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初唐峥嵘_分节阅读_第328节
小说作者:狂风徐徐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9:26
  张氏也反应过来了,“怀仁真的是宗室子弟?”
  张文瓘无语了,“适才都说了,附宗正属籍。”
  张氏想了想,问:“只为犒功?”
  “怀仁兄功勋累累,自其出镇代州,突厥数败,难越雁门。”张文瓘随口道:“不过圣人视怀仁兄如子侄,附宗正属籍也不奇怪。”
  张氏点点头,不再去想这些,在心里琢磨了会儿后,脸上浮现出笑意。
  对于这个当年看不顺眼的未来女婿,如今张氏是越看越顺眼,这是个从各个角度来说都堪称完美的女婿。
  论文论武,都是一时之选,家事简单,不用操劳太多庶务,上头就一个婆婆还特别对脾气……至于让崔信恼火不已的那些,什么美妾俏婢,什么流连平康坊,在张氏看来,算不上什么过错。
  呃,其实就崔信本人来说,也不认为那是什么过错……如果算,主要是因为那是女儿未来的夫婿。
  张氏觉得唯一的缺憾在于门楣,婚书上父祖辈皆唯有李姓,祖籍陇西成纪,未有名,她私下问过好些次,崔信只提及,非寒门子弟,也勉强算是门当户对。
  再说了,论门楣,天下难道还有高过清河崔氏的吗?
  而现在,唯一的缺憾也被补全了。
  在这个时代,族籍就是门楣,当今皇室虽非陇西李氏出身,但也是传承数百年的豪门大族,娶妻嫁女多有时起时微的大族,如独孤氏、扶风窦氏、弘农杨氏、洛阳长孙氏,最近两代更有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这样的五姓七家。
  从某个角度来说,李渊选择这个封赏虽然有让李善顶锅的意味,但同时也弥补上李善在世人眼中最缺憾的一块拼图……身世。
  张文瓘兴冲冲的说:“下次再遇,王仁佑那厮再拿此说事,必要给他几个耳光!”
  “胡闹。”张氏训了句,脸上却是笑吟吟的。
  “姑母,侄儿先走一步,姑父入直中书,说不定就是他拟诏呢。”张文瓘笑嘻嘻的说:“适才思谊兄发帖,今夜聚饮为怀仁兄贺。”
  “那是……”
  “思谊兄乃中书令杨公长子,去岁进士科,与怀仁兄是同科,极为交好。”
  张氏微微点头,她也听说过李善交友广济,但没想到杨恭仁长子与其为友……之前东山寺那事儿还历历在目呢。
  目送侄儿离去,张氏侧头看了眼女儿,笑道:“再无碍处了。”
  崔小娘子低着头不吭声,白玉一般的脖颈染上一层绯红,一方面是因为虽然已然定亲,但因为当年李善亲斩崔帛首级,清河崔氏族人还是有大批反对的。
  清河崔氏一族,出仕者除了崔信之外都依附东宫,因为太子李建成对李善的怀柔笼络没有明着反对,但一直拿着门楣说事,如今这个障碍已经不存在了。
  另一方面,张氏有意提前为女儿行笄礼……行笄礼之后就能嫁人了,但崔信一直反对,被迫无奈在都已经定亲的情况下拿门楣说事,张氏好几次都被气笑了。
  是你自个儿说什么算是门当户对,却非要将女儿留到十五岁,李家其他的什么张氏也不在意,但朱氏性情刚烈直率,与女儿颇为投缘,相处融洽,所以张氏有意尽早完婚。
  毕竟明岁李善就要加冠了,如果真拖上四年,只怕朱氏日后和女儿相处就有些间隙……张氏是崔信的第二任妻子,过门后与婆婆相处很是有些磕磕碰碰,一旦出了什么事,老人家就要说,“当年卢氏如何如何……”
  再加上张氏未有子嗣,唯此一女,一边想着这些,她一边打着腹稿,准备稍后好好劝劝夫君。
  而此时此刻,中书省内,崔信勉强堆砌笑容应付来恭贺的各位同僚,去中书侍郎温彦博处告了个假,准备提前溜号。
  温彦博刚刚觐见从宫内回来,笑着说:“清河好福气啊,如此英杰,实是手快,不过亦乃天合之作。”
  清河崔氏一族,在北魏、周齐隋三朝均未得郡望为号,直到崔信招抚苑君璋后,得封清河县侯,所以温彦博以清河相称。
  “彦博公过誉了。”
  彦博其实是字,温彦博本名温大临。
  “绝非过誉,仅《爱莲说》一文,汝女汝婿足以铭传后世。”温彦博笑着说:“适才陛下传召,命某与邯郸郡王同行,巡视代、朔二州。”
  崔信脸色变了变,扯开话题寒暄了几句离开,迈出中书省,由承天门大街走出朱雀门,他侧头正看见老迈的裴世矩在侍者的搀扶下上了马车。
  提前放衙的不止一人啊。
  崔信沉默的回了家,一进门看见急迫迎上来的妻子,以及眼中带着希翼的女儿,本就不好的心情更坏了。
  大半个月前李善回京第一时间觐见,出宫后崔信就察觉出有些不对,立下大功的李善被陛下罚俸……只不过其中缘由,李善始终不肯透露。
  将近二十天后,突然附宗正属籍,册封郡王,太奇怪了,再加上适才得知,中书侍郎西河郡公温彦博奉命巡视代州……由不得崔信心疑,那位未来女婿估摸着又折腾出什么事了。
  听着妻子的絮絮叨叨,崔信长叹了声,“依你依你,你遣中人相询,让李家登门请期吧。”
  不一定是今年明年出嫁,但许李家请期,就意味着出嫁已经正式提上了日程……再拖也拖不了多久,一两年也就到顶了,怎么也拖不到十五岁及笄。
  张氏诧异的看着丈夫,自己准备了那么多说辞,还没说一半,丈夫的态度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崔信在心里暗骂,如果自己完全不知情也就罢了,但既然知晓一二,如果不让李家来请期,谁知道李善那小子会怎么想……他可以确定一点,虽然不知内情,但必定是有一定危险的。
  说来说去,还是因为宠女狂魔的秉性啊,崔信的心情很糟糕。
  但长安城内,因为这件事,心情比崔信更糟糕的人还是有的。
  裴宅的一处小院内,李德武靠在榻上,一边自斟自饮,一边啐骂道:“父亲不认,现在连祖宗都不认了!”


第五百二十三章 反应(下)
  黄昏时分,通往日月潭庄子的道路上,一辆马车正疾驰而来,车厢里偶尔有人低喝几声,驾者立即挥动长鞭,驱使马匹加速。
  两三年了,李善的到来对周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改变,世家子弟、达官贵人来东山寺上香,第一印象,也是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条路,用细碎的石子填充而成,下雨不翻浆,降雪亦不滑。
  但这般的高速,车厢里的凌敬也难免头晕眼花,他今日一直在天策府内,一个时辰前才知晓李善册封郡王一事,受秦王李世民叮嘱赶了回来。
  在很多很多人看来,李善被赐附宗正属籍,这是圣人的厚赐,若非李善去年妙手救回了平阳公主,即使连连立下大功,也难以被列入宗室。
  在这个时代,普通乡间势族或者寒门,甚至草芥常常在有一定的身份地位之后,以这样的方式抬高门楣,不过一般是攀附而上,比如扬州杜氏,在历史上就攀附京兆杜氏,以连族来抬高门楣。
  而李唐皇室一般是赐下,杜伏威不过草芥之民,李世绩家中豪富,但也不过乡间势族,即使是罗艺、胡大恩,也是普通士族罢了。
  但在凌敬、李世民这些知情人看来,李善是不同的。
  曾祖申国公李穆历经四朝,名望颇高,父祖辈多得赐爵,族中英才济济,若非李金才坏事,传承四代至今,门楣虽难比五姓七家,但或能与河东裴氏、解县柳氏这样的望族相仿。
  李世民甚至都打定了主意,待得他日事成,登基称帝,当复申国公爵位,为李善出一口恶气。
  凌敬不知道李善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更不知道朱氏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所以急着赶回了庄子。
  “凌公回来了。”
  守着村口的青壮远远打了个招呼,勒住放缓马速的坐骑,“今夜能好吃喝一顿,适才七伯还让人去买了二十口羊呢!”
  凌敬掀开车帘,皱眉问:“是朱玮吩咐的?”
  “是。”
  “怀仁回来了?”
  “郎君回来了一趟,午后又入城了。”
  凌敬沉默了会儿后下了马车,踱步入庄,远远看见李宅周边一片喧闹,走的近点,隔着围墙听见妇人的恭喜声,偶尔能听见朱氏开口……朱氏说话如刀切萝卜,爽利的很,很好分辨。
  或许是自己想差了?
  凌敬有些许纳闷,想了想去了对门,径直回了家,随口问了几句,两个儿媳都一脸的羡慕嫉妒,说起朱氏兴高采烈。
  其实凌敬的确想差了,朱氏当年被送往岭南,恰好巧遇被流放的李德武,在岭南之地,少见世家子弟……但在经历了这一切后,朱氏对李德武的厌恶、痛恨难以言表,她现在只关心自己这个儿子。
  对朱氏来说,儿子被列入宗室,册封郡王,这意味着他日即使身世大白于天下,至少无性命之危,甚至仕途都不会受到太大的阻碍。
  至于李家……李金才是以谋反定罪的,阖族俱亡,不拖累儿子就不错了,给不了任何的助力。
  “凌先生。”
  “朱娘子。”凌敬意外朱氏突然登门,笑道:“适才得知,恭喜了。”
  朱氏呵呵笑道:“大郎终有今日,亦要谢过先生之助。”
  我还真没帮上什么忙……凌敬有点脸红,要不是脸皮厚都要渗出来了,沉吟片刻后低声道:“朱娘子但可放心,怀仁得陛下青眼,又有平阳公主为援,他日无碍。”
  朱氏知道凌敬说的是闻喜裴氏,这块在两三年前看似庞大的拦路石不知不觉已经被踢开了。
  影影绰绰的聊了几句,朱氏笑着提起正事,“大郎册封郡王,延寿坊的那栋宅子上的匾额理应换一换……”
  凌敬捋须笑着点头,他在山东成名多年,少年时就以书法闻名。
  朱氏换了口气,继续往下说:“听大郎提起过,弘文馆有位学士书法闻名天下……”
  凌敬脸上的笑容有些僵硬,作势沉吟片刻,突然话锋一转,“列入宗室,册封郡王,怀仁作如何想?”
  朱氏眨眨眼,“自然欣喜万分,还让人拿了钱去买羊。”
  对此,李善只担心朱氏想不开,他自己是无所谓的,非常的无所谓。
  前世李善对所谓的家族就没什么归属感,这一世也差不多……呃,因为李金才,族人都被杀得差不多了。
  更何况,对于穿越者来说,历史上从唐朝往后数,还有五代十国,还有辽金蒙元,接着还有满清入关,血脉混杂……在这个时代随便找个姓李的,说不定都是李善的多少代祖宗呢。
  “什么都没说?”
  朱氏想了想,“初归家之时,神色有些古怪……但只说陛下恩重。”
  凌敬这下好悬没笑场,他和李世民都对此有一致的判断,陛下是拿李善去顶锅的……以他对李善的了解,这厮八成被气得跳脚呢。
  凌敬又问了好几句,朱氏一一作答后将话题转了回来,“弘文馆那位……”
  “可是虞伯施?”凌敬有些无奈,但人家虞世南的书法的确是比自己强。
  虞世南乃名门之后,沉静寡欲,先后拜师于顾野王、徐陵门下,后又拜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为诗,深得大小王真传,自此书法独步海内,名望极隆。
  所以,凌敬第一个就想到了这个人,虞世南先后出仕于宇文化及、窦建德,虎牢一战后入天策府任记室参军,为弘文馆十八学士之一。
  朱氏迟疑了会儿后摇头道:“去年初大郎曾经向其求过书作,记得是姓褚。”
  “褚希明?”凌敬眉头一挑,同为十八学士的褚亮也擅书法,而且早年与虞世南、欧阳询、徐陵、顾野王等擅书法的名士交好。
  犹豫了会儿后,凌敬摇头道:“褚学士年近七旬,年后卧床不起,难以持笔……”
  “不对啊。”朱氏诧异道:“大郎说那人未过三旬。”
  “什么?”
  “大郎赞其书法独到,后世传颂,必不弱于欧阳、虞公。”
  凌敬脸色微变,“怀仁说的是褚学士长子褚遂良……”
  “对对,就是此人,怀仁这两日匆忙,后日就要启程,拜托凌先生了。”
  凌敬一口应下,笑着将朱氏送出门,脸上神色有些古怪,他记得就在去年末一次聚宴中,秦王殿下赞褚遂良书法独到,恰巧在场的欧阳询放眼,他日此子当与其、虞世基齐名于世,虞世基亦认可此言。
  那是自然,欧阳询、虞世基、褚遂良和后来的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就是因去年末此事,褚遂良方名声鹊起,但李善却是去年初向褚遂良求字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89页  当前第32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28/78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初唐峥嵘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