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犹带云霞色,旌旆仍留日月痕。
赢得孤臣同硕果,也留正气在乾坤。”
张煌言和王夫之等人,看到这首诗都愣住了,从文中情感上体会,分明宛如是一位即将上刑场的大明忠臣遗书才对。
朱由榔慨叹
“这是朕偶尔所得,一位昔日隆武年间殉国的忠烈所作,其人辗转于江淮,坚持抗清,最终被虏所杀,死前遗留此诗,只可惜性命已不可考,倒是与玄着是本家。”
随后将诗作拿起,转向还有些无措的张煌言道
“那便转送给玄着,留个纪念吧!”
日头逐渐转到午时,众臣纷纷告退,张煌言捧着手中诗作,也不知道天子是何意思,只是满腹疑问的跟着退下了。
朱由榔站在城墙上,看着他们退下的身影
起码,自己已经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不是吗?
-------------------------------------
“这位先生,该怎么称呼?”
喀喇沁中旗的部落大帐之内,部落首领昆克勿,有些疑惑地打量着眼前人。
昆克勿是喀喇沁中旗的首领,喀喇沁诸部和明廷渊源颇深,他们是朵颜三卫的后代,祖上好七八代人都接受过明廷正式册封,大多还都有军职和爵位,甚至帮明军打过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也真是因为这些渊源,导致相较于科尔沁诸部,他们在满清主导的漠南体系中,地位更低。
自然,这位远道而来的“先生”,正是受命出使的冒襄。
当然不可能让他一个人跑到草原来,否则一不小心被哪个不长眼的马匪砍了咋办?
所以随行的,还有五十多骑,均是专门挑选的军中好手,和锦衣卫精干缇骑,以及熟悉漠南蒙古的几个蒙族将士。
“在下大明都察院佥都御史,海军步师录事参军,理藩院郎中,冒襄,见过首领!”
昆克勿可不是那些个文盲似的蒙古头人,作为当年和明廷打了不少交道的成熟首领,他大概能知道对方的分量不轻,理藩院他倒是没听说过,但都察院在大明的地位他还是知道的。
当年那些个九边的巡抚,也就是个副都御史啥的,如此看来,明廷方面是真的相当重视这次出使了。
“不知先生所来何事?”
昆克勿先行试探道
冒襄昂首挺胸,无视身侧大帐内按刀站立的二十多名蒙古头人,其中不乏颇为危险的目光,朗声直白回应道
“乃为说服首领弃暗投明!”
此言一出,帐内如同炸了锅般,沸腾起来
大家倒不是猜不到对方的来意,只是没想到这人会如此单刀直入的提出来。
一名头人直接上前质问道
“贵使不怕我等将你绑了送到北京吗?”
这厮并不会说汉话,不过冒襄身侧带有通译,不难沟通
却见冒襄其人不屑一笑,转首朝着那名头人道
“敢问这位头领,喀喇沁距离北京多远?”
“不到三百里!如此之近,你还敢想说服我们投明,岂不是将我喀喇沁置于火上烤吗?更别说北面还有科尔沁虎视眈眈,我们凭什么要给你们汉人挡刀?”
那名头人慷慨激昂,帐内诸多人亦颇为赞同,就连上首的昆克勿也颔首连连。
喀喇沁和其他蒙古部落不同,这里离北京、蓟镇太近了,所以都不得不考虑南面可能的威胁,向来十分谨慎,更别说背后还有一个和满洲亲近的科尔沁了。
“既然头领知道此地距离北京不过三百里,若是把在下捆了送到北京,头领以为多尔衮会作何想法,真的会因此就完全信任喀喇沁吗?”
许多比较通时务的头人均面色忧虑,昆克勿亦是面色沉下。
冒襄嘴里却是不停
“不会!因为你们不是科尔沁!没有和满人的数代姻亲!”
“多尔衮只会发现,原来喀喇沁居然有被策反的可能!今天喀喇沁中旗没有反,明天会不会?其他部落会不会?”
“他最可能做的事情,只是派出两黄旗人马,来接管诸位手中的部落,以确保安全!”
这话算是把问题挑明了
“可是,若我等投了明,清军不一样会派大军前来征讨?”
一直沉默的昆克勿突然出声
冒襄坚定摇头
“不会!”
第75章 喀喇沁(下)
“首领莫不知南面局势?”
众人面面相觑,喀喇沁位于北京之侧,又夹在辽东旁边,消息相较于其他部落,虽然要好些,但也就仅限于知道明军北伐,并登陆了辽东的事情。
冒襄解释道
“就在上月,我王师已经打到了山东地界,首领应知道山东距北京多远吧?”
“贼酋济尔哈朗、硕塞、瓦克达、岳乐均已授首。”
岳乐作为满洲当中的年轻俊杰,昆克勿也许没有听说过,但济尔哈朗和瓦克达,却是已经成名已久,当年皇太极对蒙古用兵,各个漠南部落都是听过的。
尤其是济尔哈朗,作为非嫡系出身,却能位至叔王的存在,其威望,可想而知。
所以,当昆克勿听到济尔哈朗已经死了,心中的惊骇远远超过了之前听到辽东有明军活跃的时候。
毕竟,满清在漠南地区的余威实在是太深厚了。
众人纷纷交头接耳之间,还是有人表示了质疑
“谁知道你说得是真是假,说不得是诳我们呢?”
冒襄表示
“有办法可以向诸位证明!”
“如何证明?”
“既然清虏南面主力均被全歼,此时北京必然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手中可用之兵已经寥寥无几,若我王师能收复锦州,自然可见清军已然路穷。”
锦州距离这里不远,中间只隔着一道山脉而已,所有人都知道,那里是关内外交通的重要节点,乃是清廷的军事重地。
若是锦州都被明军拿下,其冲击力是不言而喻的,的确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此时的清廷已然进入风雨飘渺、难以支撑的状态。
不过,出于常年在明清双方周旋的经验,昆克勿还是下意识的向冒襄征询加码,毕竟无利不起早,虽说正如当初明廷方面考虑的那样,北伐胜利在望,喀喇沁距离九边太近,不敢闹出什么幺蛾子。
可说到底,明军毕竟还没有打过来不是?人家还是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的,你说人家目光短浅?笑话,他不目光短浅还能干啥?也没谁来教育啊。
所以冒襄也明白,这些漠南部落大多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直接就拿出了价码。
一旦喀喇沁诸部反水,明军再光复锦州,也就意味着清廷关内外联系被彻底切断,届时科尔沁诸部必然陷入孤立。
而此时,随着关内战事岌岌可危,科尔沁诸部的兵力和察哈尔一样,早在之前就被大量抽调入关,剩下的兵力实在有限。
明军拿下锦州以后,就能从东西两个方向,向盛京施加压力,届时关外清军全部都被明军困住,喀喇沁就可以直接对科尔沁下手,兼并起步。
在此之后,明廷北伐以后,也认可诸部对科尔沁的所有。
科尔沁草原是漠南东道的精华地带,要说昆克勿他们不馋,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听到这个计划,纷纷颔首。
除此之外,明廷并不吝啬给昆克勿以及其他诸部首领一个爵位。
毕竟满清都能用几个王爵、公爵套住喀尔喀蒙古,没道理大明就没这点胸襟,反正这些爵位又用不着你发俸禄。
经过数日间,昆克勿又和其他几部首领商议,最终还是同意了冒襄的提议。
地位最高的昆克勿受封钦义侯,正式重新投入了大明的怀抱。
不过冒襄却是要留在这里,一方面得看着这些大老粗,同时负责与锦州方面联络,另一方面也相当于人质。
喀喇沁前、中、右三翼旗,重新恢复朵颜三卫的名号。
大明的卫所制度,要说有什么好处,就这点不错,是一个很合适的,对边疆民族统战手段。
西南地区俗称的“土司”,其实只得就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建立的卫所,比如努尔哈赤的“建州卫都指挥使”。
这有点像唐代的羁縻州,但明代土司卫所,却又没有那么大的权力,无法影响到整个地区,而只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搞自治,同时还得被地方上的都司、督抚衙门辖制。
朵颜三卫原本的编制就不大,满打满算就是三个千户所而已。
倒是随着这么多年过去,原本作为三卫主体部落的喀喇沁诸部,人口增加了不少,细细一算,倒是比原来的朵颜三卫还要多些。
只不过,战斗力肯定是不能相提并论了。
喀喇沁反叛的消息,并没有花多少时间,就传到了北京。
正如冒襄之前说的那样,如果他们直接把冒襄绑了送给多尔衮,说不得对方还会猜忌,然后“先下手为强”,可若是直接摆明车马的反了,清廷还真没什么办法。
不然呢?派大军去征讨?
哪来的大军啊?
徐州会战以后,满清八旗中,镶蓝旗、镶红旗折损于襄樊;正红旗、镶白旗覆没于徐州(图海手中还保留部分护军营骑兵)。
细细算一下,只剩下两黄旗、正白旗,和豪格手中已经在川陕战后残缺的正蓝旗。
合计不过五万左右。
其中,正白旗要在山西对付西路军,不可轻动,豪格的正蓝旗正在河南和李过周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两黄旗中,又有近半人马被抽调到了辽东,坚守盛京,剩下还在直隶的,不过一万出头而已……
就这,还得和王愬正在太行山的“游击队”们斗智斗勇。
若非之前调了察哈尔数千骑,和科尔沁的部分兵马入关,恐怕连王愬都未必能压得住。
而且,现在还要急忙抽出人手,以防范山东沦落后,涌向直隶的大明东路军……
多尔衮此时可谓四面着火、四面救火,哪里有余力来对付喀喇沁?
事前,昆克勿等人还颇为忐忑,但随着消息传开,北京方面除了斥责以外,毫无其他动向,甚至有私下派人安抚昆克勿诸部的意思,他就明白了,这满清还真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