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248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末将在!”
  王玺当即应声,那说客还以为自己成功了,大松一口气
  “把这厮拖下去砍了,祭旗!并派人传令各师诸将,鞑子在天津布置的,必是疑兵!伪廷这是打算趁机从北边跑路。”
  “让全军骑兵脱离大队,立即北上,不必顾这边形势,一定要抢占居庸关,锁死关内门户!”
  王玺直接愣住,一时不知该如何动作
  李定国厉声道
  “还不执行命令!”
  那说客瞬时间就被从天堂打入地狱,大声疾呼
  “大王!岂不闻韩信、岳飞旧事乎?前车之鉴,前车之鉴啊……”
  李定国依旧冷着脸,毫无动作
  王玺不敢违令,只得招呼门外卫士,将其人拖出帐外,数息之后,一声惨叫,便归于沉静。
  身上沾了些血污的王玺重新入内,见李定国只是在案前,无言独坐良久,不知在想些什么
  出声道
  “王爷,这厮虽然可恶,可他说的……不无道理啊……”
  李定国冷冷瞥了对方一眼
  “你也想祭旗了?”
  王玺跪地
  “末将这条命本就是王爷给的,王爷若想收回去,末将绝无二话!可王爷,眼看着仗就要打完了,现在已经不是以前那般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时候了,王爷也许为自己着想啊!”
  李定国闻言,方才长叹一声,颇有些寥落的坐在案边,喃喃道
  “无论如何,我李定国,绝不为此不齿之事。”
  “至于日后,那就日后再说吧……”
  不过,李定国也好,清廷也好,都不知道的是,就在此事发生后的当晚,就已经有军中安插的锦衣卫内视司获知详情,并飞速向后方传递……
  -------------------------------------
  天津往南千里之外的济南府,朱由榔行在前日才刚刚抵达。
  城外处于泰山西北的灵岩寺中,在城中憋不住的朱由榔,带着王夫之几人在此闲游。
  一名御前司将佐忽然入内,带来了一份密封的急递。
  朱由榔当着王夫之的面,便拆开查看,良久之后,忽然嗤笑道
  “多尔衮这是黔驴技穷了。”
  言罢,毫不在意的将之传与王夫之
  “而农不妨也看看”
  王夫之看过后,却是没朱由榔这般好心情,越看心情越沉重。
  “陛下,这未必不是一个隐忧啊……”
  朱由榔轻轻颔首,又缓缓摇头叹道
  “这几日我其实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王夫之连忙劝道
  “陛下,武威郡王忠心……”
  “宁宇不会负朕,我担心的不是这个。”
  王夫之有些疑惑
  朱由榔缓缓道
  “朕只是在想,该怎么才能保全宁宇、赤心他们,虽然过去这些年,我一力压制,但朝中还是不乏对他们的偏见,当年在龙场驿,朕是发过誓的,‘只无背民叛国之举,此生绝不相负!’宁宇年纪与我相仿,无论如何,哪怕朕先走了,也得保住他们此生安稳,不为朝中小人所伤。”
  王夫之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而农,等会儿让谢颖帮我拟一份中旨,连带着几样物事送到北边去。”


第87章 保全
  正如范文程之前所料,所谓什么疑兵之策,在李定国这种天下宿将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当知道对方使者是想说服自己延缓进兵之时,李定国就作出判断,在天津方面的必定是清军疑兵。
  既然有此判断,明军便毫不迟疑,全军压上,也不再等中路军北渡,或是王愬所部策应了,直接拔营北上,直至天津!
  还分出全军几乎所有的近万骑兵,直接走雄县,往居庸关方向穿插而去。
  这是打算直接抢在满清之前,握住居庸关这个咽喉要道。
  按理来说,即便是骑兵,可北京距离居庸关也要近得多。
  但奈何,当初多尔衮入关以后,将八旗编制中的军民部落,大都也迁入关内。
  八旗制度军民一体,有些类似于唐初府兵、明初卫所,故而大军入关以后,又大肆跑马圈地,也就意味着大部分满洲户口此时也在北京周边。
  林林总总,大计有二三十万之数,却是不大可能马上出关。
  对此,当得知离间之策事败后,清廷上下顿时陷入空前惶恐当中,一如当年崇祯十七年时,李自成打到居庸关外时,崇祯君臣的心境。
  都如同无头苍蝇一般,各寻出路。
  有的主张直接不管其他八旗丁口了,只带着两黄旗,和一众宗室,迅速出关,断尾求生。
  也不乏胆子硬的,觉得可以先趁明军初至,立足未稳,主动出击一次,将其牵制在外,为撤离争取时间。
  当然,亦不乏期待南面掘河之策奏效的……
  -------------------------------------
  天津三卫,即天津左、右、中三卫合称,是北京东面门户,亦是重要的北方海防关口。
  崇祯十二年,为了防御满洲势力侵犯,在天津城周围建造了七座炮台,故而,虽说之前那般声势,只是清军为了延迟李定国的疑兵,但天津并非毫无防备军力。
  而明军由于急于行军北上,队伍之后,却是没有带上炮营的重炮。
  但并非意味着李定国就没有火炮可用了,因为就在同时,自锦州壶芦岛方面的海军炮舰,就已经越过渤海湾,驶入天津卫外的大沽口。
  这个路线,倒是和后世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舰队一致。
  城中守将,正是当初让突袭北京城外的王愬碰过的钉子,眼下已经被提拔为镶黄旗步军营统领的苏克萨哈。
  以及所属十几个牛录,三千多号人马,以及万余绿营而已。
  而且到了这时候,城中士气,早已是风声鹤唳,各路人马蠢蠢欲动,处在崩溃边缘。
  所谓兵败如山倒,当明军踏上北直隶土地的那一刻开始,整个北方的满清士气都在迅速瓦解。
  此时明军兵锋距离北京不过二百里,满清治下的各府县官吏乃至军中绿营军士,都在自寻出路,哪里来的战心?
  于是乎,李定国才刚抵达天津城外,大沽口方向的明军炮舰,对着岸边炮楼一顿轰炸,就迅速引发天津城内动乱。
  苏克萨哈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如此形势,实在别无他法。
  最后干脆竟是咬牙打算带着三千多镶黄旗军士突围
  而李定国哪里能轻易放过?苏克萨哈尚未能出城门,这边明军步卒甲士,就已经在炮火之后,攀附攻城。
  城中绿营士卒毫无战心,望风即降,只是一个时辰,明军都没有付出多大伤亡,各处城楼便全部易帜,将还没出城门的苏克萨哈堵在城内。
  而在此时,让明军上下都有些不适应的战斗开始了。
  面对四面被围的境况,三千清军先是奋战半个时辰,伤亡不到两成,只待诸将苏克萨哈身陨之后,就全部主动弃械投降。
  在以往八年的战争中,清军八旗精锐,给明军留下的印象,从来都是极为坚韧耐战,非是伤亡殆尽,否则别说投降,主动撤退、溃散都是少见。
  但眼前的天津卫中,两千多镶黄旗最精锐的步军营甲士,居然大片开始主动缚手投降。
  待李定国派人主动讯问以后才知
  原来,清廷所谓最后的底牌,两黄旗,此时早就已经被掏空了,过去八年多的战争,消耗了满洲大量青壮,两黄旗部分兵力被调往辽东,大部又要留在北京,天津这边的人马,都是临时凑出来的。
  而明军摧枯拉朽之下,士气崩溃的,又岂止是绿营而已?
  八旗兵又不是铁做的,同样会贪生怕死,面对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争,而明军方面,本就不乏八旗反正的先例,当初于浙江反正的镶白旗杜尔德,此时都已经捞到伯爵,位同总兵了。
  如此一来,出现大规模主动投降,倒也不算稀奇。
  李定国在一众将领的簇拥下,勒马进入战后的天津诚
  相较于河南、陕西等地,北直在过去乱世中,所受的破坏算是比较小的,况且满清入关以后,也将这里视作自己腹心之地,客观上为经济恢复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两侧街道,民房坊间都是关门闭户,天津在过去作为北方漕运终端,向来十分繁华,但随着朱由榔光复南京,南北隔断以后,漕运跟着断绝,已经变得萧条起来。
  张名振、刘文秀纷纷相随
  经过这些天并肩作战的经历,纵使张名振本人亦是心高气傲之辈,也为李定国本领折服,勉强愿意尊这位小自己六岁的“西军旧将”为主。
  尤其是前几日,清廷“说客事件”的发生,李定国当即将那清廷使者退到帐外大营校场斩首祭旗,自然是瞒不了谁,一两日间,便传遍了全军。
  李定国事后还上了一份奏章,颇为忐忑,一五一十的将过程向后方的朱由榔交代清楚。
  当然,此时朱由榔已经早就知道了。
  不过事后,李定国此番作为,确实引得许多将领佩服,尤其是张名振这种从天启、崇祯那种环境中走出来的明军旧将,一般军官或许还无法体会,但经历过,见过太多龌龊事的张名振却是懂得,李定国这般举止,是要付出多大勇气和代价,冒着多大诱惑与风险。
  “新的消息,中路军那边终于动作了,李枢密率军进屯原武,看样子是开始要渡河北上了,只是此时李枢密再北上,怕是没什么仗可打了。”
  刘文秀再旁向李定国禀报后方递过来的新军情
  李定国却是道
  “不然,西路军方面压力太大,李枢密此行,主要是和真定方面的王愬会师,接着便可以从太行山抄山西正白旗阿济格的后路。”
  张名振皱眉
  “北京这边都打算跑路了,阿济格便这般在山西坐地等死?”
  李定国闻言叹息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24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48/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