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151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但射速又不如佛郎机,而且射程远胜。
  两军战阵,也没时间考虑这些问题了,清军步骑只得顶着炮火,尽量快速接近。
  虽然轻型野炮的杀伤力比起之前的重炮大为不足,但却也比小佛郎机之类强得多,由于气密性问题,过去明军一般使用的小佛郎机,射程不会超过三百步,大部分也就是二百步以内,也就比火铳强。
  而这种新式野炮,射程高达近两里,足以让敌人在这漫长的进攻路线上,付出惨重伤亡。
  当然,缺点也是有的,至少射速比起佛郎机那种“后膛炮”更慢,不过完全可以用射程优势补足。
  对于清兵而言,这种只能被动挨打的过程相当难熬,短短两里地,每一步都要倒下十几具尸体,细细算来,其实伤亡并不惨重,满打满算,最多也不会过千。
  但这种无法闪躲的压抑感,非常打击士气。
  终于,清军黑压压阵列逼近百步左右,炮兵这才往后撤离,相较于五斤、七斤之类中型火炮,这种轻型炮非常方便,被挽马往后拉拽,数息之间就撤入阵内。


第45章 一夫当关
  “退!前阵边打边退!”
  和以往战场上发生的情况截然不同,明军并没有像之前那样,轮射、齐射,然后刺刀冲锋。
  同样是“品”字型三才阵,最前面的方阵,居然隔着百步左右就开始放铳轮射,一开始还让都类以为这支明军乃是新兵,素质不强。
  但他很快就明白问题所在了。
  隔着近百步,杀伤当然有限,但明军用意似乎并非想要对清兵中间步卒大队造成杀伤,而是边打边退,不断往身后挪动。
  几乎和清军前进的步伐保持一致。
  一刻钟之后,明军前突方阵已经后退到左右方阵之间,形成“一”字型排列。
  清军步卒原先才受到火炮不断杀伤,这下子又被明军火铳钝刀子割肉,虽然杀伤有限,却也压制士气。
  清军步卒也不甘示弱,边往前进发,边用弓弩与明军对射(清军火铳射程够不到),但弓箭和火铳可不一样,火铳只需要装填,扣扳机就行,而弓箭的发射是非常耗体力的,一般弓手,连续射个十几箭就已经相当了不起了,一口气能射二十箭的,那都是精锐。
  而且随着不断张弓射击,弓手的体力也在不断消耗,最后箭锋疲软,难透甲胄。
  就这样,整个明军“品”字型三才阵缓缓转变,最后变成了“V”字型的倒三才阵。
  都类顿时有些踌躇,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按常理来说,此时清军应当直接将步军压上,而后命两翼骑兵分别到“V”字型两侧夹击,从而形成一个交叉状的交战状况。
  但事出反常必有妖,这下子却是让他也不太敢拿定主意。
  明军刚才只有中间方阵内的火炮开火,其余两翼方阵内并无动作,这令清军并未探知到两翼方阵的具体火力配置。
  可如果就这样停下不动,迟迟不能全线接近搏杀,论火力输出,清军肯定是落于下风,届时必然凶多吉少。
  心中略作思索,最后也只得咬牙。
  “传令,命步军前突,与敌接战,骑兵自两翼环绕策应,不得让明军两侧方阵有余力围击步军!”
  数千步卒大队停止放箭放铳,挺起各类兵刃,朝明军中间方阵发动冲锋。
  “杀!”
  正蓝旗步军在之前的成都战役中伤亡颇为惨重,这支步军是由吴三桂所部和八旗汉军混编而成。
  中间是如潮水般滚动的步军,两侧满清铁骑也没闲着,分作数股,结为长队,分别向“V”字型两侧冲驰而去,张开骑弓,打算放箭骚扰牵制两侧明军,以缓减中间被三面包围的步军。
  面对汹汹而来的清军,中间方阵的明军参将并不慌张,重新组织好阵型
  先是再打出两轮三段击,尽量增加杀伤,打击清军士气
  “全体都有,准备齐射!”
  待清军杀进三十步左右,他们突然发现,对方不仅仅是火铳手已经全部装填完弹药,其中还有那三十门火炮,也夹在明军步兵哨队之间。
  “散弹装填!”
  炮手将一包包装有碎石、铁片之类的麻布包塞进已经填装完弹药的炮口。
  “放!”
  一声令下,随着上千支步枪喷射硝烟和火舌的同时,那三十门火炮同样炎光一片,烟尘四起。
  而后之间原本清军那汹涌的人潮瞬间如割倒的麦穗般倾倒无数,散射的石子、铁片、弹丸如疾风暴雨,“唰”的一声,就将最前排的士卒穿透十数个血流不止的孔洞,模糊一片。
  “突!”
  全营三千将士,这才拔出刺刀,奋力反冲过去。
  被一波枪林弹雨倾洒而过,整个清军步卒都在懵逼状态中,不少亲眼目睹了自己身边战友瞬间被倾泻的炮火散弹穿透,血肉模糊,直接就心理崩溃,往后逃窜。
  与此同时,遭殃的也不仅仅只是步卒,两翼骑兵同样也遇到了类似情况。
  满清骑兵倒是不敢直接逼近到三十步以内的距离,隔着四十步开外放箭,而且队列也要比步卒分散得多,但连人带马目标大啊。
  面对连环不绝的散弹发射,上百骑兵被四处弹射的弹片击中,轻则战马疼痛哀嚎,难以控制,重则连人带马,倾翻在地。
  瞬间遭受沉重打击的骑兵下意识迅速和对方拉开距离,而明军的炮火和铳声依旧毫不停歇,持续输出。
  减轻两翼威胁的明军方阵,迅速分出部分人手,向“V”字内部攻击。
  白文选正在中间方阵立旗指挥,这个营就是之前成都战役中立下殊勋的谢永常、瞿昌文所部。
  两侧方阵的参将干脆把火炮和火铳手全部留下阻击骑兵,而后分出一半刀牌、长矛手,往清军步卒侧后而去。
  经过沉重炮火打击后的满清步军,本就摇摇欲坠,士气茫然,紧接着又陷入和明军步卒的拼杀,整个军队的士气都宛如紧绷的弓弦,只差一点点,就会断裂。
  而这压到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这样到来了,尽管都类再三勒令骑兵,向两侧方阵发起突击,以求牵制住明军两侧方阵,但事与愿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任凭骑兵终于鼓起勇气,不顾一切,咬牙朝明军步卒方阵发动冲击。
  但面对密集的弹雨,导致骑兵根本无法密集排列,只能松散一团,冲击力大大减弱,最终还是被已经调动了一小半的步兵队列拼命阻击。
  “稳住!”
  参将带人斩杀数名后退窜逃的士卒,命亲卫压阵,维持战线,死死坚守住这一条只有十来米纵深的防线,避免清军骑兵和阵中被绞杀的步卒汇合。
  都类知道,事到如今,只有尽可能突破两侧步兵防线,贯穿明军“V”型阵列,将战线拉平,才有制胜可能。
  他低估了明军的炮火密度,过去,哪怕是明军攻城时,也就才出动五十多门野炮,而从刚才不到半个时辰的战斗中,明军至少有**十个炮口在吞吐火焰。
  在方阵上的体现就是,对敌面六百多米的宽度上,每二十米就有一门火炮在射击。
  即使骑兵顶着炮火不顾伤亡的冲到跟前,也无法在造成太大杀伤了。
  步枪和刺刀完全可以应对。
  “杀鞑子!”
  两侧夹攻的明军步卒全部都是冷兵器部队,而且数量也不算多,满打满算也就是千人左右。
  但这已经足够了,原本就在炮火、火铳打击下崩溃边缘的清军步卒集团,突然发现自己的侧后传来明军阵阵喊杀,再也坚持不住,轰然崩溃。
  当第一个清军士卒开始丢弃武器,反身逃跑,恐慌和畏惧的情绪瞬间传播全军,犹如瘟疫般,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崩溃。
  后方的清军主将都类看到如此状况,如何不知此战已然了结?如再不赶紧撤离,就真的要全军覆没了。
  牛角号“呜呜”传令,本来都类还想让骑兵接应步卒撤离,但却发现为时已晚,明军左右两只步卒已经锁住清军步兵退路,准备开展围歼。
  失去了步兵牵制正面的清军,更加无法应对明军犀利的火力输出了,只得灰溜溜带着骑兵跑路。
  被牵制包围的清军步卒见自己已经被抛弃,大量士卒开始放下武器投降。
  其中不乏如假包的八旗满洲、汉军。
  -------------------------------------
  吴三桂和豪格最后还是选择离开四川,这一战算是彻底葬送了他们的幻想,又付出了近千骑兵和四千多步卒的损失,清军盘踞在保宁的力量再次被削弱。
  已经不可能继续维持川北防线了。
  两天后,秦佐明率部北进,又攻克了阆中西南侧的南津关,这里距离阆中城已然不远,炮弹已经能够到城墙外围。
  豪格知道,阆中虽是川北重镇,但毕竟久未经战争,不会比那重庆的城墙坚固到哪里去。
  清军终于在形势所迫下,选择放弃阆中。
  在骑兵掩护下,吴三桂率部往嘉陵江西岸北上,先抵达铁山关,而后打算从剑阁入利州卫,随后走金牛道入汉中。
  豪格则延嘉陵江东岸,经阆中东北的梁山关沿江北上。
  川北三道
  新型炮营毕竟只有一个,装备白文选部还算能克制清军,但分散到其他部队,效果就没这么明显了,面对两侧出击的清军骑兵掩护,也实在难以阻绝。
  尤其是之前杨展部被重创,秦佐明和王光兴也吃过亏,不敢再向之前那样孤军暴露在清军步骑大队之前了。
  就当吴三桂经过五日行军,好不容易抵达剑州境内,即将逃出生天时,一个消息却从剑阁传来,顿时将希望变成了绝望。
  剑阁守将被副将带人伏杀,并夺去了剑阁控制权,向明军反正。
  金牛道上最重要的一处关口,直接被阻绝。
  吴军两万多人,瞬时就被推上了进退不得的两难境地。


第46章 万夫莫开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阁,又名剑门关,是川北三道中,最主要的金牛道上,最为险要的关隘。
  当然,剑阁并非一开始就如此重要的
  汉末三国时期,诸葛亮以“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 ,于是在此处聚集大量人手,在悬崖峭壁之上“凿石架空,以通商旅”,而在大剑山道路峭壁中断、两崖相峙之处,用山石砌为雄关,置阁尉戍守。
  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完全不过分,剑门关其实不大,甚至非常小,满打满算面积恐怕也就比篮球场大点有限,一般戍守军士不会超过五百人,如果再加上周围配套的烽燧、堡垒,也很难超过三千。(历史上姜维三万人守剑阁,应该是指防范剑阁在内的整个保宁地区),但就这点人手,已经绰绰有余。
  剑阁俯瞰图
  历史上剑门关还没有被正面攻破过的案例,真要论起来,也就只有长征时期,红四方面军打下来过一次。
  而现在,这个川北锁钥变成了清军北归路上的天险阻隔。
  剑阁北侧图
  南侧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15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51/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