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跳梁小丑,李渊是不在意的,但对于如此轻易的兵败,李渊简直就是咬牙汽车,李神符这个废物!
还亏得大郎举荐他,上任至今还没超过半年,甚至到现在突厥还在内斗,居然如此轻易的被困居朔方的梁师都击溃,听说还生死不知……死了也活该!
但对于接下来的战事,李渊并不觉得有什么难度,毕竟梁师都不是突厥,但没想到接下来的军报如雨点一般的飞来,而且无一例外,全都是兵败城破,三日连失三州,这样的速度让李渊也瞠目结舌,难以接受。
于是,与李善同样的选择也出现在李渊的脑海中,要不要跑路?
跑路很简单,一路跑回长安,不信梁师都还能继续击破陇州、泾州、坊州、岐州,杀入京兆,兵临长安城下。
但一旦跑路,脸面就算是丢干净了……基本上就是硬生生的被人撵走的,对于一个开国皇帝来说,够丢人了。
李渊毕竟是出身世家名门,可不是刘邦那种不要脸的。
在心里来回权衡利弊得失,李渊转头看向正在查阅军报的李世民,“二郎?”
无论如何,在军事这一块,李渊最信任的还是这个曾经让他无比自豪的次子。
李世民挺直脊梁,缓声道:“父亲,孩儿查阅军报,梁军并反叛部落各族,兵力应该在两万左右。”
“两万……”李渊点点头,这个数字和自己预估的差不多,“灵州道备兵万余,三洲二十余个折冲府,嘿嘿!”
如果将所有兵力加起来,灵州道行军总管李神符麾下是能组织起一支兵力在四万左右的大军,结果自身轻易中伏兵败,导致三洲一片散沙,被梁师都各个击破。
李世民也苦笑摇头,“梁师都行军甚速,各地折冲府尚未成军就被击破,不过泾州、陇州两地理应成军。”
一旁的杨恭仁皱眉道:“陇州总管常达、泾州刺史宇文颖。”
李渊有些犹豫,这两个人一个是自己身边的老人,另一个是前隋来降,不过都不擅领军,按道理来说,自己应该立即指派一员大将主持战局,抵御梁师都来袭,最好是要恢复灵州、会州、原州三地。
但这样的将才,最好的选择自然第一个就是秦王李世民,但李渊早就已经下定决心,不能再让次子重返战场了……这头猛虎一旦放出去,影响之大,之深远,别说东宫了,就是自己也掌控不住。
说得难听的,一旦秦王重返战场,手握兵权,顺利的驱逐梁师都,恢复三洲土地……李渊觉得,这几乎是必然的,次子天生就是个战神啊。
到那时候,别说朝臣了,就是天下都知道,一旦战事凶险,非秦王不能平之……李渊再行削权之举,只怕会阻力重重。
殿中监陈福突然疾步入内,躬身道:“陛下,陇州军报。”
李渊亲自拆开军报看了几眼,顺手递给了李世民,喃喃道:“陇州也遇袭了……”
“什么?”李世民神色大变,一目十行扫过,“常达率三千兵北上援华亭……兵力不足,如何能贸然出兵!”
一旁的齐王李元吉微撇嘴,“梁师都一口吞下灵州、会州、原州,难道还有胆子南下长驱直入吗?”
杨恭仁犹豫了没吭声,但李渊微微点头,即使是以蛇吞像,也不是怎么干的,梁师都一旦长驱直入,必然后劲不足,兵力分散,唐军应付起来也容易多了。
裴世钜眯着眼打量着李世民,这位宦海浮沉几十年,也曾经领兵上阵,对军略很有一手的老狐狸猜到了李世民在担心什么。
沉吟片刻后,裴世钜缓缓开口道:“常达不擅军略之道,不过臣记得邯郸王尚在陇州?”
“不错!”李渊轻喝一声,“还是弘大记性好,朕居然忘了,昨日怀仁还遣亲卫送来军报。”
顿了顿,李渊迟疑道:“应该还在陇州吧?”
以目前这种情况,李善离开陇州也是有可能的,毕竟他没有守土之责。
“邯郸王李怀仁,向来怀仁举义,临阵而走,非其所能为之。”裴世钜对于给李善用这种方式泼脏水,那是一点心理压力都没有。
如果李善跑了,那是他活该,如果李善没跑……那就要拜托他再次力挽狂澜了。
裴世钜几乎是条件反射似的将李善点出来,但心里却惴惴不安……又是这样!
又是这样!
一次次,一次次,结果那厮每一次都死里逃生,每一次都借此而跃,这次不会也这么倒霉吧?!
那边面色凝重的李世民斜斜瞥了眼过来,眼神略为古怪,裴世钜又来这一手,亏还没吃够吗?
你都把李善碰到当世名将、册封郡王的地位上了,也该满意了吧!
裴世钜在心里如此劝自己,自己这次还真不是故意的,如果陛下不肯回长安,李善你的确是目前节制各军的最佳人选啊。
总不能让秦王或者齐王领兵吧,前者是太强,后者是太废。
裴世钜的确这次不是故意的,不说其他的,独子还在陇州呢!
李渊在心里来回琢磨了一遍,欣赏的看了眼裴世钜,才开口道:“诏令,邯郸王李善,授左武卫大将军,节制陇州、泾州、岐州三地府兵。”
顿了顿,李渊补充道:“军报已然入京,遣派信使告知太子,京兆、同洲、坊州三地成军西进,皆受邯郸王节制。”
杨恭仁笑着说:“陛下放心,怀仁必能破敌,梁贼张狂,但比颉利何如?”
李渊也笑了,让陈福取来印玺,却看见了正在撰写诏令的中书舍人崔信,“怀仁破敌,明岁为其赐婚。”
崔信手顿了顿,脑海中各种念头在飞速转动,他先是在暗骂,非要从同洲改成陇州,果然又出事了……你李怀仁难道是个灾星吗?
第二个念头是,裴世钜你个老贼,迟早要你好看!
第三个念头是,好了,自家的小白菜最多也就留到明年了,还好妻子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心疼啊!
殿内众人好像已经看到了一代名将邯郸王李怀仁轻而易举大败梁军,尽复三洲之地的场景了,而李世民却悄悄的出了大宝殿,低声吩咐了秦琼几句话。
第七百七十五章 大变(上)
“节制陇州、岐州、泾州三地府兵?”
此次奔赴仁寿宫报信的是周二郎,他面色古怪的看着苏定方,咽了口唾沫,小声说:“郎君实在是……”
“少废话!”苏定方瞪了眼,但自己也不由喃喃低语,真是邪门了!
从山东到代州再到其朔州,如今的陇州,李善总会身处其中,似乎有一个漩涡将其牢牢扯住,北边战报传来后,苏定方就觉得怀仁可能又要派上用场了……果不其然。
苏定方其实心里有些担忧,梁军连破三州,后力不足,怀仁节制诸军,即使不能速胜,也不会败北,唯一的问题是,自己不在身侧,王君昊匹夫之勇,张仲坚即使有怀仁撑腰,也未必能掌控自如。
更重要的是,适才凌敬匆匆而来,告知陛下许邯郸王节制诸军,乃裴世钜举荐……这让苏定方如何能安心呢?
不过凌敬对此倒是无所谓,已经回到山顶的他正在低声向长孙无忌打听消息……有裴宣机在,裴世钜这次应该不敢出什么幺蛾子。
“诏书即将送去,殿中监陈福将与怀仁亲卫一同赶赴陇州。”长孙无忌低声道:“岐州府兵在雍县成军,已然北上。”
凌敬在心里盘算了下,雍县位于仁寿宫西北数十里外,距离陇州、岐州边界处不远,虽然岐州府兵也算不上多,但多少能补充陇州兵力。
因为灵州、原州、会州三州沦陷,泾州也有可能面对梁军的进攻,所以李善实际上能统率的也就是陇州、岐州两地的府兵,兵力还是挺吃紧的。
不过只要拖延几日,京兆、坊州、汾州、同洲等地的府兵就会陆续赶到,至少能手握三四万兵力,到时候就不用再怕了。
凌敬松了口气,但眼角余光却扫见李世民脸上带着深深的忧虑,“殿下这是……”
长孙无忌摇摇头,也是一脸的茫然。
就在这时候,山脚处一片骚动,苏定方亲自带着一个脸上尚有血污的士卒疾步登山,向着大宝殿奔去。
李世民脸色大变,之前得其吩咐去打探消息的秦琼随后赶来,附耳低声道:“泾州兵败,梁军北下。”
数千梁军越过原州南下,泾州刺史宇文颖率六千府兵在安定县北布阵,酣战三刻,唐军大败,几近全军覆没,宇文颖仅以身免逃入县城。
这个消息一传来,整个大宝殿都寂静下来,李渊更是面无人色,袖中的手都在微微颤抖。
虽然是一代开国君王,虽然前隋就身居高位,也曾统帅大军甚至扬鞭域外,但毕竟已经是快六十岁的人了,又被刮骨钢刀刮了八年了,现在的李渊哪里还有什么拼死一搏的勇气?
李元吉是第一个开口的,“父亲,当即刻回京。”
这句话一出,殿内恢复了些许声响,裴世钜微睁眼细看,陛下似有动容之色。
毕竟从泾州安定县快马南下,一日就能抵达岐州境内,这个距离,一场奔袭就很可能让梁师都获得无比丰厚的回报。
杨恭仁低声劝道:“千金之子,尚坐不垂堂,况乎陛下乃天下之主。”
李渊稳了稳心神,点头正要下令,殿门处却传来一声厉喝声,“决计不可!”
李世民身披软甲,大步入内,声如洪钟,“父亲,灵州军尽没,梁师都尽吞三州,却继续遣兵南下,分攻陇州、泾州,此事大有可疑之处。”
李元吉嗤笑道:“二哥是想领兵上阵吗?”
李世民压根就不搭理这个蠢货,他相信,不是所有人都像李元吉这么蠢。
的确如此,李渊迟疑了会儿,低声道:“难道是冲着仁寿宫来的?”
“有可能。”一旁的中书令杨恭仁压低了声音,他曾经出任凉州总管,在军略一道上也有成就。
“陇州遭袭,已然引人心生疑窦,如今泾州兵败……”李世民摇头道:“梁军必然南扑仁寿宫。”
李元吉也听懂了,梁师都一口吞下了灵州、原州、会州,在突厥还内乱的时候,在兵力有限的前提下,却遣派大军继续南下,这是不符合常理的。
唯一的解释是,梁师都知道李渊如今在仁寿宫避暑,所以才会长途奔袭。
“父亲,那更得走了。”李元吉有点慌,“命岐州总管率兵布防,先送父亲回长安。”
这次李世民不敢再说什么“决计不可”了,只委婉的说:“泾州安定县南下至仁寿宫距离不远,如果此时启程……”
言下之意是,这时候选择跑路,很可能与梁军撞个正着,也有可能被梁军发现踪迹,衔尾追击,在那种情况下,就算有李世民这位天策上将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了。
在冷兵器时代,一旦出现骑兵追击的局面,一般来说战争的走向已经不可避免,战败的那一方只能祈祷能跑快点……不一定比追兵跑得快,但一定要比同伴跑得快。
“二郎的意思是……”
“立即遣派使者召岐州、坊州、京兆各地兵力汇集,苏定方有名将之姿,率左右千牛卫守御仁寿宫,必能坚守。”李世民详细剖析道:“梁军远途奔袭,兵力必然不足,只需苏定方坚守两日,必能解围。”
李渊目光闪烁没有应声,心里却在琢磨,苏定方就算是当世名将,但手上的左右千牛卫也就千把人,能挡得住梁军的进攻吗?
虽然目前还不知道来袭的敌军兵力几何,但这股梁军在泾州是击溃了泾州刺史宇文颖所率的六千府兵的。
能守得住两日吗?
各地援军会那么快抵达吗?
左右千牛卫若是一触即溃,自己想跑都没地方跑啊!
李世民顿了顿补充道:“岐州在雍县的兵力已经北上,但即刻遣派使者追回,明日或就能来援。”
李元吉习惯性的要和李世民作对,但他也不傻,仔细打量着李渊脸上的神色,才小声道:“虽然泾州临近岐州,但岐州也临近京兆,快马奔驰,很快就能抵达京兆。”
“就算敌军来攻仁寿宫,一旦发现人去楼空,难道梁军还会继续往长安进发?”
最后一句话让李渊恍然大悟,自己未必需要跑回长安,但只要离开了仁寿宫,那梁军就没有了目标,难道还有胆子逗留不去,四处打探消息?
而李世民忍不住了,狠狠盯着李元吉,却没有开口,他知道对方这个理由不太好反驳,特别是自己这个有军功欲夺嫡的皇子。
但事情是明摆着的,李渊年近六旬尚能骑射,李世民、李元吉以及秦琼这些武将自然不用多说,即使是房玄龄、杜如晦、凌敬这些幕僚也行,但还有那些嫔妃呢?
除了嫔妃,李渊这次还带了好些十岁以下还没学过骑马的皇子啊。
甚至臣子中,还有如裴世钜这种垂垂老矣的……骑在马上没人扶着就要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