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240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作为从天启年间,就在明清双方周旋十几年的老人精,昆克勿立马摆明了立场,必须要抓住机会,给自己部落,也是给自己,谋点扎实的利益。
  对于喀喇沁来说,没有什么,是比科尔沁草原更诱人的东西了。
  以前科尔沁作为满洲姻亲,几乎是满清在漠南的代言人,喀喇沁难以染指,甚至还要受其辖制,如今哪里能放过?
  -------------------------------------
  冒襄刚把喀喇沁反正的消息传过来,郑成功这边就立马动手。
  上百艘战船,在壶芦岛武装登陆,这年头也没有什么气垫船之类,舰队靠岸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如果没有现成的港口,需要很长时间。
  故而才刚刚开始,就已经惊动了锦州方向的清军。
  可惊动了又如何呢?
  锦州现在虚弱得要死,城中只有三个不满编的佐领,不到六百号八旗兵,能怎么办?
  只是先头部队一营三千人登上岸,几乎没花多大功夫就一路畅通无阻的干到了锦州城下。
  而让明军没想到的是,守城清军也同样畅通无阻的,就逃得逃,降得降了……
  这和明军平时对八旗军士的印象完全不同。
  这些人不是都牛逼轰轰,个个死战吗?
  直到领着先头部队的甘辉看到那些俘虏,才恍然大悟。
  满清已经无人可用了。
  是的,经过多年战争,从光烈元年起,虽然在全面北伐之前,被真正整建制歼灭的部队,只有镶白旗一支,但近八年的鏖战,八旗的伤亡实在是不小,已经累积到数万。
  数万人,对于明军而言,也就是一年半载的功夫,便能恢复过来。
  可对于八旗而言,全族人口加起来也不过百万啊,其中适龄丁口,撑死十四五万而已,这几乎算上了十五岁以上的所有成丁。
  前线每死一个军士,按照牛录制度,就得从辽东、北京居住的族中补充一个进来。
  经过多年战争,损失的速度已经大大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以至于,如今站在甘辉面前,瑟瑟发抖的满洲兵,平均年龄不过十五六岁而已……


第76章 科尔沁草原的火
  要说起科尔沁和满清之间的渊源,那可十分深厚了。
  早在天启四年,科尔沁部首领,与努尔哈赤,就于伊克唐噶哩坡刑白马、乌牛正式结盟。
  此后,双方三代均有联姻,八旗制度中的蒙八旗里,大部分都来源于科尔沁诸部的丁口。
  剩下的则被编为十旗,作为满清稳定漠南蒙古诸部的关键所在。
  尤其是皇太极时期,皇太极在自己谋图蒙古大汗的一系列战争中,科尔沁诸部都扮演了重要的助手角色。
  换而言之,如果清廷退往关外,最重要的两个支点,一个是盛京,另一个便是科尔沁。
  如果能提前扫荡科尔沁,一方面能对漠南蒙古诸部取到杀鸡儆猴的作用,以震慑各方,告诉所有人,皇太极当初搞得那一套玩意已经不顶用了,明廷返回北方只是时间问题。
  另一方面,亦是斩断清廷与喀尔喀蒙古的联系,削弱清廷皇帝头上,那顶“蒙古大汗”帽子的能量。
  届时,就算顺治、多尔衮等人真的侥幸逃到草原,没有嫡系人马支持,也掀不起风浪来。
  说不得就被哪路人马砍了脑袋,送给明廷邀功。
  故而,当发现清廷方面对于喀喇沁的反叛,动作不大,或者说无能为力之时,冒襄便积极鼓动昆克勿等人迅速东进,去找科尔沁诸部的麻烦。
  不过这些喀喇沁首领心中还是有些害怕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然满清自兴起以来,也不过数十年光景,但当年皇太极、多尔衮纵横漠南,把黄金家族嫡传的林丹汗一路追杀到青海,实在是给这些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真要动起手来,心中还是有些惴惴。
  对此,冒襄的方法很简单,直接通知正在锦州的明军,让他们派出一支人马,跑到喀喇沁和科尔沁之间的养息牧场放火。
  到时候,就算喀喇沁不动手,科尔沁也会出兵。
  事实上,此时的科尔沁诸部贝勒、王公,已经在考虑派兵对付反叛的喀喇沁了。
  毕竟经过数代联姻,此时的科尔沁许多贝勒、王公子弟,几乎是满蒙混血,哪里有不尽全力的。
  冒襄似乎对于这种工作颇为在行,也十分投入,毕竟班超可谓是千古以来投笔从戎读书人的偶像,而其人的功绩,便是带着三十六骑,跑到西域挑拨人家各国之间的关系,借力打力……
  于是乎,喀喇沁诸部统共三千骑,外加同样获得许诺,事后可以分割科尔沁左翼中旗牧场的土默特部落,亦动员了千余骑士,跟随行动。
  一众联军浩浩荡荡,从大约在后世朝阳地区,花了近十日,才进入科尔沁地区。
  与许多人印象中不同,这个时代的一般蒙古部落骑士,虽然名号上也是骑兵,但事实上,其战斗力远远不如关内的汉骑,更别说八旗了。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有明一代,对蒙古诸部,执行了极其严苛的技术封锁和战略资源管控,以至于此时的蒙古部落军队,装备相当寒蝉,很少有用弯刀,大部分都只是使用骑矛,并不是因为他们不需要配刃,而是因为矛头所用的金属比弯刀要少得多……
  就连铁质箭头都是珍贵的资源,平时打猎那都是不敢随便用的。
  武器尚且如此,更别说甲胄了,这四千多骑,怕是想凑出两百具铁制甲胄都够呛。
  而明军和清军骑兵,铁制甲胄的装配率都超过七成。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皇太极的确是一代人杰,能在关外东拼西凑,经营出成熟的军事技术,乃至于对明军产生部分技术优势,其执行力和战略远见,非是这些蒙古部落首领们可及。
  相较而言,科尔沁由于和满清的特殊关系,装备要好得多。
  不过还好,科尔沁此时过半兵力都已经被抽调,能剩下两三千骑就不错了。
  联军一路势如破竹,一进到科尔沁草原,便如蝗虫过境,席卷各处。
  -------------------------------------
  辽河之畔,大概是后世某个“形状怪异”的地级市境内(通辽),联军势如破竹,接连击败了几股从科尔沁左翼后旗驰援的几百骑兵,然后按照这些游牧部落的行事作风,自然是开始抢掠纵火……
  冒襄望着远处映红半边天的火红,以及耳畔的厮杀、哭喊声,心中有些动容,但最终还是放下一边。
  这种事,在草原上实在是太普遍了,每年、每月都在发生。
  而且对于科尔沁这种和满清关系过于紧密,几乎不可能加以分割的势力,进行严酷的拆分打击,本就是题中之义。
  只是,其中某些“操作”,恐怕不应该是王者之师所为。
  毕竟这种大规模的抢掠、屠杀行为,不仅是对军队声誉的伤害,也会对军队纪律造成极大损害。
  毕竟军纪这种东西,只可紧,不可松,若是明军亲自下场来干这种事情,掉份不说,也会对军队风气造成不良影响。
  毕竟军人作为暴力机关的成员,一旦放纵,很容易导致变质,乃至于兵痞化。
  既然如此,还不如用这些蒙古部落,当“白手套”,明军只需要稳居幕后,在将来某个恰当的时候,以一个光明伟岸的形象,收拾残局就行了。
  而且对于斩草除根这件事,人家怕是比明军更熟悉。
  就在刚刚拿下的科尔沁左翼后旗里,统共约四千帐人口,十五岁以上男丁基本上都死绝了,妇女则被各个部落瓜分,剩下的牛羊、粮食,更是一毛不留。
  不过这些部落倒也识相,不敢把冒襄晾在一边,因为就在他们刚进入科尔沁草原的时候,南面就传来消息,明军已经开始两路合围盛京了……
  原来,东路军北上山东后,迅速占领了胶东半岛,随后明军就发现,有了胶东半岛这个跳板后,再向辽东输送兵力就容易得多了。
  胶东半岛最北端距离辽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海峡,不过一两百里而已,坐海船几日功夫,其间还有无数岛屿可以停泊,实在方便。
  于是乎,朱由榔干脆让东路军调两个营,渡过渤海海峡,加强辽东。
  就在数日前,两个营的六千左军将士,在辽东湾登陆,成为郑成功进逼盛京的生力军。


第77章 北方问题
  太行山脉东侧,北直隶境内
  明代的长城,不仅仅只是沿着九边,关内,同样有长城,也被称为“内长城”。
  即所谓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这些名声显赫的长城关隘,均居于内长城,大概在今天的河北与山西分界线周边,在迁都北京以后,起到拱卫京畿的作用。
  而这对于活跃于太行山脉周边的抗清势力,就显得有一点麻烦。
  清军可以凭借关内长城隔断北直和山西之间明军的联系。
  王愬自当初遁入北直,又一把火烧了天津的神器局衙门后,便转入太行山地区,联系周边抗清势力,在锦衣卫的帮助下,于北直腹地打起了游击。
  随着各个战场的进程发展,北直作为满清腹地,兵力却已经基本被抽调一空,当王愬带着几百号精锐在真定府横冲直撞时,多尔衮甚至在关内找不到人马前去平乱,不得不求助于关外的察哈尔诸部和科尔沁。
  直隶在北方诸省中,算是在明末乱世里破坏得稍小一些的地盘了,起码要比河南、陕西的情况要好得多。
  从结果上来看,就是对于清廷而言,近在咫尺的地盘,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统治。
  在历代乱世中,当朝廷政权陷入崩溃,地方便会逐渐转入自治状态,这种自治倒不是说非得以割据为目的,大多数往往只是地方豪强、宗族为图生存安定,抱团取暖而已。
  于是乎,原本为朝廷所警惕,只是摆在台面下的各种准武装力量,便会登上舞台。
  反映到太行山沿侧,大量的地主武装、流民武装,存在于官府统治的缝隙间,太行山正如同过去几千年那样,为他们提供落脚之地。
  故而,王愬一行刚到真定府之时,手中不过数百骑兵而已,倒是马匹有多的,往往是一人三马。
  在当地锦衣卫的帮助下,不过一两月间,就迅速和多股民间抗清武装搭上了关系。
  事实上,这些民间武装是很乐意被明军收编的。
  这一方面是南面明军战事节节胜利的缘故,再加上毕竟三百年余威尚在,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对于这些民间武装而言,明军,那就是“官军”,在这个数千年的官本位社会,既然能趁机混一个官身,为啥要一辈子留在山窝里打转?毕竟,如果清廷愿意接纳他们,他们就不会叫“民间武装”了。
  另一方面,王愬他们并非是免费让人打工,在这个饿不死都是幸福的年代,别说军饷了,谁能解决吃饭问题,谁就是“王者之师”。
  光烈五年以后,清廷改变了原先三年的宽松财税政策,为了填补前线失血,加大了对北方各省经济的盘剥力度,大量原本才刚刚安稳下来的自耕农,再次破产,变成流民。
  这也是朱由榔必要时刻可以从海贸、商税上想办法,乃至于加税,却唯独不敢在农税上下手。
  不仅是税收不敢加,哪怕是一些看起来“惠农”的政策,能不作出变动就尽量不要变动。
  这个时代的农民,实在是太脆弱了,一分一毫的变动,就会导致大面积破产,王安石的青苗法就是一个反面例子。
  而对于王愬等人而言,原先担心人力单薄的问题根本不存在。
  当他们趁着察哈尔、科尔沁骑兵还未南下之际,袭击攻破真定府曲阳、阜平二线,只是把旗号打出来,数日间,竟收拢达三千余众。
  但这些人有老有少,参差不齐,大多都只是流民而已,若真是遇到八旗劲旅,怕是连一合之力都没有。
  可问题是,现在北直有八旗吗?除非多尔衮不守北京了。
  至于那些分散各地的绿营散勇,在人数优势的情况下,恐怕还真不比这些流民强多少。
  王愬一开始是对这些流民不太感冒的,但锦衣卫希望他能裹挟更多的流民,越多越好。
  王愬也逐渐反应过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24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40/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