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933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田庄育苗,则选在田间直接育苗。
  盛仲坐在地头上,丝毫没有院长的架子,看着眼前一片光秃秃的土地很是发愁,这育苗育苗的三四天了怎么还没出来苗,该不会是种子不适合大明的气候,憋屈死了吧?
  宋玉拿着耕作细则,仔细审视着每一个细节。
  番薯适合土层深厚,排灌方便,透气性好的沙壤土,没错啊,这就是。育苗需要二十日左右,出苗需要五日左右,大哥,这是往左还是往右,不知道现在所有人都在盯着,万一不出苗,朝廷封赏就是一个大笑话,会死人的!
  张程着急地走了一圈,看了看日头,对盛仲说:“院长,这怎么还没出苗,急死我了!”
  盛仲何尝不急,这可是大明第一批番薯种子,若是它们不能存活,不能在大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那郑和水师将士无法承受,朝廷也会蒙羞啊。
  老天,你要保佑大明啊。
  无论如何,盛仲依旧保持着自信的笑意,安抚着焦躁不安的众人:“皇上说了,出苗要五日左右,那就安心等着。”
  众人见院长如此笃定,沉得住气,心态也放平和了许多。
  夜里,盛仲看着星空,将不安与焦躁藏到心底,默然地守护着,直至有监生轮换,这才进入帐篷休息。
  “院长,院长!”
  宋玉跑到帐篷里,将睡梦中的盛仲拉了起来。
  盛仲迷迷糊糊,等到了外面,看着灰蒙蒙的天,不由得有些郁闷,摇晃了下有些疼痛的脑袋,还没问话,就听到“出苗了”的话,不由得打了个激灵。
  “你说什么?”
  盛仲一把手抓住宋玉。
  宋玉咧着嘴,指了指前面:“院长,出苗了。”
  盛仲看去,前面已站了一堆人,连忙喊道:“都给我让开!”
  一干监生连忙散开。
  盛仲走上前,借着星光看着土地,原本是光秃秃的土地,现在已出现了一点翠绿,萌发的嫩芽很是脆弱,也很是可爱。
  “出苗了,出苗了,天佑大明,天佑大明啊!”
  盛仲激动不已。
  番薯只要出了苗,就说明大明的土壤、气候是可以种活这些农作物的,活了,产量哪怕是没有皇上说的那么多也不打紧,百姓多了一些口粮,总归是好事。
  天终于放亮,盛仲、宋玉等人看着田间,已出现了点点嫩芽,栽种的番薯已开始萌发。
  番薯出苗的消息很快传入宫中,朱允炆了解之后,只是点了个头。
  现在朱允炆没精力关注番薯的问题了,接甘肃、陕西等地文书,鞑靼的本雅失里、阿鲁台集结了大量族人向东迁移。
  鞑靼东迁,大明不能不关注。
  徐辉祖、朱棣、铁铉、杨荣等人纷纷进入武英殿,商议对策。
  朱棣审视着舆图,结合多方情报,严肃地说:“鞑靼大规模东迁,最可能落脚的地方有三个,河套、阿鲁浑河流域、还有胪朐河流域。河套那里,鞑靼即便是去了,也未必敢停留,阿鲁浑河流域,是中间地带,对他们而言相对安全。若是鞑靼回到胪朐河,那将形成威胁。”
  徐辉祖凝重地点头,指了指东北方向:“朵颜卫、福余卫虽臣服于朝廷,但近年来因为进贡战马一事,其心怀不满已有数年。按照安全局刺探的情报,朵颜卫、福余卫高层并不想持续进贡朝廷大量战马,包括其部落族人,对大明的好感也不多。”
  “这两支力量之所以一直没有反叛,恐怕有两个原因。一是孤立无援,外无力量可以借助。二是朝廷的军事威慑。无论是帖木儿之败还是大阅兵,恐怕都给他们带来了极大震撼。若这两种原因一直存在,兴许他们会继续臣服。若鞑靼东进至胪朐河附近,那朵颜卫、福余卫就不再是孤立无援。”
  朱棣看了一眼朵颜卫、福余卫的领地位置,对朱允炆进言:“若朵颜、福余已有二心,朝廷应提早应对。”
  铁铉进言:“东北方向的军事力量,过于重视原女真所在区域,对偏西的朵颜、福余威慑有限。加上朝廷在东北广设卫所,增派兵力,恐怕也会让朵颜、福余心有不安,可能会加剧其反叛。臣以为,应紧密关注两卫与鞑靼之间的动向,若朵颜、福余果真想联合鞑靼祸乱东北,应尽早增派军士北上。”
  朱允炆审视着舆图,胪朐河距离朵颜卫的地盘还是有几百里的,中间还隔着哈剌温山,他们想要勾搭在一起,需要翻山越岭。
  鞑靼不太可能倾力东进,一旦进入东北平原,被大明堵住的话,想走山路回去,恐怕就不太容易了。若朵颜卫、福余卫不老实,恐怕只能有一个选择,那就是突然抢掠东北,然后翻山越岭跑去和鞑靼会和。
  不过朵颜卫、福余卫有这个胆量吗?
  朱允炆很是怀疑,大阅兵的时候,朵颜卫、福余卫的高层可都是来了的,看到了大明军队的强大,也看到了骑炮兵,惹了大明,他们就是跑到鞑靼那里去又如何,大明已经不是几年前打帖木儿的时候了,大明现在的骑兵虽说彻底消灭鞑靼不太现实,但彻底消灭朵颜卫、福余卫,还是可以做得到的。
  “命令大宁都司、辽东都司,严密关注朵颜卫、福余卫动向,若其有意西连鞑靼,乱我东北,那就莫要朝廷雷霆之怒,灭他部落!”
  朱允炆丢下毛笔,严厉地说。
  “臣等遵命。”
  徐辉祖、朱棣等行礼退出武英殿。
  河套。
  受黄河水的滋养,河套一带水草丰美,是一处十分优美的牧场。
  北面的阴山,如同一座屏障,阻隔着水汽北上,让南面的降雨更是充沛。
  一声声雷动,无数战马嘶鸣。
  本雅失里、阿鲁台带着大量的族人抵达了河套地区,准备好好休整一段时间。
  自进攻威虏城失利后,本雅失里、阿鲁台着实不安稳了一段时间,生怕明军偷袭,这一个冬天都没过好,眼看着春暖草绿,明军也没半点动静,这才安心下来。
  在阿鲁台看来,明军之所以没有动静,主要原因是明军缺乏深入草原的力量,明军的战马数量未必是多的,与帖木儿一战之后,明军是赢了,可明军自己就没损失吗?
  一个个传言可怕,但终究还不过银样蜡枪头。
  若大明当真有强悍的实力,足以轻而易举打败帖木儿的十几万骑兵,那为何连挑衅大明的鞑靼都不敢出手?
  既然明军没进攻的勇气,只能龟缩在城里,依靠着什么神机炮活着,那就在河套住下吧,等到马肥了之后,正好还能破关抢一次。
  朱允炆下令关了鞑靼的所有贸易,这倒是有些令人恼火,往日里的烈酒没人送了,上好的绸缎也没人送了,这眼看着羊要脱毛了,可就是没商人来。
  最令人难受的,还是盐不够多了。虽然多年交易下来,盐存有不少,可正因为盐多,所以吃得也多。谁知道大吃了一个冬天之后,才发现商人不来了……
  鞑靼部落的存盐只能坚持八个月,哪怕是节省一些,省着吃,最多也就一年。可看大明这架势,一年两年,恐怕不会再给鞑靼开贸易了。
  没有互市,没有贸易,那就有战争。
  河套是一个极好的进攻之地,这里有水草后勤,有地势之利,而且距离大明城关并不算远,比如去大同就很近。
  大同的主将郭英已经死了,一个叫薛禄的无名之辈成了新的大同镇守,这对鞑靼来说是个好消息。只要打开大同,就能抢掠几年用的物资。
  阿鲁台、本雅失里很是兴奋,筹划着鞑靼的美好前景。
  突然!
  阿鲁台看到前锋军停了下来,不由地抬起手中的马鞭,示意后续军队停下,本雅失里勒住马,有些不解地看向报信之人问:“为何不前进?”
  报信骑兵指了指身后:“报,前面似乎有明军!”
  本雅失里、阿鲁台蒙了。
  这里是河套,哪里来的明军?
  大明军队都一个德行,害怕毫无遮拦的草原与沙漠,他们就连晚上睡个觉都得扎营,要不然没有安全感。
  在这里出现明军,那岂不是送到嘴巴的猎物?
  “走!”
  本雅失里、阿鲁台连忙驱马前进,行至三里时,不由地目瞪口呆。阿鲁台更是直接爆了粗口:“太阳他全家,什么时候这里有了一座城?”
  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倒霉的阿鲁台
  大同指挥使罗凤站在城墙上,看着远处浩浩荡荡的鞑靼骑兵,满脸凝重。
  “擂鼓!”
  罗凤沉声。
  军士闻令,战鼓如雷!
  一队队军士登上城墙,八门神机炮从垛口处延伸了出去,露出了黑洞洞的炮筒。六十门虎蹲炮也被军士提了过来。
  火药弹从火药库中调拨出来,一箱箱搬至城墙之上。
  教匠黄怀吉看着身旁不安的匠人们,咧嘴露出了有些发黄的牙齿:“怕个鸟,咱们为了这座城,可是吃了不少罪。娘的,大冬天的打混凝土板,也亏得朝廷能想得出来!现在城建好了,神机炮都拉到城墙上了,还怕他们鞑靼骑兵不成?”
  匠人沈野看着满是茧子的双手,苦涩不已。
  为了这座城,多少匠人吃尽了苦头。冬日里打造混凝土板,简直是为难人啊。
  这是河套,冬日酷寒,根本就不适合施工,这混凝土浇板挑剔温度,温度过低,里面的水都结成冰了,能做成才怪。
  可朝廷说了,河套是至关重要的,占据河套,鞑靼就只能远遁,寻找其他的水草丰满之地。这些道理谁都懂,可道理解决不了低温结冰的问题。
  为了解决低温施工难题,匠人们想了无数办法,最后还是借助“温室”解决。搭建一个个棚子,然后借助炉子升温,维持室内温度,然后浇筑定型,拉出去直接使用。
  值得庆幸的是,河套有煤矿,还很容易开采,这倒是提供了便利。只不过为了确保炉子不熄火,温度不骤降影响混凝土板质量,需要安排专人日夜照管炉子。
  一个冬天、一个春天过去了,硬是靠着这种低效率的办法,匠人们打造出了数量众多的混凝土板,然后简单拼装,形成围墙,之后是填充,搭建……
  事实上,这一座城初具规模,能上人和炮,也不过是半个月之前。
  若是鞑靼早点来,大明很可能会在野外与鞑靼进行一场战斗,大同的薛禄不会放弃野外的城,鞑靼也不会坐视明军修出一座完整的城。
  可鞑靼迁移,带了无数的羊群,羊群拖慢了行进速度,以致于明军将城修好,火器运来,大军进驻,本雅失里、阿鲁台才晃悠悠来了河套。
  看着突兀出现在草原上的城,阿鲁台有些恍惚,去年秋初离开这里的时候,没城啊,这附近百里之内也没石头啊,这里的土质也不适合建城,见了鬼,明军是用什么法子弄出来的城?
  “城中有军士,数量恐怕不低于一卫之兵,甚至更多,还有不少火器。”
  哈儿只伯侦察一番回报。
  阿鲁台咬牙切齿,火器,这玩意令人头疼,威虏城外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难道还要再来一次不成?
  “围困这座城,让他们饿死!”
  阿鲁台下令。
  进攻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困守才是。毕竟这是明军的一座孤城,深入河套之内,城内的人总是要吃饭的,后勤倚仗关内运输。
  困住这座城,专打明军的后勤,即可以补充鞑靼,还能困死城内的守军。到时候,鞑靼便可以轻松入城,在这里立下脚跟。
  本雅失里赞同了阿鲁台的部署,安排军士围城,距离是城外一里半。
  城上的罗凤看着城外扎营布阵的鞑靼军,看向一旁的千户周通:“本雅失里、阿鲁台不知道咱们的神机炮能打多远?”
  周通抬起右手,目光顺着拇指看向城外的鞑靼军,咧嘴说:“他们这是给咱们送军功的啊,娘的,终于有机会立功了!”
  苍琅——
  另一名千户晏殷拔出刀,将刀面放在垛口上摩擦着,请令:“指挥使,下个命令,让咱带骑兵冲他们一次。现在他们在扎营,立足不稳,定能冲垮他们!”
  罗凤看着忙着扎营,丝毫不理睬城中明军的鞑靼部,眼神中透着杀机:“朝廷特批给了咱们大量火药弹,不用白不用。晏殷,点一千精骑出城,周通,准备神机炮支援,虎蹲炮暂时不要暴露!”
  “得令!”
  周通、晏殷各自领命。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93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33/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