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这几百人,若是对方干脆把自己放在一边,干脆不理,其实也不能破坏什么。
但如果能尽量裹挟丁口,其他不言,起码清廷的财税、粮草、丁壮征发,会被自己极大破坏!
想清楚以后,王愬干脆就在太行山沿线,学起了农民军早期的套路。
攻打府县,开仓放粮,裹挟人口,再攻打更大、更多的府县。
再加上榆园军的策应和影响,数月间,北直抗清义军沿着太行山脉,在保定、真定、顺德、广平各府风起云涌。
除却府城以外,其余县城、卫城,义军基本上都是来往自由。
察哈尔、科尔沁入关以后,一度倒也凭借战力优势,将这些义军打压不少,但很快,随着规模扩大,已经杯水车薪。
尤其王愬那几百骑兵的存在,仿佛是一大团棉花里面,藏着一小块锋利的刀片,尤其让清兵吃了不少亏。
每当他们对上一般的流民武装,高歌猛进之际,这支藏起来的骑兵便会忽然从其侧背突袭,咬下一块肉来。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所以说,现在最大的问题,还不是战事?”
朱由榔皱眉看着手中南京方面急递过来的内阁奏章,以及两份内阁签发的公文。
文中,瞿式耜提到了三件事情。
其一,是北方政权重建。
北方诸省,这番战胜之后,瞬时间就要多出几十个府,数百个县,需要大量的得力官吏人手。
但官员选用又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
那就是光烈朝毕竟是依托于南方建立的政权,朝中官员,均以南居多,尤其是两广,如此一来,恐难平衡,容易为日后党争埋下隐患。
这话,也就是瞿式耜这种从龙元老敢说了,其余人,无论支持哪一方,都容易招人记恨。
其二,便是北方的流民问题。
只是已经从清军手中完全光复的淮北、襄樊地区,流民问题就不下数十万。
可以想象,在完全拿下山东、河南、北直、山西各省以后,明廷所要面对的问题更加深重。
这几乎是一个无底洞,要吞没不知多少粮食、银钱。
故而,内阁加大了今年夏收粮食的收购,财部增派三百五十万元预算。
但在这个决议在七科(六部增设了财部,六科自然也要增设财科)那边,遇到了钉子。
财科认为光烈七年,内阁批复的财政支出实在太多,有赤字风险。
仅军费一项,先后已经不下两千万,毕竟是战时,这倒是能理解。
但正因为如此,其他方面就该缓一缓,粮食问题完全可以等到秋收,或者光烈八年再进行。
内阁商议后,又提出这笔钱可以使用银行发行国债,同样被批驳。
自光烈三年以来,国债发行已经超过八百万,自明年起,连本带息,财政每年至少就要还一百七十万,再发行,一方面是在挑战市场对于朝廷的信任,另一方面,同样会导致明年财政出问题,这是典型的“寅吃卯粮”。
重组内阁以后,明廷政府的官方文件事实上有两种,一个是皇帝亲发的圣旨,一个是内阁签发的公文,被称为“公帖”或者“阁帖”。
无论是哪一种,按照制度,都必须由七科给事中审议。
当然,这些制度基本上都是给“后来人”设立的,对于朱由榔这种皇帝而言,他活着一天,说什么就是什么。
故而光烈朝的圣旨下发中,所谓“审议封驳”完全就是走流程,朱由榔随身携带一个给事中,唯一任务就是盖章。
反倒是对于权力空前扩大的内阁而言,这样的制度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至少从光烈三年以来,内阁被七科封驳的公帖,已经不下二十封了。
朝中有人建议提高七科给事中的品阶(给事中只是七品官),毕竟这些家伙的权力,事实上已经不比朝中二三品大员低了。
但朱由榔还是坚持了当年朱元璋的设计,要说老朱其人在政治智慧上,还是颇有一番见解的,六科存在的本质就是“以小制大”,过去唐宋的门下省,长官也是宰相,反而很难取到监督作用。而七科给事中,不过七品,且都是刚入仕的年轻人,任期两三年而已,由于来不及和朝中大员们建立什么“关系”,就会被调离升迁。
而且他们都属于“言官”行列,审议监督是其政绩来源,反而能真正取到钳制相权的作用。
不得不说,双方说得都很有道理,但朱由榔更好奇的是,七科那帮子言官,什么时候这么有战斗力了?
在此之前,从肇庆时期,光烈二年,因为章旷和塔天宝的问题,朱由榔把朝中一批嘴炮文官给清理了出去,都察院和七科给事中就从此消停,几年间仿佛毫无存在感一般。
为此,朱由榔专门向中书科随行官员询问了一下情况。
锦衣卫对外,中书科对内,作为天子亲属的内部情治机关,中书科虽然没有什么抓人、砍人的特殊权利,但却有提天子探查国内政局的任务。
第78章 衍圣公
“于成龙?我怎么没听说过这个人?”
朱由榔对着身前的中书舍人谢颖问道
其实他当然听说过于成龙,但那是后世,而且在他的印象中,这人不是康熙朝的名臣么?按道理,这时候怕还是十几岁的小孩才是,所以一直也没当回事。
其实是他自己孤陋寡闻而已,历史上,于成龙出仕的时候,都已经四十五岁。
此时,其人也已经三十有六,称不上“年轻俊杰”了。
谢颖从光烈二年以来,在朱由榔身边当了五年多的近臣,或者说秘书,其他本事不提,起码这记忆力是大大锻炼出来了。
毕竟给领导当秘书,最重要的本事,就是领导提到啥,你就得想到啥。
这满朝上下,大大小小几百号主要官员,以及各地行政、军事主管,一般朝中大员乃至于宰相们都是一头雾水,但谢颖却是如数家珍。
故而朱由榔无论走到哪,都一定会带上他。
“入仕不久,乃是光烈六年的进士。”
谢颖毫无迟疑,直接答道
“这才入仕一年多吧?怎么就提到给事中这种位置上了?”
朱由榔有些疑惑,给事中虽然只是七品,但地位紧要,一般五品官都眼馋,能提拔到这个位置上的,大多是在地方重要县域干过两三年的进士。
事实上是一个升迁的跳板,在给事中位置上干一两年,就会调任回地方,担任通判之类六品以上职位。
所以他对于成龙这种才刚出仕一年,就直接升到给事中这种位置的,还是比较惊讶。
谢颖解释了一番,朱由榔才明白情况。
原来这位于成龙纯粹是运气好
不同于后世历史上三次不第,直到四十五岁才以国子监入仕,这时候的于成龙,总算是撞了大运。
他是山西人,光烈三年光复川陕,山西各地义军起事,于成龙所在的永宁州(今吕梁市地区),正好处在万练义军的活动范围之内。
各地这些个义军,又不是官府,行事风格十分狂野,于是乎,其人就被半裹挟地给义军强征为吏,连卧病的老父都顾及不上,交予长兄于化龙照顾,就给万练义军带到了陕西。
本是件坏事,但没想到,光烈六年,朝廷第二届科举,于成龙只是个崇祯年间的贡生,本来按照制度是不能参加会试的。
但当时内阁出台了政策,说是北方各省出身的光烈以前副榜贡生,可以参与当科会试。
这是因为此时内阁已经开始忧虑未来北伐成功后的南北平衡问题,若是在北伐之前,不积蓄一些北方出身的官员,日后很可能导致朝中南方官员过于势大,不利于地方团结。
当年唐初就有歧视河北,以至于离心离德,酿成大患,这种事情前车之鉴不少。
而此时明廷治下的北方出身举子实在太少,便以此政策,鼓励北方士人参与科举。
于是乎,数度不第的于成龙,就这样获得了会试资格。
又在会试之上,颇为凶险的被点为三甲第三十一,这个名次已经是相当落后了,大概率是被分配到地方观政后,当个知县、县丞。
结果,还是他北方,尤其是山西出身的身份捞了他一把。
因为光烈六年这一科,统共录取进士四百二十七人,其中北方出身的,只有不到五十人,而就在这五十人中,山西人,竟然只有于成龙一个……
这倒不是说山西人读书不行,而是因为此时山西还尚在沦陷之中,虽然山东、河南等地,当时也在沦陷中。
但问题是,山东和河南,都与明廷控制地区靠得近,在过往几年中,不乏南逃士子。
而山西、北直,于川陕光复之前,与南边是不接壤的,故而两省人数奇少。而北方诸省中,自然是已经光复的陕西,人最多,达二十二人。
于成龙作为独苗,额外受到重视,才以“政治正确”的原因,获得提拔。
-------------------------------------
“于成龙既然批驳内阁公文,那他自己有建议吗?”
朱由榔看着手中记叙着具体情况的内阁奏文,向谢颖问道
这些奏章公文,在此之前,谢颖作为秘书,就已经看过了。
御极近八年,朱由榔对于评价和任用人才,有自己的一套标准。
在他看来,仅仅只是一味反对,而不能形成意见的,撑死也就是个喷子而已,能提出自己的独到看法,才能归为人才一类。
“于成龙以为,北方诸省流民和粮食问题,其实没有这么急,明年解决也来得及。”
“哦,怎么说?”
“首先,他认为,北方流民眼下其实已经解决一小半了。”
朱由榔闻言疑惑地看着谢颖
谢颖沉着道
“陛下,敢问中路、东路两大战场,已经抓了多少俘虏?”
听闻此言,朱由榔恍然
流民中,最不稳定的莫过于其中丁壮,而北方各省的丁壮都在哪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答:一部分在前线,眼下大部分都变成了明军的俘虏,中、东两路战场,先后抓了超过三十万俘虏,估计还有几万在山西。
另一部分,此时也正在榆园军、王愬等义军武装当中,已经成为明军的扈从军事力量。
最后的一部分,恐怕只有一半,才在北方各府县。
过去,明廷先后在安置俘虏、招抚义军所花费的钱粮,事实上,就等于是在解决“北方流民问题”了。
“可剩下的流民还是不少吧?”
朱由榔接着追问
谢颖也继续答道
“北方并不是一点粮食都没有。清虏入关以后,先后在北直、山西、河南诸省跑马圈地,这些地方聚集有不少鞑子勋贵、军士私属的庄园,虽然不多,但挺过光烈七年大概是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