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658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大明能答应否?”
  “不能!”
  声贯长空!
  解缙嗓子有些热,朱允炆鼓动人心的本事还真不一般,继续读道:“堂堂大明,浩浩中华,朕养猛士,卫我疆土,护我山河!他帖木儿想成为大蒙、大元,那朕就与他算一算新仇旧恨。朕令,燕王朱棣为主帅,佩征西大将军印,魏国公徐辉祖佩征西副将军印,为右副将军,宋晟佩征西副将军印,为左副将军!何福、谭渊为左参将,瞿能、毛整为右参将……”
  “汉有卫青、霍去病开辟河西走廊,打通西域,今朕有猛将如云,智臣如星,有十万猛士,十万好男儿,岂不如远汉?!狼敌之兵欲吞我土,当迎头痛击!强敌犯我中华,虽远必诛!”
  “强敌犯我中华,虽远必诛!”
  京军声传天地。
  朱棣热血沸腾,脸有些烫热,没错,强敌犯我中华,虽远必诛!我大明军士,绝不输给任何敌人!想要吃掉大明,帖木儿,你老了,就不怕崩碎所有的牙齿?!
  “战!”
  “战!”
  “战!”
  旌旗飘舞,士气如虹!
  朱允炆骄傲地看着这些军士,走至高台前面,高声喊道:“前面是遥远的西北战场,身后是你们的父母,妻子,儿女,家族,国家!现在到了你们保家卫国的时刻,朕在这里,与你们的家人一起,盼着你们建功立业,等着你们凯旋归来!大明伟大的军士将领门,为这日月山河,为大明盛世,出征!”
  “为陛下,分忧解难,为大明,马革裹尸!”
  朱棣单膝下跪,昂首接令。
  “出征!”
  旗号打出,国旗、帅旗猎猎。
  朱允炆看着十万京军缓缓离开京师,一路送到城外,看着无数夹道送行的百姓,紧紧握着拳头。
  走了,走了!
  他们将前往五千余里外的西域,将迎战这世上最强大的战争疯子。他们中有多少人离开了,再也无法回来,他们中有多少人要为国家付出生命!
  历史会记住他们吗?
  风沙漫漫,戈壁瀚海,吹过的无数沙尘,是不是生命的尘埃?
  可,他们纵是尘埃,也是构成西域的主体。
  历史或许会遗忘他们,但他们的子孙不应该忘记,自己不应该忘记,大明更不应该忘记!
  解缙与返回京师的郁新站在朱允炆身后,安静地陪着,没有言语。
  解缙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汉唐伟业已经消失了几百年了,若真的能在大明,在自己为朝臣的时候实现,那将是何等的荣耀,他日史书说起这建文朝,少不得用“盛世”二字。
  盛世之臣是谁?
  解缙很希望得到这一份荣耀。
  郁新也开始沉思,自己一直以来都在反对朱允炆,到底是出于君权、臣权的制衡,维护文臣的利益,还是忠心于内心的判断?
  自己似乎遗忘了初心,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不支持而反对。
  朱允炆是对的,雪灾不是他的锅,他用不着下罪己诏。西域出征也不是他的锅,帖木儿要来,朱允炆只能派军出征迎敌。
  人要有骨气,国家更需要有骨气,缺钙,硬不起来,不行。
  PS:
  10月结束,11月开启。
  月初,手里有票的还请支持下《大明》,支持下惊雪。
  11月更新安排,我努力做到日万,感谢大家的支持与陪伴。
  拼一把,肝一个月。
  大明出征,《大明》再出发,谢谢你们。


第八百零五章 避雷针,匠人的伟大(一更)
  窗被推开,风抚而过。
  年近古稀的陈珪深吸着初晨春风,虽有一些凉意,却已感觉不到寒冷。走出小院,入目是一座座帐篷,鼾声从里面传了出来,很响,声音也很多。
  蒯祥从帐篷后走了出来,手里还拿着一杯残茶,看到陈珪,便再一次催促:“陈侍郎,那东西到底准备好没有,这主殿最大深坑都已经要挖到五丈了,再这样拖延下去,可是要耽误不少工期啊。能不能给个准日期,这深坑可不敢一直晾着啊。”
  陈珪嘴巴动了动,雪白的胡须被沧桑的手抓直:“谁不着急,营造新都每多一日,朝廷的压力就大一分,谁敢随意拖延。可皇上说了,务必安装铁架,无铁架不合格,你说咋办?”
  蒯祥愁眉苦脸,实在是想不通朱允炆非要在大殿的底部弄一铁架子,看图纸,这个铁架子还要从地下延伸到大殿的顶部,超出顶部好几尺,不仅增加了施工量和难度,还影响大殿的美观,这样不是乱来吗?
  “阿弥陀佛。”
  佛号一来,陈珪与蒯祥就知姚广孝到了。
  姚广孝穿着袈裟,十分显眼,手中佛珠很少离手,一日日盘弄。
  “姚侍郎。”
  陈珪、蒯祥见礼。
  姚广孝嘴角带着和煦的笑意,道:“铁架已经运来了,今日就能安装,我们去看看吧。”
  陈珪、蒯祥欣喜不已,连忙请姚广孝在前。
  营造北平新都的难度与工程量远远超出后世人的想象,不说整个北平城几乎搬空了,几乎所有的百姓、商人、富绅离开了北平城内,移居到城外咱住。城内许多建筑,因为不符合规划都被拆了。当然,这些建筑材料并不会随意丢弃,而是勘验之后投入到新的建设中。
  如元大都皇宫中的许多砖石材料、金银器等物,要么清洗后直接成了大明的基石,要么重新熔炼,制造出新的器物。
  按照图纸,整座城大部分区域都要重新规划,该取直的取直,该挖断的挖断,该填平的填平,该垒高的垒高,工程浩大。
  四十余万民力、匠人吃住都在城中,分三班制不断轮流耕作,日夜不停,即便是猎猎冬日,工地之上还始终有十几万人顶风冒雪劳作。
  不是稳定的王朝,没有雄厚的财政支撑,大明想要营造出气势恢宏北-京城,想都别想。
  姚广孝走入皇宫的施工区域,无数匠人刚换了班,热火朝天地景象趁着春光更是显得让人震撼。眼前是三大殿,即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的施工现场。
  姚广孝等人都清楚,奉天殿是新京师规格最高、最大的一个殿宇,皇上登极在这里,大婚在这里,册立皇后,接受朝贺,举行朝会,赐宴大臣、外使都是在这里进行的,绝不容出半点差池。
  奉天殿设计上,要求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高达八丈,若将台基计算在内,其高度将达十丈五尺。为了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建筑,必须打好地基,深挖地基就成了施工的第一步。
  眼前一处巨大的土方深坑,是数以千计的匠人,一铲子,一铲子,一背篓,一背篓,纯人工,耗时整整四个月才挖出来的,一夜都没耽误,哪怕是风雪来,天寒地冻时,也有不少匠人在作业。
  按照最初的安排,是时候铺筑地基垫层,设置排水通道,然后起台基,进行地面建筑了,可朱允炆的一道旨意打断了这一切,原因就是一旁的铁架子。
  姚广孝、陈珪、蒯祥等人看着眼前的铁架子,多少有些疑惑,这不就两丈高的细长三角铁架,这长度也不够啊,再说了,这点东西,至于打造一个多月吗?
  冶铁匠人陈斌上前,给姚广孝等人施礼。
  姚广孝不由指着问:“只有这点?”
  陈斌笑着说:“不止这些,那里堆积的钢材才是最重要的。”
  姚广孝等人顺着陈斌的手势,看到了一旁堆积如小山的钢材,正有匠人取下毡布。钢材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宽有窄,还有一堆筐子,走近了看,筐子里满是如小手指般细小的铁棍,只不过铁棍的底部似乎被压过一般,是个厚厚的圆形帽子。
  “这又是什么?”
  陈珪有些疑惑,拿起来看了看。
  陈斌解释道:“皇上给出的图纸,是一种名为螺丝的东西,即在这些小铁棍上雕出凹纹,然后用螺丝帽扣紧。可匠人如何尝试,都很难做出螺丝与螺丝帽,虽制备成了一些,多不匹配,且速度太慢,只好选择使用这类螺钉代替,到时将这种螺钉穿过钢材,扣紧钢材之后,顶端系上钢丝,然后大力锤打,将露出这端砸平,也可封牢钢材。”
  “哦,那就准备拼接,安装吧,这深坑可不敢一直空置着。”
  姚广孝说道。
  陈斌点头,安排匠人进入基坑,铺设钢材,看着一节节钢材铺在基坑底部,然后有匠人将螺钉放在一旁,有三波匠人入坑盘查,确定之后,留下批准签字,之后报给姚广孝、陈珪,两人拿着图纸再一次勘验,确定无误后,方签名,准许作业。
  这种监理、检验流程,已经在会通河疏浚过程中得到检验,同样被应用到了新都营造中。
  匠人用大铁块当垫子,用大铁锤,朝着螺钉顶端猛砸下去,几十锤后,顶端的螺钉钢铁已被砸成螺帽,与钢材齐平才罢手。
  姚广孝站在基坑外面,看着底下施工的众多匠人,时间一点点过去,底部的钢材逐渐被连接在一起。陈斌指示匠人,续下钢材,钢材开始不断被连接、绑扎起来,逐渐形成了一个高有两尺的四方底座。
  钢材的施工也不是一日之功,绑扎钢筋缺乏专业的工具,只能依靠人力去拧紧,到一定高度后,就需要匠人设置暗沟,铺入土方,然后再接续钢铁……
  姚广孝一日日来,陈珪一日日看,蒯祥时不时检查,直至土方一层层铺筑,夯实,勘验,距离地面还有两丈时,钢材开始安装三角架。
  看着延展朝上的一根粗大的钢铁,陈珪嘟囔了一句:“皇上管这东西叫针?”
  姚广孝嘴角也有些抽动,虽然不清楚朱允炆从哪里得知这个“避雷针”的东西,可这玩意和寻常的针差别也太大了,根本就不是一根针,而是耗费大量钢铁的庞大东西。
  “这东西真有皇上说的那么神奇,有通天之能,化雷电之厄?”
  蒯祥也有些疑惑。
  姚广孝呵呵笑了笑,道:“皇上说能,那一定能。听说南京皇宫也在施工,准备埋设一些避雷针。若没有作用,皇上是不会如此安排的。”
  陈珪期待地说:“待日后,我倒想看看雷霆是不是真能被化解,若当真可以解决如此问题,可谓是天下之福。要知道历朝历代中,有多少建筑,多少典籍,多少宝物,是毁于雷火之下啊。”
  姚广孝、蒯祥等人连连点头。
  建筑以木为主,平日里使用的烛火主要注意点,轻易不会引起火灾,即便有,一开始也往往不大,最多烧几间房,也能救下来。可雷火这东西可凶猛了,大雨天都能将建筑给烧得一干二净,救都救不下来,哪个王朝的皇宫没遭过雷火的苦,无数名山古刹都是在雷火中一次次毁灭再重建。
  京师,武英殿外。
  朱允炆看着高高耸立的避雷针,嘴角露出了一抹笑意,有了这玩意,明代皇宫应该不会再遭遇雷劫了吧?想想朱棣迁都之后,马上就被雷火烧掉了三大殿,可怜的上个朝都没地方,倒霉的大臣免不了扯几句老天反对迁都,这就是给你的颜色。
  为了避免匠人辛辛苦苦造起的大殿毁于雷火,也避免官员一嘴一嘴的嚷嚷,索性弄出来,让他们见识见识雷电闪烁于奉天殿而大殿完好无损的景象。
  双喜走了过来,托着十几份奏折:“皇上,张思恭、陈珪、姚广孝三位侍郎联名奏报到了。”
  朱允炆拿起单独被选出来的奏报,打开仔细看去。
  这是营造新都的月报,每个月都会有一份奏报递送京师,详细说明建造进度,耗费,所需,困难,材料储备,匠人民工状态等,通过这些内容,朱允炆可以清晰了解新都营造的具体状况。
  大明匠人的智慧是值得推崇与敬重的,他们在建筑细节规划与制造设计上,已经开始使用标准化结构,比如廊、柱、斗拱、台基,并不是直接拉到建筑场地,而是提前在外面就打造好预制件,到了施工现场进行组装便可。
  榫卯相合,天衣无缝。
  为满足木作需求,在北平城外设置了小木厂、大木厂。小木厂匠人负责皇宫器具,如桌、椅、窗、屏风等等,大木厂匠人负责建筑结构,如柱子、梁木等。
  除了木作匠人外,还有瓦作、石作、土作、油作、搭材作、彩画作、裱糊作,合称“八作”匠人。
  新都就是在这“八作”匠人的分工协作之下,一步步开始营造。
  各司其职,又能同时并举。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65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58/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