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912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黄淮激动起来,朱允炆的这个举动无疑是在告诉自己,朝廷很可能会让永嘉学派“死灰复燃”,并成为一种重要学说影响大明!
  朱允炆走回船舱,拿起一本《水心文集》,颇有些爱不释手。
  这本《水心文集》是中华书局与国子监,联合耗时两年搜集编定,记录了叶适诸多观点与思想,出版之后,为商学院、商人推崇,却不为寻常士人、官员接受。


序言是商学院的先生所写:“其思君爱国之诚,蔼然溢于言意之表,惜乎前后亡缺脱落,有不可读者,尝慕求全集,竟不可得……集其所作札、状、奏、议、记、序、诗、铭并杂著成篇章者,得八百余篇,作《水心文集》……”
  朱允炆翻看其中一页,缓缓读道:“夫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这不正是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吗?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不正是反对空谈,重视讲求学统与实践?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不正是发展商业之策?”
  面对一个个切合现实的理论,朱允炆不得不敬佩叶适,敬佩曾经的永嘉学派。
  当然,永嘉学派最核心的观点还是“事功”二字!所谓“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古之人未有不善理财而为圣君贤臣者也。”
  宣传功利主义,践行“经世致用,义利并举”,是永嘉学派最鲜明的主张。这一点对于重农抑商的王朝不太可能接受,但在南宋商业发达的时代里,在一个个“深穷义理之学”的时代里,永嘉学派的主张可谓是贴切、适合。
  朱允炆很理解“事功”、“义利并举”,你不能空谈道义,空谈修身养性,还需要给人一点功利的满足感。
  当官的之所以当官,他们可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是想要通过当官,获得稳定且优渥的生活、较高的社会地位,包括一定的权利,一句话,当官是朝着功利去的。这话虽不中听,却是绝大部分官员的现实。
  后世五六千人争抢一个公务员岗位,你敢说他们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不,他们践行的就是永嘉学派的思想“事功”二字,做事就是朝着功利去的,没那么多保障、福利,谁挤破头去抢一个位置?
  黄淮看着赞叹叶适文字的朱允炆,壮着胆子说:“皇上,微臣以为,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不言就虚,言之必使可行。务实为本,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
  朱允炆看着黄淮,微微点头:“早年间,朕作《猫论》一文,提出不拘一格降人才。现如今,朕依旧要用猫论来说,理学是黑猫,永嘉学派是白猫,其他学派是花猫,什么颜色的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抓老鼠。黑猫抓不了的,白猫去抓,白猫不敢抓的,花猫下手。”
  “大明要强大,就需要养很多猫,虽然猫多,但必须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抓老鼠,而不是猫抓猫,猫打猫。猫是大明的,是一家,不内斗,矛盾与问题是老鼠,老鼠出来了,解决老鼠……”
  黄淮第一次聆听朱允炆完整的治国论述,激动地记在心中,在朱允炆说完后,道:“皇上,永嘉学派若是一只白猫,可有四个本领。”
  “哦,说说。”
  朱允炆放下书,期待地看着黄淮。
  黄淮知道属于自己的机会到了,定了定心神:“其一,实干兴邦,反对空谈,重视实践。其二,义理与功利应统一,两者不可切分。其三,农商一体,民富国强,即要重农,也应重商。其四,国富强兵,护佑山河。”
  朱允炆笑了,黄淮不仅知道永嘉学派,还深入了解过,这个靠着理学考出来的官,心里装着的是两套学问啊。
  永嘉学派对于当下的大明很有借鉴价值,尤其是它出现于南宋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之中,对于工商业发展、公用关系、私有制、通商等,有着十分精辟的分析、理性的认知。
  后世温商的出现与壮大,就与永嘉学派脱不了关系。
  随着大明商业的发展,人才雇佣市场的出现,资本主义已经事实上萌芽,加上蒸汽机动力的出现,蒸汽机纺织、蒸汽机船、蒸汽机锻造等发展,大明亟待需要改变重农抑商的提法,改变沉淀在民间几千年来的固定思维。
  让商业发展起来,让资本流动起来,形成市场配置,促使大明国力、科技、文化、社会各方面进步,这是必然要做的事。
  但在此时,必须做一件事,一件与西方类似的事。西方革命的关键在于文艺复兴,大明革命的关键在于破除理学。
  一句话,要解放思想。
  朱允炆清楚,只一味改良理学,借助格物的外壳是无法推动商业破除藩篱,无法冲破重重束缚,这个时候,借鉴永嘉学派,让永嘉学派重见天日,就成了一个选择。
  永嘉学派的思想充满实用性,贴合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现实,虽然其中事功的理论容易被儒家学派鄙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允炆需要,大明需要。
  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卫所是一座囚牢
  瓯江,江流浩渺,奔入东海。
  这一日,蒸汽机船染着夕阳的红润,与瓯江不断拍手,激起阵阵浪花。当夕阳告别,瓯江也变得平静,似乎都回家了。
  宁村所。
  军士张大头坐在破旧的码头上,眺望着远处地大海,见有蒸汽机船靠近也没有任何动作。
  水师运转南北,经停宁村所是常有地事,他们只不过是歇歇脚,最多补充下淡水,并不会久留。何况这里只有两艘船,不需要通报千户。
  蒸汽机船缓缓靠岸,在停稳后,朱允炆一副商人、黄淮一副老管家的模样出现在码头,至于汤不平、顾云,自然是粗衣伙计。
  张大头看到这一幕,猛地抽了下鼻涕,站了起来,随手将一旁插着地红缨枪拿起,一步步走了过去。
  汤不平看了一眼,对顾云使了个眼色,便开始观察起周围地动静。顾云盯着张大头,见对方接近两丈以内,便伸出手喊道:“站在原处,莫要再近了。”
  张大头冷着脸,呸了一口唾沫到手心,紧握长枪,上前一步喝道:“大胆商人,竟敢私用国器。谁是水师官将,竟忘了水师规矩不成?今日遇到我张头大,你们休想离开!”
  顾云都差点出手了,听这个家伙一顿喊,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应对,只好看向朱允炆。
  朱允炆对于张大头地表现很是满意,水师不私用,蒸汽机船只更是水师中利器,目前也不会对商人开放,如果出现商人使用蒸汽机船只,就说明存在水师与商人勾结,谋取私利的情况,张大头的所作所为是对的。
  朱允炆向前走去,开口道:“安全局办事,让开道路吧。”
  汤不平掏出令牌。
  张大头见是安全局的人,顿时出了一身冷汗,连忙收起长枪,站在一旁手足无措。
  朱允炆安抚道:“你做得对,所有卫所军士都应该向你学习,盯着水师,不准他们走商、迎商。若有违背军纪、规矩的,当拦下奏报千户。”
  张大头连声答应。
  朱允炆走过之后,回头看了看码头上孤零零,却依旧站得笔直的张大头,皱眉问:“卫所码头,应该配多少军士?”
  汤不平答道:“重要卫码头,配二百名军士,非重要码头,三十名军士。所配五至二十名军士。”
  “那这里缘何只有他一人?”
  朱允炆指了指码头。
  汤不平严肃地说:“应是宁村所玩忽职守。”
  朱允炆看了看天色,又看了看不远处的炊烟,说:“走吧。”
  千户陈廉正在与妻女用餐,一名军士走进来通报安全局的人到访。
  陈氏不安地看着陈廉,小女儿几乎哭了出来,母亲说过,安全局是专门抓坏人的,自己哭鼻子的时候,母亲就用安全局吓唬自己,现在他们来,该不会是抓自己的吧?
  陈廉安抚妻女,起身刚走出正门,安全局的人已经到了院子里,连忙上前询问:“在下宁村所千户陈廉,不知……”
  汤不平拿出令牌,让陈廉莫要打听。
  朱允炆看着局促不安的陈廉,迈步走入房间,扫了一眼桌上简单的两个菜一个汤,坐了下来,对躲在陈氏身后的女孩笑了笑说:“好可爱的孩子,陈夫人可否介于加一双碗筷?”
  陈廉跟了过来,看着不知所措的陈氏,微微点了点头,补充了句:“加个菜。”
  陈氏拉着孩子走了,陈廉坐下不敢先说话。
  朱允炆看着桌上的萝卜、青菜和豆腐汤,问:“这就是你们平日的晚膳?”
  陈廉皱眉,安全局的人不都是办大事,查大案的,找自己来不问正事,问晚膳是什么意思,莫不是他想蹭吃蹭喝,让自己给他摆上一桌酒肉?
  “实在是招待不周。”
  陈廉表示歉意,然后看着朱允炆。那意思是,咱家就吃这,你想吃酒肉,这里没有。
  朱允炆接过陈氏送来的碗筷,看着热腾腾的米饭,对陈廉说:“傍晚入港,为何只有一名军士值守?”
  陈廉见朱允炆问的是这件事,放松下来,解释道:“今年各地都重耕作,卫所自不例外。军士都被我安排开荒去了,只留了一人值守。”
  朱允炆毫不客气地夹了一筷子青菜,品尝过之后,又问:“垦荒是好,可你想过没有,宁村所处在海边,一旦有海贼、倭寇进犯,一个人值守如何能确保安全?若应对不及时,卫所岂不是顷刻之间沦陷。人死了,要田何用?”
  陈廉接过陈氏端来的韭菜炒鸡蛋,说:“大人想来对温州府外海并不了解。”
  朱允炆招呼陈氏带孩子坐下,陈氏不敢上桌,朱允炆冷着脸说:“有话问你们,坐下。”
  陈氏这才带孩子坐了下来。
  朱允炆看向陈廉,示意继续说。
  陈廉解释:“温州府外海有岛屿众多,水师为了提防海贼、倭寇入侵,同时也为了保障夜航贸易船只的安全,在多座岛上安置了灯塔与军士值守。灯塔昼夜有军士值守,一旦有危险,则以烽火通报。加上外海中有水师游弋,海贼、倭寇不能深入。”
  “万一深入了呢?”
  朱允炆问。
  陈廉叹了一口气:“万一深入,宁村所也有一战之力的。宁村所军营与码头之间存在一道宽大的鸿沟,以一座桥梁连接。军营与码头的距离是三百步。一旦有人入侵宁村所,只需要十名至二十名军士扼守住桥梁,便可守住军营不失,等待主力抵达,可进行反攻。”
  朱允炆想了想宁村所的布局,还真如陈廉所说,看得出来,他并不是没有任何防备,况且军营本身也有瞭望塔,凭借着望远镜,足够将码头的情况尽收眼底。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分配军士去垦荒,扩大生产的做法无可厚非。
  朱允炆看向陈氏,目光落在了陈廉的女儿身上,见小女孩发质发黄,人也有些消瘦,眼巴巴地看着韭菜里不多的鸡蛋,不由问:“你叫什么名字?”
  小女孩不敢说话。
  陈廉笑着说:“小女陈珂。”
  朱允炆夹了一块鸡蛋放在陈珂碗里,看向陈廉:“你是千户,所领取的俸禄应该足够吃上鸡蛋吧?”
  千户是正五品官员,月俸二十四石,折合钱钞十二两,如何都不算低收入群体,不至于困顿到连鸡蛋都吃不起,看这孩子吃鸡蛋的样子让人心疼。
  陈廉微微摇头:“这似乎与安全局并无关系。”
  朱允炆一愣。
  没错,官员大吃大喝,花销巨大,安全局去查,是不是存在贪污这很正常,可人家清贫,每天吃青菜豆腐,还问什么?
  陈珂天真地看着朱允炆,轻声说了句:“父亲是好人,他把俸禄分给军士了,你们别抓他,他从来都不哭鼻子……”
  朱允炆有些惊讶地看着陈廉,将俸禄分给军士?
  陈廉抬手,揉了揉陈珂的脑袋,对朱允炆说:“虽说朝廷有新军之策,可一些军士之家依旧困顿潦倒,我看不下去,都是自己兄弟,帮个忙而已,这不算是邀买人心吧?”
  朱允炆放下筷子,凝眸说:“算不算邀买人心,需要看过才知道。陈千户,可方便带路,去看看那些困难的军士?”
  陈廉起身,伸手道:“请。”
  朱允炆冲着陈珂笑了笑,然后走出了房间,在陈廉的带领下走向军士居所。
  陈廉到了一家军士院前,简单的篱笆围着,里面是四间木屋。陈廉隔着篱笆喊了声:“林木三,出来。”
  朱允炆看到了令人惊讶的一幕。
  四个木屋的门先后被推开,两个五六十岁的老人走了出来,后面跟着五个中年人,还有七个孩子或站在门口,或躲在窗户后面,几个妇人也围着围裙走了出来。
  “陈千户啊,可吃过饭没有,快屋子里请,木三啊,快点行礼。木大,凳子呢,木五,去弄点菜来……”
  汤不平、顾云护在朱允炆身旁,警惕得看着。
  朱允炆推开汤不平,看向陈廉,又看了看眼前二十几个脑袋,不由地问:“陈廉,这是什么?”
  陈廉面色凝重,目光中透着伤感:“这是宁村所,军士林木三及其家眷。”
  “家眷?!”
  朱允炆有些难以置信,寻常军士家眷不过五口之家,这里呢,娘的,至少有二十四个人,四个房屋,你们是怎么睡得开的?
  “这位是安全局的人,想看看你们家。”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91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12/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