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是内阁众人会帮着刘衍查缺补漏,以便更好是运转执行下去。
九月底,崇祯帝将刘衍出兵朝鲜的方略批红准奏,同时,财政部岳明派出大批民夫,将出征朝鲜的大军所需钱粮运抵天津卫港口。
此时在天津卫的港口内外已经聚集了大批的海船,还有北洋舰队第四支队的战舰,参将郑彩站在支队的旗舰上,正朝着港口上眺望,手中的千里镜已经举着有一阵了。
“乖乖,这次护送的任务还真是重大啊,竟然要运送这么多的钱粮补给!”
郑彩在接到护送任务的时候,已经听北洋舰队总兵官施大瑄说起过,运输舰队要运送的是征讨朝鲜大军的所有钱粮,让郑彩上心一些,千万不能出任何差错。
此时望着港口上堆积如山的各种物资,郑彩心中的压力也大了不少。
“朝鲜啊?”
当初郑彩跟着郑芝龙南征北战,打下郑家的一番基业的时候,也曾跟朝鲜人打过交道。
在郑彩看来,朝鲜人心胸狭窄、立场动摇,用老百姓的俗话讲,朝鲜人就是气人有笑人无,而且见识浅薄,有一种迷之自信,本来就是“战五渣”,却要摆出一副谁都看不起的样子,真要到了动手的时候,朝鲜人就一定是被暴打的一方!
“对付朝鲜国,还需要阁老亲自挂帅出征?”
郑彩摇头说道:“甚至不用调动国防军各部,只需要我北洋舰队出战,就能将朝鲜国打得跪地求饶了!”
郑彩这边还在心里暗暗想着,前方的大批运输船便已经装载完毕,开始在港口人员的指挥下,有序的向外海方向航行。
同时,又有不少的空载运输船依次进入港口,准备继续装载各种物资。
郑彩见状,便大声说道:“第一、第二分队起航,先护送这批运输船到外海去等待!”
“是!”
随后旗舰上便升起了各色的号旗,号角声也随之响起。
直到当日的下午时分,所有的物资才全部装载完毕,郑彩率领北洋舰队开始扬帆启程,将大批的物资送往辽东。
第六百六十九章 入朝准备
“朝鲜”一词本为东方古国的国名,高丽王朝开始将本国与“朝鲜”挂钩,并成为其别称。如高丽后期李承休所作《帝王韵纪》中如此介绍本国:“辽东别有一乾坤,斗与中朝区以分。洪涛万顷围三面,于北有陵连如线。中方千里是朝鲜,江山形胜名敷天。耕田凿井礼义家,华人题作小中华。”
后明太祖朱元璋在赐高丽的诏书中写道:“咨尔高丽国王王颛,世守朝鲜……”。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自立为王,将所拟国号方案“朝鲜”(箕子所建古国名)、“和宁”(李成桂诞生之地)上奏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选取新国号为“朝鲜”,理由是:“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
李成桂遂于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十五日钦奉明朝圣旨,定国号为朝鲜。自此,只要是在庄重场合下,朝鲜小朝廷都会冠以上国名号作为全称,如“有明朝鲜国”。自从李成桂建立朝鲜王国后,就确立了对明朝事大的基本国策。
朝鲜王朝的官职和官衔称为两班,等级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九品十八级。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称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称为堂下官或参上官。正七品以下为参下官。
武将制度,大将为一品,副将、参将从二品,正领、副领、参领、正尉从三品,副尉、参尉从六品,正校、副校、参校另外决定。
在朝鲜国王下面,有辅佐机关——议政府,其首领为“领议政”,俗称“领相”。领议政之下为左右议政,俗称“左相”和“右相”,与领议政同为正一品。再下为从一品左右赞成、正二品左右参赞。再下有正四品舍人、正五品检详、正八品司录。议政府之下有六曹(吏、户、礼、兵、刑、工),相当于同时期明朝的六部。
朝鲜的地方行政分八道,朝鲜八道辖境自永乐十五年以后基本稳定,仅局部有所变迁。道下为大都护府、牧、都护府、郡、县。
朝鲜王朝实行文人治军和兵将分离制度,无定将、无定卒,类似轮流服役的预备役军队,而非常备军。
朝鲜建国前期军备充足,规模最大时有军队近十五万人,全都是职业兵卒,战斗力很可观。
朝鲜的军事制度以五卫制为主,军队分为五卫:义兴卫(中卫)、龙骧卫(左卫)、虎贲卫(右卫)、忠佐卫(前卫)和忠武卫(后卫)。
在中央设兵曹和五卫都总府统一掌管军政和军令,这一点基本上就是在仿效大明的五军都督府制度了。平时,五卫轮流承担宫禁警卫任务;战时,五卫赴前线作战。五卫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所属人员平时为农民,战时为士兵,士兵所需衣食兵器等物资全部自给自足,国家没有养兵的财政负担。
只不过到了后来壬辰倭乱之时,朝鲜国内承平日久,武备松弛,“人不知兵”。丙子虏乱时期,朝鲜君臣求和之切,军队更是毫无斗志,各路勤王军队也被清军击败。
朝鲜中期已经到了军备废弛的地步,为了提高军力,朝鲜君臣购得戚继光《纪效新书》,成立训练都监,训练都监成为朝鲜王朝后期三百年最重要的军队建制,开启了朝鲜军队职业化的道路。
不过这些努力在刘衍看来,也不过是朝鲜棒子在自欺欺人罢了,基本上对朝鲜军力的提升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十月初,刘衍率领国防军第三军到第六军、国防军第十一军到第十六军四十多万精锐抵达鸭绿江西岸。
此时的鸭绿江沿岸已经是寒风阵阵,以朝鲜冬日的严寒气候,以及如今小冰河期的残酷天气,眼下并不是进攻朝鲜的最佳时机。
刘衍率军抵达江边的时候,并没有冒进直接开进朝鲜境内,而是将各支国防军将士部署在沿鸭绿江一线,从北面的大奠堡、永奠堡、长奠堡,一直到南面的险山堡、汤站堡、镇江堡等地,明军各部一字排开,开始依托各处城堡休整待命。
而总兵官施大瑄率领的北洋舰队也已经抵达了岸边,将鸭绿江入海口附近的獐子岛作为明军粮草的转运之地,从这里进入鸭绿江抵达明军驻扎各处,只需要一天到两天时间,非常的方便。
同时,按照刘衍的命令,北洋舰队第一支队参将施琅更是直接出击,打响了入朝的“第一枪”,率部抢占了皮岛,将这处位于朝鲜铁山外海的重要据点拿到手,作为北洋舰队主力的集结地点,以便对朝鲜国施压。
如今刘衍的中军设立在镇江堡,这里就是后世的丹东市,此时则是辽东的军事重镇,城堡比较完整,距离鸭绿江也非常近,便于刘衍指挥各军作战。
此时在堡城内,刘衍在中军是在一处原来的参将官厅里,各军的总兵官已经全部到齐,准备参加大军调动后的第一次军议。
国防军第三军总兵官张义、第四军总兵官汪博、第五军总兵官沈拓、第六军总兵官苗绍、第十一军总兵官韩秦、第十二军总兵官魏汉、第十三军总兵官尚自立、第十四军总兵官田镇北、第十五军总兵官郑成功、第十六军总兵官陈晖,以及北洋舰队总兵官施大瑄全都赶来,众人齐聚一堂,等候刘衍发号施令。
刘衍与众人寒暄了几句,便直接进入主题:“今日军议,不是部署进攻朝鲜之事,而是要让各部将士安心就地休整,我军短时间内暂时不会进入朝鲜作战了。”
此话一出,所有人都是大吃一惊,数十万精锐已经集结完毕,朝廷筹集的三个月钱粮也已经运了过来,为何又不打了?
刘衍看着众人疑惑和不甘的表情,说道:“现在已经入冬了,朝鲜的冬天甚至比辽东还要寒冷,在如此天气下,三个月时间根本不可能结束战斗。甚至在寒冷天气以及风雪的阻挡下,我军以战逼迫朝鲜投降的策略也不一定能成功。”
“所以本公决定,将进攻朝鲜的时间延后,初步定到明年开春之后。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本公要先办好其余几件事情。”
众人闻言神色各异,沈拓担忧的说道:“阁老,如今朝廷提供给大军的钱粮,只能支撑三个月的时间,如何坚持到明年开春啊。”
张义也说道:“而且明年开春后,朝廷是否能再为大军筹集到足够的钱粮,这都是未知数,如果明年我军钱粮不足,那攻打朝鲜的时间岂不是又要延后了?”
郑成功眉头紧锁,说道;“如此,朝鲜方面将会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战前准备,这对我军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刘衍点了点头,如今这一众部下都已经成长了起来,完全可以独当一面了,也都有了大局观,可以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
“诸位所言都很对,只不过以朝鲜目前的国力来说,用几个月的时间去准备迎战,其实对于战局的影响不会太大的。这些影响与朝鲜冬日的天气影响相比,还是后者对我军的伤害更大。”
“至于钱粮问题,这几天本公也在思索着,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
众人顿时来了精神,原来刘衍推迟进攻朝鲜的时间,是有所准备的,在钱粮上面已经做好了准备。
“本公准备派使者前往汉城,与朝鲜国谈判,要求朝鲜国就支援满清一事,对大明进行赔偿!”
众人闻言顿时大笑起来,以目前明军大兵压境的态势来看,朝鲜国王李倧多半会花钱消灾的。只是李倧肯定想不到,刘衍只是想用朝鲜的钱粮来打朝鲜。
汪博问道:“阁老,这使者让谁担任比较好?”
刘衍说道:“本公已经给内阁去信,征调财政部侍郎高弘图到军中效力,充任使者前往朝鲜。”
众人又是一愣,高弘图的官职是够用了,只是此人能力也就是中上之资,能胜任吗?
汪博说道:“阁老,不如从军中抽调一人为使者吧,高侍郎会不会太软了?”
众人相视一笑,心中都在揣摩着汪博是不是在影射什么。
刘衍说道:“高弘图在财政部负责钱庄的经营,近来也开始兼理财政部的军费计算,对于我军钱粮所需很是了解。另外此人原本是南京朝廷的六部堂官,对付朝鲜国的那些朝臣,绰绰有余。”
既然刘衍这么说了,众人自然是没有意见。
随后刘衍便对众人说道:“此外,本公还拟定了一份封赏方略,已经派人送往京城了。在进攻朝鲜之前的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本公要将诸位的封赏全部争取下来,同时还要部署好安东都护府、瀚海都护府、辽东三处的重建、布防等事务,要为入朝作战解决后顾之忧。”
众人闻言喜上眉梢,张义、汪博等人本就已经是侯爵了,此番即便官职升无可升,至少爵位上也能更进一步,一个公爵册封下来,那可是几代人的荣耀,足以开创一门武勋家族了!
想到这里,众人都像是喝醉了一般,就连平日里话不多的沈拓,此时也小声跟身边的苗绍、汪博议论着什么。
刘衍见状笑了起来,自己拟定的封赏方略可是耗费了大量的心思,这一众部下哪一个都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如今大家已经都是总兵官了,官职上再升迁的话,那就是都督了。
虽然在刘衍的计划中,大明各地划分的都督府远没有十几个之多,但刘衍却建立了两个都护府,将来大明的都护府和都督府还会更多的,所以刘衍也不愁安排不了这些老部下。
就好像是后世造航母一样,总有人发愁中国的三十四个省名用完之后怎么办?
这些人就不想一想,当中国有了三十四支航母编队之后,第三十五个省份自然会顺利“回归”。
此时也是一样,当大明的所有都督府、都护府全都建立完毕,大明帝国的目光开始向外看的时候,下一个新的省份自然会并入大明,而大明的都督府也可以继续筹建了。
当日的军议,刘衍还给各部下达了整训的命令,接下来各支国防军将在鸭绿江边驻扎几个月的时间,各部将士要利用这段时间加强操练,熟悉临近朝鲜的天气和水土,为大军入朝作战做好准备。
「感谢书友湘蜀风光的月票,东仙在继续努力,好故事正在赶来的路上」
第六百七十章 大封赏
十月二十五日,刘衍拟定的封赏奏章,以及关于大明各地都督府、安东都护府、瀚海都护府的建制回复,都已经送到了北京城内。
参谋部尚书陈新甲急忙召集内阁众人议事,众人纷纷冒着北京城初冬的寒风赶到内阁官署,一进门便看到陈新甲正在和郑芝龙谈笑风生。
国防部尚书田辉叙笑着上前抱拳,说道:“哎呀!郑尚书刚从辽东战场回来,就前来处理政务,当真是勤勉,我辈可要向郑尚书学习!”
郑芝龙笑着说道:“田尚书抬举我了,大家都是为大明中兴出力,大家都很辛苦,我的这点奔波又算得了什么?”
其余众人也纷纷过来行礼,郑芝龙虽然与众人一样都是内阁大臣、部堂尚书,可此番却是统军征战辽东,参与了剿灭满清的大战,而且还是独自指挥海路军十几、二十万大军作战,单就这一份战功,郑芝龙绝对会封爵。
在场众人,也只有装备部尚书荀景云有一个真定伯的爵位。而郑芝龙将来至少是一个伯爵,公爵都有可能,单这一点,就已经比众人大部分都强了,所以此时郑芝龙俨然成了众人的中心,很是寒暄了一阵。
片刻之后,陈新甲笑着说道:“好了,既然大家已经到齐了,那就入座吧,今日咱们可是有不少议题要讨论,还要赶着时间找陛下朱批呢。”
众人互相谦让了一番,便跟着陈新甲、郑芝龙进入了议事堂。
陈新甲作为参谋部尚书,是刘衍定下的主持内阁的临时人选,所以此时就坐在了主位上,海军部尚书郑芝龙坐在次位,其余众人依次落座。
国防部尚书田辉叙、装备部尚书荀景云、财政部尚书岳明、民政部尚书赵民、商务部尚书宋功明、军情部尚书吴国金、吏部尚书王炆镇、国土部尚书张耒、刑部尚书尚文苑、卫生部尚书鲍学镇、公诉部尚书白文议、督察部尚书米蒿、礼部尚书黄锦、工部尚书宋世文依次坐下。
如今大明新政推广完毕,不但各地新政大兴,朝堂之上也是气象更新,内阁也进行了改制。
此时的大明内阁实行的是“大内阁”制度,各部尚书全部都是内阁阁臣,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内阁只是几个大臣的事情,遇到国家大事也只是皇帝与几个大臣关起门来商议,没有专业性、没有集思广益、没有讨论和取舍。
而刘衍推行的“大内阁”制度可以让国家大事得到更充分的讨论,从而找到更有的解决方案,也可以杜绝“权臣”、“独断”的发生。
此时陈新甲拿出了第一个议题,便是刘衍拟定的封赏方略。
“此番我王师出征辽东,一举荡灭了满清鞑子,收复了辽东失地,可谓普天同庆,数十万大军将士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此,阁老特意拟定了封赏方略,命我等尽快讨论通过,将有功将士的封赏发放到位,以安将士之心,定天下百姓之望。”
国防部尚书田辉叙问道:“不知阁老的这份方略是如何定夺的?”
陈新甲当即将封赏方略递给众人传阅,由于保密原因,所以陈新甲并没有命人抄写。
众人传阅了一遍,心中都很震惊。
按照刘衍拟定的封赏方略,此番十六支国防军、以及北洋舰队的总兵官全部封郡公,各支国防军的副总兵全部封侯爵,参将封伯爵。
将来等到大明各都督府建立完毕后,所有都督府的首任都督全部由国防军总兵官出任。当然,这都是后话了,按照刘衍的想法,要等到朝鲜之战结束后再提拔,以作为战后的封赏。
此外,李定国、郑芝龙封国公,至于刘衍自己,爵位依旧为鲁国公,只是加封散阶和武勋以示尊荣。
具体的封赏情况如下,
国防军第一军:总兵官陈勋封安阳郡公,副总兵郭铭绪封清海侯,左营参将张逊封大同伯,右营参将沈东来封平凉伯;
国防军第二军:总兵官王越封南阳郡公,副总兵康辉封北安侯,左营参将白汉月封怀庆伯,右营参将刘靖封卫辉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