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866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刘长阁答应着,却也并不抱有希望。淮河南北、京杭大运河东西,这一片区域也不小,没有线索的盲目调查也只能看运气了。
  朱允炆指向最后一页,神色严峻地问:“这个棋手,为何一点消息都没有?”
  刘长阁无奈:“皇上,刘铭等人只知棋手存在,却不知其真实身份,只知此人谋略无双,智力超群,刘伯完之所以能在京师隐匿多年,筹谋设计,有棋手之功。只不过刘伯完始终不肯交代,棋手的身份并没有查明。另刘铭等人听刘伯完说起,棋手已销声匿迹有段时日。”
  朱允炆没有想到,在刘伯完身后还站着一个行踪莫测、极有威胁的棋手。
  这群人在表面上闹腾,还好抓出来,可若是换了身份,蛰伏起来,想要挖出他们来恐怕有些难。
  “还有什么事?”
  朱允炆见刘长阁犹豫,皱眉问。
  刘长阁忧虑地说:“找寻过刘伯完居所与各处,皆没有找到其古今令,但据刘铭交代,刘伯完手中确有一枚古今温字令,并说掌古今令者,可调动一脉力量。公子李祺的善字令,可调动京师阴兵,刘伯完手中的温字令,可调动京师内外细作。”
  朱允炆拿出善字令,翻看一番:“文书中曾说,佛母是第一任古今莲花令的主人,后来佛母被杀,莲花令就落到了杨五山手中,成为杨五山控制阴兵与白莲教的重要信物,可是如此?”
  刘长阁点头。
  朱允炆翻过令牌,沉声说:“这古今令,倒像是一种调兵旗牌,只认旗牌,不认人。谁持有古今令,谁就能调动一支力量。那个白依依的女子来京师,恐怕不是为了刘伯完而来,而是为了这古今令而来。”
  “这……”
  刘长阁有些震惊,若朱允炆的推测属实,那意味着古今势力内部原本的分工正在瓦解,有人想要集所有力量为一身!
  朱允炆淡然地将古今令丢在桌案上,说:“刘伯完手中的温字令不能落在外人手中,另外,傅添锡、余十舍那里,也应该会有古今令,务必找出来。庞焕不是一直没有休息,让他带丛佩儿去一趟西南,顺便看看那里的风景。”
  风景?
  皇上大人,你不是开玩笑吧。那里可是蛮荒之地,野兽众多,道路难行,哪里有什么风景可言……
  庞焕,兄弟帮不了你了。
  刘长阁等人走了,朱允炆暂时搁置阴兵之事,开始处理朝政。
  福建在赵羾、周志新等人的整顿下开始恢复生机,原本趋向于萧条的建阳、建宁等地变得日益繁华,印刷、造纸、制墨已经成为了地方支柱产业。
  赵羾总结经验,创造性提出发展“地方工坊”带动地方税收,这种产业带动经济的逻辑终于被正视起来。
  户部在与朱允炆商议之后,将赵羾的经验发布各省布政使司,要求各省结合区域能源与条件,突出发展三至五类“地方工坊”,如山西省,可以围绕煤炭、铁发展,西疆省围绕石油、棉花发展,东北关外围绕畜牧与马场发展,北直隶围绕工程建筑、基础工业发展,广东、福建等地,以对外贸易为主,江西以教育、书院等为主,南京则主打纺织、造船、刊印报纸……
  与此同时,户部联合工部、国子监农学院,派遣人员至地方传授新型的农耕技术,由朝廷出资五,府县出资三,百姓出资二的方式,推广种子保护技术,更换农业工具,让深耕细作变得更为便利,对时常出现旱涝灾害的地方,由国子监农学院申请,户部审核并拨付款项,开挖各类深井、水塘,保障农业。
  受益于国子监结业人才数量的增加,府县教谕、训导缺口得到基本解决,虽尚有大量地方无法推行多科目杂学,但基本的学文识字已无问题。
  文教的薪火开始点燃,从底层,自民间,开始烧出温度……
  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交趾教化,天下一家
  汽笛声踩着海面,踏出了道道波纹,直冲向爱州港。
  南部水师指挥佥事赵有年转动船舵,下达了减缓速度的指令。蒸汽机上的烟囱冒出了黑色的烟柱,又被东南风吹歪。
  监察御史刘本看向一旁的青年才俊林环,此人是建文八年科举状元,受皇命所托,以礼部主事的身份前往交趾慰问张紞、韩观、李文敏等人,肩负视察地方,了解民情之职。
  “林状元,前面可就是爱州港了,看到没有,那一座高高的建筑就是爱州港的灯塔,夜间焚烧柴木,火光冲天,照得西面军港与东面民港通亮。”
  赵有年走了过来,笑呵地说。
  林环早就看到了那高大的灯塔,听说有二十丈高,是混凝土浇筑所成,很难想象,这里的匠人是如何打造出如此壮观、高大的灯塔。
  “赵佥事,还是称我为林主事吧。听说一个月前,杜总兵已经带水师进驻了爱州港,可我看军港似没有多少战船,这是何故?”
  林环有些疑惑。
  赵有年指了指北面:“想来是杜禹总兵带船队前往了新安府,那里有一处区域适合打造大型港口与船坞。爱州港虽大,但船只维护能力有限,船坞更难支撑起多艘宝船与未来铁船的维护,打造新港、船坞,也是必然之事。”
  林环了然。
  此时船只缓缓接近爱州军港,爱州卫指挥王资带一干主事等迎接。
  赵有年、林环、刘本下船,顺着笔直的码头上岸。
  林环提出前往清化府,刘本随行,赵有年因有军务在身,脱身不得,便安排王资带两人随行护卫。
  爱州港距离清化城也就四十余里,赶马车半日便已抵达。
  林环看向清化城,不由地瞪大双眼。
  传闻清化城是一座栅栏城,没有城墙,类似于用木头围起来的篱笆城。可眼下的城哪里是什么栅栏城,明明就是一座混凝土坚城。
  城高一丈半,修有垛口,城墙之上军士威武,并不懈怠。每隔十丈,城墙上就有一座城楼。城楼密集的程度,令人咂舌。
  林环看向王资:“为何修有如此多的城楼?”
  王资笑了笑,解释道:“这里是交趾,不同于其他地方,夏日酷暑多雨,军士难以正常值守。考虑到防备不可疏忽,韩观都指挥史下令多置城楼,为军士遮暑、躲雨,里面有瞭望口和火器。”
  林环微微点头,询问:“自建文四年平定安南后,这里可有民变?”
  王资点了点头:“朝廷大军虽平定安南,后设交趾三司。然这里百姓多有抗拒,加之打多邦的时候,张辅杀得太狠了,导致许多百姓之家失去了顶梁柱,倒也闹腾了一段日子。尤其是胡氏、陈氏流寇之乱,影响不小。后来在都司弹压、侦察兵的清剿之下,交趾终恢复了平静。”
  “最近三年里,地方民乱只出现了四起,最多也只有三百余人闹事,还是因为农税而引起。后都司、布政使司处理及时,并没有多少麻烦。今年尚没有地方作乱,民心渐渐归顺。当然,这也与孔子七十二弟子后人的教化脱不了关系。”
  林环知晓教化的力量,嘴角升起笑意:“听闻颜宝就在清化府,主社学教育,可是为真?”
  “没错。”
  王资点头。
  林环对北面拱了拱手:“颜回后人,儒学大师,竟甘愿于待在社学,实在是令人钦佩。”
  王资笑了笑没说话,自己要是有学问也待在社学了。
  交趾与江西、南直隶等地方大不同,在大明主要省份里,训导地位与俸禄普遍低于县学、府学,但交趾、西疆省两个地方则恰恰相反,社学训导的地位与俸禄高于县学、府学。
  原因很简单,社学面对的是从未接受过汉化的孩子,有些人甚至连大明官话都不懂,从零开始不算什么,关键是他们曾经是安南人,他们的家庭记得安南王室,知晓安南过去,如何让他们彻底忘记安南的印记,打上明朝的烙印,才是最考验先生智慧的。
  张紞等人曾与冉忠、颜宝、闵行等商议应对之策,布政使司的一些官员甚至提出了灭绝安南文化,焚烧所有安南典籍,坑杀安南耆老先生的主义,想要用焚书坑儒的方式来清扫安南遗存,加速安南人转化为大明人的进程。
  但这些主意被张紞、冉忠等人否决,颜宝等人也认为焚书坑儒虽有成效,却很容易带来更大的抵触与麻烦,不利于大明招抚民心与控制地方。
  后来,社学大兴。
  令人吃惊的是,整个大明中社学数量最密集的,还真不是南直隶,也不是教育大省江西,而是交趾郡。
  在张紞、冉忠、颜宝等人的努力下,在朝廷的支持下,交趾已实现了社学普及,张紞以强制的法令形式规定,儿女满六岁者,当入社学,修习课业,知书达理,掌握大明礼仪。
  为了确保法令得到执行,张紞将该条法令与归附官员的升迁直接挂钩,若以身作则,送自家孩子入社学,则加俸禄,考核增色,以便升迁。若治下百姓的孩子不参与社学,则视为失职,有罢黜之风险。
  归附官员正渴望向上爬,如何能不配合?
  林环听着王资讲述交趾文教之事,不由地对张紞敬佩不已。
  建文皇帝高度信任张紞,不仅给了张紞任免知府、知县的权力,还给了他诸多“便宜行事”的权力,如税率制定、土地丈量、分配与发卖等。
  张紞也没有辜负建文皇帝的重托,在交趾大展拳脚,励精图治,促成了交趾眼下的繁荣与安定局面。
  交趾安稳,最大功劳可能并不是韩观的卫所与军队,而是张紞的政策赢了民心。
  林环深入清化城,这里虽不如苏杭、京师繁华,但因这里是商贸重地,商人集聚,倒也显得热闹不凡,无论是行商走贩还是商队,都显得生机勃勃。
  清化社学第一学堂。
  林环等人经过勘验身份,进入社学之中,听到课堂中有声音,便凑到窗户边倾听起来。
  颜宝正在讲述《礼记》,声音洪亮,台下学子认真倾听,一脸肃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日后你等当行大道,与圣人看齐。《礼记·礼运》中有云,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颜宝侃侃而谈,声音抑扬顿挫。
  阮平举起手,怯生生地问:“先生,我听父亲说,这里原是安南,并非是大明一家。今听先生说以天下为一家,一时之间不知如何理解,还请先生解惑。”
  窗外的林环听闻之后惊讶不已,如此大胆的提问也敢出现在课堂之上?刚想过去呵斥,就被王资拉了回去。
  颜宝听闻阮平问题,并没有感觉不适,而是笑着走向阮平,慈眉善目地教导:“没错,这里曾经是安南国,只不过安南国王为政时,不把百姓当人看,肆意欺辱,不把宗主当亲人,反而是拔刀相向。正所谓,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胡氏无道昏庸,百姓生不如死。大明这才不得不吊民伐罪,拯救万民于水火。追溯四百年,这里尚没有安南,乃是中原一地,是为中原故土。大明天子执掌天下,收归故土,顺应天道。你回家之后可以问问你的父亲,问他是觉得成为大明人好,还是回到过去的胡氏王朝好。”
  阮平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颜宝看着课堂中的学子,威严地说:“你们是大明的子民,生活在安稳的学堂之中,只有大明能才庇护你们,保护你们,让你们生活的更为美好。让我们起身向北,以尊君主,行我华夏之礼仪。”
  众学子起身,在颜宝的带领下向北方作揖,然后又对颜宝作揖。
  一堂课结束,学子散去。
  林环看着学子次第而出,便走入学堂,对颜宝行礼道:“颜先生有大才,林环有礼了。”
  颜宝还礼,平和地说:“早就收到消息,说皇上派了状元郎来交趾,不成想这么快就到了。怎么样,清化城可还好?”
  林环连连点头,见讲桌上有几本教材,说了声便拿起来翻看:“这里教材与京师主编教材多少有些不同,这里竟然直接写了安南历史,是否合适?”
  颜宝淡然一笑:“有什么不合适的,君子坦荡荡。这里的百姓与孩子,他们是知晓安南的,我们想避是避不开的。与其遮遮掩掩,不如直接告诉他们,安南覆灭罪在何处,说明安南原本就归属中原,天下一家,引他们认同。”
  林环肃然起敬,致歉:“是我狭隘了。”
  颜宝摆了摆手,拿起黑板擦,擦去黑板上的字迹,对林环说:“你来交趾,可不只是为了查看交趾,慰问三司吧?”
  林环有些惊讶地看着颜宝,问:“你知道些什么?”
  颜宝瞥了一眼林环身后的王资,正色说:“渤泥国国王哈桑死了,黄森屏与特曼贡亲王开始明争暗斗。这个时候水师来了,你这个状元郎也来了,你该不会是奉命出使渤泥国吧?”
  第一千零八十章 粮食太多了
  颜宝似乎看穿一切。
  林环很是惊讶,难以相信一个教书先生竟能洞察朝廷动向。
  王资走了过来,对发呆的林环说:“前几日张紞布政使来过,告诉了他朝廷即将派遣使臣出使渤泥国的事。”
  颜宝哈哈大笑,看人震惊的表情很是有趣。
  林环无语。
  张紞也真是,这种事你到处说啥,害自己还以为颜宝成了神棍。
  颜宝拉着林环,走出课堂,一边朝后院走去,一边说:“说说京师的趣闻,我们也好解解闷。你是不知道,待在这里,连个建文报都没有,上次收到建文报,一看日期,五个月之前的……”
  林环知道交趾距离京师遥远,想要得知京师动态并不容易,欣然答应,讲述着建文八年以来的事,当听闻西疆省遇到不少困难时,颜宝不由地有些担忧。
  “可有郭三省的消息?”
  颜宝询问。
  林环知颜宝等人与郭三省是故交,便笑着说:“听说郭先生在乌鲁-木齐搭建了府学,还编写了一套简单的、入门的教材,尤适合回回人,西疆省的教化如火如荼,可期可待。”
  颜宝看着林环,摇了摇头:“郭老先生那里有伊斯-兰教的伊玛目等人支持,想来在招揽百姓子弟上更容易。只不过伊斯-兰教的影响不可小觑,当地回回人、蒙古人居多,还有更西面的商人,想要推行王道教化,恐怕并不顺利。如火如荼,应是安慰之言。”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86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66/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