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内之事。”李世民平静的说:“只是尉迟恭、李孟尝都中箭伤重,难以再战了。”
一旁的杨恭仁叹了口气,低声道:“适才斥候来报,凌晨时分,梁军偷袭,西边的程咬金率亲卫应敌,摔落山崖,虽不致死,但左腿骨折。”
李世民的脸颊颤了颤,三日内,天策府的损失让他心头啼血。
李渊神色极为阴郁,他明白次子话里的言外之意,虽然是依山而守,但唐军本就几百士卒,而梁军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思路长途奔袭,自然是不惜伤亡全力猛攻。
如果援军再不来,只怕要守不住了。
当日乱战,消息早就散开了,贵为天子的李渊被困仁寿宫,自然不可能没有援军,其实就在昨日,驻守雍县本已经北上援陇州的三千唐军就抵达了仁寿宫。
当时梁军大乱,山顶处观望战局的李渊大喜,命李世民率残卒下山,前后夹击……但李世民显示出一位战场统帅的敏锐眼光,拒绝了李渊的命令。
李世民发现山下的梁军动态非常的奇怪,越靠近天台山的梁军,越显得严整,距离天台山略为远一些,靠近来援唐军的梁军,越显得混乱。
而事实是李世民猜对了,梁洛仁一边猛攻仁寿宫,一边也广派斥候,早就发现了来援的三千唐军。
面对疾奔而来的三千唐军,梁洛仁张望以待,诱敌深入,就在仁寿宫外,以左右两支骑兵夹击,轻而易举的将援军击溃。
梁洛仁甚至都准备好了应对下山夹击的唐军,准备顺势攻上天台山,可惜没能等到李世民。
仁寿宫周边的几个州府,泾州兵败、岐州兵败,如今只能指望陇州或者京兆了。
李渊咬了咬牙,“算算日程,京兆援军今日应该能到了。”
李世民没吭声,从仁寿宫快马疾驰,一日夜内就能抵达长安,虽然当日没有遣派使者,但那一战梁军急攻仁寿宫,并没有追杀溃逃的唐军士卒,消息应该在很短时间内就传入长安了。
按道理来说,如果太子李建成第一时间出兵,昨日黄昏前就应该抵达仁寿宫了。
一旁的杨恭仁低声道:“若是不出意外,邯郸王今日也应该到了。”
仁寿宫与汧源县之间的距离,与长安的距离差不多,李渊在心里琢磨了下,摇头道:“陇州尚有战事,难以分兵,而且怀仁亲卫翻山越岭,很可能是步行,速度不会很快。”
李世民还是没吭声,他知道李渊说的有道理,但他还是希望李善能够赶来……不管为了什么。
一方面,李世民觉得自己对李建成的了解,要远远超出父亲对其的了解……长兄看似仁厚,但绝不缺乏阴损的手段。
若是自己和父亲都身死仁寿宫,这对李建成来说,估摸着奔丧时候都哭不出来,还得拼命忍笑呢。
另一方面,说的难听一点,如果这次是京兆来兵解围,甚至是太子李建成亲自率军,不说父亲对其的支持肯定会更上一层楼,关键是被其救了一命的李世民以后如何自处呢?
父子俩各有心事,没有再开口,只盯着山脚下正在整军进发的梁军,粗略打制的盾牌顶在最前面,士卒们一手持刀,一手举起木板……如今守军的羽箭早就用完了,几座大殿都被拆干净了,只能从山上搜集石头作为礌石。
站在不远处的裴世钜打了个哈欠,这两天他没怎么睡好……准备工作做的差不多了,不能在最后时刻功亏一篑啊!
裴世钜早就盘算过了,长安那边应该会有援军的,但太子很有可能拖延时间,而陇州那边的邯郸王……如果得报,必然来援,但无奈梁军攻打陇州,这厮手上应该没什么兵力。
更何况本应该北上的岐州府兵昨日已然败北,陇州那边估摸着自顾不暇呢。
裴世钜都想好了,等梁军攻破天台山,自己得第一时间报出名号……不然在乱军中被杀,那就惨了。
梁师都遣派精锐长途奔袭仁寿宫,一方面是为了扰乱关中,使得自身能在灵州、会州、原州站稳脚跟,也有拖延时间等待突厥发兵的企图,但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一战功成。
虽然偏安朔方一地,但梁师都很清楚,若是能侥幸击杀李渊或者李世民中的一人,已经一统天下的唐朝必然内部大乱。
李渊身死,李世民、李建成这对兄弟必然兵戈相向,李世民身死那就更好了,没有这位纵横天下的秦王,梁师都自己未必能如何,但相信突厥肯定会很感兴趣。
但梁师都本人也是世家出身,裴世钜很清楚,如果天台山被攻破,梁军必然会对李渊、李世民以及李唐宗室赶尽杀绝,但绝不会将所有朝臣屠戮一空。
这次随驾仁寿宫的朝臣大部分都是世家子弟,大量五姓七家以及次一等的门阀子弟,梁师都怎么可能都杀了?
难道再来一次河阴之变?
裴世钜相信,历任北齐、北周、隋、唐四朝的自己,名望达于海内,必然会得到礼敬。
这几乎是肯定的事,裴世钜除了是四朝老臣之外,还陆续在宇文化及、窦建德麾下任职,算起来,三姓家奴吕布都望尘莫及呢。
就在裴世钜翘首以盼的时候,侍立在李世民身侧的天策府幕僚凌敬突然指向山下,“梁军迟迟未动。”
李渊转头看向李世民,经过昨日一战之后,他只相信次子的决定了……要不是次子昨日阻拦,此刻的天台山已然被攻破。
李世民迟疑了下才点头,“整军良久,却未进军……或有援军。”
众人眼睛一亮,细细看去,不多时,山下的梁军中出现一阵骚动,数百骑兵滚滚向西北方向驰去。
李渊睁大了眼睛,一时间都忘记了胳膊的疼痛,泾州兵败,从西北方向来援的唐军,除了陇州,没有其他可能了。
但下一刻,李世民的声音突然响起,举着盾牌、巨木的梁军发动了可能是最后一次的猛攻。
梁洛仁也不傻,如何不知道自己如今随时都可能被赶来的援军围困,即使为了活命,也得先攻破天台山,擒住李渊、李世民以保命。
第七百九十五章 一线生机
山下的梁军的进攻并不凶猛,梁军的进攻有些心不在焉,甚至就连守军的防御都有些心不在焉,双方都心里有数,外面那场交战很可能会直接决定自己的命运。
山顶上的李渊、李世民等人更清楚这一点,京兆方向的援军没来,而陇州方向却来了援军,但兵力不过数百,如果和昨天一样在视线范围之内被梁军击溃,自己还能等得到京兆的援军吗?
但是,让他们无比担忧的事还是发生了。
唐军阵势开始了前移,缓缓提速向着仁寿宫的方向发动了冲锋,而梁军缓步后撤,诱敌深入,此刻的梁洛仁欣喜若狂,若这支唐军也顺利的被击溃,想必天台山的守军将会士气崩溃,再也支撑不住。
昨夜梁洛仁亲自领兵夜袭,厮杀良久,他明显能感觉到,守军已经到了极限,处于即将崩溃的边缘。
同时与梁洛仁陷入狂喜的还有裴世钜,满朝皆言,邯郸王李怀仁为当世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渊忍不住看向李世民,言下之意是……怎么办?
虽然李世民堪称当世第一名将,虽然李世民在古代名将排名中也能名列前茅,但也不是神仙啊……把韩信、白起、王翦、卫青一并拉过来都没毛用啊。
但就在这时候,战场局势出现了变化,李渊、李世民眉头稍有舒展,相反的,裴世钜的眉头却紧紧皱起。
已经做好准备随时返身一击的梁洛仁愕然的发现,冲锋的数百唐骑并没有如自己预料一般追来,而是在途中突然转向,向西侧疾驰而去。
在首战之后,李善就与张仲坚有着一致的判断,梁军主将颇为狡诈,先送来甜美的诱饵,再以猛攻天台山为挟,诱使己方迅速为陛下解围……就等着请君入瓮,到时候伏兵四起,必然大捷。
不同的是,张仲坚的判断来源于他对战场局势的分析,以及军事上的眼光。
而李善的判断来源于他之前对溃逃的唐军士卒的询问……之前岐州刺史就是如此一败涂地的。
后撤的梁军主力一时间难以展开队列,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唐军向西而去,绕过了一个拐角,李善大大的松了口气,果然有伏兵。
不远处,数百梁兵正蓄势待发……但此刻却是一片大乱。
原本以为自己是去桶唐军屁股的,结果现在发现,人家早有准备,回身狠狠一枪刺来。
梁军的领军将领还试图抵抗,可惜下面的士卒已然是军心大乱,在两拨箭雨之后,侯洪涛、王君昊匹马当先,率先破阵而入。
张仲坚观望战局,并没有参与进去,而是整军回头,与赶来的梁军主力遥遥对峙。
梁洛仁脸色惨白,咽了口唾沫,“去问问……领军者何人?”
片刻后,之前溃逃的士卒并没有送来有用的信息,梁洛仁手搭凉棚眺望,低声喃喃自语,“居然不上当……”
在梁洛仁看来,援军不直接扑向仁寿宫为李渊解围,只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对方领军主将看穿了,但这种可能性并不大,因为如果万一天台山失守,这支援军的主将是必然要被问罪的。
那么只有第二种可能了,这支援军只是打前站的,后续的援军很有可能会源源不断。
这种可能性最大,也最符合逻辑,实际上攻打仁寿宫三日,至今只有一批援军赶到,已经让梁洛仁很意外了。
梁洛仁试探性遣派千余兵力攻击,但唐军在张仲坚的指挥下缓步后撤……一直缩回到山谷中,梁军试图追击,但杀出来的唐骑迅如雷霆,将梁军前阵击的粉碎。
梁洛仁痛苦的闭上眼睛,其实他也猜得到……对方虽然兵力不多,但战力非凡,装备精良,甚至还有少见的弩弓,再加上西侧道路虽然不算狭窄,但也不算多宽,重骑兵的冲击力几乎是无法抵抗的。
那么,只剩下最后一种选择了,梁洛仁咬着牙关转头看向了天台山。
此刻的天台山顶,李渊大大松了口气,笑着说:“去岁塞外大捷,满朝皆称名将,怀仁回朝却自承不擅兵戈事,如今看来……”
一旁的杨恭仁也笑着说:“听吾家大郎提及,邯郸王只是略懂而已。”
李渊放声大笑,却牵引伤口,吸了口冷气,声音显得有些古怪,他早就听女儿平阳提起过略懂略懂的典故。
站在不远处的裴世钜冷着脸观察着战局,心里盘算着,不过五六百兵力,也未必能解围……只希望梁军不要太蠢。
一直也没说话只观望战局的李世民却脸色难看的很,轻声道:“怀仁未入彀中,引兵向西,对峙梁军,此为正理。”
李渊有些奇怪次子的态度,“只要怀仁不败,梁军就难以全力来攻,守军压力必然大减,再等其他援军赶到……”
李世民面色阴郁,幽幽道:“只怕不会如此……”
此刻,山下的梁洛仁已经下定了决心,既然无法击溃援军,那只剩下最后一种选择了。
“今日已入绝境。”梁洛仁盯着面前十几个脸色颓败的将领,“数百唐骑精锐,必是大军前驱。”
“等唐军大举来援,吾等当死无葬身之地,即使跪地求饶,也难逃一刀。”
轻微的骚动后,梁洛仁手指天台山,“唯一的生机便在天台山,只要能攻上山,生擒唐皇、秦王或宰辅重臣,才能活命!”
不多时,骚动停歇下来,所有人都知道,梁洛仁说的是实话……两军攻伐,战阵受俘,也未必会死,但这一次长途奔袭,目标直指李渊、李世民,杀了那么多人,甚至李渊都中箭负伤,就算投降,也不可能活命。
只有抓住重要人物,才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山顶上的李渊脸色也渐渐凝重起来,梁军分出千余兵力守在外围,与援军对峙,剩余的一两千梁军聚集在山脚下。
陷入绝境的梁军士卒举着盾牌、巨木开始了疯狂的攻击,要么死在这儿,要么活着回家,谁都知道该如何选择。
第七百九十六章 击溃
梁军的攻击超过了之前任何一次,为了一线生机,士卒们疯狂的进击,几乎不顾生死,李世民亲自上阵鼓舞士气也难以抵御,不得已从其他地方抽调兵力来援,也稍微延缓对方的进攻。
李渊默然的站在大石上,现在他什么都做不了,视线之内,援军也应该发现了梁军猛攻天台山,迅速向着这边靠拢过来,试图击溃对峙的千余梁军。
但这一支梁军颇为滑溜,不选择正面应敌,而是不停的转向避让,甚至还放开道路使得援军可以直指天台山。
精锐的唐骑虽然因为装备精良使得冲击力无有敌手,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缺陷,速度上是没办法与轻骑兵相提并论的。
数百唐骑试图与对方交战,即使有张仲坚这样的名将率领,但也很难有交战的机会,两次擦身而过,对方甚至不惜断尾求生也不正面迎敌。
裴世钜低头看着山腰处的战场,虽然守军竭力抵抗,但不顾生死的梁军已经渐渐攻占了半山腰处,如果没有意外,一个时辰内,梁军必能破阵。
但就在这时候,一丝疑虑在裴世钜心头生起,类似的情况出现过很多次……这是指正在外围的李善,那么多次,他都能力挽狂澜,而这一次呢?
真的不敢直接杀到山脚下解围吗?
同样的疑虑在凌敬心头缠绕,他想的更多一些。
天策府众多谋士汇集在右侧的角落中,房玄龄、杜如晦、凌敬众人都不缺乏军略之才,但临阵杀敌非其所长,只能在这儿等着最后的结果,其中凌敬迟疑的看着远处的战场,在心里琢磨……似乎有些古怪。
如果没有意外,这几百唐骑应该是以李善的亲卫为核心的,凌敬想起之前李善在信中提及其在陇州收拢流民一事,领兵的主将应该是张仲坚。
的确,按照常理来说,在后路随时可能被断的情况下,张仲坚绝不敢不管不顾扑向天台山为守军解围,但实际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