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934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罗凤这一批军士被薛禄等人选派为孤城守将,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这群人敢战,敢拼,不怕死,更重要的是,罗凤经历过洪武后期的战争,有勇有谋,绝非匹夫之辈。
  本雅失里、阿鲁台进入帐篷,刚点了牛粪准备做点吃的,就听到帐篷外一阵骚乱,一个军士匆匆跑来:“不好,明军杀出城了!”
  阿鲁台蹦了起来,邪门了,自己可是带了三万多骑兵精锐,还有不少族人,声势浩大,明军一座孤悬在外的小城,竟然也敢主动跳出来挑衅?
  “准备迎战!”
  阿鲁台当即下令。
  可是,晚了。
  一里半的路程,对于骑兵而言根本就不需要多久。
  那些扎帐篷的家伙还在轮锤子,就看到一群骑兵冲杀了过来,惊慌失措之下,才拉到战马,刚刚上了战马,人家骑兵已经杀到近前来了,想反抗吧,自己的战马根本就没跑起来,人家的战马刚好跑到最高速度,两下交锋,生死瞬间!
  谁都想不到,一座小小的城,面对大规模骑兵与主力都在的鞑靼军会跑出来主动发动进攻。仓皇应对的鞑靼根本就不是明军的对手,许多人根本来不及上马就被斩杀!
  晏殷狂叫着冲锋,直杀得鞑靼军一片大乱,正杀得兴起,背后传出了一阵鸣金声,这才不甘心得收兵返回。
  而此时鞑靼的主力终于反应过来,开始从两侧包抄而来,想要截断晏殷这一部分骑兵回城的路,可这些鞑靼骑兵刚刚形成阵势,还没咬住晏殷的骑兵,就听到了一声声如雷的声响!
  “不好,快撤!”
  追击的骑兵听到过这动静,也明白这是什么东西,天空上飞出了黑色的铁球,这玩意要人命。
  鞑靼骑兵见势不对,连忙勒马闪避。
  轰隆隆!
  一阵阵声响炸开,巨大的声音在草原上传出许远。
  鞑靼骑兵刚刚撤退,心有余悸地看着烟尘散去,目光之中出现了晏殷的骑兵!
  晏殷带骑兵有杀了个回马枪,这群原本想要追击的骑兵,直接成了被追击的对象,加上担心火药弹的杀伤,无心作战,竟又被晏殷带人冲垮!
  本雅失里、阿鲁台不敢上前,站在远处看着这狼狈的一幕。
  刚到地方,就丢了三百余骑兵的性命,还有七百多受了伤,简直是奇耻大辱!
  “后撤三里!”
  阿鲁台看着远处的城关了城门,大明的日月旗在高高飘扬,而在日月旗之下,则是盔甲明亮的明军,还有那恐怖的神机炮!
  不得不撤后,这神机炮的距离似乎有些远。
  本雅失里见士气有些低落,与阿鲁台商议对策,提议以弓箭压制明军,压制明军的神机炮,然后寻机破城,将城内明军彻底消灭。
  阿鲁台喝着马奶,颇有些无奈地说:“这座城恐怕不会那么容易被打开,攻城的话,我们的损失恐怕会更大。现在守在外面,加强警备,明军不太可能再得逞。”
  本雅失里担忧地说:“若明军将那神机炮运到城外来,那我们岂不是危险?”
  阿鲁台呵呵冷笑:“若他们当真将神机炮运到城外来,这倒是一件好事。要知道这东西很是沉重,运出来容易,想要拿回去可就太难了。”
  本雅失里想了想,确实如此,但心头总还是有些不安:“若不能早点破城,一直在这里等待明军援军与后勤,恐怕会有变故。还不如离开河套,转向东北。”
  失揑干见状,也劝说阿鲁台:“向东北,至胪朐河一带,对我们来说更有利。东面有哈剌温山作为屏障,明军不会那么容易威胁到我们。瓦剌也在西部,我们完全可以休养一段时日,听闻朵颜卫那里对明廷有所不满,或可以利用一二,总比留在河套好。”
  阿鲁台一瞪眼:“去胪朐河确实不错,但诸位,你们看清楚,不远处就是明军的城池,半年之前,这里还没有城!若我们现在放弃河套前往东北,用不了两年,明军城池就将遍布河套,他们将不费一兵一卒,将整个河套控制住!”
  本雅失里不以为然,河套不是没失去过,只不过明军骑兵损失过大,只能收缩到长城以内,这才得以让鞑靼盘踞河套。
  这里水草虽是丰美,但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距离明军太近了。
  大同、河曲一线,布置有明朝重军,万一明军主力杀出关来,鞑靼即便能挡住,怕也会折损不少,在这里牺牲一个人,都是不值得的。
  但阿鲁台坚持留在河套,本雅失里根本就没有决策的资格。
  一连七日,城中明军与城外鞑靼都没有任何动静,城里的人该吃吃,该睡睡,城外的人该放羊的放羊,该遛马的遛马。
  但在第八日夜,天色黯淡时,事情发生了变化。
  罗凤认为这天太暗了,应该放点烟花,于是将城里所有的虎蹲炮拿了出去,摆在鞑靼军阵两里之外,开始了一场精彩的焰火表演,并以马蹄声奏乐……
  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盛世标准
  东海水师接收了一批火器,昼夜不停前往东北。
  辽东都司、大宁都司、北平都司收到朝廷的加急文书,关内、关外的卫所军士调动变得频繁,围绕着朵颜卫、福余卫的外围防线逐渐变得厚实起来。
  这一日,水师都督府收到新的命令:调南海水师主力北上,进驻山东琴岛港;
  兵部。
  铁铉审视着舆图,一脸凝重。
  杨荣拿起一份文书,交给铁铉:“水师正在集结,龙江船厂也收到了加快维修郑和水师船只的命令,匠人正在轮班昼夜作业。”
  铁铉指了指舆图东北方向:“皇上这是要做什么,鞑靼就算是跑到胪朐河,朵颜卫、福余卫就算是作乱东北,也不至于调动南海水师吧?”
  杨荣看了一眼舆图,皱眉说:“确实,南海水师在交趾,要调动也应该调动东南水师,可皇上却下令调南海水师北上,着实有些令人意外。”
  铁铉眼神一亮,看向杨荣:“皇上调南海水师而不调东南水师,恐怕只有一个原因!”
  杨荣微微点头。
  这个原因就是:东南水师忙着呢,有其他事需要干。
  可满朝文武都知道,自从朝廷控制澎湖、小琉球岛、大琉球岛之后,东南海域连个其他国家都没了,海盗也基本绝迹。
  虽说近一段时间里,零星出现了一些倭寇,但就这点零散的力量,根本不足让朝廷严阵以待,甚至调南洋水师主力北上。
  在东南海域毫无波澜的情况下,东南水师每天就是出海钓鱼,怎么可能忙?
  若真的忙起来的话,只有一个可能。
  铁铉将手指点在大琉球岛的位置,面色严峻:“若是我没有猜错的话,鞑靼东进、朵颜卫可能作乱,这都是幌子!皇上真正的目标,是日本国!”
  杨荣盯着日本岛屿,嘴角带着一抹笑意:“铁尚书,朵颜卫、福余卫是败将,若不是当年盛庸手下留情,他们早就全灭了。朝廷能收拾他们一次两次,自然能收拾他们三次四次,怎么可能会因为他们而乱了节奏?”
  铁铉叹息:“如此说来,水师正在做全面进取日本国的准备?我身为兵部尚书,皇上竟都不告知如此重要的布置……”
  杨荣笑着说:“皇上的布置多是出人意料,看着是冲着东北,实则可能是对着东海而去。皇上不说,说明这件事还没有下定决心,一旦局势明朗,时机成熟,皇上自不可能瞒着兵部。”
  铁铉明白这个道理,但还是有些失落。
  服侍一个善布大局的君主,多少衬托的自己有些无能。
  杨荣见铁铉似有担忧,坚定地说:“世人只看到郑和水师带来了新的粮食种子,可许多人都没看到,郑和带回来的不止是粮食种子,还有水师种子!无论皇上是否在构想东海之事,水师都将迎来一批最优秀的将领,有这些人在,彻底平定东海不在话下!”
  铁铉重重点头。
  郑和带来的新型种子固然是珍贵无比,功在千秋,但他培养出来的一大批水师将士,才是当下最宝贵的财富!
  历经近五年的漫长航行,这些水师将士经历了过半的折损,每一个将士都被磨炼出来了!
  据郑和水师日志显示,为了确保水师顺利完成使命,他们甚至做好了牺牲一批,另一批人接替的制度,只要船上的人不死绝,船就必须前进!
  而正是这种意识,让每一艘船只都在有意培养船长,培养舵手,培养指挥作战,哪怕是百户,小兵,也轮换着不同岗位,掌握了一身的航海本领。
  换言之,这些九死一生闯荡归来的水师将士,其中可以直接拉出来充任宝船船长的不下四百,可以充任船队指挥官的更不下千人!
  这对于快=速扩张的大明水师而言,是极珍贵的一批力量,他们远远比卫所军士调入水师训练出来的将官更为优秀!
  郑和水师将士任一人,挑出来都不是简单之辈!
  铁铉将目光从舆图上移开,严肃地说:“等着吧,在郑和水师休整两个月之后,皇上会安排其去处,若大部分将官、军士都进入了东海水师、东南水师,那就可以断定,皇上想要将战火燃至日本国。”
  杨荣目光冷厉,带着几分痛恨说:“倭寇自洪武时期就开始骚扰、祸乱我朝百姓,那足利义满甚至派遣军士勾结陈祖义,抢掠阳江船厂船匠!他们能杀到大明来,咱们一样能杀到北山第去。对马岛、壹岐岛之战,就如戏院外贴了一张预告,铁尚书,没有人会认为预告是正戏吧?”
  铁铉端起茶,吹了两口又放了下来:“自从阿依努人入京师以来,正戏就在筹备之中了吧?东海水师又占据了济州岛,那里正在修筑大型港口,储备物资。现在郑和水师归来,又壮大了水师力量,想来不出两年,战事必起。”
  杨荣不介意,早打晚打,那里都应该打下来,李坚可是说过,那里有不少金银矿,大明钱钞总需要与准备金挂钩的,大明矿产不够,那就得另想办法。
  朱允炆确实动了全面进攻日本国的心思,尤其是最近一个月,各地收到的倭寇进犯消息陡增,平静了几年的东海、东南海,突然又变得不那么平静。
  虽说这些倭寇没什么力量,构不成多少危害,大部分还被游弋的水师给收拾了,但倭寇进犯的情报还是成功吸引了朱允炆的注意力。
  想着让阿伊努人带给足利义满的信也应该带到了,可足利义满并没有放出话要割让大明领土,也没有派人谈判赔偿银两的事,这是铁了心不给大明面子了。
  既是如此,那就备战吧。
  朱允炆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自己手中彻底解决倭国!
  但倭国不是安南,也不是西域,大明可以源源不断从陆地上支援部队,保障后勤。倭国在海外,后勤保障完全依赖水师!
  水师若不强,后勤都难保障,更不要说是持续作战了。真要彻底解决倭国,需要动用的兵力必不能少,且必须确保后勤不出问题。
  现在还不是直接动手的时候,郑和水师至少要休整三个月,甚至半年,蒸汽机船只还在抓紧建造,形成规模也需要时间。
  接下来的日子,变得有些枯燥。
  除了大同奏报鞑靼主力挨了一顿揍,向北迁移之外,没多少值得注意的消息。闯关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朝廷的财力完美支撑了这一次移民,东北平原开始出现大片的土地,女真部落也在被迫之下,开始转向了农耕。
  五月、六月夏收,各地大熟,丰收的消息不断传入京师。
  户部松了一口气,有这些粮食打底,朝廷设置的各大粮仓将逐渐充满。
  受大丰收影响,粮食价格一降再降,原本一石八斗粮食价值一两钱钞,现在却只能卖出八百文钱钞。
  夏元吉上奏,建议朝廷设最低价收购粮食,以避免谷贱伤民的场面出面,朱允炆应许,以一石八斗一两钱钞打底,命令各府县大量收购粮食。
  广西奏报,粮仓爆满,足以支用地方五年。
  四川奏报,户户满仓,官仓可支用十年。
  北平奏报,粮食积满,可支用三年。
  ……
  经过明王朝四十年的努力,大丰收终于在各地相继出现,朝廷积存粮食空前,仅仅是南京一地,就存有四百万石粮食。
  什么是盛世?
  对于封建王朝而言,绝大部分人能吃饱饭,就是盛世!
  朱允炆在老朱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努力了十年,终于让大明百姓,至少是大部分百姓有了一定的粮食剩余。
  就在各地官员上贺表的时候,朱允炆却严厉地呵斥了粉饰盛世的官员,原因是大明京师外的百姓存粮只够一家人吃用八个月的。
  八个月?
  这还是京师附近!
  外地百姓存粮多少?
  三个月!
  大部分百姓家在缴税之后,需要将粮食卖掉换取其他生活物资,林林总总之外,留一部分生活所用,家里的存粮也只够三至五个月!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93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34/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