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大军作战,首重一个稳字,如此理由,谁又能说个不对呢?
想通其中首尾后,所有人都觉得此计可行。
因为这都不能称之为阴谋,而是阳谋了。
就算李定国知道,这是满清用以脱身的法子,就算事后朱由榔也明白,所谓疑兵,只是李定国的托词,又能怎么样?
你李定国敢赌自己不会步韩信后尘吗?当年徐达能继续稳坐北平,不就是因为北元尚在吗?你是要做韩信,还是徐达?
而朱由榔同样不可能因为一个合情合理的暂缓行军,就对功劳赫赫的李定国下手,难道当年万历君臣都是傻子,不知道李成梁是在养蛊吗?问题就是知道了你也没法子啊,养寇自重,关键就在于寇还在,你就不得不让人家“自重”。
此计直指人心,更何况,在旁人看来,李定国和顺西旧部,本就出自“叛逆”,说毫无二心,谁又能完全相信呢?
而宁完我的补充,则更是狠绝。
其人的意思很简单,不是就要阻拦明军,延迟对方北进吗?
此时明军中路军尚未全部北上,黄河以北的河南部分地区,尚在图海、豪格余部手中。
那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决了黄河大堤!
要知道,此时黄河夺淮入海后,若是从河南决堤,大水将直接冲击到下游此时明军的后勤中枢——徐州。
届时,就算不能对明军造成太大损失,起码也能让对面手脚慌乱一阵,无暇北顾。
-------------------------------------
北直隶,河间府
明军自德州抵达北直以后,就一路沿着京杭运河北上,所过各县,降者如云,长驱二百里,直抵沧州城外。
沧州城守军虽然略作抵抗,但此时,整个北方的人心都已经快速变化,自北京以外,已经没有几个人愿意给满清陪葬了。
不过两日功夫,城内就发生动乱,明军趁机附城,攻破大门。
再往北,便是天津三卫了。
其间李定国几乎都没有为军事问题操心过多少,只是一路接收降兵而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其间自然是不乏安抚率部反正的各地士绅、官将,毕竟此时他还不愿意立刻分兵,而是打算先立即北上,迅速趁着风声鹤唳的大胜置于,光复北京。
但很快,前方哨探又传来消息,说是这几日天津城内进了好几股援军,远望去旗帜金鼓不绝,恐怕得有两三万,霸州方面,也有清兵大规模动作的迹象。
李定国稍稍迟疑
清军哪里还有兵?
八旗之中,其余几旗都已经被全歼,只剩下正蓝、正红两部残兵数千,在河南方向,正白旗尚在山西,北直隶,仅有不满编的两黄旗。
莫非多尔衮干脆破罐子破摔,弃了北京坚城不守,准备和自己在天津野战?
不能够啊,这个时候,但凡不是个傻子,都知道,清军已无和明军野战的可能。
毕竟李定国手中左、后两军合计十六万有余,两黄旗就算满编,都不够碰一下的。现在的明军可不是七八年前了,战力不比八旗劲旅差,很多战役里,都能打出一比一,甚至更低的战损比。
而清廷之前苦心经营的十数镇新军,基本全部被歼灭,只剩下山西还有点,多尔衮拿什么和自己打?
就在此时,又有消息说,之前裹挟沧州北面的兴济县的那个知县,说是知道内情,要向李定国禀报。
李定国自无不可,便召其入营相见。
结果,对方一入帐内,便开始放起炮来。
“大王恐有性命之危,小人此番正是为此而来!”
李定国闻言,先是一愣,没反应过来啥意思,过了良久,才大概明白过来
“你是鞑子的说客?”
帐内除了李定国以外,张名振、刘文秀等人正在前线领兵,身侧仅有亲信部将,统领亲卫骑兵的王玺。
那人躬身附手一礼,接着道
“小人为何而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王眼下的确正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李定国闻言冷笑
“生死存亡,靠他多尔衮手中一两万残兵吗?”
却见对方摇了摇头,道
“敢问大王,自古以异姓封王者,有几人下场平安的?”
李定国明白对方的来意了
“尔莫不是欺我不读书?昔日唐汾阳郡王郭子仪,没善终吗?”
没想那人却是早就等着这句话了,直接接口道
“没错!大王于国难之际,效命社稷,回复河山,功勋彪炳,与昔日郭子仪不相上下!”
“可大王应当知道,郭子仪能善终,那是因为唐廷还需要用他,且郭子仪封王之时,已经六十五岁了!而大王今年不过三十而已,敢问王爷,若是郭子仪三十岁便平安史之乱,唐皇,也敢留他善终吗?”
第86章 功臣
李定国一时无言
因为对方说得的确不假,况且,其实郭子仪虽然为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但当时和他相似地位的人不少,比如李光弼、仆固怀恩等,都具有大功,而且都是异姓王。
但下场却都不怎么好,大宁郡王仆固怀恩,满门忠烈,为了平定叛乱,族中先后战死子弟达四十余人,还将自己两个亲女儿远嫁回鹘,从而换取回鹘对唐廷的支持,后来却因为被唐代宗猜忌,被逼造反。
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的临淮郡王李光弼,晚年为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所谗,拥兵不朝,声名受损,因此愧恨成疾,最终于广德二年在徐州含恨病逝。
有意思的是,李光弼的谥号,叫做“武穆”。
只有郭子仪,一方面因为年纪最长,平定叛乱后已经六十多岁了,另一方面,唐廷也需要一个够格的将领来镇住那些尚在蠢蠢欲动的各路藩镇,才得以保全。
那说客见李定国无言以对,又道
“小人知道,以大王为人,绝不肯轻易做反叛之事,但大王岂不闻‘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郭子仪之所以能善终,那是因为当时河北藩镇尚还有反复,唐廷急需借其军略而已。徐达为何能被一直倚重?那是因为北元尚在,还需其镇守蓟辽。”
“今日大王何不迟缓几日进兵,天津方面,我两黄旗将士已经严阵以待,凭借城池,大王几日之内也拿不下,不如做个双赢的买卖。”
“何谓双赢?”
“大王可以天津之事为由,暂缓进兵,而我朝廷宗室得以出关喘息,届时,我大清在北,明廷便不得不倚重于大王,如郭、徐旧事,大王自然可以高枕无忧,坐享富贵,而我廷亦可得以喘息,保全宗族,此何不谓两全?”
李定国冷面皱眉
“这是要我养寇自重?你难道不知,清虏与我有弑父之仇吗?”
那说客却也是不惧,直接正视对方道
“那大王莫非是忘记了,昔日农民军,对明廷,何尝不是血海深仇?”
“自闯王、八大王起兵以来,杀过多少明廷宗室?士族大门?昔日他们陷于危难,不得不借助大王之力,可以不谈,那日后呢?天下平定之后呢?”
“光烈天子可以不在乎,那些个宰相士大夫也不在乎吗?大王今年不过三十,古来此等年纪,建节便已不易,何况封王?尧山、军山以后,便已战功彪炳,天下无出所右,现在再光复北京!敢问届时天子当以何勋位相赠?”
“仆固怀恩为唐廷满门忠烈,尚且受猜忌至此,大王叛军出身,又当如何!”
“只怕是人言可畏,周公尚且需避嫌,功高震主,说句不好听的,若是日后天子有个三长两短,难道放心留大王一人在世吗!”
此言一出,就连之前还在侧十分激愤,准备拿下此人的亲卫统领王玺,都有些愕然了
可谓字字诛心
就像钢刀般,插在人的心上。
正如范文程之前考虑的那样,这从来就不是什么阴谋,而是妥妥的阳谋。
所谓阳谋,就是利用对方本来就存在的矛盾,借题发挥,让人无法适应。
明军,或者说明廷中,本来就存在的巨大隐患是什么,就是李定国、李过这些昔日闯、西旧将们的尴尬地位。
说到底,他们是在凤阳毁过皇陵,杀过宗室藩王,甚至逼死过天子的!
在宗法礼教之中,本就是大逆不道之人,那些个正经出身的文武大臣,江南士人们,嘴上不说,但心中也是另眼相待。
这层隔阂,不是朱由榔一人说没有,便会消失的。
以前倒也罢了,天子也好,朝廷也罢,大家都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命悬一线,走一步算一步,哪有时间考虑这些有的没的?
可现在不一样了
天下马上就要平定了,十几万得胜之师,再往北不过二百里,十几日的功夫,胜利便唾手可得!
过去,朝廷还要打仗,还要北伐,就还需要这些人卖命,那日后呢?
一个安稳下来的朝廷,一个太平盛世,真的放心一帮子曾经的叛军流寇,继续掌握兵权吗?
就算朱由榔无条件信任,那其他人呢?朱由榔的儿子呢?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谁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作赌?
李过也就罢了,现在都五十多岁了,最多在干七八年,就得退居二线。
而你李定国还那么年轻,三十出头,就已经是军中第一人,在尧山、军山两次决定朝廷命运的决战中,都居功至伟,徐州一战,又砥定北伐胜局,受封为王,西军的旧部故将,遍及上下。
现在马上就要光复北京,功勋地位,无人能出其右!如此功劳,别说在此时,就是放在历史当中,那都是罕见的,连在相州吃过大败仗的郭子仪都没法比。
李定国沉默了
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说服自己。
他不是不信任天子,可很多事情,不是只凭皇帝的心意就能决定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再说了,以后的事情谁知道呢,刘邦当年对韩信不好吗?
当年吴越之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年,终于复国雪恨,何尝不是礼贤下士,如履薄冰?
可事成之后,功臣范蠡却主动辞官,还写信告诉同为功臣的文种,建议他一起归隐,是怎么说的?
“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富贵。”
后来文种果然被逼自杀
这令人窒息的沉默过了不知良久,就连一旁的王玺,都快被对方说动了,他原本就是李定国的铁杆亲信,这条命都是被对方捡来的,自然要为自家王爷着想。
李定国忽然出声
“王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