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王……王遵坦反了!”
豪格先是震怒,而后不解
“本王不是让人把他擒了吗?”
王遵坦手下本就有不少绿营亲信,考虑到其人的特殊身份,豪格战前专门下令,让人把他软禁在成都,以免闹出事端来。
结果却还是失算了
被派去软禁王遵坦的绿营官兵里,竟然有锦衣卫的线人,趁机先和王遵坦搭上线后,干脆和其人一起,策动了参与软禁的绿营士卒,突然发难,杀了满洲军官,逃了出去。
王遵坦在满清四川军中地位不低,他是四川巡抚,在四川绿营中仅次于之前投降的四川总督李国英。
李国英兵败后未死,反而投降明军,帮助明军招降了泸州等地,这消息同样传入王遵坦耳中,他便也动了心思。
由于八旗主力都在城外决战,锦衣卫帮助下,王遵坦以巡抚身份和威望,策反了镇守城门的绿营兵马,并令其升起明军旗帜。
原本正在外面背城列阵厮杀,已经摇摇欲坠的满清步军主力,突然发现自己身后的成都城已然易帜,军心顷刻大溃。
王遵坦下令紧闭城门,一边顶住城内发现问题,急忙赶来夺门的满清甲喇章京,另一方面也阻隔了正在崩溃中的城外步军涌入。
城外两万多清军步卒就这样进退不得,逐渐被身后明军吞噬殆尽,溃不成军。
事到如今,这仗肯定是打不下去了,豪格勒马回望一片狼藉的战场,和明军侧翼已经重新整备,紧密排列的数个方阵。
从数里外看去,满清步军士卒犹如退潮的海浪,顷刻间消散无形,而身后的明军紧追不舍,接着先锋杨展部终于抵达成都城下,在王遵坦的配合下,打开城门,长驱直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他知道,自己必须要离开了,成都战局已定,随着成都府、重庆府先后沦陷,除了川北还能勉强站稳脚跟外,其余天府之国,皆无以为抗。
“撤吧,先去北边收拢星讷,看看能不能挽回一点人。”
终于好不容易顶住了清兵的谢永常和瞿昌文,紧攥武器,万分警惕地注视着不远处猥集的数千铁骑。
知道对方巡游片刻,折头往北而去,留下之前缠斗的数百具人马尸体,和滚滚烟尘,这才大为松了口气。
花了好半晌功夫,终于从十数里外,截击一股正在追击的明军后,捞回了被溃兵裹挟的星讷。
此时成都城内已经是一片喧嚷,不时有火光闪烁,明军已经控制了成都。
剩下的八旗重新在郫县以东集结,豪格让人粗略统计,至少损失了三千余将士,其中过半都是步军崩溃时,被明军追击掩杀损失的。
明军一入成都,就迅速坚守城池,防备清军重夺,而后派出数个营向北接管新都、金堂等县。
豪格一众只得先撤往灌县、汶川一带,和北上的吴三桂汇合。
原本吴三桂是在四川行都司,建昌卫那边和刘文秀北上的两个师对垒,会猎川南,但随着重庆、泸州等重镇丢失,继续坚守建昌卫意义已经不大,在豪格命令下,吴三桂引军退回川中。
-------------------------------------
相较于南面摧枯拉朽的进程,只用了一个月左右就先后拿下重庆、成都两大重镇,几乎没有遭受太大损失。
那么北面的情况就有些糟心了。
姜镶大军猛攻金锁关第十日后,依旧不克
光复右军在关前留下两千多具尸体,师老兵疲,正当万练建议下,准备干脆派出偏师,从百里外的白水绕道,自清军侧翼迂回。
但还没等他们行动,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清军先动了。
一支约三千余人的清军精锐,居然花了数日时间,翻越玉华山,穿插数十里,奇袭明军侧后!
要知道,之前一直都是明军主动进攻,清军虽然在人数上略有优势,但大多都是未经训练的壮丁,难以招架,所以只能被动防御。
故而,这次袭击大大出乎明军上下所料,那区区两千人马居然攻明军不备,迂回侧后薄弱处,在前线两军交战之际,突然给明军背后一刀。
兵锋直抵明军前线大本营——宜君,要知道,此时明军为数不多的后勤辎重就囤积于此。
孟乔芳此举可谓釜底抽薪,只要能将明军堵在金锁关外,再断其辎重,陕北无更多粮草辎重可用,明军自然崩溃。
好在千钧一发之际,明军原本留下驻守宜君的一员偏将,名唤王辅臣,手中不过七八百人,先是闭门坚守,清军奔袭数十里,又攻城失利,军士疲敝之时,突然率三百骑兵开门纵马而出!
其人是姜镶军中将领王进朝的义子,外号“马鹞子”,乃山西大同本地出身,虽只有二十出头,却身材魁梧,力大无穷,武力向为军中之冠,尤善统领骑兵作战,由于年纪尚轻,资历也浅,一直也没有担当大任,只是作为偏将,率七八百兵护卫后勤而已,这次却没想恰好能有立功机会。
清军将领王进宝,为孟乔芳麾下勇将,所部皆是当初为了平定回民起义组建的陕甘绿营精锐,却依旧抵御不及。
王辅臣黄马白袍,领着三百骑兵,于乱军中冲突奔驰,所向无匹。
先以挽弓射杀清军副将,而后亲领骑兵斩杀百余人,破出缺口,全军凿入步兵阵列,直指王进宝中军所在。
王进宝身边六七百精锐甲士,面对滚滚而来的动地烟尘,竟是一时无措,纷纷辟易。
王辅臣策马横槊,前突数十步,王进宝身边也有亲卫骑士护持。
辅臣挺身先进,以左手持槊刺杀一骑,又另手拔刀斩杀一骑,随后弃槊勒马,欺近王进宝数步之内,擎刀横刃相加,电光火石之内,不过数息之间,将其斩落马下。
清军顿时大溃,狼奔豕突
身后骑兵如虎豹入羊群,奔袭冲杀,追逐溃兵十数里,斩获无算。
这位历史上被称为“吕布再世”,“勇冠三军,所向不可当”的猛将就这样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第41章 阆中
听闻后方宜君县被清兵穿插袭击,姜镶心急如焚,连忙退军,回去救援,路走到一半,就传来了清军已被王辅臣率军击破的消息。
在松了口气的同时,王辅臣也因此连越两级,晋升为参将,算是终于混进了中高层将领队列中。
由于突袭所取得的效果,明军慌忙后撤,被金锁关清军趁机掩杀不少,但王进宝意外的全军覆没,使双方损失大抵差不多,甚至清军这边损失要更大些,尤其是王进宝,乃孟乔芳手下勇将。
孟乔芳接下来也让人再次尝试过,翻越玉华山,以小股精锐袭击骚扰明军侧后,但由于吃过了亏,明军防范有加,命其难以得手。
受到了孟乔芳这下的启发,姜镶也动了心思,一方面继续保持攻势,另一方面让王辅臣带着两千骑兵,飞速往湫头镇,经罗家山、真宁县,沿泾水南下,奔袭关中腹地。
为今之计,也只有如此了,明军辎重已经坚持不了多久了,最多十天之内,再取得不了进展,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为此,姜镶咬牙,把军中骑兵马匹让出来,命王辅臣所部一人双马,加强机动性,必须在八日之内,完成使命。
-------------------------------------
豪格与吴三桂汇合后,从灌县沿江北上,想在川北站稳脚跟,但同样事不遂人意,川北本就是土司盘踞的地盘,尤其是川陕甘青之间盘踞的羌人和吐蕃部落,可不是那般好惹的。
在清初的各地抗清斗争中,不仅仅只是汉地,边远少数民族的斗争也从未断绝,如云贵的苗族起义,西北回民、四川羌民等等。
故而,当川北羌民、吐蕃部落们听闻明军重新光复四川,官军已然进入四川盆地,迅速改变了之前在孟乔芳好不容易才安抚住的中立立场,封锁土司营寨,拒绝吴三桂和豪格清军经过进驻。
七月初,明军入川大军已经收复了川中、川东、川南诸地,大量府县士绅百姓应者云集,失去了清军的庇护,之前满清在各地派遣的官吏纷纷逃难。
而对于政权的接管,明廷也早就做好安排,从湖广、两广、江南抽调了一批官吏和实习了几个月的观政员们,跟随军队后面,进入四川,担任各府县行政职务。
豪格和吴三桂最后只得在龙安府、保宁府落脚,因为好在利州卫尚在清军手中,之前豪格在这里安插了一千多八旗军士和甲喇章京,以及四千绿营。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地方太重要了。
这里是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间的重要通道。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从汉中到四川,一般只有三条路线
分别是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
三条道路示意图
其中以金牛道最为关键和方便,故而自古以来,金牛道就是四川北部最重要的战略要地。
七月六日
新任四川总督文安之,亲往松潘卫,和众多川西北乃至朵甘思(青海)的部落头领许诺条件,答应免除松潘五年内税赋、贡礼,并和内地开市集贸,延续增强茶马贸易,招抚松潘的羌、藏土司。
这样宽容的态度赢得了诸多土司部落的信任,文安之并非空手而来。
随着明军之后一起进入四川的,除了接管政权的后备官员外,还有大量来自湖广、两广、江西等地的商人。
他们的商业嗅觉非常敏锐,茶马贸易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商业通道,随着明末形势崩坏,已经废弛有段时间了,如果能重新恢复,不免就是一块新蛋糕。
文安之先是带来了朝廷赏赐的八百石茶叶、两千匹丝绸,以及铁锅五百口。
是的,铁锅。
如果说中国古代众多发明和贸易物资之中,影响力和技术含量最高的。
不是丝绸,不是陶瓷,因为这些都是上层人才用的东西。
而是铁锅。
这背后,是冶铁技术的发展,事实上在宋朝以前,用铁锅进行烹饪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皇家贵族用铜鼎,而平民百姓则用瓦罐。
直到宋朝,冶铁技术的飞速发展,产铁量从唐代每年五千吨,上升到每年十五万吨,而且在锻铁技术方面,从汉代开始,中国就保持了对周边国家的碾压态势。
可别小瞧一口小小的铁锅,这玩意的制作技术远比打造武器盔甲要难得多,以至于在中原王朝的技术和贸易封锁下,蒙古和西北部落或许有打造武器盔甲的铁匠,但唯独没有打造铁锅的技术。
这玩意几乎一度成为中原王朝对外“贸易战”的法宝,明清时期,佛山生产的“广锅”名声极大,远销日本、波斯、欧洲,哪怕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铸铁技术事实上也是落后于东亚的,这就类似于西方的玻璃技术一样,可以说是不同文明各自点了不同的科技树。
直到工业革命以前,来自中国,尤其是广东的铁锅,都是最具统治力的“高技术产品”。
故而,文安之的所有赠品中,这五百口铁锅是分量最重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随后逐渐涌入的商人们,会和各部落达成许多茶叶、丝绸、铁器贸易,而对方的交换商品则是牛马等南方地区最缺乏的大型牲畜,这是个互利互赢的买卖,还有利于增进双方的文化交流。
面对明廷的优待,松潘诸多土司也不含糊,很快做出了抉择。
一方面向南京表示效忠,派遣族中子弟前往南京的兵苑学习,既是人质,也增进关系,为了表示回敬,他们也回赠了一千匹战马。
而后各部落凑齐四千骑兵,听从文安之调遣。
这本就是夺回川陕的重要意义之一,从西北获取源源不断的战马资源。
为此,朱由榔还专门让内阁商议,制定法案。
在西北和内地的商贸中,朝廷不可能每天都搞朝贡、岁赏的形式来交换马匹,茶马贸易的线路主要还是由民间负责,但在几个固定的集贸点设立商检司,由朝廷定价收购商人们从部落民手里换取的战马。
这事实上借鉴了过去张居正在九边和盐政所采取的“开中法”。
但朱由榔知道,这种方式获得的战马资源事实上也颇为有限。
仅靠互市贸易,或许能维持一支颇有规模的骑兵部队,但不可能真的完全解决战马问题。
战马问题不仅是在现在,其实纵观整个明朝,都是个大问题,只是到明末最为严重而已。
终明一代,蓄养战马的巅峰(永乐到宣德时期),也就是二十万到三十万之间。
真要想变成昔日唐初那种,巅峰数量高达一百一十万匹的“马上帝国”,关键还是要建立属于自己的马场。
在这个时代,牛马这种大型牲畜对于国家的发展实在是太重要了,不同于一般人印象的是,工业革命不仅没有淘汰马匹,反而更加重视,飞驰在伦敦、巴黎街头的四轮马车,是工业时代的名片之一,直到两百多年后内燃机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