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下旨传召皇家中央钱庄大主事梁成同,待其入殿后,问:“钱庄可否拿出二百万两,支持凤阳-水利修筑?”
梁成同言:“皇上,此时中央钱庄一口气也拿不出二百万两来,若等至秋日,二百万两不成问题。”
“为何?”
练子宁连忙发问。
凤阳旱情等不到秋日,真要是大旱之年,这夏日就要遭殃,秋日哪里还需要这笔钱。
梁成同解释道:“皇上,诸位大臣,非是中央钱庄不愿出力,而是实在没这么多钱。钱庄每年春日是最忙碌时,冬日商人远航南下居多,往往会在钱庄举债购置货物,这就占去钱庄四成可用之财。剩下的部分,还有各地商人春夏购物所需,周转所需,又占据三成,剩下三成,则是钱庄日常准备金,两成应对大额商人,一成满足日常所需……”
练子宁郁闷至极,追问:“难道钱庄就一点钱都拿不出来?”
梁成同不在意练子宁,钱庄是朱允炆的,不是朝廷的,顶破天他也管不到自己头上来,于是对朱允炆回道:“钱庄当下最多可支取八十万两,再多,就要影响日常运作。”
郁新微微点头,走出来说:“皇上,臣以为,户部可以拿出一百二十万两,合钱庄借用八十万两,以二百万两,足以保凤阳府主要产粮区的庄稼。”
夏元吉无奈,只好点了头。
朱允炆思考了下,肃然说:“凤阳府十年九旱,百姓困顿日久,朝廷既然要下定决心解决其用水问题,那就应一劳永逸,狠下心来,将凤阳打造为一个重要产粮区,而不是一直向朝廷伸手的穷困之地,这从长远来看,耗费大点是值得的。二百万两不够,那就再追加,无论多少困难,户部担起来,一定要在凤阳府全面开挖水井、水渠,修缮河道、湖塘,再不复旱涝之痛!”
夏元吉一脸为难,皇上啊,你说追加就追加,到时候户部拿不出来钱可怎么办?
朱允炆继续说:“那就由工部与凤阳府协调,动员凤阳百姓,连同凤阳府、淮安府、扬州府、泸州府、徐州府等地方卫所军士,合计十万人,大修水利!早日开井通渠,力保夏粮不减产,秋凉能丰收!”
夏元吉、黄福等人只好领命。
解缙、郁新等人也有些忧愁,现在大明帝国很是危险,几乎大半个国家都在参与土木之事,西面还面临着一场巨大的战事,又要抽调民力与军士到凤阳府挖井修渠,确实压得人压抑。
但凤阳府的事确如朱允炆所说,不能再如此拖延下去了,那里旱涝太过频繁,俨然成为了朝廷的一个无底洞。若不管不顾,任由旱灾持续,朝廷为救灾给出的钱财,五年内怕也超出了二百万两,十年估计不低于四百万。
从长远来看,现在朝廷出二三百万两是划算的。只不过一口气拿出如此多钱财,户部压力也太大了,只看看夏元吉皱紧的眉头就知道,这个大管家几年都没如此模样了。
退朝之后,朱允炆便传召了解缙、郁新、夏元吉。
水利兴修还有一百万两的缺口,如此大的缺口,朱允炆不可能不管不顾户部的感受,完全将压力丢给夏元吉。
夏元吉入殿,多少有些诉苦:“皇上,凤阳-水利兴修未必需要一蹴而就,可分三年期,一步步来或许更为稳妥。”
朱允炆摆了摆手:“凤阳百姓有多苦,我们北巡的时候是见过的,一年到头,就靠着地里能有点收成,可旱灾、涝灾频至,百姓人家能吃得起饱饭的都占不到两成。拖一年,少一地,就是十几二十万百姓饿肚子,逃荒乞讨!既然要治理凤阳,那就一次解决吧。”
夏元吉见朱允炆不听劝,便直说了:“户部存银不宜动用过甚,以免夏秋冬再有灾情。加上眼下北平、西北事,户部支取一百二十万两已是极限。”
解缙也帮着劝道:“皇上,欲速则不达,不妨缓一年。”
朱允炆摇了摇头,提笔在纸上写了两个字,然后交给解缙、夏元吉、郁新:“眼下的问题不是缺人,而是缺钱。只要解决了钱的问题,凤阳一地的问题就好说。朕说让户部借钱,可不只是钱庄,还可以向百姓借钱。”
“给百姓借钱?”
解缙、郁新嘴都要抽搐了,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啊。
“这是?”
夏元吉接过字条,上面写着两个大字:债券。
解缙、郁新看过,也是一头雾水。
“何为债券?”
解缙自问多才,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债券。夏元吉虽通晓财务,也是第一次听闻债券。
朱允炆清楚,中国古代王朝是没有债券的。
封建王朝在财政上的理念是量入为出,像朱允炆这种超前消费,大规模推动基建与水利的,要么没有,要么就是纯徭役征派,即基本免费劳力。
朝廷给百姓借钱?
开什么玩笑,要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天下都是皇帝的,还用得着给百姓借钱?
国库没钱了,解决的办法就三个:
其一,印钞票,有钱就可以买买买,典型代表如老朱。
其二,加税,摊派。苛捐杂税一出,税收水涨船高,典型代表如万历。
其三,捐钱。典型代表如煤山那位。
除了这三条,古代朝廷还真没什么好的办法开源,向民间借钱的想法出没出现过不好说,但发行债券的形式,绝对没出现过。
朱允炆不认为朝廷跟百姓借点钱有什么丢人的,后世哪个国家不发债券,企业里面还有个专业名次叫负债率,负债率为零或太低,对企业发展都没好处的,国家负债率太低,也是没好处的,财政不是收支平衡,账本一对,就完美无缺了,要追求更高的资金利用率,要追求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发点债券,那是必须的手段。
虽说大明朝之前还没有发行过债券,但没问题,大明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魄力,人都开始问天,研究基础工业产品了,军队都要朝着半火器化转型了,弄点债券发发,不算啥大事吧。
朱允炆解释道:“所谓债券,与钱庄借款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朝廷是借款人,百姓是债主。朝廷制造一种特殊的债券,类似于宝钞,可以命名为大明国家债券,这类国券专门放在钱庄中,百姓、商人等可以通过钱庄,花钱购置这类国券。”
“为了吸引人买国券,可以设置比存入钱庄更高的利息,如买入一百两国券,一年,两年,三年或五年后,可以拿着国券到钱庄兑换出钱钞,取得本钱的同时,得到更高的利息。”
“这类债券,是以朝廷信誉,户部信誉与皇家信誉作保证,需要确保可以在国券到期之后,如数兑换给持债券人相应的本钱与利息……”
朱允炆将债券的运作原理解释了一番,解缙、郁新与夏元吉总算是明白过来。
解缙等人认为所谓国家债券,不是朝廷给百姓借钱,而是一堆存款票据。
没错,就是这样!
不是朝廷给百姓借钱,是百姓给朝廷存钱。
明白了!
朝廷是不可能给百姓借钱的,但百姓给朝廷存钱,朝廷发善心给点利息,让百姓们吃点好处,还是可行的。
朱允炆不知道这几位什么脑回路,非要把朝廷借钱,说成百姓存钱,好像百姓占了朝廷的便宜一样。
得,他们固执那就固执吧,估计也是觉得这法子能捞钱,可顾及老脸,实在是张不开嘴,只好换一种法子说服自己。
国家债券的理念很好理解,执行起来也很好执行。宝钞提举司办这件事很在行,发行一百万两,最大额为十万两债券,最小额是一两债券。
至于发行与销售,朱允炆不愁,户部也不愁,这件事交给国子监监生办理就可以,商学院的监生需要一次推销的机会,需要做一次生动的实践课业,那就是推销国券,推销不掉,卖不出去,那说明水平有限,还得进修啊……
通济门,松茗茶楼,二楼。
朱允炆、夏元吉、杨士奇临栏而坐,低头看去,便是热闹繁华的街道,而对面,便是皇家中央钱庄分店。
五个身着儒雅白衣的青年人走到钱庄门口,相互客套了几句,便依次进入钱庄。
朱允炆看向杨士奇,有些怀疑地问:“你推荐的这几个人,能不能成?”
杨士奇淡然一笑:“皇上,这五人在国子监也算是奇才,明明中了进士,还跑到国子监进修的,还真少有。这五人志趣虽不一致,却也各有所长,那周忱更是商学院与数学院的拔尖人才,对财政颇有见地,才思敏捷,他在,准能推销出去。”
夏元吉连连点头:“臣看过周忱的《江南赋税疏》,锐意革新,主张因灾而没有上缴的农税,应予以取消,不应累积,徒增百姓压力。”
朱允炆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江南是赋税重地,事关朝廷与国本,遭了灾,朝廷减少了一部分税负,免了一部分税负,但剩下的该缴的,还是应该缴的,朝廷虽然没说第二年就缴,但三五年能补上来,还是应该补上来,毕竟江南富裕,粮食产量也高,恢复能力强,不像是贫瘠之地,损一年粮食,十年都未必能多补一份税赋。
朱允炆端起茶碗,轻声道:“那就看看他们的本事吧。”
第八百一十章 商学院——周忱(三更)
胡大可知道第一批大明国家债券发行的重要性,将债券的运作、目的毫无保留地告诉了眼前的五位国子监监生。
周忱、林文亨、黄本固、吴谦、林现五人相继点头,很快就明白了国券的本质。
“在来之前,祭酒告诉我们,帮着钱庄推售国券是有好处可以拿的,可是真的?”
林现眨了眨眼,期待地看着胡大可。
胡大可笑着点头,拿出了一份文书,递给几人:“确实如此,售卖毕竟辛苦,加之国债初发,百姓与商人不尽了解,想要成功售出,自然需要付出点努力,钱庄也不会吝啬,无论你们售出多少国券,一律可提两个点。”
黄本固一脸正气:“钱不钱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国分忧。我等身为君子,总谈论钱财,岂不是有失君子风度?”
周忱笑呵呵地看着黄本固,说:“得了吧,你入京时还家里还借了二十两盘缠,这才把钱还清了,你不打算赚点帮衬帮衬家里?嫂夫人总是吃糠咸菜也不是个办法,你看清楚,这是光明正大的赚钱路子,钱庄作证,来路清楚,就是安全局来调查,咱也是清白之人。”
林文亨赞同周忱的看法:“当初咱们选择商学院,不就是想要看看商人到底能不能利这天下。这几年来,商风大吹,也不见民不聊生,流民成风,也不见人心不古,处处唯利是图。倒是户部、钱庄因此而利无数,眼下朝廷北面营造新都,西北要打仗,凤阳这又要兴修水利,这些钱财中,不少是来自商税。我们收两个点,也不过是劳有所得,与君子之风无碍。”
吴谦不说话,拿过来一支笔就在纸上乱写乱画,周忱等人凑过来一看,好嘛,这个家伙果然是个财迷,从售卖一百两至十万两所得,都给算了出来……
“若是售出十万国债,我们就可以拿二千两银子,啧啧,我们要发了!”
吴谦呵呵笑着。
胡大可嘴角笑得有些勉强,自己对国债的发行一点都没底气,这是完全的新鲜物,从古至今都没听说过,破天荒的头一次这样干,谁知道能不能卖出去。
梁成同可是下了命令,全力配合国子监监生售卖,卖出去有赏,卖不出去,年终的奖励可就要削减一半啊,削减的还是分部主事一个人的,这悲催的,不用心都不行。
“没错,我这分行最多可以售卖二十万国债,若你们都售卖一空,可得四千两。有了这一笔钱,完全可以在京师租一套好的宅院,雇几个小厮丫鬟……”
胡大可开始画饼。
周忱伸出手,道:“先给我们十张字贯一万的国债吧。”
“一万?”
吴谦瞪大眼睛,林现、林文亨与黄本固也有些惊讶。
黄本固的喉结动了动:“我们不应该先弄点字贯一两的先试试吗?”
“一两?”
吴谦将头转向黄本固,郁闷地说:“你们两个一个太大胆,一个太保守,让我说,我们应该先拿一些字贯一百两与十两的,找人试试再说。”
林现、林文亨连连点头,太小不合适,一两才提二十文,也就一天寻常饭钱,去酒楼都去不成。至少也应该弄个一百两的,售出一次可提二两银子,完全可以要一桌酒菜。
周忱摇头,坚持说:“我要十万国债,十张字贯一万。”
胡大可深深看着周忱,提醒着:“你要想清楚,大明国家债券是前所未有之物,突然出现,恐怕接受的人不多,直接拿大额国债,怕是不太好售出。万一耽搁的时间长了,怕会影响你们的课业考核,听说这次售卖与你们的夏考挂钩……”
吴谦等人连连点头,确实,这就是国子监商学院的夏考之题,成了,夏考就过了,不成,夏考就不及格。而夏考与冬考成绩,又是国子监向朝廷推荐人才的重要依据,直接关系着个人未来官途。
“周兄弟,求稳妥,不妨先从小入手,待熟悉之后,再转行大字贯也不迟。”
林现提议。
周忱笑着摇头,对胡大可说:“字贯一万,十张国债,现在给我,有问题吗?”
胡大可见周忱坚持,笑着称赞:“自然是没问题,国债现在便可以开给你们,只不过你们需要记住,你们拿走的国债,上面只有钱庄的官印,却没有户部、购买国债人的印信,三印缺一不可。在售卖成功之后,可以至钱庄加盖另外两印,三印核对无误后,正式生效。”
印信勘验,是防伪的手段,也避免丢失初始债券后发生恶意领取。
林文亨皱眉,追问:“若寻常百姓购置,没有印信当如何是好?”
胡大可点了点头,道:“这一点朝廷也有所考虑,若百姓购置国券,依旧执行三印,只不过加盖的是钱庄、户部两个印信,另外一个印是百姓的五个手指印。你们是国子监的监生,想必知晓手指印鉴别,可证真伪。”
黄本固等人了然,国子监是有这一门杂学,据说是世上没有两个一样的手指印,有一些挑刺的监生非要证明存在一样的手指印,结果在放大镜之下,挫败而归,至少国子监内部是没找到一样的手指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