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朱由榔就想起了后世印象深刻的一个人名——金圣叹。
这家伙好像此时还在世吧?金圣叹是明末杰出的通俗文学家、评论家,还被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们推崇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再适合不过了。
可一问,这大明朝却是没听说过有个叫金圣叹的人,最后还是方以智左思右想,言道有个闻名江南的“狂士”金采,和陛下要找的那个人比较相似,朱由榔这才想起,金圣叹是明亡以后才改的名字,此时应该就叫金采。
便让翰林院将其征辟过来,作为报刊的第一任主编,至于这个报刊嘛,就叫做《启民报》,启民这两个字是有寓意在的,自古以来,封建统治者都喜欢“愚民”、“驭民”,巴不得老百姓一辈子种田耕地,“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朱由榔却表明了态度,这个报刊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启民智,就是为了文化普及,就是面向群众,提高百姓的眼界。
之所以交给翰林院,也有日后借此发展科普事业的打算在,实验室里的科学成果必须要走向大众,才能成为全民族的财富。
金采和朱由榔的见面非常愉快,朱由榔开心地发现,对方不仅是在能力上胜任这个任务,而且在立场上,和自己也能称为“同志”,出身寒微的金采,对于士绅集团对文化传播的垄断,本就深恶痛绝,知道天子的意图后,原本就作为“通俗文学和白话文先驱者”的金采,自然愿意倾力相助。
朱由榔从内帑里拿出三万两作为本金,让中书科出面,成立了一家“启民书社”作为出版机构,皇后王芷对此也很感兴趣,这产业本来就是属于皇室资产,朱由榔干脆交给皇后打理,无需管具体事务,自家老婆管账就行。
金采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兼《启民报》主编,连夜钻研,却是打算剑走偏锋。
朱由榔给他的任务是四个,其一,搞好文化普及,其二,可以给朝廷传达信息,其三,给日后的思想辩论提供平台,其四,宣传民族主义,引导舆论方向。
但要完成任务,首先得让报纸有人看,与很多人印象中不同,报纸这玩意,明朝早就有了。
更准确的说,宋朝就有了,到了明朝,更是风靡各个大城市。
这里说的可不是官方邸报哦,而是正儿八经的民办小报,明中期以后,北京就出现了许多报社,如公慎堂、荣禄堂、聚升、聚恒等等,它们发行的报纸一般称为“京报”。
只不过这些报纸,主要读者聚焦在士子、官员身上,内容也大多是些官场秘闻、花边消息之类。
所以金圣叹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打响名头,争取读者。
首先是控制成本,选取最差的,勉强能够印刷的草纸作为原料,利用活字技术刊印,从器具、油墨、纸张、人工,一份报纸只有三四张,还不用装订,成本最多四文钱,朱由榔表示就定价四文,不亏本就行,至于盈利扩大规模,难道报纸是靠价格赚钱吗?先打出名头,然后招广告啊!
就这一点,便直接战胜了市面上绝大多数出版物,一个发行量空前的官方刊物呼之欲出。
金采充分运用了自己多年浸淫通俗文学的功底,带着两三个翰林院同样精通此道的文人,开始奋笔疾书。
第一版《启民报》,既没有刊登什么朝廷政策,也没有搞科学普及,而是连载小说。
他亲自捉笔,写了一本《皇明忠烈传》,在报纸上连载,一次一个章回,写得便是朱由榔登基以来,麾下文武抗清的故事。
当然,由于此时通俗小说的风气,写得相当玄乎,和事实差距颇大,跟三国演义似的,但老百姓就爱这一口啊,尤其书中的事情就是这几年发生的,大部分人都还在,老百姓天生就是爱八卦的,更加推动了故事的讨论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金采先让书社把第一期刊印四千份,也不忙着发行,而是先让书社花两千多两银子,把南京城中各酒楼数十个当红的说书先生买通,让他们讲上这《皇明忠烈传》的前几回。
明代市井文化深厚,哪怕一般市井百姓,也喜欢听写戏曲、评书。
数日间,《忠烈传》马上风靡全城。
评书本来就是市井百姓们最喜欢的战争传奇故事,而且还是关于本朝君臣的故事,天生就带话题属性,很快吸引了一大批听众,而后其他酒楼、画舫自然闻风而动。
到处都在讲什么“丽谯楼真龙显圣明,罗浮山智伏李佟将”、“闻敌情大义结西军,圣天子歃血龙场驿”,老少咸宜,贩夫走卒聊天的话题都是大明第一猛将是谁,孔有德、尼堪如何如何可恶。
江南百姓本就备受清军压迫,如今突然出现以抗清为题材的评书,如何不火?纷纷代入其中,替忠臣良将欢欣鼓舞,为汉奸鞑子咬牙切齿。
金采这才把第一期发放出去,也不必在其他地方,就在各个酒楼外面,说书先生毕竟讲不了多久,从第三期开始,故事便只在《启民报》上刊印,听众们为了先睹为快,便开始抢购报纸,尤其这报刊十分便宜,不过四文而已,不到一顿饭钱,只要经济条件稍好一点的百姓都能买得起。
自此开始,《启民报》五日一刊,从不断绝,而且从第四期开始,报纸上除了小说外,新增了四个板块,“民间奇闻”、“朝廷新政”、“百家争鸣”、“格物新知”。
格物新知第一篇文章就是关于地球重力,在金采这个主编的监督上,所有言语都尽量用白话,举身边可见的例子来说明。
而民间奇闻,多偏向于那些海商或是商人的奇异见闻,用意大致也就和马可波罗的游记差不多,朝廷新政是最新政治新闻的简报。
至于百家争鸣,接受所有人民间投稿,可以讨论所有学术、政治、文化问题。
第一篇,便是翰林学士方以智主笔,名字就叫《百家争鸣》,文章记叙了自古以来,学术成就大多出于辩论,唯有大胆的、系统的争辩,让各个学问名家把自己的观点拿出来碰一碰,才能取得进步,朝廷应当鼓励民间学术辩论、思想碰撞。
这篇文章“思出于辩、理出于争”的观点立刻如同火星,点燃燎原。
第13章 冰山一角(上)
嘉兴府在元代时,称为海盐州,从名字上就能看出,这地方是产盐的。
到了明代,从海盐县到平湖县的杭州湾北岸,也聚集有大量盐场。
在南直这种沿海省份,都设有巡盐御史,负责提举盐务,但随着崇祯、弘光时代,盐政体系崩塌,从崇祯末年开始,江南地区的盐银就收不上来了,清军南下后,直接采取刮地皮的模式收钱,对于盐政的关注度也不够。
明廷尚在肇庆之时,面对广东盐务,依然是严格管控的,为此户部下了不少功夫,而且当时朝廷管的地方也少,临海只有广东一地,不难管控。
其实真论垄断盐业,赚不了几个钱,广东一年官营盐业收入也就不过十万两,这一方面是由于朱由榔近乎非盈利的盐政政策,将盐引价格压到过去的二分之一,又把从盐户手中的收购价提高三成,既改善了盐户的收入水平,也在平抑粮价的同时,让私盐行业无利可图,毕竟官盐的价格已经压得和私盐差不多了。
当然,代价就是,原本作为朝廷财政大头之一的盐银一压再压,还不如每年市舶司土地租赁金的十分之一。
东征之后,江南尽复,中国的一半以上海盐产地都被明廷收复(还有淮海盐场和长芦盐场在北方),朱由榔虽然并不把盐当做自己财政主要来源,但这种官方垄断依旧是必要的。
封建社会中,盐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对盐的垄断关乎经济命脉的稳定。
崇祯以后,虽然明清双方都没有控制江南地区盐场,但并不意味着盐场就没有主人,许多本地士绅开始染指盐业,成为绕过官盐体制的“盐阀”。
朱由榔鼓励实业投资建设,但这并不包括盐铁专营,准确来说,对于铁矿的开发,朱由榔都可以允许民间资本的投资,因为铁器不仅是武备来源,也是农业产业的重要生产资料,民营铁厂,有益于提高铁制农具推广。
但盐不同,这玩意是生活必须品,而且由于生产特殊性,很容易被垄断,必须要由国营掌握,至少在工业社会到来之前,这种垄断是必要的。
-------------------------------------
嘉兴府,平湖县
沈氏是平湖大族,早在北宋之时,沈家就已经有进士出身,跻身为地方名望,经过四百多年的积累,有明一朝,平湖沈家仅知府(四品)以上官员就出过三个,仅科举进士就有九人,知县、兵备道、按察等等,更是每代都有。
弘光朝时,现在的沈氏家主沈泽永的兄弟,就是福建按察副使,后来虽然于博洛南侵之时,死于乱兵,但毕竟关系网还在。
比如现在的绍兴府通判压根就是沈泽永的堂兄,浙江按察副使吴绛更是原本死于乱兵那位的同科同学。
靠着铁硬关系网,不仅是崇祯、弘光时期,就算当初清军统治时期,平湖沈家也过得不错,毕竟满洲才多少人?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这些地方豪族帮自己盘剥百姓。
沈家家主沈泽永老奸巨猾,毕竟满清才入关多久?万一明军又打回来了呢?所以沈家虽然一直凭借过去的关系网攫取利益,但却从来不让自家人出任清廷官职。
这番作为,等明廷光复江南后,自然就变成了“忠心守节”的表现,朱由榔开了征辟部分江南士绅进入官僚行列的口子后,沈家马上扩大影响吏,先后三个族中子侄出任县丞、通判一级官员。
这也是朱由榔最为警惕的东西,封建社会是地主阶级的天下,很多人不理解,觉得君主**下,皇帝应该拥有绝对权威才对,其实并不然。
因为一个皇帝是无法管理整个国家的,必须要依赖官僚,而官僚从哪里来呢?就是从这些地主士绅们来,所谓“皇权不下县”,在县以下的行政结构中,地主们所主导的宗族体系才是爷,他们拥有独立的司法权力,称为“乡约”,拥有佃农、族人构成的私人武装,就像一个个独立小王国。
朱由榔为什么不愿意让官府去垄断海贸,去直接搞殖民?因为大明的官府就是由这些地主士绅组成的,官府掌控,就等于地主掌控,面对不属于他们的“公产”,这些士绅除了利用手中权利巧取豪夺外,根本不会有进步意义。
能不能靠铁腕镇压,靠科举选拔来淘汰?如果看过《范进中举》就知道,哪怕是一个前一天还穷困潦倒的读书人,第二天中了科举,他马上就会飞速蜕变为一个地主阶级!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在这一点上,朱由榔陷入了某种类似于朱元璋当年的境遇。
“呸!就你这个奴婢生的,也配当老爷?”
沈家宽阔庭院的后门外,一名十七八岁,年轻平寒士子被五个家丁暴揍一顿,扔到院外,浑身污泥,脸上还有鞋印。
只是紧紧抱着怀中麻布布囊,里面装着早已被翻烂的《四书集注》和《战国策》
其人名唤沈平鸿,是平湖沈家旁支出身,而且还是庶出,宗族社会里,旁支庶出的地位还不如许多得宠的奴婢,加之母亲早逝,只在一户心善的奴仆家中长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靠着在族学中旁听,才勉强有所成,可此时清军南下,又不愿参加清廷科举,便只得蜗居读书。
十几日前,听闻科举重开,他拖着破烂背囊,游学杭州,结果在当地听闻了朝廷新政推行,和顾炎武带人抄家的消息,便回到平湖,求见家主。
这个尚还保留某种读书人理想主义天真的年轻士子,竟是敢当众劝起沈泽永来,言道杭州种种,沈家若不向官府表明态度,积极应对,来日或有抄家之难。
沈泽永自然是报之一笑,就让人拖了下去。
接着就是眼下这幕了。
沈平鸿也不气馁,也未生气,只是拍了拍衣服,勉强站立起来,叹息道
“唉,我在沈家十八年,今日做到如此份上,仁至义尽了!”
随后一瘸一拐,离开了这朱门大户的后巷
他从小酷爱读书,但不同于一般科场士子,其人颇爱一些此时读书人眼中不务正业的杂学,诸如先秦诸子、史书政论之类和八股毫无干系的东西,也好在沈家毕竟大族,藏书丰富,沈平鸿虽然身份寒微,但凭着借给授课先生打扫屋舍的机会,也有机会扩大阅读面。
以他的才智和历史知识储备,当在和杭州的同学了解了时政之后,尤其是从众人议论当中知道天子将吴王原部改编的光复后军调离,便猜到朝廷要下狠手,这才连忙回来,想帮一帮沈家。
没想最后却是如此结果,只能说天作孽尤可存,人作孽不可活。
带头家丁不屑嗤笑
“就他这穷酸措大样,还仁至义尽?真把自己当盘菜了!还劝老爷,什么‘今日若不早做割舍,来日必有破门之祸’,哈哈!”
几名家丁都大笑起来。
忽然,刚刚闭合的后门突地打开,一名气喘吁吁的家仆慌张万分,道
“六哥,不好啦!官,官兵奔咱们府来啦!”
“锃,锃”
脚步声和甲叶碰撞声从前门传来。
无数雪亮的刺刀和黑洞洞的枪口对准大门。
为首将佐一声呼喊
“给我围了!”
两哨将士分列府苑左右,一哨兵马拎着破门锤就要动手。
家主沈泽永听闻动静,连忙开门
亲自上前赔笑
“这位军爷何时啊?怎如此动静?鄙人前日才和你们参将喝过酒,关系好得紧啊,怎么……”
那富态的身躯和锦绣袍服,配合颔下打理雅致的胡须,颇有些富贵样
前日本地驻防的光复后军被调离,新来嘉兴的是从光复前军抽调而来的一个营,沈泽永深明官场套路,连忙去拜码头,对方虽然婉拒了他的贿赂,但也喝了酒,于是沈泽永便放心起来。
没想到今日却闹出如此变故。
那领头的千总咧嘴一笑
“原来是你老小子?来人,绑了!”
“军爷!我可是员外郎,有官身的啊,你们不能……”
“抄家!”
第14章 冰山一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