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246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而一旦拿下黄河边上的开封,南面的粮草就可以直接走水运,从黄河逆流而上,送到中路军手中。
  山东方面也可以通过归德府,直接向河南转运。
  中路军后勤补给问题,便基本解决,随时能够直接渡河北上,策应李定国了。
  到了这一步,清廷上下,再也没有人有什么和明军一较高下,不切实际的幻想了,所有人都做出同样的选择,不行,必须要跑,关内不能再呆了!
  -------------------------------------
  北京,紫禁城,乾清宫中
  已经逐渐入夏,空气变得燥热起来,但大殿之内,却是一片令人心寒的死寂。
  “诸位卿家,难道都没个办法吗?”
  金碧辉煌的皇位之侧,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再三询问,下面的一众满汉臣工,却都是相觑无言。
  今日朝会,主题非常简单,就是该如何应对眼下局势。
  徐州战役以后,只要不是个瞎子,都知道意味着什么。
  清廷想要再维持关内的统治,已经不可能了。
  现在的问题,是该如何善后。
  站在首位的多尔衮,面容颇为憔悴,眼球中还有许多血丝。
  这些日子,他算是最难熬的一个,眼见着自己数年前,亲手缔造,入驻关内,横扫中原的不世基业,就这般步步葬送,任谁也不会好过。
  但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政治领袖了,知道此时再想其他已经无益,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如何善后,或者说,如何保住他们爱新觉罗的政权传承。
  毕竟,谁都知道,南边那位天子,从登基以来,就是对北边怀有刻骨仇恨的,或许其他满洲部落,如海西、野人诸部,甚至于建州中许多旁支,都还有机会,但他们爱新觉罗嫡系,绝无幸存之理。
  李定国的兵锋已经打到沧州城外
  距离天津不到三百里,距离京师不到六百里。
  本来在太行山活跃的王愬麾下游击武装,在得到李定国已经抵达北直后,当即不再躲闪,大肆出击,并在各府传播消息。
  现在整个河北地区,都只知道明军已经快打到北京了。
  所有势力都在找出路
  那些北京城里,原本小心翼翼,弯弓哈腰的汉人士绅,看待他们的眼神正在飞速变化。
  谁都知道,满清就是秋后的蚂蚱,覆灭不过一两月的事情。
  “奴才还是那句话,关内不能再呆了,必须马上出关!才有一线生机!”
  代表正黄旗的内大臣索尼当即出言
  他早在徐州会战刚结束时,就主张立即退往关外,只是那时朝中上下都还有些迟疑,现在局势飞速恶化,却是不得不正视了。
  “赫舍里大人所言甚是!”
  镶黄旗的宗室大臣锡翰等人也表示支持。
  多尔衮颔首
  “问题是该怎么走?往哪里走?”
  这才是此番朝会的主要问题,退出关外是当然的,但往哪边退,却是有两个选择。
  其一自然是退回建州老家,往盛京去。
  其二,则是直接往北,与亲善,或是有姻亲关系的察哈尔等漠南蒙古诸部汇合。
  对此,朝中直接分裂成了两派
  两黄旗中,大部分人都支持退回辽东,而多尔衮的支持者们,以及正白旗大臣们,则倾向于退到漠南。
  对此,多尔衮是有考虑的。
  他对索尼等人解释道
  “辽东此时已经不足为恃!明军攻占了锦州,又策反喀喇沁诸部,眼见着科尔沁也被波及,眼下,辽东和关内的联系已经被切断!一旦我们往东面走,郑成功大可以放下盛京不顾,一心堵在锦州,把我等耗在城下,坐等李定国自后方席卷而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对此,诸位满汉大臣也都承认,但问题是
  “退往漠南难道就可行吗?漠南蒙古现在还能依靠吗?”
  面对这样的疑问,多尔衮也的确给不出准确答案,因为他也无法肯定,在这般一败涂地之后,那些个本就有些间隙的蒙古部落,还能保有多少忠心。
  “但总比十死无生强吧!”
  “退到漠南,我们至少还有机会,折服经营几年,先稳住自身,安顿下来,然后再重新统合漠南诸部,花上十几年,乃至于两三代人!”
  “那朱由榔当年,何尝不是被我大清追杀到岭南之地,再往南不到百里,就要跳海了,人家不照样能卧薪尝胆打回来了吗?咱们满洲为什么就不可以?”
  “只要在关外稳住阵脚,明军历经一年大战,强弩之末,追到长城,已是极限,万里草原大漠,哪里能继续打?当年朱元璋岭北之战大败,就是明证!”
  多尔衮面色潮红,眼看已经就快油尽灯枯,完全是强撑着身子嘶吼
  “有些人说我主张退到漠南,乃是出于私心,可诸位看我多尔衮这幅样子,还有几年可活?关外风雪茫茫,一路颠簸之后,怕是就该去见太祖皇帝了!”
  言道此处,竟是让诸位大臣都有些动容
  “因为我只能做到这个份上,接下来,卧薪尝胆也好,重整旗鼓也罢,这太祖爷留下的基业,还要拜托诸位!”
  索尼当即拜伏,而后正色道
  “那摄政王意欲如何布置?”
  多尔衮猛烈咳嗽一阵,才勉励继续道
  “当务之急,还是要迟滞明军前进速度,为关内诸族人外撤,争取时间,本王已经和察哈尔打好招呼了,直接走居庸关,往龙门卫方向出关。”
  “至于如何迟滞明军,范学士已经有所思量,讲与诸位卿家吧。”
  范文程得令,恭声对殿中道
  “奴才以为,可有两法。”
  “一则,在天津、霸州等地,布置疑兵,以拖延李定国进展……”
  言尚未尽,就被一旁的锡翰反驳
  “怎么可能?李定国天下名将,焉得会被这等伎俩蒙过去?”
  范文程躬身继续解释道
  “大人所言不错,此策主要是为了配合第二策,不必有太大效果,只要让李定国大军稍稍停顿徘徊两三日即可。”
  “那第二策是甚?莫要卖关子!”
  索尼皱眉
  范文程接着道
  “这第二策嘛,也不难,诸位大人可听说过韩信?”
  大部分满洲宗室大臣都没读过啥书,自然是两眼一抹黑,于是范文程便稍稍将西汉韩信的故事简要叙述了一番,索尼等人也是老鸟了,当即明白过来。
  “你这厮的意思,就是要挑拨李定国,让他步毛文龙、袁崇焕的后尘嘛!”
  范文程却坚定摇头
  “朱由榔不是崇祯,此计对他无甚作用,关键在于李定国。”
  索尼这才恍然大悟,这哪是要让李定国做袁崇焕,这是要劝他当李成梁啊!
  一旁的宁完我亦是补充道
  “其实还有一个办法,也能有所作用,说不得还能连着中路军一起迟滞下来……”


第85章 飞鸟尽,良弓藏
  范文程的计策,其实也不难理解。
  当年韩信受刘邦委派,在楚汉相争之时,出镇河北,在解决了一众河北诸侯之后,成为了除刘、项以外的第三大势力。
  于是乎,麾下谋士蒯通,便劝说韩信自立,理由也十分充足,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今刘邦与项羽势均力敌,正是用武之时,所以才要借重你韩信。
  可若是项羽被灭了以后呢?你韩信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故而他劝韩信不要急于南下,帮刘邦对付项羽,而是退守河北、山东,隔岸观火,坐观成败,等其双方两败俱伤之后,再出来收拾残局。
  届时刘邦就不得不允许韩信于山东、河北之地自立。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韩信虽然没有听信蒯通建议,但却也有了一二分心思,并且还借机向刘邦讨要“假齐王”的头衔,这在当时是十分僭越的行为了。
  而刘邦不仅没有拒绝,反而满口答应,至于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范文程的意思,就是要以蒯通旧事,来离间李定国、朱由榔。
  故而,第一策布展疑兵,无需迟滞明军太久,只需让李定国兵锋有所迟钝,紧接着便以此离间。
  首先,无论李定国如何回复,对于后方的朱由榔而言,都会蒙上一层疑虑,李定国大军突然停下,又和清军有言语交流,任凭哪个皇帝不会起心思?
  要知道,如今李定国可是明廷的“大都督府同知”,是仅次于朱由榔一人之下的最高军事统帅。
  地位权势,可比当年的岳飞在南宋强多了!
  就算朱由榔圣明天纵,胸襟博大,丝毫不计较,李定国也能不计较吗?
  韩信前车之鉴,难道是假的吗?
  这就像一条横亘于君臣之间的猜疑链,天子无法确定将帅的忠诚能够维持多久,将帅也无法肯定皇帝的信任能够延续多长。
  而满清所需要的,也不是非得让李定国像当年蒯通建议的那样,自立割据,这样的事情李定国也办不到。
  但他还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学李成梁。
  为何李成梁能稳坐辽东数十年,保全自家富贵?归根到底四个字“养寇自重”。
  既然飞鸟尽、良弓藏,那就别把鸟都射下来啊!
  满清又不需要你李定国叛变,只需要稍稍松一松,让清廷能够趁机安全撤到关外,届时,有关外清廷这个巨大边患在,朱由榔就不得不继续重视你李定国的作用,就不得不继续借重于你。
  也不耽搁你光复北京的功劳,只需要这稍稍迟缓几日间的功夫,便可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甚至范文程连台阶都给李定国准备好了!
  那就是所谓“疑兵”,若事后有人以此抨击李定国养寇自重,他大可以以此为理由,表示当时以为清军在天津、霸州尚有“军力”,自己不知道那是疑兵,所以误判暂缓行军。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24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46/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