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739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可当米兰沙带兵抵达阿拉山口时,这里只剩下了呜咽的黑风,滚动的砂石,根本就不见大明军队的影子。在彻底搜查依旧无所获之后,米兰沙带兵撤退。
  毛整哈着冰冷的双手,咒骂着西域的鬼天气,对一旁拿着望远镜的蔡熊英踢了一脚:“看清楚没有?”
  蔡熊英回过头,蹲在一处石头后面:“看到了,娘的,一万骑兵,我们才来了三千人,他们就派遣如此多的骑兵,实在是太看得起我们了。”
  陈茂哆嗦着,呼着气息:“还不是大将军惹出来的麻烦,四万精锐都被一口吃了,一个都没跑出去,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可偏偏大将军做到了。帖木儿这是生怕中了埋伏,这才动用了大军。”
  “哈哈,不得不说,这阿拉山口确实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也是一个对付骑兵的好地方,只可惜啊,大军根本没办法开过来。”
  毛整将手都塞到袖子里。
  蔡熊英看了看山底下的阿拉山口,摇头道:“这里可不适合作战,守都难守。黑风天天来,沙土满天飞。敌人睁不开眼,我们也睁不开眼啊……”
  陈茂看了看远空,感叹道:“无论如何,阿拉山口都是一个战略要地,作为东西门户,我们想要控制西域,就必须牢牢控制住它。”
  毛整跺了跺脚,这里天气太冷,为了躲避帖木儿的军队跑到山中,这里更是阴冷,眼见对方撤走了,便说道:“等打败了帖木儿,咱们就给皇上写封奏疏,言明阿拉山口的重要性,给朝廷要一批水泥过来,将这二十里的山口给修上一堵城墙,中间设一个城关,谁想打这里过,不留下买路钱可不行。”
  蔡熊英咳嗦起来,大哥,你是大明军士,不是土匪啊……
  “我们下山吧,这里太冷了。”
  陈茂感觉自己的双手都快没知觉了。
  毛整摆了摆手:“再等两日,让军士们找个避风口好好休息,千万别冻坏了,我可不想砍掉他们的手或脚。”
  陈茂、蔡熊英很想离开,可又不得不听从毛整的命令。
  事实证明,毛整是对的,米兰沙是一个狡猾的猎物,他并没有真正撤退,而是在撤离一日之后,杀了一个回马枪,再次突入阿拉山口。
  陈茂惊出一身冷汗,蔡熊英也不由的打哆嗦,真要是下去了,还不被米兰沙给包了。
  对这一幕毛整并不感到惊讶,早在大宁附近戍边的时候,就经常看到这一套把戏,他们会将骑兵的机动性发挥到极致,打完一次,还能再来一次,看似向东面撤退了,很可能神不知鬼不觉出现在背后。
  米兰沙试探了三次之后,确定阿拉山口没有大明军士,这才真正撤回孛罗城,而此时帖木儿已带军队前往库尔喀拉乌苏城。
  帖木儿的行动并不慢,但也谈不上快,每日百余里,抵达库尔喀拉乌苏城就花费了五日,之后驻留库尔喀拉乌苏城,派遣沙哈鲁、盖苏耶丁各带两万骑兵前往石城,整个过程中没有遭遇任何抵抗,空无一人的石城落入帖木儿大军手中。
  十月二十日,帖木儿带全部主力抵达了石城,隔着三百里的荒原与昌都剌的明朝大军遥遥相对。
  明军帅帐。
  朱棣坐在火盆旁,烤着双手,深邃的双眼看着橘黄的火。
  宋晟走了进来,对朱棣道:“安全局、侦察兵奏报,帖木儿全部主力已进入石城,合计十五万大军。只不过……”
  “不过什么?”
  朱棣平静地问。
  宋晟笑道:“只不过石城的水源可不如库尔喀拉乌苏城丰富,不够他们十五万大军用的,听说帖木儿正在派人到处打坎儿井。”
  朱棣眼神一亮,示意宋晟坐下:“看来帖木儿还是有些谨慎啊,他并不打算仓促作战,而是先看看形势。不过这样也好,他来一趟,给大明留下一堆坎儿井也是好的。”
  宋晟点头:“还有一个消息,帖木儿打算在两军中线,即一百五十里处放回使臣,换回哈里,具体文书还没有送过来。”
  朱棣沉默了会,问道:“没有提巴启山、卡拉奇等人?”
  宋晟摇头。
  不说帖木儿知不知道这些人还活着,即便是知道,也不会在乎他们的死活,这些失败者在帖木儿眼中已经没了价值。
  朱棣起身,拿过舆图看了看:“一百五十里,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在那里换俘,对帖木儿有利,对我们不利啊。”
  隔着一百五十里,大明主力想要救援根本来不及,若贸然带主力前往,那目前所有的布置都需要重新来过,也不符合昌都剌决战的战略安排。
  朱棣面色变得凝重起来:“等等文书吧,想要换俘虏,就不能带太多人去。先传下命令,自今日起加强戒备,所有军士做好战斗准备,安排好防务,提防帖木儿军队劫营。若有人擅自脱离指挥位置,让对方突入中军,指挥与副官斩。”
  宋晟明白这一战的重要性,也清楚绝不容有失。大明能不能站稳西域,就看这一战了。解决了帖木儿,西域至少能有三十年的太平!
  明军经过了二十几日的休整与锻炼,军队的气质变得更为沉稳与厚重。
  战争的惨烈,生命的戛然而止,满是鲜血的大地,残肢断臂的修罗场,给了无数新兵噩梦。但与此同时,同生共死的豪情,杀敌立功的热烈,保家卫国的激昂,开疆拓土的伟业,舍生求死、直面死亡的震慑,也让所有军士得到了蜕变与成长。
  这是战场,身后是父母、妻儿,身前是战马,是骑兵,是敌人,而身旁,则是兄弟,是战友,是大明永不褪色的日月旗!
  战争是残酷,赢得战争却是军士最大的光荣。
  战争如地狱,大明军士愿意从地狱里杀出一个火红的人间!
  备战,决战帖木儿!


第九百零四章 土司乱?捷报至(二更)
  日月旗迎风飘展,西风烈,旗也猎猎。
  文武百官立于旗杆两侧,等待着奉天殿的开启。
  解缙、郁新站在文官之首,而在两人之后,则是杨士奇。
  不到七年的时间,杨士奇从一个寂寂无名的编修,历任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终进入内阁,成为了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一些官员对于杨士奇升迁内阁颇是不满,认为此人未有显功,不足以入内阁。还不等朱允炆发话,郁新就直接发了话:“你有什么功劳,站出来说说,若能比得过杨士奇,抬你入内阁如何?”
  杨士奇没有功劳吗?
  不,他有!
  杨士奇参与编纂了《太祖实录》,推动了国子监革制,将数学、医学、兵学、匠学、商学……引入国子监,大推新式教育,主导了社学、县学、府学、国子监四级制教育模式。
  社学教材、县学教材、府学教材,国子监各学院教材,都是杨士奇一手牵头,组织安排的,这些影响深远、波及广泛的教育举措,不是功劳是什么?
  在担任礼部侍郎与尚书时,杨士奇更是屡屡献策,力主大教育战略,大明这几年的文教兴盛,杨士奇居功至伟。
  南征、西征、迁都、招抚与安置外国使臣,册立太子等等,哪个大事件背后没有杨士奇的智慧与心血付出?
  他入内阁,当之无愧。
  奉天殿的大门缓缓打开,百官入殿。
  朱允炆从礼乐声走来,落座于龙椅之上,威严地扫视过众人,沉声:“平身奏事吧。”
  百官谢恩。
  郁新出班,陈言:“皇上,接四川布政使奏报,嘉定州(乐山)犍为县有盐井,可开采煎盐,当地百姓私自开采,年入盐十万斤,贩卖牟利。因参与百姓超千户,牵连数千人,布政使司不敢定夺,特请奏朝廷。”
  盐执行的是专卖制度,百姓有权吃盐,没权自己私自煎盐,更不能拿出去贩卖。
  自洪武以来,大明最主要的就是两淮盐场与两浙盐场,四川盐虽然也有,但数量并不多,有时候还需要从外地输盐。
  但这两年,大明不断开矿,煤矿要开,铁矿要开,铜矿也要开,开着开着,钻井、深挖技术就提上来了,这些技术在匠人的带动下进入四川,盐井技术突飞猛进,这才有了犍为县之事。
  虽说洪武时期成都、简州一带也出现了盐井,但受制于固井技术、深挖技术,始终没有实现规模量产。而犍为县盐井的出现,则解决了这些问题。
  当然,这也与煤炭的广泛应用有关,四川煎盐用的就是煤炭。
  对于此事,朱允炆并没有追究,反而是乐见其成:“盐井煎盐,产出量高,可谓是大喜之事,即可解西南盐困,又可解运输之难,两便之事,何必再去惩罚百姓?依朕看,四川、云南布政使司,可以鼓励民间开凿盐井,不设灶户,但所产盐当折为盐引贩给官府、钱庄、商人,不可私自发卖。”
  郁新欣然笑道:“如此以来,当地百姓也多了一条营生,皇上圣明。”
  朱允炆颔首:“继续奏事。”
  郁新刚退至是班序之中,户部尚书夏元吉便走了出来:“皇上,按照朝廷规制,广西、云南、湖广、贵州等地土司应足额缴纳夏税。然户部自七月递发文书催问各地,至今已有三月。广西、云南、湖广土司是闻命,已补交夏税。然是贵州,当地土司抗命不从,不给钱粮,臣请给予重视。”
  朱允炆皱眉,不给钱粮,不听调遣,这是想要闹事的前兆。
  梅殷走了出来,冷着脸:“皇上,贵州虽没有改土归流,但依旧是我大明管辖之地,当地土司臣服朝廷,理应给足相应钱粮,若放任不管,广西、云南、湖广等地土司必会纷纷效仿。臣请旨,命贵州都指挥史顾成带兵弹压!”
  不等夏元吉反对,吏部尚书蹇义便站了出来:“皇上,不可动用大军。”
  朱允炆看着蹇义。
  蹇义肃然道:“眼下朝廷正在西域用兵,又在修筑混凝土道路,营造新都,民力已是疲惫,此时又正值冬日,百姓正需休养,若冒然征调民力,再起战事,岂不是更让百姓承压。到时土司事尚未平定,将再起风波,臣请皇上三思。”
  梅殷反问:“莫不成朝廷要对贵州土司之事视而不见,任由其胡来不成?”
  蹇义摇头:“贵州土司之事,自不能坐视不管。只不过贵州土司向来听命,突然发难,必有隐情。皇上,臣请派官员深入土司,调查清楚,若确系土司想要造反,当动大军则动,若另有缘由,则应给土司一个公道,而不应冒然兴兵。”
  解缙出班:“臣附议。”
  郁新、杨士奇等人也站出来支持蹇义。
  朱允炆没有办法,因为西域战事、营造新都,在征调民力已不下八十万。若在贵州再动兵,势必会引起当地土司抱团,战争到底会打多大很难说。若大打,就需要诸多民力作为后盾,可朝廷很难支撑起一次大的战事。
  只能按下此事,等待西域战事尘埃落定。
  “就依蹇尚书之言,先行调查,再作定夺。”朱允炆吩咐之后,又感觉缺了点什么,补充了句:“命令张辅于庆远府练兵。”
  郁新、杨士奇等人暗暗吃惊,朱允炆这是在做两手准备啊。
  庆远府在广西北部,距离贵州的贵阳不过五百里,急行军五日内可以抵达,而以张辅的名声,这仗要么打不起来,要么就打不长久……
  就在朝臣议事时,大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安全局指挥史刘长阁带领十八名红翎信使站于殿外,刘长阁求见。
  朱允炆听闻之后,心头有些紧张,刘长阁是知道轻重缓急的,若没有十万火急的事,他不会在上朝的时候来奏事,刚想让刘长阁入殿,就听到皇宫外锣鼓喧天,一阵阵欢愉声传出。
  刘长阁也等不及允许,站在大殿之外,气沉丹田:“皇上,西北大捷,大军于昌都剌阵斩帖木儿先锋军四万精骑!”
  坐在龙椅上的朱允炆听到了这洪亮的声音,文武大臣也听到了这豪情的壮语!
  “让他进来说!”
  朱允炆连忙喊道。
  刘长阁入殿,匆匆行礼,再次喊道:“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初战大捷,阵斩四万!”
  “信使何在?”
  “就在殿外。”
  “速速入殿!”
  朱允炆激动不已,脸有些红润。
  解缙、郁新、杨士奇、铁铉、梅殷等一干文臣武将听闻后,更是喜形于色!
  十八名征西军士入殿行礼。
  朱允炆看着风尘仆仆,一脸倦容的军士,问道:“前方战事如何?文书何在?”
  为首的总旗孙丰从怀中拿出朱棣的文书,恭恭敬敬举过头顶:“皇上,昌都剌大捷,阵斩四万精骑,俘虏帖木儿之孙哈里!征西大军完胜!”
  “大捷!”
  “大捷啊!”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73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39/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