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拿下江西后,湖广商人们欢呼雀跃,抢先一步进入赣北,收购建立了一大批陶瓷工场。(武备局所开创的分工制,通过佛山冶铁业的传播,已经开始在南方流行。)
可以说,此时的大明,这些商人远比那些士绅官僚们忠诚得多,因为士绅靠着手里的土地,转换门庭,最多不过利益受损,而商人们,一旦清军南下,他们立马就会变成待宰的肥羊。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必须要依附于朱由榔这个支持他们的强权,否则不等清兵来,一个知县就能让他们倾家荡产。
只有哪天,这些人发现朱由榔也无法保护他们,自己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治影响力,甚至渗透到军事、外交等等方面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时。
他们就不能再被称之为商人,而是觉醒为一个,将领导至少此后两百多年生产力变革的——阶级。
也就是说,此时半壁江山的大明,尚在雏形的资本市场中,大概由两广、福建和湖广的商人们三分天下,江西本土的商人们,则开始弄起了原材料市场,毕竟江西既是陶瓷产地,又是茶叶产地,而且还是中草药集散地。反而是理论上更加富庶的浙江、南直,相较于其他地方的热气腾腾,显得波澜不惊,除了沿海地区涉足海贸外,其余内地府县,基本无感。
甚至连搞海贸,都未必竞争得过福建人,之前听张同敞汇报,那帮子泉州海商,已经在想着怎么收买沿海大名,撬开日本的通商口岸了,郑氏也有参与。
当然,朱由榔也让张同敞注意,海贸这种事情,不能一味的搞出口,否则就变成拿消费品换贵金属,意义不大,要借此扩大实业规模,东南亚这么多矿产、良田,要让商人们把钱投资出去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张同敞此时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不再只依靠行政指令来干预市场,而是动用压舱石,大明最大的国家控股资本——大明海贸公司来进行,现在海贸公司可谓是行业标杆,一毫(万分之一)股权都能卖出八百两以上,凡是海贸公司投资的方向,无数海商都会跟风而动。
听到这些好消息,朱由榔才算是又开释了许多,很多努力还是没有白费的,只是这帮江浙地主实在是不开窍,如果不出手整治,早晚要出大问题,说不得自己死后,就会变成“封建势力反扑”的策源地,必须要应对。
朱由榔也不是赶尽杀绝,路也给你让开,只要不继续搞土地兼并,往佃农、家奴身上捞钱,投资实业、投资海贸,朝廷还是很欢迎的嘛。
思来想去,一方面可以继续下政策鼓励,之前肇庆那些措施,更多是行政命令,而非正式的法律,必须要打消人家的顾虑,其实明末的商业资本市场是很活跃的,只是缺乏引导和规模。
另一方面,就像治理河流一样,放开口子,就要堵住其它地方,有胡萝卜,就得有大棒,否则别人只会把你的政策当耳旁风。
铁腕相加、春风拂面,雷霆雨露,就看你怎么选了。
想到这里,朱由榔冷静对谢颖道
“下去让中书科拟个旨意,让枢密院那边出个方案,将原吴王诸部改编为光复后军,再从之前俘虏改造的清兵中抽调出一两万补充进去,整训之后,调离浙江,前往湖广或是两广驻防,或是和中军一起防备江北。浙江……从左军和前军各抽调一两个师,驻防江浙。”
吴王名下那帮子乱糟糟的兵马,和江浙士绅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干涉也不小,必须调离,以免出乱子。
至于吴王本人,其实本来就没有实权,朱由榔入南京后又将其任命为大宗正,以一个旁支之后(非朱棣直系),总管朱氏皇族事务,算是优待了,自然没啥意见。
只是要安抚住张名振、王翊、张煌言这帮子人就行。
谢颖下去后,赵纪又汇报了关于策反山西姜镶的事情,事实上按照历史,今年年初,姜镶就该起事了,但锦衣卫和对方达成联系后,却希望姜镶能够延迟一二,让明廷这边做好准备。
朱由榔的想法,并不指望姜镶反正能够就此灭亡清廷,他没那个本事,明军短时间内也不可能马上北伐,与其如此,倒不如利用姜镶起事,吸引清军注意力,而后出兵四川,如果山西事不可为,还能退入陕西,明军从四川接应,控制西北!
届时,明廷就可以绕过中原,直接和西北产生联系,一则可以完成对清廷的战略迂回,断其一臂,避开只能以南伐北的尴尬,中国的地理形势是阶梯状的,西北地区看似贫瘠,但在战略上十分重要。
二则,也能从西北获得来自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蒙古的战马资源,甚至可以和蒙古高原上的诸多势力产生联络,扩大“统一战线”,这不仅仅是朱由榔本人的想法,也是堵胤锡和李定国的建言。
第11章 姓朱的流贼头子
时间进入二月,随着年关过去,即将进入初春,天气稍稍转暖一点,至少没有继续下雪了。
从明中期以来,气候逐渐转冷,不仅仅是北方,江南地区也同样如此。
事实上,从北宋末年以后,北半球就进入了后世所谓的“小冰河期”,但冰河期也分轻重,最严重的时候有两段,一个是南宋,一个是明末到清中期。
古代平均气温变化史
也就是说,至少再往后一百多年内,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还不能摆脱恶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高产作物的推广,在江浙效果一般,毕竟这地方种植水稻的经济价值更高,农民和地主只要不傻,还是更倾向于大米,但在福建、江西、湖广、两广等地以及全面铺开。
至于西南云贵、广西,百姓们对于高产作物的热衷还要比传统水稻要强。
再加上对东南亚的“经济殖民”,许多海商已经不满足于只是收购操纵粮价,而是直接征购土地,在海外建立农庄,把当地土着作为长工使唤。朱由榔限制国内的土地兼并,但对海外农庄却网开一面,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总是残酷的,如果一定要有人承担代价,朱由榔当然不希望是中国人。
明廷的粮食危机基本缓解,至少在收复中原之前,是够用的。
-------------------------------------
南京城南,武定桥外,随着局势安定下来,秦淮河上的画舫又开始营业了,朱由榔虽然对这种带有人口拐卖的黑色背景的产业十分警惕,但这个时代想要彻底禁绝,肯定不可能,只能尽量规范。
比如所有妓院、画舫都需在应天府衙备案,从业人员数量必须依次登记,并严禁拐卖妇女的产业链,以防范限制背后的人**易。
映春园是武定桥边最大的几家青楼之一,在河上经营有数艘画舫,这些平底楼船,雕梁画凤,粉绿旖旎、色彩艳丽,日夜于秦淮河畔,传出阵阵乐舞之声。
侯方域现在很郁闷,南京光复后,作为曾经崇祯朝就是尚书的侯恂之子,又在复社鼎鼎大名,想来无论如何,也该能捞到一两个主事、知府级别的乌纱吧?
但残酷的现实给了他一巴掌。
当年煊赫一时的复社四公子,除他以外,过得都不差。
冒襄在光复南京时立下大功,如今正在郑成功军中,任从四品典军主簿,看似只是一营文官,但他任职的那个营,正是之前立下殊勋的铁人营,谁都知道飞黄腾达只是时间问题。
方以智更不必说,直接被召回,官升两级,统掌翰林,这可是多少清流文官们梦寐以求的位置,据说天子数次召之入宫,相谈甚欢。
甚至唯一一个比较边缘的陈贞慧,别看人家和你侯方域一天吹牛打屁,但人家早就有举人功名了!正打算参加今年恩科会试呢,根据小道消息,为了填补人才空缺,这次恩科录取人数不少,以陈贞慧的才学,说不得便能进士及第。
唯有侯方域,好像大家都忘了还有这个人一般,依旧只能在这秦淮河边喝花酒。
当然,郁闷的不只他一人,还有他爹侯恂,本来以为自己身为崇祯朝的户部尚书,论资历不知比内阁的瞿式耜、陈子壮、姜曰广等人高到哪里去了。
但事实上,朝廷不仅没有什么“召回任用”,反而做出许多让昔日东林复社一党们有些慌张的举动。
就在月前,宫里让内阁“清理自弘光以来殉节忠臣,追授勋名”,也就是在清算完当年带头降清的软骨头后,同样的,也要追封肯定那些在明清战争中死命殉节的忠臣。
而其中最为突出的,除了史可法、夏允彝、黄道周等人,其中还有一个名字列在前面。
马士英
这份名单一出,顿时让许多原复社士子哗然,朝廷不但肯定了马士英抗清死难的功绩,还追授他为太子少保、学士衔,和史可法、夏允彝等人一起立香火于孝陵南面,即将新建的忠烈祠。
为马士英翻案,最早是夏完淳通过陈子龙表达的请求,明清之时,马士英由于出身阉党,多留骂名,但惟有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一直持公论。
皇帝的肯定,似乎在昭示某种态度,这些东林复社余党才不管你马士英到底有没有殉国,他们只知道,马士英和阮大铖一样,是阉党,阉党那能有好东西?
侯方域听着耳边丝竹悠悠之声,却是长叹一口气,对身前的友人道
“若采兄,你说这天子为何要如此苛待士人呢?”
身前士子比侯方域年长,姓金名采,字若采,和一般文人不同,其人出身寒微,又极具才华,对科举八股之道不屑一顾,考取秀才后就不再热衷科考,而是投身于整理、点评各种戏曲、小说,对明末流行的通俗文学很有研究。
在江南也算名动一时,他读书时就沉迷于《水浒》,后来干脆就靠点评各种小说出版来谋生,与侯方域相交,完全是因为需要依托对方文名,在出版业里好说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此时闻言却是突地笑出声来,他本就是那种放荡不羁、无所顾忌的性子
指着侯方域道
“这你都还没想明白?为什么?就是厌恶我等呗!一天空谈玄理,喝酒放屁,进无治世之能,退无安邦之计,人家为何不苛待你?”
侯方域知道这人性子,倒也没生气,但却皱眉反驳道
“怎能如此说?文人士大夫砥砺学问,修养气节,乃是正是,反倒……”
金采却是无情打断对方
“得了吧,真养出什么气节来,早就死了,还不如人家马士英呢。”
侯方域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反驳。
金采一饮杯中美酒,随着歌姬的婉转之声哼了两句,而后道
“朝宗,我且问你,你觉得这天子是个何等人物?”
侯方域稍稍迟疑,而后回答
“天子自是尧舜之姿,只是……”
金采闻言当即摇头,哈哈嘲笑道
“怪不得,怪不得,你既如此想,过一万年也不会受重用!你连天子是什么样人都不知道,还希望在光烈朝做事?”
侯方域更加疑惑
“难道不是吗?”
金采却是语出惊人,也不怕死,也许是喝醉了,直接拍案道
“什么狗屁尧舜之姿!要我说,当今天子,就是个恰好姓朱的流贼、义军头领!”
侯方域直接被这话镇住了,虽然光烈朝向来不因言获罪,哪怕你跑到承天门前骂上三天三夜,只要不妨碍交通,就没人管你。
但这话也实在是太大逆不道了
金采看着对方愣住的样子,却是肆意大笑
“唉呀,要我说,人家陈子龙就是看出来了,姜曰广虽是个老油条,但估计也能看得出来,怎么你和令尊就看不出来呢?当年的流贼,如李自成那般,喊得是什么口号?‘均田免赋’!这当今天子,就是个恰好姓朱,更有眼界、更有本事,更懂手段的李自成!”
“我敢断言,对付你们只是第一步,来日,说不得什么狗屁东林、复社,浙直这些个经学大家、世代文宗们,若是不跟着这位‘姓朱的义军头领’走,早晚也得玩完!”
侯方域似是被这番言语振聋发聩,面色涨红道
“不可能!他也姓朱,真要这般对付士绅,难道皇族不是豪绅吗?那就是在毁坏他自家基业,天子何等圣明,岂会如此?”
金采不屑一笑
“你说的不错,若非说当今天子是尧舜、是圣明,倒也不错,我且问你,尧舜为何为圣啊?”
侯方域本来就只是口头话而已,哪里会真的深究这个问题,随口就道
“自然是敬天法祖,安抚万民,而后……”
还没说完,他似是想起了什么,目瞪口呆看着对方
金采接口道
“我替你说,尧舜之所以为圣,就圣在以社稷为己任,不以一家一姓之尊荣,而逆九州万民之忧乐!我听说,当日军山湖大战之时,天子亲自与多铎对箭,伤中臂膀,以火铳击杀敌酋,差一点,就有不忍言之事。如此,为了自己心中所想,志向所图,连命都可以不要的人,真的在乎什么子孙尊荣吗?”
“言尽于此,朝宗兄,我前日已经受内阁诏令,让我入翰林院奉职,好像是编修个什么……报刊,望你好自为之,自己好好想想吧。”
随后,拖着醉醺醺的身子离开,只留下默然无语的侯方域。
第12章 启民
金采是被朱由榔亲自下旨征辟的,但由于他自己定下的规矩,此时除了重大事宜,哪怕是他亲自征辟的官员,也要走内阁程序。
其实一开始,只是朱由榔和谢颖聊到戏曲小说之事,据朱由榔所知,明清之际,是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顶峰,大量话本流行,四大名着,三个在此时刊印流传,许多不识字的市井小民,都会到茶馆旁听说书先生讲一段,三国、水浒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朱由榔对于这种文化氛围还是很鼓励的,只有科学技术的文明是不足以称为伟大的,艺术娱乐,文化普及也是民族兴盛的重要一环。
而且也据此生了个心思,既然大明,尤其是江南地区,有如此好的文化氛围,识字人口也不只局限为读书识字,不少贩夫走卒、商旅伙计,都能识得不少字,所以自己完全可以办一个官方报刊啊,用来反应社会舆论,或是给文化交流和可能到来的思想启蒙提供平台,还能借此将自己的意志越过层层官僚,直接传达给普通百姓。
可若是自己亲自办吧,好像有点降身份了,也没这个精力打理,但若是交给其他人,又都不太放心,自己身边这些文官,大多都是士大夫出身,要他们花团锦簇的写封圣旨还行,要弄出能让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东西……实在为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