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951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王真仰头看天:“我对不起皇上,对不起你们,我丢了水师的脸。”
  郑和知道说这些已经晚了,若道歉有用的话,那谁都能践踏国法,世人对律令也将再无敬畏之心。
  “来,吃吧。”
  郑和喂给王真。
  王真吃了一口烤红薯,泪水不断涌出。
  郑和又夹了一个红薯丸子,轻轻地说:“你也知道了,番薯丰收,二十多石。想来土豆、玉米也和预期之中差不多,你的夙愿不就是盛世无饥荒,我会帮你看着,到了那一天,我告诉你。”
  王真悲痛地点头。
  暴昭、刘季箎看着郑和与王真,有些不忍直视,暴昭看着天空,太阳没有冒出来,似乎是在有意拖延时间。
  王真一个不剩,全都吃了个精光。
  郑和收起碟碗,起身提起食盒,对王真说出了最后的话:“你放心吧,水师将士上下,都会捍卫你的名字,让它留在英烈碑上。”
  王真闭上眼,听着郑和远去的脚步,握紧拳头,高声喊道:“我错了,水师的兄弟们,你们记住,永远不要学我,不要触犯律令,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好男儿,莫要被繁华乱了分寸……”
  水师将士听闻,一个个心如刀绞。
  “时辰已到。”
  暴昭抬起手,抽出令签,看向场外,等着有人喊一嗓子“刀下留人”的话,可惜,没有人喊。
  令签落地!
  王真看着郑和、骆冠英等人,轻轻说了句:“保重,我的兄弟们。”
  血光洒!
  万民悲痛。
  武英殿。
  刘长阁匆匆进入,禀告:“王真已被正法。”
  朱允炆挥了挥手:“告诉内阁,罢朝七日。”
  刘长阁领命离开。
  朱允炆没有回后宫,在武英殿住了七日,凭吊死去的王真。
  王真的死,让武勋变得更节制,更懂得分寸,清楚国法是一条不容越过的红线,一旦越过,建文皇帝决不轻饶,哪怕是有再高的功劳也没用。
  人死了,事却没有结束。
  按照最初规定,郑和水师将士的名字,已经牺牲的,全都雕刻在英烈碑之上,还活着的,死一个,写一个名字,一个不遗漏。
  现在,王真死了,他的名字到底该不该登上英烈碑,成为了一个争议事件。
  不少官员认为,王真之所以死,完全是触犯国法,他杀过百姓,害过百姓,罪不容诛,是一个污点很重的人,这样的人不配留名英烈碑。
  但水师将士全体,从郑和至小兵,态度坚决,一致请求将王真的名字留在英烈碑之上。
  郑和、朱能没什么口才,说不过御史,骆冠英看不惯,直接拿出拳头,打碎了御史的一口牙,结果被朱允炆下令拖出去打二十棍子。
  站不起来的骆冠英,依旧坚持为王真发声,痛骂御史不是东西,错误是错误,功劳是功劳,他为了功劳拼了命,他因为错误丢了命,凭什么取消他的名字?
  都察院的官员群情激奋,不仅将王真的破事翻来覆去地说,还把句容骆家石灰石矿场的事给挖了出来,看那架势,不把骆冠英整下去他们是不会罢休了。
  但没用,这群人骂着骂着,没办法骂了。
  因为骆冠英直接被朱允炆给发配到了东海水师,去济州岛钓鱼去了。
  眼看着骆冠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郑和、朱能、沈伟、赵世瑜一干人与都察院彻底开战,结果自然而然,业余骂人的,怎么可能比得上专业骂人的,朱允炆一怒之下,将郑和、朱能所有参与的人,全都赶出了京师,去大琉球看海的看海,去琴岛抓螃蟹的抓螃蟹,去天津港看日出的看日出。
  沈伟、赵世瑜等人因为骂得太凶,被发到了济州岛,一路上时不时敲打着骆冠英重创未愈的屁股,在骆冠英的惨叫声中,再一次进入大海。
  武勋收拾完了,御史没办法骂人了。
  徐辉祖出来说话:“王真死了,也得有个定论。其功七分,过三分。况人已死,再抓着其过错不放,实在失人心,当留其名于英烈碑。”
  御史们还没来得及反驳徐辉祖,朱允炆已经同意了,等御史整理好文稿,大报恩寺里面的英烈碑上已经连夜刻上了王真的名字。
  木已成舟,还争论个鬼。
  令人意外的是,都察院在闹腾走了一大群勋贵之后,竟然开始了内部整顿,原本在弹劾勋贵之中很凶的一些御史,竟被左都御史、右都御史直接调离了京师,发至地方当了监察御史。
  戴德彝、练子宁经朱允炆同意,自国子监生中遴选出了三十人充入都察院,这些新人更有胆量,也更有正义感,是非观,不固执,能守住底线。
  这一日,解缙、杨士奇、夏元吉等人被召入武英殿。
  朱允炆将何文渊的文书交给解缙等人:“这里有叶耕老先生的建议,希望朝廷能效仿古人,设一节日来纪念郑和水师将士取来粮种的丰功伟绩,你们认为如何?”
  解缙有些为难。
  纪念屈原,那是屈原跳江之后。
  纪念介子推,那是人被烧没了之后。
  这纪念郑和,是不是得……
  “皇上,此事是否不太合适?”
  解缙不太能接受给活人设置节日。
  杨士奇沉思一番:“古时为功臣良将立生祠者不在少数,未尝不可为郑和水师将士设节日以纪念。只不过,单纯纪念郑和等人,是不太合适,不妨以新良种丰收为由,设一节日,既能让世代百姓知晓新粮食来处,也能安民心。”
  夏元吉赞叹连连,附议道:“臣认为杨阁臣所言极是,粮食丰收设节,无有争议。”
  朱允炆微微点头,略一沉思,笑道:“丰收感恩节,如何?”
  “丰收感恩节?”
  解缙、杨士奇与夏元吉咀嚼着,对这个节名很是满意。
  丰收,不忘感恩。
  百代,铭记郑和水师英烈。
  至于丰收感恩节推出的时间,节日的时间,被夏元吉推到了玉米、土豆丰收之后。
  朱允炆没有意见,看向夏元吉:“朕听说,水师都督府申请五十万钱钞,被户部给挡了回去。”
  夏元吉承认:“水师都督府今年支取财政已足够多,再取五十万钱钞,超出其预算太多。”
  朱允炆端起茶碗,吹了一口热气:“水师的钱,该批就批吧,这个时候吝啬不得……”
  「s:
  丰收感恩节的想法是读者爱吃欧式蛋糕的胡黎明提供的,特别感谢。」
  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超规模军备
  长江入海口,一艘改造为蒸汽机动力的宝船带着三艘蒸汽机大福船如同蛟龙一般,拍打出浪花,一头扎入大海之中。
  骆冠英恨死沈伟、赵世瑜、袁逸尘了,就因为这三个家伙,自己的伤总是好不了!
  沈伟端着一碗黑乎乎的汤药走了过来,搁在骆冠英面前,笑着说:“你也是,明明知道没人能动了王真的名字,非要把人牙齿打没,御史没了牙齿,不是要他的命,活该挨二十棍。”
  骆冠英咬牙切齿,御史一个个骂人那么难听,自己哪里忍得住?
  大海上自由自在惯了的人,看不惯的时候连老天都敢对着干,拔出刀来,看看谁生谁死!被一群老头子、半老头子指着鼻子骂,没下死手已经算是给皇上面子了。
  “喝了药赶紧起来,二十棍子而已,多大点事。”
  沈伟临走时,抽了一记。
  骆冠英疼得冷汗直冒,咆哮着:“沈伟,你丫的等着,不把你丢大海里老子连侯爵都不要了。”
  沈伟不介意,你有没有侯爵一样过日子,反正你的侯爵也是虚的,领的俸禄还是水师参将俸禄……
  赵世瑜看完一本文书,又拿起另一份文书,袁逸尘手边也有一摞文书。
  沈伟从官厅登上最高的舵楼——指挥厅,对牵星板旁边研究海图的梁大方说:“将舆图挂起来吧。”
  梁大方答应一声,在箱子里取出一份涂蜡的舆图挂了起来,舆图主要是大明东海、朝鲜与日本等。
  沈伟盯着舆图,问:“日本国细作频频进入朝鲜国,朝廷也给朝鲜国王发过提醒,李芳远就没半点危机感?”
  赵世瑜将一份文书合起来,凝重地说:“从目前掌握的情报来看,李芳远并不认为足利义满会进攻朝鲜,全罗道的水师也没有进入警备。”
  “这是取死之道!”
  骆冠英一瘸一拐地走了进来,看了一眼舆图说:“李芳远还是太自负了。”
  袁逸尘靠在椅背上,笑着说:“不怪李芳远太自负,若不是这一堆情报,我也不信日本国敢对朝鲜国动手。足利义满虽然有些野心,但他年纪大了,连国内有些地方都控制不稳,这个时候谁能想到他会跨海北征?”
  骆冠英狠狠瞪了一眼沈伟,然后对袁逸尘说:“朝廷给李芳远提醒,他就应该信,第一时间提高水师警戒,加派重军至全罗道、庆尚道,你们看了这么多机密情报,可有见到朝鲜军队调动的消息?”
  袁逸尘、赵世瑜摇头。
  沈伟看着舆图,苦涩地说:“朝鲜是咱们的藩属国,可李芳远在军事部署上,依旧体现着对大明的高度警戒。据辽东都司提供的消息,李芳远的主要兵力部署在了建州之外的平安道,松京在内的丰海道。”
  骆冠英无奈地摇了摇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
  袁逸尘、赵世瑜很理解李芳远的部署与担忧。
  大明给李芳远说,足利义满要打朝鲜,你得早做准备。
  李芳远一看,足利义满来不来我不知道,但你们大明一直在增兵东北,又是大移民东北,我这要是调动军队南下,北面防线岂不是更为薄弱,万一明军雄赳赳过了鸭绿江,我这不得去全罗道喂鱼去?
  不调兵,坚决不能调兵。足利义满算什么东西,也敢入侵朝鲜不成,他们连水师都没几个,入侵的话,顶破天也就是几百上千人,全罗道、庆尚道的军士完全可以对付。
  藩属国,不意味着对宗主国不设防。
  骆冠英走到桌案前,随手拿起一份文书:“济州岛港口、仓库建造如何了?”
  赵世瑜翻出一份文书,递给骆冠英:“港口并未完工,宝船依旧只能停泊在外面。但仓库已基本完工,估计等我们抵达,一干物资储备也到位了。”
  骆冠英仔细看了看,满意地说:“东海水师好样的,不动声色就干成了大事。”
  “这里还有一份情报。”
  袁逸尘面色凝重。
  沈伟、骆冠英、赵世瑜围了过来,情报的内容很简单:
  东海水师于八月十五日抵近九州岛附近,遭遇风暴不得不折返,船队虽没有人员损失,却没有完成既定任务。
  骆冠英看着这一份粗糙的情报,皱眉说:“这份情报是谁写的,该丢到大海里去。”
  沈伟等人赞同。
  即没有说作战目的,也没有说谁带队,船多少,兵力多少,这算哪门子的情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95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51/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