,长史杨则长于军略,军中以其为首。”
  李善微微颔首,转身看向张文禧,“准备干粮、清水,补充战马、军械。”
  其实在座的人都已经猜到了李善想干什么,陇州本就刚刚经历了一场惨败,三千大军并别驾张世隆都已经战死,兵力本就不足,还要防御随时可能南下的梁军甚至是突厥,实在没有余力南下援助仁寿宫了。
  为今之计,只可能是邯郸王李怀仁率数百亲卫急行南下。
  看着兄长急匆匆的走出去安排诸事,张文瓘不禁感慨,怀仁兄可真忙啊。
  两刻钟后,李善率六百余亲卫并近千战马,一路狂飙,向着仁寿宫方向而去。
  南城门外,众人目送数百骑兵的背影渐渐消逝,常达叹道:“些许年,如此英杰,唯当年秦王相仿。”
  诸人纷纷点头赞同,在很多人看来,邯郸王李怀仁与秦王李世民有着很多的共同点,最明显的共同点就是双十之龄,以战功称雄天下。
  长史杨则轻声道:“陛下立国,数年内秦王南征北战,澄清宇内,高束京中,这数年内,邯郸王异军突起,数破突厥,扬威塞外,以战功论,不弱秦王。”
  “怀仁兄每每遇难,但每每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山东、马邑、朔州无不如此。”张文瓘朗声道:“数百精锐迅捷南下,仁寿宫必无恙!”
  其他几人都没吭声,常达在心里祈祷李善能及时赶到仁寿宫,能再一次上演力挽狂澜的好戏,否则自己可能难逃此劫。
  的确如此,此时此刻的周二郎正驱马向北疾驰,他从天台山的后山艰难攀爬而下,好不容易回到汧源县……当时李渊已然领亲卫北上了。
  如果李善没能及时赶到仁寿宫救驾,这个锅很可能会砸在陇州总管常达头上……谁让你贸然出兵导致大败,若非如此,李善也不会北上了。


第七百九十三章 亡羊补牢
  差不多就在李善启程南下的时候,长安皇城的东宫内,留守长安的三位宰辅裴寂、陈叔达、封伦默然无语,但投向端坐上首的太子李建成的视线中都带着复杂的情绪。
  裴寂是最早发现异样的,昨日急报入京,梁军长途奔袭仁寿宫,陛下在返回长安的途中遇袭,败回天台山,依山而守。
  毫无疑问,这是要长安这边立即遣派大军去解围……陛下、秦王、大量朝臣以及嫔妃、皇子都被困在了仁寿宫。
  第一个看到战报的裴寂第一时间去了东宫,这位宰辅说句实话,无论是才干还是名望都是平平无奇,无非是因为当年与李渊的关系才得以身居高位,与堂兄裴世钜完全没法比。
  换句话说,裴寂就算是想做坏事都坏不到哪儿去,当年弄死了刘武周,主因也不在于他,而在于李渊本人。
  但裴寂没有在东宫找到太子,等了好久都已经入夜了,李建成才被找回来,还一脸的不悦……这件事让裴寂非常奇怪,太子不在东宫,甚至可能不在太极殿,到底去了哪儿呢?
  在看到军报之后,李建成先是大惊失色,嚷嚷着要亲自率兵去援,但在短暂的慌乱后,李建成突然沉默下来,并且以已经入夜为理由,选择第二日召集宰辅、幕僚共议……显然,这位大唐的皇太子并不像李渊认为的那样的仁厚。
  其实这也正常,历朝历代,夺嫡之争,为了那张皇位,父杀子,子弑父,兄弟手足举刀而向,都是便饭家常。
  这难道不是个上天赐予的好机会吗?
  岐州临近京兆,泾州已然兵败,陇州又遭梁军来袭,而其他几个州府要援救岐州都是需要绕道的,这也是李渊将希望寄托在长安援军的主要原因……京兆出兵,最为快捷。
  如果京兆不迅速出兵,而梁军全力猛攻,有不小的希望能攻破仁寿宫。
  这对李建成来说,难道不是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如果秦王战死,李建成东宫的位置就稳如泰山,如果李渊也死了,李建成那简直就是……一劳永逸,至少提前十年登基称帝。
  陈叔达窥见太子脸上不由自主,控制不住的喜色,想了想垂下头去,虽然他持身公正,向来不偏不倚,但在关键时刻也保持了沉默……这种皇权之争,自己又没有依附东宫,何苦掺和进去?
  中书令封伦兼任天策府司马,虽然紧锁眉头但也没吭声,目前的局势,这位前隋著名的谄臣选择明哲保身……只是在心中暗暗焦急,要知道齐王李元吉也在仁寿宫呢。
  这时候,太子最心腹的几位幕僚都到了,魏征第一个站了出来,“梁军数日前击破灵州,殿下已于京兆召集府兵成军,当遣良将领军北上。”
  对魏征这种人来说,这几句话算委婉的了,没有将事情说的明明白白,而是在给太子一个阶梯下……没有第一时间发兵,那是因为没有选定良将领兵。
  太子中允王珪打量着李建成的神情,悄然走到封伦、陈叔达身边小声说了几句话,两人对视了眼,都退出了显德殿。
  殿内没有外人了,王珪才走到李建成身边,“殿下此举不妥。”
  李建成脸上浮现出挣扎的神色,做出这种选择,他其实还有其他不可告人的原因,只是不能说出口。
  魏征压低声音,“秦王军功盖世,但殿下稳坐东宫,为何?”
  “大义在手!”
  说白了,李建成之所以成为太子,就是因为他是李渊的嫡长子,纵然嫡次子李世民再如何了得,打下了大半个天下,在李建成没有犯错的前提下,李世民就无法入主东宫。
  王珪向魏征投去赞赏的眼神,低声继续道:“不言陛下尚能骑射,更需知秦王阵中勇武之名天下皆知。”
  魏征适时的补充道:“洛阳城外,虎牢关前,洛水河畔。”
  李建成脸色大变,拍案而起,“不错!”
  选择不发兵相援,很可能会一劳永逸,但李世民有天策府众多猛将护佑,未必不能杀出重围。
  洛阳大战,李世民率几十骑被郑军围困,坐骑中箭倒毙,丘行恭牵马持刀,杀出重围。
  虎牢关一战,李世民与尉迟恭率三四个骑兵挑衅数千夏军,最终全身而退。
  洛水大捷,刘黑闼夜袭李世绩,李世民率数十骑来援,乱战中几乎丧命,但秦琼、尉迟恭两位勇将硬生生的将李世民抢了出来。
  梁军能比郑军、夏军更强悍吗?
  此次李世民生怕李建成监国期间下黑手,将天策府众多谋士、大将都带去了仁寿宫,万一杀出重围……到那时候事情传开,朝中上下皆知,陛下被困仁寿宫,太子坐视不理。
  如果出现那种局面……李渊身死,李世民一旦能杀出重围,得以生还,李建成即使立即登上帝位,但也失了大义名分。
  没了大义名分,李建成是李世民的对手吗?
  反过来说,如果李建成发兵相援,即使李渊身死,李世民杀出重围,李建成也有大义在手。
  两刻钟后,李建成在三位宰辅、众多幕僚的陪伴下,驱马出了皇城,径直去了平阳公主府。
  “嗣昌,非你不可!”
  李建成诚恳而亲近的紧紧握住柴绍的双手,“如今父亲被困仁寿宫,宗室、朝臣皆有死难,还请嗣昌立即率军北上解围。”
  一旁的裴寂补充了几句战况,另两位宰辅陈叔达、封伦都垂下头去……也不知道王珪、魏征如何劝诫,太子的态度突然大变,而且还找到了柴绍。
  没有被卷入夺嫡之争中的宗室外戚里,战功卓著同时又得陛下信重的不多,排在前两位的,一位是驸马都尉柴绍,另一位是远在陇州的李怀仁。
  已经略有显怀的平阳公主扬声道:“分内之事。”
  柴绍也不推辞,即刻让亲卫牵马披甲就要启程。
  李建成盘算了下觉得还是有点不放心,咬咬牙道:“嗣昌率两千骑兵先行,为兄领军押后。”
  众人都有点诧异,王珪、魏征、裴寂却是心知肚明,太子亲身上阵,这是在亡羊补牢呢。


第七百九十四章 最后时刻
  天台山上,疲惫的李世民毫无仪态的瘫在一块大石上,但依旧专注的盯着山下再次聚集准备强攻的敌军,嘴里不停的发号施令。
  都说秦王勇武善攻,但其实亦善守,这已经是第三日了,梁军想尽了一切办法,攻占了大半个仁寿宫,但始终无法攻上天台山。
  天台山共大小四条道路,李世民分别遣派程咬金、尉迟敬德、郑仁泰把守三条小道,自己率秦琼、尉迟恭把守最重要的中路大道。
  李世民将山头上的大殿拆除,或以巨木堵塞道路,或以礌石克敌,或以门板抵御弓箭,但即使伤亡颇重,梁军依旧强攻不退,这条山路上布满了双方将士的血肉。
  “一夜未眠,先去歇息会儿吧。”
  “父亲,孩儿适才睡了会儿。”
  李世民勉强支撑着起身,李渊示意一旁的中书令杨恭仁上前扶了一把。
  虽然受了箭伤,但李渊并没有只躺在那儿,这几日他似乎又回到了当年的战场,虽然让李世民总领全局,但李渊时常巡视各处,一方面以抚慰军心,一方面也是显示自己无碍以激励士气。
  “二郎辛苦了。”李渊感慨的看着次子脸上的箭痕。
  昨夜梁军夜袭,李世民率亲卫死战不退,终于等到了援军,但脸上也留下了这道箭痕。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89页  当前第46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68/78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初唐峥嵘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