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明末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463节
小说作者:东仙轩辕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5:22
  国防军第三军:总兵官张义封河内郡公,副总兵石牛忠封天水侯,左营参将金学成封庆阳伯,右营参将徐海初封凤翔伯;
  国防军第四军:总兵官汪博封河东郡公,副总兵陈玉景封东宁侯,左营参将王饶封襄阳伯,右营参将路明时封大名伯;
  国防军第五军:总兵官沈拓封渤海郡公,副总兵郭荣封永宁侯,左营参将滕江河封保宁伯,右营参将于迁封夔州伯;
  国防军第六军:总兵官苗绍封中山郡公,副总兵卢英封延东侯,左营参将吴兴洲封庐州伯,右营参将白明寻封安庆伯;
  国防军第七军:总兵官许铭封平原郡公,副总兵杜仲明封乐安侯,左营参将董云封龙安伯,右营参将陆远封顺庆伯;
  国防军第八军:总兵官钱樰封山阳郡公,副总兵赵栋封广明侯,左营参将刘景亮封九江伯,右营参将韩崇辉封岳州伯;
  国防军第九军:总兵官贾洪雨封东平郡公,副总兵陈默成封四野侯,左营参将卫东封饶州伯,右营参将齐海伟封广信伯;
  国防军第十军:总兵官郑义封颍川郡公,副总兵葛丛封天宇侯,左营参将常天明封抚州伯,右营参将宗元封建宁伯;
  国防军第十一军:总兵官韩秦封江夏郡公,副总兵秦成虎封静海侯,左营参将王忠宇封松江伯,右营参将陶裕华封黄州伯;
  国防军第十二军:总兵官魏汉封丹阳郡公,副总兵鲍羌封靖边侯,左营参将白北关封淮安伯,右营参将程志宇封扬州伯;
  国防军第十三军:总兵官尚自立封零陵郡公,副总兵江翟春封清野侯,左营参将董鑫封兖州伯,右营参将范宁宇封嘉定伯;
  国防军第十四军:总兵官田镇北封金城郡公,副总兵蒋云端封平西侯,左营参将冯唐封辰州伯,右营参将付明武封袁州伯;
  国防军第十五军:总兵官郑成功封琅琊郡公,副总兵郑芝虎封东南侯,左营参将郑芝豹封金华伯,右营参将甘辉封台州伯;
  国防军第十六军:总兵官陈晖封武陵郡公,副总兵郑兴封平南侯,左营参将郑鸿逵封铜仁伯,右营参将郑明封宁波伯;
  北洋舰队总兵官施大瑄封北海郡公,第一支队参将施琅封莱州伯,第二支队参将郑芝鹏封登州伯,第三支队参将杨耿封青州伯,第四支队参将郑彩封鹤庆伯,第五支队参将洪旭封黎平伯。
  李定国封并国公,郑芝龙封青国公。
  刘衍依旧为鲁国公,但是加封从一品武散阶荣禄大夫、从一品武勋柱国。
  对于刘衍的这份方略,大部分内容众人是没有意见的,只是对于刘衍的封赏,众人都认为太轻了。
  甚至王炆镇直接说道:“阁老忠心为国,没有阁老,大明就不会有今日,所以阁老的爵位必须要提级!”
  这话的意思众人都明白,刘衍已经是国公了,再提就是王爵,大明只是在开国之初封过异姓王,比如云南的沐王府,还有对徐达、常遇春等开国大将追封了王爵。
  此时王炆镇如此说,陈新甲便说道:“阁老之所以如此安排,想必就是不愿意在爵位上再进一步。如今朝廷刚刚稳定下来,正在中兴的关键时刻,如果因为阁老进封王爵,而让朝中再起波澜,甚至让陛下与阁老之间产生误解,那就是咱们办坏事了!”
  王炆镇闻言微微皱眉,虽然心中有些不满,但是却并没有继续坚持主见。
  随后刘衍拟定的这份封赏方略以内阁十六人以十三票赞成、三票弃权通过。
  方略通过之后,在座的所有人心中都明白,朝廷一次性册封这么多的公爵、侯爵和伯爵,意味着大明的武勋时代将再度开启,在未来大明的朝局甚至是国运都将受到深刻的影响!
  同时,内阁众人还商议通过了大军有功将士的升迁、赏赐,以及伤亡将士的抚恤决议。
  例如国防军第二军百总沈文就因功升迁为千总,国防军第五军军部直属夜不收千总来东,也因功升迁为军部直属骑兵部游击将军。
  “好!”
  收复辽东封赏的事情收尾之后,时间已经过去两个多时辰了,内阁众人草草的吃了一些东西,便继续开始议事。
  陈新甲说道:“接下来的一个议题,便是阁老提议的大明都督府、都护府的具体设置方略了。”
  按照刘衍的设想,大明将划分为东部都督府、东南都督府、西南都督府、西北都督府。
  其中东部都督府包括辽东、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
  东南都督府包括南直隶、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广;
  西南都督府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广西;
  西北都督府包括陕西、甘肃、哈密。
  而目前大明已经有了两个都护府,分别是囊括漠南草原的瀚海都护府,以及统辖原奴儿干都司故地的安东都护府。
  目前国防部已经正式任命许铭为瀚海都护府都护,任命李定国为安东都护府都护。两个都护府各地正在按照朝廷的章程建立州县,驻防军也在招募之中。
  大明的都护府和都督府属于平级,各道的驻防军全部归都督府、都护府管辖,但是调动权在国防部,装备的供应权在装备部,钱粮的发放权在财政部,也算是三权分立了。
  同时,将来十六支国防军也要分别进驻各都护府、都督府,如此大明天下才算是稳如泰山。
  “不过现在各都督府的都督人选未定,阁老的意思也是暂时不要定人,先将各都督府的构架搭建起来再说。”
  陈新甲说道:“另外,各军在草原和奴儿干都司对满人、蒙古人的余孽已经进行了几番围剿,但是说实话,想要将所有的胡人全部斩尽杀绝是不可能的。如果光靠杀戮就能稳定边疆,那当年的强汉盛唐早就彻底占据华夏周边了。”
  “所以,目前阁老已经命国防军各部停止对胡人的围剿,转而全力在瀚海都护府、安东都护府推行汉话,只要胡人能够会说汉话、会写汉字、穿汉服、行汉礼,那就算是归化胡人,不但不会有性命之忧,还可以获得大明百姓一样的待遇。”
  陈新甲对刘衍的这个方略非常推崇,说道:“阁老此举,才是眼光长远,是真正的安邦之道啊!”
  只是田辉叙微微皱眉,问道:“那满人和蒙古人也在此列吗?”
  “在!”
  陈新甲说道:“只是毕竟满人和蒙古人的双手都沾满了我国朝军民的鲜血,所以阁老定下规矩:满人、蒙古人除了要做到以上条件之外,还要服刑十年,为朝廷在各地的兴建工地做劳工,十年之后才能获得自由。”
  “只要是满人和蒙古人,不论男女老幼,皆是如此!”
  众人听到这个条件,心中才算是舒坦了一些。
  如今的满人和蒙古人的数量已经不算多了,而且大多都是老弱妇孺,真要做十年苦力,到时候能有多少人活下来都是未知数,也算是给这些胡人的报应吧!
  “好!”
  陈新甲随后说道:“今日的议题还有一个,那就是朝鲜战事!”


第六百七十一章 使者
  陈新甲说道:“眼下朝廷为阁老所部数十万将士筹集了三个月的钱粮,现在差不多已经消耗了三成左右,朝廷必须继续为阁老所部运送后续补给,这一点就算再难,咱们也要同舟共济!”
  说完,陈新甲便看向了财政部尚书岳明,随后又看了看商务部尚书宋功明。
  岳明率先说道:“陈尚书和各位都知道,如今朝廷各项开支浩大,光是筹建瀚海都护府、安东都护府所需的钱粮,每月就需要两百七十万两银子,以及上百万石的粮食供应。另外还有西北灾情的收尾事宜,辽东各地的重建开支,以及等等其他的开支。”
  “现在财政部基本上没有什么结余,能够不发生亏空,本堂就已经烧高香了。至于再筹集数十万大军的钱粮开支,实在是力有不逮。”
  岳明说了一阵,便眉头紧锁的说道:“眼下唯一能筹集钱粮的地方,就是先从山东、北直隶、南直隶、福建等富裕地方,抽调一些地方府衙留存的钱粮上来,算是朝廷向地方暂借的吧。不过等到明年夏税收上来之后,这些暂借的钱粮一定要尽快偿还,以免地方钱粮不足。”
  陈新甲问道:“那财政部能筹集多少钱粮?”
  岳明皱眉大概算了一下,说道:“大概有一百二十八万银币、五十四万石粮食。”
  陈新甲算了一下,这些钱粮估计也只能支撑刘衍部大军一个多月的消耗而已。于是陈新甲便对宋功明问道:“那商务部这边能筹集多少钱粮?”
  宋功明说道:“按照朝廷的经制,商务部下属各工坊、商社的收益,每三个月要向财政部结算一次。眼下今年年底的结算还没有进行,商务部还留存了一些钱粮。”
  “本堂已经提前估算了一下,这批钱粮大概有三百一十五万银币、一百三十万石粮食,就先充作阁老所部的补给之用吧。”
  宋功明说着便看向岳明,只见岳明也是点头赞同。
  如此,朝廷就能筹集四百四十三万银币、一百八十四万石粮食,陈新甲估算了一下:这笔银币差不多可以供应刘衍部数十万将士两个多月的消耗,加上此时军中的存余,四个月的时间还是可以支撑的。
  于是陈新甲松了一口气,说道:“好,就如此办理吧,财政部和商务部尽快将钱粮运送到天津卫去,北洋舰队已经在天津卫已经有运输船队在港口等候了。”
  “好。”
  大军钱粮的问题商议完毕之后,陈新甲松了一口气,笑着对众人说道:“大事都商议完了,咱们也松了一口气啊。”
  众人全都笑呵呵的点头,这段时间先是辽东收复、满清灭亡,随后大军拿下了奴儿干都司故地、漠南草原,紧接着就是筹建安东都护府、瀚海都护府,以及各处都督府,眼下刘衍又率领数十万将士兵临鸭绿江边,准备威逼朝鲜国,继续打下去,这一系列的大事都集中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内阁众人感到巨大的压力,几乎喘不过气来。
  如今这么多的大事终于有了眉目,接下来只要按部就班的继续推进就好了。
  这时,财政部尚书岳明说道:“对了,关于出使朝鲜国的事情,我财政部侍郎高弘图已经出发了,估计现在已经扬帆出海了,不知道高侍郎此行能否不负使命?”
  陈新甲说道:“高弘图原本可是南京朝廷的尚书啊,对于朝鲜国的那些下国王公大臣,应该是迎刃有余的。而且这段时间高弘图在财政部也历练得很不错,对于新政也能做的很好,此番出使,不会出什么差错的。”
  就在众人谈论的时候,此时高弘图已经从天津卫出海,搭乘北洋舰队下属的运输船队前往辽东近海的獐子岛。
  这支运输队装载了部分弹药和药品,以及少量的钱粮,是刘衍部大军定期例行的补给船队。
  此时高弘图身披厚皮大氅,头戴翻毛冬帽,脚踩棉官靴,就连手上也戴了皮手套。
  即便如此,在冬日的海风吹拂下,高弘图的脸颊也被冻得通红,如同刀子一般的冷风扑面而来,几乎让高弘图睁不开眼,鼻涕和眼泪不断溜下来,此时的高弘图早已没有了往日的气度和儒雅,只是坚持而又倔强的站在甲板上,望向前方的茫茫大海。
  “大人,这里海风太大了,还是回船舱休息一下吧。”
  随行的一名财政部吏员走过来说着,高弘图则说道:“据说朝鲜国比这里还要寒冷,我就算是提前适应一下好了。此番出使朝鲜国,咱们可不能有丝毫的懈怠,绝不能堕了朝廷的威严!”
  “大人所言甚是。”
  此番出使朝鲜国,高弘图的心中也是有几分忐忑,毕竟自己从未走出过大明,原本的目光都是聚焦在朝堂之上,对于如今这种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以及超出大明疆域之外的视野,高弘图是从来没想过,也没遇到过的事情。
  所以高弘图此时心中也是憋了一口气,自己必须要将此番出使之事办好,绝不能让朝中同僚看轻自己,不能让点自己将的阁老刘衍失望!
  “将来仕途如何,能否在中兴大明的大势里出一份力、占有一席之地,就看此番出使如何了!”
  此时站在运输船队期间的甲板上,虽然冬日的凛冽寒风不断吹打在高弘图的身上,几乎将人吹得透心凉,可是高弘图的心中却是一阵火热,恨不得立即飞到朝鲜国都城汉城去!
  两天之后,运输船队抵达了獐子岛。
  高弘图连同朝廷组建的使团众人下了船,甚至都没在獐子岛休息一下,就急忙转乘船只,从鸭绿江入海口逆流而上,又花了一天多的时间抵达了镇江堡。
  “下官拜见阁老!”
  在镇江堡内的官署内,一身风尘的高弘图见到了刘衍,当即行礼拜见。
  刘衍笑着上前将高弘图拉到了座位上,说道:“高侍郎一路苦寒,辛苦了!”
  高弘图再次站起来,抱拳说道:“下官冒这点风寒算什么,与阁老和大军将士浴血奋战、收复失地相比,下官的辛苦还差得远啦!”
  刘衍微微颔首,如今的高弘图早已经没有了之前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在经历了官职变动,亲身参与了新政、军改,认识到刘衍的所作所为真的可以让大明富强、中兴,高弘图也彻底放下了自己的身段,切实开始脚踏实地的忙于政务,已经从一个争权夺利的弄臣,蜕变成了一个实打实的干臣。
  “呵呵,”
  刘衍示意高弘图坐下,然后说道:“此番点将高侍郎出使朝鲜国,其实本公的本意并不是为了收兵,而是为了将来出兵。”
  高弘图认真的听着,说道:“请阁老明示吩咐!”
  “高侍郎是财政部的,自然知道如今朝廷的财政状况,已经不允许本公率领数十万将士杀进朝鲜国了。可是朝鲜国投靠满清,甚至出兵支援满清,抵抗我大明天兵,其罪当诛!不打,则天下百姓不忿,不打,则数十万将士愤慨,不打,则我大明天威何以远播四海!”
  “所以,此番高侍郎出使朝鲜国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暂时稳住朝鲜国,让朝鲜国上下认为朝廷大兵压境,只是为了问罪,而并不是真的要杀进朝鲜。其二,就是让朝鲜国赔款,为其投靠满清、出兵抗拒天朝而赔款谢罪。”
  “至于从朝鲜国拿到钱粮的具体金额,本公还想听一听高侍郎的意思。”
  高弘图在从北京城出发之前,便已经跟财政部尚书岳明商议过,毕竟刘衍在点名让高弘图出使朝鲜国的时候,已经透露过此番的目的。
  所以高弘图和岳明虽然不知道具体的细节,至少也知道刘衍是想从朝鲜国讨要钱粮赔偿,所以二人也曾大概计算过。
  于是高弘图说道:“启禀阁老,以财政部的估算,目前阁老所部四十多万将士以及大批的战马,每月需开支军饷三十万两银币左右,消耗粮食五十万石左右。以半年为期,则此番朝鲜至少要赔偿两百万银币、三百万石粮食!”
  刘衍思索了一下,这笔钱粮对于朝鲜国来说,可以算是天文数字了,估计就算朝鲜国王李倧能拿出来,也几乎要倾家荡产,弄不好还会将朝鲜国给逼急了,到时候朝鲜之战提前打响,对于大明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甚至都督府、两个都护府的筹建事宜,辽东的重建事宜都会受到影响。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02页  当前第46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63/60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明末大军阀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