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149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获得了松潘骑兵之后,明军的攻势进一步加强。
  七月十三日,在松潘土司的帮助下,明军行军数十里,奔袭龙安府,夺下府治平武县,斩俘两千余,并引军追击,将清军残余力量驱逐到保宁府地界。
  事到如今,豪格和吴三桂也别无他法,唯有北上汉中,和孟乔芳汇合了。
  换而言之,清军已经不得不放弃四川,至少对于豪格而言,保存正蓝旗的元气,远比四川要重要。
  但明军当然不会坐视清军就这般北上和陕西清兵汇合,南面,袁宗第、王光兴、秦佐明等三万多人继续逼近吴三桂、豪格屯驻的阆中。
  西面,杨展、白文选近两万大军还带着四千松潘骑兵,自龙安府向利州挺进。
  这下子,就算想走,也必须先打一仗了,否则眼下吴三桂两万人,豪格万余人猥集保宁,一旦被明军围困,就再也跑不掉了。


第42章 关宁军
  滚滚嘉陵江下,这个后世被称为南充的地方,是出入四川的要塞重地,当年汉末三国时,张飞便驻守此处。
  亦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前线基地,姜维、邓艾都身死此处
  西面杨展、白文选部抵近小潼河岸边渡河,四千松潘轻骑跟随运动。
  南面秦佐明、王光兴、袁宗第已经抵达阆中城南面的和溪关。
  面对明军步步为营的封锁,吴三桂最先动作,先命五千步卒抢占南津关、铁山关,而后让人把住后方退路苍溪县,最后才让骑兵主力出城寻找战机。
  阆中地区地形比较奇特,这里夹在巴山山脉和剑门山脉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山谷地带,故而关口众多,易守难攻。
  当年在汉末三国时期,张飞带着万余士卒,在此击败了张合的三万大军,地势险要,也是重要原因。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过去难以逾越的障碍,现在看来,却没有那么艰险了。
  比如,在对方有大口径火炮的情况下。
  当数日之后,两个炮营一百多门火炮抵达前线,原本看似固若金汤阆中四周防线就显得脆弱起来。
  “通通通通……”
  上百门火炮集火射击和溪关第二日,关内守军就忍受不住,企图出城夜袭,但被早有准备的明军粉碎。
  第三日面临越加猛烈的炮火和摇摇欲坠的城墙,清军选择主动丢弃。
  甚至连反击的炮火都没有,和陕西状况类似,这些内陆地区在明代久乏战争,军备缺乏,明末后又被多方势力反复搜刮,哪里还有什么城防火炮?
  面对明军摧枯拉朽的大炮攻势,只能被动挨打。
  占领已经被炮弹撕扯得残破不堪的和溪关,明军进一步将对方战略空间压缩,逼迫清军出来决战,或者只能龟缩阆中等着围城。
  豪格当然不愿意就这般等死,想利用骑兵,击破明军侧后,但明军一方面利用嘉陵江进行补给,另一方面层层推进,放缓脚步,不给对方可趁之机。
  最后还是吴三桂先动手,八千步骑混杂的辽东军和杨展部正面相碰。
  相比于之前的四川绿营,吴三桂的部队要精锐的多,确切地说,吴三桂的核心人马,就是当年的蓟镇边军,当然还包括部分曾经是明廷倚仗的关宁骑兵和辽东骑兵。
  明末的蓟镇辽东军事集团,究其本质,其实就是军阀,所谓“关宁铁骑”说起来的确精锐,但也就是当年袁崇焕令“辽人守辽土”后崛起的辽东本地豪绅武装集团。
  祖、吴两家,本为姻亲,都算是辽东武装集团的股东,相较于吴三桂,他舅舅祖大寿虽然最后也投降了清朝,但那毕竟是坚守城池,就无救援后才开城投降,而且降清后,祖大寿基本就进入摆烂状态,不再领兵出战。
  故而辽东武装集团的主导权就基本落入了吴三桂手中,当然,经过入关后的数年征战,曾经一片石之战那会约三万的辽东军骨干,眼下只剩两万左右,但依旧不是绿营可比的。
  相较于八旗那种来去如风的作战风格,辽东军更加严谨。
  往往并不把步兵和骑兵分离开来,而是步骑混杂阵型,进可攻退可守,比起明军,有骑兵之利,比起清军,又更加重视阵型。
  可以说,当杨战面对这样一支军队时,所感受到的压力甚至比面对清军时要强。
  毕竟无论如何,光复军和清军也打了快四个年头了,八旗那点作战风格和手段,该领教的都领教过了,但对这辽东军,除了原顺军余部有一些经验外,其余大部分新编将士,都没见过。
  他们的装备精良程度不比八旗差多少,战斗力自然也不遑多让,很快就令明军体会到厉害所在。
  杨展所部三个方阵,按照品字形排开。
  对方八千步骑,也不冒进,骑兵分置两侧,中间五千步卒,列为横阵,缓缓推进。
  比起八旗,这支军队的火器配备率更高了,尤其是三眼铳,至少有三四千支,而且着甲率也相当骇人,超过四成。
  先是少部分精骑上前试探一番,探明情况后迅速归队,而后整个步骑大阵都继续向明军这边踏步而来。
  不同于一般绿营,辽东军是一支广泛装备火器的军队,编有成建制的火器部队,这五千步卒里,就有一千多支鸟铳。
  两军相接百步以内,按照之前对付清军绿营的经验,此时对方一般都会开始零星放箭,但眼前的吴军却毫无动作,和纪律俨然的明军一样,依旧埋头前进。
  八十步,七十步
  战场上令人窒息的沉默下,唯有双方大军整齐的步伐声
  五十步
  “放!”
  “射击!”
  双方的军令几乎同时下达
  “砰砰砰”
  弹丸互相飞驰,两军顶在最前排的甲士纷纷倒下一片
  血光四射飚溅,哀嚎迭起
  吴军这边除了鸟铳外,还有不少步弓攒射,综合下来,两军火力竟是相差不大。
  双方火铳都不约而同地开始三段轮射,同时继续靠近对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砰砰砰”
  铳声一刻不停,直到两军间隔越来越近
  这是对战士勇气的巨大考验,不同于直接白刃交锋,还能够格挡闪躲,这种对射中,你只能不断装填射击,眼睁睁看着队友被突如其来的弹丸杀伤在地,甚至脑浆迸溅,而你别无办法,也不敢确定自己是否会成为下一个。
  很快,经过两三轮对射后,双方都无法忍受如此状况了
  明军率先一步发动冲锋,进入二十步内,一波齐射打空,全体上刺刀,朝对方奔驰而去。
  吴军虽然突然遭受大量伤亡,但也迅速稳定住形势,而后同样面对冲锋中的明军就是一通齐射
  数百将士当场扑地,攻势稍稍为之一顿,吴军迅速紧密阵型,大盾长矛,毫不含糊。
  面对刺猬一般大阵,明军步卒也无其他办法,先用掌雷企图炸散阵型,对后再集中突入。
  “轰隆”
  上百枚黑乎乎正在呲呲作响的掌雷投掷入对方阵中时,让杨展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对面同样朝这边投过来一波炸弹!
  吴军将领王屏藩毫不慌张,不就是“震天雷”嘛,谁没见过啊?
  这玩意早在永乐、宣德年间就被边军玩出花来了,也就能糊弄一下装备简陋、人员混杂的清军绿营。
  距离靠近之后,吴军阵列当中,还时不时就有一支三眼铳从盾牌缝隙里伸出来,朝着冲锋涌动的明军将士喷吐火舌。
  别看这玩意射程短,但杀伤力还真不赖,有些类似后世的霰弹枪,一喷就能带走两三个。
  明军伤亡陡然增加,杨展甚至觉得,这些王八犊子比八旗步军还难对付
  (事实上很奇怪的是,明亡之前,关宁军的战绩其实相当一般,但投清之后,仅从战绩来看,其作用和能力完全不弱于满洲两白旗,甚至更强一些。)
  当所有火器都发射殆尽后,两军终于在震天喊杀声中碰撞在一起。
  浪打礁石,火卷残原,关宁军旗帜虽然已经改用清军,但甲胄形式、还有部分士卒依然穿着鸳鸯战袄,和明军厮杀在一起,实在是让人唏嘘。
  杨展不敢将所有兵力都投入一线和对方消耗,因为人家左右两翼还各有一千五百骑没动呢。
  品字形的左右两翼还得防范侧翼,于是投入一线厮杀的兵力竟然也只有五千,和对方相当。
  两军厮杀进入白热化,犬牙交错,队列建制逐渐涣散
  但吴军两翼骑兵依旧不为所动
  直到阵中吴军将士终于取得部分优势后,王屏藩才马上以旗语下令
  “骑兵穿插侧翼,快!”
  轰隆马蹄作响,震动山野,关宁骑兵以近战重骑为主,全部着甲,远远看去,那烟尘四起的架势,跟主战坦克似的。
  杨展连忙让左右两翼阵型严整以待,但当真正碰上时,还是让人心脏高高悬起。
  骑兵突入两侧方阵六十步内,明军火铳开始轮射,不断有骑兵落马,而后被身后轰鸣的马蹄踏成肉泥。
  进入三十步内,关宁骑兵用骑弓的不多,许多骑士竟是掏出鞍下火铳,与明军对射。
  “砰砰砰”
  待双方都快能看见对方脸面时,那些着甲骑兵和战阵厮杀的步卒一样,点燃三眼铳,在将佐勒令下,集中向明军阵型薄弱处射击。
  同时,明军火铳也刚好发射最后一波齐射
  刺鼻的硝烟笼罩四野,还未弥散之时,一阵人喊马嘶,犹如洪水般的重骑兵已经冲杀而入!


第43章 冷水
  历史上的所谓“关宁铁骑”,其实相当部分都是蒙古人,崇祯元年前后,大约有十余万蒙古部落民归附明廷,被安置在锦州附近,辽东、蓟镇军将就在其中征募精壮作为家丁骑兵,尤其是锦州总兵祖大寿,直接把蒙古兵丁整编为降夷左、右两营。
  这些辽东将门的蒙古家丁,成为了关宁骑兵的雏形。
  所以说,和许多人印象中不同,关宁骑兵并非是一支像大同、宣府那种朝廷专门组建骑兵队列,而是从一开始就有很浓烈的“私兵”色彩。袁崇焕之后,给予了辽东将门私兵们以正式编制,这支武装才逐渐独立登上历史舞台。
  (关于关宁骑兵的来源有两种说法,清修《明史》认为是孙承宗提出,袁崇焕训练,私修《明季北略》、《国榷》认为是祖、吴辽东将门私军,个人倾向于后者。)
  但纵使如此,事实上所谓“关宁铁骑”的数量并不多,最多时也没有破万,松锦战役之后,规模也就是四五千左右。
  三眼火铳喷发的弹丸,在短距离内,杀伤效果极强,瞬间打乱明军阵锋部署。
  靠近之后,这玩意还能作为钝器使用,破甲犀利。
  带着骑兵磅礴惯性,朝与辽军步兵交战后,明军“品”字阵型的两翼拼命冲击。
  整个侧翼方阵,就像被人打了一拳,迅速凹陷下去,营中参将不断地整顿阵列,以防方阵被两侧袭来的“钳形攻势”击穿,最后还要搭上前面正在和步兵厮杀的突出方阵。
  “蓬!”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14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49/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