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钝器能直接透过盾牌和甲胄,给与人致命杀伤,哪怕铁甲傍身的阵锋也很难抵挡,纵使部分依旧还保持纪律的队哨,用长矛和掌雷给与骑兵不小杀伤,遭受三眼铳集火之后的散乱阵列,还是很难作出足够的抵御姿态。
奔腾的铁流迅速将整个方阵撕开
喊杀声震原野,残缺的尸体和遍地腥红中,参将鼓角争鸣下,以军纪勒令慌乱中的明军士卒死死堵住缺口。
辽军骑兵直至马匹惯性用尽,在明军士卒以巨大牺牲所拦截下,速度逐渐停滞后,也不恋战,迅速利用机动性离开战场。
而身后尚未来得及重新组织,散落一片的明军阵列很难反击。
正前方,两军步兵的厮杀已经进入白热化,犬牙交错,难分彼此,阵型已然毫无作用,变成了小股哨、队的捉对厮杀,难分胜负。
而在两翼,不断来回火铳交锋,而后寻机冲杀的骑兵,给明军造成巨大麻烦。
两侧方阵已经逐渐坚持不住了,阵型混乱起来。
见此状况,王屏藩传令挥动大旗,两侧骑兵迅速转向,由明军“品”字状中间缝隙穿插而入!
如果吴军全部都是骑兵,面对明军这种三角方阵还真是麻烦,很容易就会陷入层层交叉火力的围堵消耗。
但此时的吴军是一支步骑混杂的精锐,“品”字形前面的方阵已经被吴军步兵纠缠厮杀,无力回顾,吴军骑兵只需顶住身侧的火力,就可以直接穿插进去包抄最前面的方阵,而不必担心两面夹击。
多个兵种的合作,绝不是1 1\u003d2在这么简单,答案往往是大于二的,步骑混杂恰恰是骑兵最能发挥战术优势的方法。
杨展也意识到了自己阵型弱点所在,连忙让两侧阵型朝前靠拢。
但两条腿毕竟跑不过四条腿,还没等明军这边调动完成,对面的骑兵已经带着滚滚烟尘汹涌而来。
不费吹灰之力,便从三个方阵的空隙之中穿了过来,最前方正在与吴军步卒厮杀的方阵果然无力后顾,纵使侧面两个方阵如何迅速射击,也难以阻止。
近三千铁骑顶着身侧弹雨,快速通过方阵间交错地带,其间明军两营参将不乏咬牙让精锐前突,向阻击骑兵,但显然杯水车薪,反倒徒增伤亡。
片刻之后,明军前阵陷入前后夹击的围攻境地。
身前,是难以击溃的吴军步卒,身后是飞扬跋扈的关宁铁骑,
穿过空隙后,骑兵迅速折转,朝明军身后捅来,喷吐的三眼铳火舌瞬间就把正在厮杀的明军步卒干懵逼了
忽然遭受来自后方的袭击,士气崩溃得极快
杨展焦急万分,有些失了分寸,亲自领兵,压着两个营迅速赶上,想要围住骑兵,但在此之前
明军前突方阵已经陷入崩溃,两千多士卒狼奔豕突,再难组织,参将在组织救急时被箭铳击毙,当场牺牲。
眼看这一营将士就要惨遭全歼。
正当此时,战场西北侧,又是一股漫天烟尘动地而来,上万马蹄令山野为之微颤。
杨展见状先是面色大变,以为是清军援兵,紧接着注意到来骑方向,顿时醒悟,连忙让步兵收缩,给对方腾出空间。
来者正是从松潘卫应募的羌、藏骑兵。
四千骑兵也没有什么固定的阵型可言,就是一窝蜂哄然踏至。
他们的装备并不精良,甚至简陋无比,当初刚刚集结,交给文安之时,文安之甚至有些惊讶,因为不少骑兵甚至连还使用骨质箭头,这哪里能和八旗、关宁硬碰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故而专门把之前在重庆、成都缴获的清军骑弓、箭矢、甲胄调拨过来,给他们装备上,这才改观许多。
四千骑兵各自身着杂七杂八的服装,好在之前文安之调拨给了他们一批缴获的布甲、皮甲,否则半数人员都是不着甲的。
但即使如此,这依然是一支骑兵,面对突如其来的明军生力军,王屏藩立刻让部队收缩。
牧民们面对敌人,采取了他们在草原上最常用的战术,围猎
对着吴军步卒,开始环绕放箭
漫天弓矢如雨点泼落,迅速让整个战场的吴军陷入四面起火的境地,王屏藩知道,事到如今,清军只有撤离了。
旗号、鼓角传令,关宁骑兵向两侧穿插离开战场,杨展拼尽力气想要拦截阻碍,但显然效果不佳,前方明军方阵已经崩溃,只靠后面这两个营已经无法办到。
于是只能靠刚刚新援而来的松潘骑兵了。
但这些装备简陋、缺乏纪律的游牧骑兵哪里能和身经百战的关宁骑兵相提并论?
甚至都不敢靠近和对方近战搏杀,只能围绕放箭,还未必能造成有效杀伤
很快被关宁骑兵冲出一个口子
关宁军再怎么样,也许对阵八旗精锐会落下风,但在和蒙古诸部的冲突中,还真没多少败绩,松潘诸部的战斗力显然不比蒙古游骑强。
在骑兵掩护下,明军只得眼睁睁看着对方撤离战场,纵使松潘骑兵和明军火铳手尽量杀伤,但毕竟阻碍不了对方的脚步,留下一片哀嚎血腥的残原。
明君打扫战场后,统计结果有些令人沉重。
此战明军前突的一个营差点被全歼,其余两个营伤亡亦颇为惨重,阵亡超过两千,加上受伤士卒,伤亡近四千,差点全军崩溃。
幸好松潘骑兵及时赶到解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而斩获俘虏吴军不到两千人,其中骑兵只有五百余。
这个战损比犹如当头一棒,让从重庆到成都,打得一帆风顺,甚至有些骄纵的明军上下不得不严肃以待。
重庆、成都的胜利,归根到底,还是有不少侥幸的,一个是利用清军前所未见的重炮破城,另一个则是有汉将策反倒戈。
真要面对面硬砰,现在的明军还没有碾压对方,十拿九稳的底气。
尤其是面对步骑混杂的情况下,由于缺乏侧翼骑兵掩护,明军往往落入下风,被动挨打。
比如这次,明军就有些轻敌,以为能靠一波步兵冲锋将吴军步卒先行击溃,然后再对付两翼骑兵。
这还是收到了之前打清军绿营步卒太过轻松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关宁军步卒虽然不比八旗重步兵,但也绝非能一个冲锋就击溃的。
最后反倒导致冲锋步兵的前突方阵被对方侧翼骑兵包饺子,差点全歼,全营只剩下七八百残兵。
杨展部伤亡超过三成,差点被打残,不得不退到二线稍作休整。
第44章 轻型野炮
小潼河东侧的这一场小胜,虽然让明军提高警惕,但远还不足以让吴三桂和豪格放下心来。
不过清军也逐渐发现了对付明军的办法
光复军步兵纪律严明,火器犀利,却是难以抵挡,即使是八旗重甲步卒,也就只能平分秋色而已,但由于缺乏骑兵,导致一旦两军步军交战,明军侧翼便难以保护,清军只需在此时调动骑兵从两侧穿插突入,即使无法击溃,也会逼迫对方为了保护前方步卒不被分割包围,而被迫退后。
这就是骑兵在战场上的最佳作用,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战阵之上,骑兵部队充当的就是这个“奇”,在两军步卒焦灼之际,寻机穿插突入,一锤定音。
若非之前有松潘骑兵赶来救场,否则杨展所部一旦崩溃,这些骑兵还能充当追杀溃兵,扩大战果的作用。
接下来,吴三桂和豪格都颇有默契的以这种两翼骑兵,中间重步卒大队的方式进行行动,颇为有效。
连番两次逼退了明军王光兴部和秦佐明部的进攻。
不过,战争是一切科技、战术发展最为迅速的时候,也是一支军队成长的催化剂。
连番失利下,明军这边也开始检讨战果,商议对应策略。
最后还是从成都赶来的刘文秀(四川战役以高一功为主帅,刘文秀为副),带来了光复左军最新编组的一个炮营,这个炮营和一般常规炮营不同,而与之前那个攻坚重庆的重炮营恰好相反。
一般炮营编有五十四门火炮,而这个炮营则不同,编有多达九十门火炮,但这些火炮与常用的五斤、七斤火炮不同,弹丸重量只有两斤上下,也就和当年戚继光车阵所用的小型佛郎机差不多。
火炮口径极小,重量也很轻便,全炮总重三百来斤,一匹滇马就能拉着走,必要时候,六七个士卒也能拉动。
这是武备局为明军专门设计的一款轻型野战炮,也是枢密院的一个尝试。
之前明军火炮,基本上都是按照营一级整编的,哪支军队需要火炮支援,就把炮营部署过去。
但这导致,火炮只能在军一级,由都督来调配,下面的师、营缺乏强大火力输出。
于是枢密院就想让武备局设计一款轻型火炮,类似于过去明军当中广泛使用的小佛郎机,但由于采用纺锤式新型构造,威力和射程都远比佛郎机要强(佛郎机气密性太差,射程很短),以及新式炮车,以增强机动性能。
白文选看到这种新式轻型火炮后,迅速来了主意。
如果把这玩意编制到营一级,也不需太多,只需要每个师排在最前沿,或是两翼的营级方阵能够装备,便能成为破除清军“钳形战术”的有力武器啊。
这样,能够加强明军一线步军的火力输出,加速击溃正面清军步卒的速度,或者隔着一两里,就能先对清军骑兵进行集火杀伤,限制其行动范围也是极好的。
虽然还是无法彻底解决问题,但起码不用被动挨打了不是。
说干就干,刘文秀便把全营九十门火炮分散安插给最精锐的白文选部三个营,每营三十门火炮,可以说火力相当充足了。
连番三次胜利,也让豪格产生了些期望,开始打算重新出兵夺回顺庆府,否则就这般灰溜溜的跑回去,别说能不能保住正蓝旗,日后说不得也要被多尔衮清算。
于是乎,被派往从保宁攻打仪陇县的满清步骑大军就撞上了早已准备好的白文选部。
这种将炮兵下发到三千人的营级单位,还远远算不上什么“步炮协同”,甚至连拿破仑时期的“步炮协作”都达不到,这倒不是说武器性能不够,这只是部分原因,更多的是人员素质不足。
明军的炮兵下方,更多只是将炮兵放置在步兵方阵前,在两军接触之前集火射击,接触之后,往后脱离入阵,等敌人退缩后又前突射击。
即使如此简单的协作,也不是一般军队能完成的,纵观全军,高一功和刘文秀选择了素质纪律最佳的白文选部承担。
-------------------------------------
当清军将领都类统兵刚刚出保宁,还没抵达仪陇时,就正面相遇严阵以待的白文选部。
都类还是摆出屡试不爽的两翼骑兵,中间步卒大队突出的阵型,但恐怕很难再如愿以偿了。
两军相持不到两里,这边排布在最前沿的三十门火炮就已经开始准备了。
炮营军官用望远镜勘察远处烟尘四起的阵列,估算距离,和其他副官用草纸演算后,将指令以旗语下达给各炮位。
炮营的指挥旗语倒是个新鲜玩意,古代军队倒不是没有旗语,将帅的大纛、尉佐的将旗,甚至于明军卫所编制中的总旗、小旗,最早就是指挥旗语体系中的末端,对于步兵指挥而言已经足够,但对于技术性更强的炮兵,还是不够。
为此枢密院专门派人和兵苑教官以及翰林院,汇编了一套新用炮兵旗语,相较于之前的步兵所用旗语,这一套显然复杂得多,但还是有赖于明军炮营那冠绝全军的文化水准,不难执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步骑大阵混杂前进,速度缓慢,且目标巨大,不难观瞄,众炮手转动炮位,调整仰角。
“一发装填!西北方向,戌字位,乙号药包,预备!”
自从肇庆军改后,明军炮兵、火铳,就已经开始使用定装弹药,其中炮兵的定装弹药要复杂一些,不同射程的装药大不相同,按照不同口径、不同用途、不同距离,林林总总有十余种定装药包。
“通通通……”
一阵硝烟掠过,在川北夏日山野中弥散开来,清军远远瞅见这边有硝烟升起,立马就意识到是明军火炮。
但主将都类并没有太过担忧,根据经验,此时明军火炮还处于校射阶段,一般是打不中的。
而且一般情况下,明军野炮都只能远距离集火射击,只要自己逼近二百步以内,为了仿制炮兵阵地被一锅端,就必须撤离。
这样看来,眼前这支明军的炮兵也没有在制高点山坡上构建炮兵阵地,而是排列在步兵方阵之前,如果不及时撤退,沉重的火炮难以转移,很容易被呼啸的骑兵一锅端。
“通通通……”
在军官和枢密参军的不断校正下,炮弹越打越准,对逐渐逼来的清军步骑大阵不断杀伤,都类敏锐的发现,这些炮弹杀伤力似乎相较于之前大为减弱,和那种将城墙、城门炸得稀巴烂的火力截然不同。
这个威力……莫非只是佛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