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头紧皱的魏征霍然起身,盯着宇文宝喝道:“李善只是随军打理账目,并非长安县衙吏员,亦非齐王府、并州总管府属下,何能冒险前往河北?”
宇文宝愣了下,转头看向李乾佑,那人是长安县衙的人,居然不是吏员、文员吗?
“的确不是。”李乾佑阴着脸道:“一个月前,难民作乱京兆,此人精通算学,某延请襄助而已,殿下亦知此事。”
李元吉挠了挠下巴,“呃,就是那个李善?”
“不错,此人才学非仅算学。”一旁的齐王府记室参军荣九思神色不善的看着宇文宝,“宇文兄太过孟浪。”
站在门边竖着耳朵的李德武脸上一丝表情都没有,但右手不自觉的将刚刚还视若珍宝的信都捏成一团了。
不过只是运送粮草而已,又不是十成十的送死,没想到李乾佑、魏征、荣九思一个个跳出来怼上宇文宝,甚至齐王都颇有微词。
凭什么?
凭什么?
我父祖均闻名天下,我岳家是河东裴氏,他有什么?
虽然行军途中,李德武几次找机会从荣九思那打听到了一些事迹,但他总习惯性的选择鄙夷……直到现在,他才发现,被自己毫不留情舍弃的长子,居然有着这样的分量。
看了眼被数人怒目而视的宇文宝,李德武准备离开,他不怕宇文宝将自己扯出来……我只不过随口说起押送粮草需通算学的吏员,而长安县衙此次随军的吏员中,听闻有人精通算学。
就在李德武准备悄无声息离开的时候,一个清亮的声音响起,“诸位所说的可是东山寺李善?”
李德武脚步一顿,他认得这位,虽然在朝中名声不显,但却是秦王一脉在陕东道的三大巨头之一,陕东道大行台尚书左丞兼户部尚书韩良。
李德武心里简直了!
他有什么好?
居然惹得齐王府、东宫幕僚将事情捅到齐王面前还不够,秦王府的下属也要跳出来?
韩良笑吟吟的上前几步,“早听闻东山寺李善之名,没想到居然随军至此,在京中名声鹊起,秦王殿下亦几度赞誉……”
听了韩良这几句话,齐王的脸色阴了下来,他不在乎李善的死活,但这是他从二哥手里抢来的,就算死,也得死在齐王府中……呃,这只是李元吉自己的想法。
魏征盯着宇文宝,“何时启程的?”
“立即派人追回。”
“两个时辰前上船往白马去……”
“两个时辰,黄河之上,快逾奔马,怕是追不上了。”齐王断然道:“不过运送粮草罢了,道玄、史万宝率大军驻守翼洲、刑洲,必然不会出事。”
李德武听了这几句,嘴角勾起一丝笑意,悄然退出大厅。
“既然随军,就需听令行事。”齐王不耐烦喝道:“此事无需再议。”
魏征闷哼一声,第一个挥袖离去,本想着将人引入东宫,没想到先是跳出个李德武,之后又被齐王逼着去了河北道……他和李善曾经讨论过,齐王不肯援手,接下来河北战事有可能糜烂不堪。
第二个阴着脸离去的是李乾佑,这一个多月来,他对李善的态度是由疏离渐渐转为亲厚,但这不是他怒气勃发的原因。
同为陇西李氏丹阳房子弟,比起李靖、李客师,李乾佑更为圆滑,他知道齐王看中李善只是因为秦王几度盛赞,并不是真的重视李善其人。
李乾佑也知道,李善得三兄李客师看重,甚至被引入后院恭贺其妻寿诞,而且那日还得秦王妃青睐有加。
李乾佑是个精细人,他从李客师、李楷等人对李善的态度中察觉到了什么,也从秦王几度盛赞却没有将李善召入秦王府的举动中察觉到了什么。
虽然不知晓内情,但李乾佑敏锐的察觉到了一点,李客师、秦王都是知情人,李善将来必然是一颗分量不轻的棋子。
所以,李乾佑和了把稀泥,此次随军带上了李善,却明言并非替齐王招揽。
离开大厅之前,李乾佑瞪了眼韩良,心想都说秦王麾下尽皆英杰,今日看来却也未必。
那边的韩良也反应过来了,齐王是知道李善这个人的,而自己提到李善得秦王赞誉……显然自己是帮了倒忙。
若是李善战死河北,不说其他的,长孙家那边就交代不过去,人家可是救了长孙无忌长子的。
此时此刻,浑浊的黄河上,甲板上的李善迎风而立,远远眺望早已经看不清的武陵县城。
有些懊悔,也有些庆幸。
李善懊悔于没有提前和于志宁搭上关系,李客师写给于志宁的那封信还在包裹里,至今没有给于志宁。
之所以将信留在手里,一方面在于李善希望留些后手,另一方面在于齐王和陕东道大行台尖锐的矛盾,他不希望自己被卷进去。
庆幸是在于,很可能由于和魏征的交好,导致李德武没有直截了当的下手,而是辗转将自己送到四战之地……虽然没有任何证据,但李善觉得,自由心证已经足够了。
而且既然李德武有了这心思,李善觉得,去河北比留在陕东道要合适。
留在陕东道,除非直接找到于志宁躲入洛阳,否则难说安全与否,但那样的话,不说齐王,即使是李乾佑只怕也要和自己翻脸。
去河北道虽然有战阵危险,但手中有秦王妃写给淮阳王李道玄的那封信,自己反而会安全系数大大增加。
第八十五章 名将风范
北地寒风,虽是初冬,但也让行伍中的李善忍不住频频缩脖子,他前世是中原人氏,大学在江浙一带,还没体会过北地刺骨钢刀一般寒意。
七日前,船队由黄河蜿蜒向东北,在滑洲白马上岸,在黎阳仓转为陆行,运粮大队除了千余民夫之外,还有三百士卒押送。
一路北上,过卫洲、相州、洛洲,抵达刑洲,缴纳粮米,一切都还算顺利,不过淮阳王李道玄并不在刑洲,而是在翼洲。
人生地不熟的李善犹豫良久后,在郭朴的建议下前往冀州,在刘黑闼席卷半个河北的状况下,大军之中反而更安全。
但李善主要考虑的是另一个问题,刑洲总管齐善行虽然是秦王府左二护军出身,但最早是窦建德旧部,是虎牢关一战后才投唐的。
刘黑闼两次起兵,河北诸洲都有窦建德旧部聚众相应,不乏身为一洲总管,举洲依附,就在半个月前,观洲总管刘会举城反叛。
远远看见高大的城池轮廓,郭朴回头吼了几句,趋马驰到李善身边,“李郎君,且歇一歇吧,再有一个时辰就能到了。”
李善的脸都麻木了,只僵硬的点点头却一动不动,一旁的朱八带着两人抱着李善下了马……
之前一路上还好,毕竟有马车,李善还能躲在车上……但等缴纳了粮米再来翼洲,李善只能骑马。
以李善的骑术,快马奔驰不掉下来已经算是进展神速了,长时间坐在马鞍上……那感觉,谁骑谁知道。
郭朴忍笑看着两条腿一拐一拐的李善,小声说:“再熬上半个月,茧子出来就好了。”
李善回复了个恶狠狠的表情,两条腿尽量张开,恨不得扎个马步……这年头没棉布,内裤的材质,一言难尽啊!
郭朴终于忍不住笑了,前几日李善还偷偷摸摸问……陇西李氏丹阳房以兵法传家,有没有药膏……郭朴很诚实的说没有,不管是族人还是依附的兵将,都得磨出一层茧子。
“忍忍吧……”郭朴一边扶着李善活动了下手脚,一边盯着朱八等人布置。
虽然只三四十人,但自刑洲启程,每次歇息、借宿,郭朴都提点朱八等人,放出斥候,设置暗哨,马匹、军械摆放位置都有讲究。
“都是陇西李氏不传之秘吧?”
“不过小道而已,其实村中青壮好像也学过……”郭朴顿了顿,若有所思道:“三十青壮,其中四人擅弓箭,可见不是随随便便挑出来的。”
看李善懵懂模样,郭朴笑道:“军中主将亲卫,一般就是三十人为一队,其中四人使弓箭……”
李善眯着眼想了会儿,低声问:“若是碰上叛军?”
“冀洲尚未失守,不会碰上叛军。”
一旁的朱八笑道:“只要不碰到突厥精骑,逃遁无虞,大郎放心就是……”
话还没说完,远处一骑急速奔来。
“是赵大。”李善心里一个激灵。
“突……突厥人!”赵大气喘吁吁的说:“百多骑,追过来了!”
李善气得都不顾大腿根的酸麻,一脚揣在朱八的屁股上,“你个乌鸦嘴!”
“快,快!”
“别收拾了,上马,都上马!”
一百多突厥骑兵,对阵三四十个……其中大部分只是粗通骑术的……呃,还不能算士卒,都是没上过阵的菜鸟。
李善又没带机关枪,不赶紧逃命还能咋地。
两腿紧紧夹着马腹,拼命趋马向着城池方向奔去,李善回头看了眼,手中持刀挥舞,口中还吆喝什么的百余突厥骑兵不依不饶的追来。
郭朴这次不是一个人来的,带了四个李家亲卫,五人团团将李善围在中间,生怕李善落马。
“别慌,追不上的。”郭朴是战场老卒,粗粗打量了下距离就明了,“两腿别夹的太紧,身子往前微倾。”
还有心思指点骑术……李善松了口气,突然想到,都感觉不到大腿根的酸麻了。
前面一片密林,数十骑拐了个难度不小的弯……李善实在操作不来,还是郭朴靠过来拿着缰绳帮的忙。
刚转过去,李善目光一凝,黑压压的一片骑兵正缓缓而来。
还没等有些惊慌失措的李善镇定下来,郭朴已然放开缰绳,加速奔出阵列,高声呼和。
一旁的李家亲卫低声说:“自己人。”
只片刻间,前方两百骑兵分出两列,一列停留在转弯处盯着李善一行人,另百余骑兵开始加速,他们的前方,轻松趋马转过弯的突厥骑兵已经出现。
这是李善第一次见识到这个时代的骑兵冲阵。
原本缓缓加速的骑兵在看见突厥人出现后,不用指挥,最前方的骑兵同时突然猛地加速,并调节马速,形成了一个略不齐整的三角锥阵列。
后方的骑兵却没有猛地加速,而是维持原本的马速,与前方相隔一段距离。
“好像是淮阳王!”
耳边传来李家亲卫的话语,李善凝神看去,三角锥阵列中,一员身量颇高的将领身穿明光铠,压低头盔帽檐看不清面孔,手中的马槊正渐渐探出。
所谓一寸长,一寸强,突厥骑兵手持弯刀,别说马槊,即使是长矛长枪也不多,又正巧在拐弯处,无法做出趋避的动作。
几乎是一瞬间,尖锐的阵列将突厥骑兵的前阵撕裂,随着凄厉的嘶吼,兵刃交加的碰撞声,十余名突厥骑兵被刺落下马。
李善看的真切,淮阳王的马槊如毒蛇一般探出,连续捅翻了三个突厥骑兵。
只三四十骑,将百余突厥骑队彻底搅乱,唐军后续而来的数十骑兵完美的捕捉到战机,没有给突厥人任何喘息的时机,发动了第二次冲阵。
这一场冲阵让李善看的目眩神迷,但从头到尾不超过十分钟,立见生死,残余的二十几个突厥骑兵四散奔逃,只损失了几人的唐军已经开始打扫战场。
李家亲卫笑道:“淮阳王从军后,每随秦王上阵,均冲锋陷阵,颇有秦王风范,日后必为名将。”
听到这句话,李善情不自禁的和周赵对视一眼。
领大军出征,独率少量骑兵纵横战场,窥探敌情,遇敌不退,骁勇善战,的确有秦王风范。
但这真的不是名将风范。
古往今来的名将……如李世民这样作死可就是不死的,不管是熟读史书的周赵,还是身为穿越者的李善,都想不到第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