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132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上百甲士鱼贯而入,府内顿时传出阵阵惊呼与尖叫,明军将士训练有素,很快就开始拿人和搜检府库。
  沈泽永恼怒惊骇相加
  加之本就养尊处优,竟是口不择言
  “你们这帮丘八抢掠民财,不怕朝廷追究吗!我乃堂堂工部员外,我堂兄乃是绍兴府通判,浙江按察副使乃是我父亲故旧,你们参将的帽子不想要了吗?胡知县呢?我要找他伸冤!”
  千总冷冷道
  “沈员外放心,你很快就能见到胡知县了。”
  言到此处,身后却是传来马蹄声,乃是自家参将陪着一位高级武官打扮的军将一起过来视察。
  “末将参见二位将军!”
  被手下参将陪同而来的光复前军副将马宝,看了一眼正在喧嚷一片的沈府,吩咐道
  “只拿首恶,其余家仆、家丁之类,先关押起来,甄别后便放了。”
  沈泽永见有高级军官过来,便如同见到救命稻草般,连忙向这边挣扎
  “将军!将军!下官世代文良,并未降清,不知犯了何罪啊!怎能如此相待?”
  马宝在坐骑之上瞥了一眼,淡淡道
  “沈泽永是吧,你东窗事发了,隐匿田亩、逃税飞洒、贿赂官员、私营盐庄,那个姓胡的知县已经正法,至于你嘛,放心,应该不会株连家属。”
  “让文吏查清归档后,推往城东菜市场正法!”
  随后打马离开
  “诺!”
  “将军,将军!下官无辜!下官无辜!”
  -------------------------------------
  同样的事情,几乎在整个浙江同时上演。
  上百家士绅豪族的大门被暴力破开,无数光复左军、前军的将士冲进去拿人抄家,待文吏清点归档完之后,原本横行乡里、手眼通天的老爷们被绳子串在一起,推到城外,面对黑压压围观百姓,尸首分离,血溅五步。
  任凭如何咒骂、求饶,那些冷冰冰的士兵似乎完全听不见。
  整个浙江,在光复后军调离后,由新调而来的前军、左军四个师控制,保证每个府至少有一个营,对浙江诸多势力形成绝对力量压制。
  当然也有士绅听闻消息,为了自家利益,鼓动聚集族中乡勇对抗,但在绝对优势之下,不堪一击。
  杭州府,钱塘县的按察司衙门内。
  原本正在办公的按察副使吴绛正在坐着看文书,大厅外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
  他原本是隆武朝旧臣,后来隆武殉国后,跟着吕大器等人逃到肇庆,拥立新君,那时候他还只是个七品的御史,后来在巡查地方时立了功劳,克复江南后,便已经做到正四品按察副使了。
  但是,这位在肇庆时还是勇于任事,无畏豪强的御史,巡视组中坚,到了自家故里,却是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在宗族关系的人情、同学故旧的礼遇,以及利益关系下,变成了他人的保护伞。
  门外来者,正是新任浙江按察使,同时也是钦封开平侯,常遇春十三世孙,常延龄。
  对方阴沉着脸,吴绛见状连忙上前相迎
  “按台这是怎么了?那顾炎武也是事多,一天不是抄这家,就是抄那家,听说都被人参了,还得我们按察司替他擦屁股。”
  常延龄似是没听见对方说什么,只是沉脸问道
  “你和平湖沈氏还有绍兴府通判沈泽清是什么关系?”
  吴绛心中咯噔一声,强颜道
  “平湖沈家原来的老先生于我有授业之恩,以前常常走动……”
  “怕是不止吧?一年三万两,不少啊。”
  随后数名按察司衙役已经快步进来,将对方按住。
  吴绛见事情已经败露,倒也不反抗狡辩,只是冷眼看着常延龄
  “本官自隆武二年便跟随陛下,有拥立之功,就算有罪,又哪里是尔辈这等靠恩阴上位的小人能清算的!”
  常延龄面无表情
  “你也干过御史,大明律里,怎么说的,不知道吗?”
  “监守自盗,40贯统;枉法赃,80贯绞;不枉法赃,120贯止杖100,流3000里”
  “三万两,够绞几次了?”
  吴绛顿时面如死灰
  “拖下去。”
  几乎同时,一场席卷浙直的风暴在整个江南铺展开来。
  超过两百户浙江豪绅大族被破门而入,主犯斩首,其余缉拿在案,涉及者近万,当然,其中出现暴力抗法事件超过五十起,规模最大的超过六百人,但都被强力平息,带头者斩首,参与者流放。
  抄没金银合计约三百七十万两,其它财物近万箱,无法估计价值。
  但这些豪绅们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财富,而是土地。
  只从皇册上看,这两百多家豪绅名下土地应该只有十三万亩,但事实上,却抄没出六十八万亩田地!而且这个数字还没清算完,估计最终结果不会少于八十万亩。
  这实在是太正常了,这两百家豪绅只不过占浙江大、中地主总数的不到十分之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当年太祖朱元璋时期,洪武二十六年,第一次清丈土地,数据是8.5亿亩。
  按照常识,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繁衍,土地开垦增加,这个数据应该越滚越大,直到达到峰值。
  但事实是,从洪武以后,官方所能统计到的税收土地面积不断走低,到万历年间统计时,便只有四百万公顷,不到明初一半。
  剩下的土地都去哪了?莫非明朝这两百多年人口倒增长?
  明眼人一看便知,历史上清军入关后,再次搞田亩清丈,经过明末战争摧毁之后的关内,却能统计出1100多万公顷。
  有些人吃得不要太难看。
  遭难的不仅仅是豪绅,还有浙江,乃至南京朝廷的某些官员。
  浙江按察副使、布政使司参政先后落马,其下,一名按察佥事、两参议,各府县,一个知府、三个通判、两同知、七个知县、十一个县丞、主簿被查。
  南京这边,户部、礼部两主事,两个郎中,两监察御史被从承天门外的衙门里拿走。
  其中那两御史就是之前参了杭州知府顾炎武的。
  涉案官员、豪绅数百人,缉拿在案审讯的有数千人,堪称光烈朝以来第一大案。
  整个南京城,乃至江南被瞬间引爆。
  仅仅是消息传来的第三天,就有士子请愿
  被誉为“江左三大家”之一的清流领袖,东林中坚,吴伟业亲自跑到刚刚声名鹊起的启民书社,递上自家投稿,要求在“百家争鸣”上发表。
  文章内容便是抨击朝廷“苛虐士绅,残害文华”!


第15章 交锋
  吴伟业来历不小,他的老师是当年复社的建立者和领头人——张溥,复社本就是东林、阉党之争的遗物,素有“小东林”之称,张溥死后,复社当中年长一辈,便以陈子龙、吴伟业二人为主。
  陈子龙立功出仕自不必提,但吴伟业却是有些倒霉,他的儿女亲家陈之遴和好友不仅降了清,还被满清任命为礼部右侍郎、宏文院大学士,曾经还邀请过他出仕满清,虽然没有成行,但毕竟动摇过,是难以抹去的污点。
  随着原来的东林、复社人员部分被朱由榔征辟后,原本就只依靠阉党这个共同敌人才能团结起来的东林复社迅速陷入分裂,如陈子龙、方以智等人,“成功上岸”后,哪里还记得这帮老朋友?
  于是,整个江南地区原本声势浩大的东林复社集团,如今要么被收编,要么被抄家流放,矮子里面拔高个,只剩下吴伟业和虽然受朝廷征辟,但依旧不愿出仕的杨廷枢勉强能当起大任。
  但当世大儒却不止东林而已,世人常常被东林、阉党之争而蒙蔽,但事实上,明末所涌现出的一大批文学家、思想家,其中大部分都没有参与党争,所以在政治领域里不活跃罢了。
  但这并不代表人家没有影响力。
  比如原崇祯时江西巡抚,江南被占后削发为僧的郭都贤,连带着东林、阉党都要喷,此时天下史学、散文泰斗的张岱,以及被誉为“江右四家”之一的罗万藻,还有旁涉百家,所学甚杂的明末道家思想代表傅山。
  这些人论在文坛之上的影响力都不比钱谦益、陈子龙等人差,只是人家不喜欢掺和党争,对阉党、东林都没什么好感罢了。
  吴伟业的文章一投进报社,就让金采有些头大,这玩意到底登是不登?
  其人满篇抨击,倒是没有剑指天子,而是搬出些“刑不上大夫”的道理出来,斥责朝廷蛊惑天子,为了些许“小利”,而毁坏士民之心,图利忘义。
  义利之辨,从来都是儒家的重要命题,而且很显然,答案都是只有一个,在一脉相承的宋明理学看来,所谓“存天理,灭人欲”,读书人,就不该提tm钱,忒俗,自然,“致君上尧舜”的皇帝和朝廷,也不应当把利益看做施政的第一位,而是要讲道德,讲气理。
  所以,为了逃税这点“小利”,却妨害“士子之心”,这是不可理喻的错误。
  金采最后请示了朱由榔,天子没什么表示,只是道
  “登!怎么不登?不仅要登,还要给全南京的老百姓看看,是非对错,老百姓心里自然有杆秤。”
  “有反对意见,就大大方方地登出来嘛,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不仅要人家说,咱们这些大臣们也可以说嘛,不要仗着自家高官厚禄,就高高在上不屑一顾,百家争鸣,就是要鸣出来。”
  “至于是非对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民和历史自己会判断。”
  于是乎,本来吴伟业只是抱着愤懑之心,想恶心一下翰林院而已,真没想过自己的文章能被这“天家喉舌”登出来,毕竟明朝自嘉靖以后,社会舆论进入一种很奇妙的状态。一方面,在上层,堵得严严实实,敢乱放屁就要打你屁股,但在下层,对着皇帝阁臣们喷也就那样,这倒不是说不想管,而是管不过来啊,锦衣卫、东厂又不是克格勃,哪有那本事。
  结果就是在朝的文官大多“谜语人”,支支吾吾,一下野,立马变身小怪兽,怼天怼地怼宇宙。
  所以吴伟业也没真想过能发表。
  但问题是,数日后,他就在新一期的《启民报》上看到了自己的文章。
  原本正缺乏信心的那些请愿士子文人,见状立刻就像拿到了尚方宝剑,这说明什么?说明天子是被蒙蔽的!其实皇帝肯定也是怜悯士绅的,怎么会做出如此事来呢?必然是内阁权奸欺君罔上!
  可翻开下一页,事情又变化起来,因为后面全文刊登着刚刚赶到南京没多久的判洋务院兼右都御史张同敞,关于吴伟业文章反驳全文。
  说起来还真是继承祖业,当年张居正改革,所遇到的阻力就有许多来源于这些“理学先生”、“清流士大夫”们,而张居正的反驳便是“治国之政,首在财用”,十分巧合的与数百年前王安石一样,在以理学主导的社会价值观中,提出财政为国家第一要务的思想。
  当然,比起王安石,张居正没有一个“新学”给自己摇旗呐喊,但他是第一个敢于揭露和直面大明朝身上“肿瘤”的人,指出了大明衰弱,关键就在于土地兼并导致财政失衡。
  数十年后,这位伟大的改革家曾孙,张同敞接过旗帜。
  以一篇《社稷纲本,首在财政》,提出“天下衰亡之纪,皆自兼并”,“兼并则短财,短财则残政,残政则亡国。”,国家根本,首在财政,而财政根本,就在于理清税源,豪强大户隐匿田土,肆意兼并,就是在残害国家税基,残害税基就是在危害社稷,所以“隐匿田土”比农民造反,对朝廷的危害还大!就应当严厉惩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本来,虽然方以智写了那篇文章,表示允许“百家争鸣”,但基本没人当回事,毕竟嘉靖皇帝还说自己穷呢,你信吗?报刊上的百家争鸣板块基本还是翰林院的独角戏。
  但随着这次突然交锋,大家才发现,这还真是个能“吵架”的地儿啊!而且再结合这报纸的“天家背景”,天子也看,自己若是写一篇雄文出来,万一就入了陛下法眼,不是马上就能飞黄腾达?
  就算那些无意仕途的学问大家,何尝又不希望自己的学说能得到皇家和朝廷认可呢?
  百家争鸣板块迅速变成双方论战的战场,每一期基本都是正反双方各两篇,反方自然是吴伟业挑头,带着一帮仅存的东林、复社骨干,侯方域都参与进来。
  正方这边,便以朝廷官员居多了,张同敞、王夫之、方以智轮番上阵。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13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2/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