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629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随着朝廷关于迁都议论越发激烈,反对与支持的双方撕裂了朝堂,俨然形成了反对派与支持派,朱允炆察觉到了这一点,决定结束这一场争论。
  四月一日,国子监举办迁都大辩论。
  文臣中礼部尚书黄观,吏部右侍郎毛泰亨,都察院右都御史练子宁,监生许文反对迁都。
  国子监祭酒杨士奇,左春坊大学士杨荣,右春坊大学士杨溥,监生黄恺支持迁都。
  如此阵仗,吸引了京师所有官员的注意,尤其是杨士奇亲自登台,旗帜鲜明地支持迁都,这让许多人震惊。
  要知道杨士奇不同其他官员,他是国子监祭酒,从国子监出去为官的监生,见到他都得喊一声老师,有着广博的师生关系网,加上此人治理国子监极有成效,深得监生敬重,他表明立场,许多监生已下意识地站在了他的这一面。
  黄观是礼部尚书,虽然官位高于杨士奇,又是连中三元的高材生,但他也很清楚自己不是杨士奇的对手,毕竟杨士奇是朱允炆重点栽培对象,北巡中伴君左右的人物,为人谦逊又极有能力。
  杨荣也不好对付啊,此人善兵法,看他交头接耳,指指点点的样子,就知道是想把兵法运用到辩论之中了。杨溥也是个棘手的存在,茹瑺对此人评价很高。
  “三杨啊,难对付!”
  黄观只是郁闷,毛泰亨却是隐隐畏惧。
  坐在国子监辩论台上,毛泰亨可算是老人了,早在杂学入国子监的时候,毛泰亨就曾坐在这里,而当时辩论的对手之一就有杨士奇。
  朱允炆亲自到场,解缙、茹瑺等内阁大臣陪在一旁,官员落座,众监生只能围在外侧听着。
  辩论开局,黄观便以“劳民力,竭国孥”为由,反对迁都,论点清晰,情绪饱满,不少官员为其喝彩。
  轮到杨士奇时,杨士奇却不慌不忙,从桌子底下取出了一份大的图纸,张开之后是一幅多彩的柱状图,其声如钟:“都说迁都劳民伤财,臣这里统算了三组数据,即有金川门外粮仓工程的,也有京师至苏州混凝土工程的,还有会通河工程的。”
  “看粮仓,户部花费三十万两,除了木料等采购外,至少有二十七万两流入合计一万民工与匠人手中,而这些匠人与民工在一年内,又通过各种花销,花出十二万两,户部通过税的方式,直接收回八千两,间接税收收回两万三千两……”
  用数据说话,是国子监的新技能,一众官员听着如此新颖的解读,第一次了解到了花钱搞基建、搞工程能增值财富,似乎大兴土木还是件好事……


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一更)
  古代人的财政观念中有一个核心,那就是节省,能少花钱就少花钱。但朱允炆的财政观和他们并不完全相同,后世为了带动经济,每年修了多少路,建了多少楼,造了多少堤坝,开了多少矿……
  用财政推动基建,基建带民生,民生带内需,内需带商业,商业带税收,税收带财政,这个逻辑与思路是站得住的。
  其实古代人也清楚这一点,只不过没有形成过思想主流,比如诸多朝代中出现的“以工代赈”,就是典型的基建带动经济,但古人并没有将这种思维提炼出来,只是单纯作为灾荒年份的应对之策。这也是经验学问与理论学问的区别之一。
  自国子监革制,杂学入国子监,尤其是数学作为主要课业,教材的编制,国子监的学问已出现了本质改变,其不再是单纯的经验之学,而是开始将一条条经验脉络组合为体系,系统学的思维初步建立,理性的思考与追问逐渐增多,相应的学习、表达工具也不断更新。
  表格、柱状图等,并不是朱允炆引入国子监的,而是国子监监生研究账册,学习数学统计的时候演变出来的结果。
  国子监已经有人开始学习屈原问天了,为此还打算加入二炮局研究火药去,结果二炮局还没去成,先把自己的房子给点了,被杨士奇狠狠揍了一顿……不过那家伙现在已经被朱允炆调到二炮局了。
  教育在变化,时代在进步啊。
  朱允炆已经听不到杨士奇在讲述什么,也没有听到毛泰亨的反驳,脑海中满是教育与科研问题,如何借助科研,跃进大明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是个关键。
  后世那么多科学技术,大明尚不具备制造与研究的条件,别说飞机导弹,就是自行车都捯饬不出来啊,橡胶这玩意还在南美洲,即便是弄来了橡胶树,朱允炆也不确定能不能造出轮胎,那玩意的工序很复杂……
  不过运载工具确实在改良了,大明的马车也好,独轮车也好,多是用的木轴承与铁轴承,不过现在已经出现了滚珠轴承,虽然这玩意制造起来有些困难,但载货确实节省了不少力气,也就是载货重量有限,才没有暴露钢珠强度偏弱,磨损的问题。
  朱允炆已经下旨工部进行实验改进,这东西对保障后勤有很大作用,尤其是混凝土道路修筑之后,日行里程也会有所增加。
  迁都辩论正在进行,毛泰亨已经被杨荣驳斥地无话可说,甚至还被抓住一个漏洞穷追不舍,陷入颓势。
  杨荣厉声喊道:“国之安危重,重于一切。久居南京,难保不重蹈南宋之覆辙,难道诸位想丢疆弃土,偏安一隅,不问后世子孙存亡吗?若子孙屈膝外族,尔等今日之论,便是可耻之言!”
  毛泰亨冷汗直冒,知道杨荣厉害,也没料到如此犀利,这直接是想将反对迁都人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啊。
  黄观站起来反对杨荣:“你深知兵法,懂得韬略,那我问你,迁都北平就当真能保江山社稷吗?北平太北,一旦迁都,岂不是天子守国门?京师与游牧骑兵就隔着一道长城,如此近的距离,如何保障京师安危?他日鞑靼或瓦剌骑兵突破城关,兵临城下,你又当如何确保京师安危?京师一旦丢弃,大明江山必有覆灭之危!”
  天子守国门!
  朱允炆眉头微微皱了起来,历史中这五个字背后还跟着五个字,那就是君王死社稷!只不过现在还轮不到煤山上吊的那一位,自然谈不上死社稷,不过迁都,确实会形成天子守国门的格局。
  黄观的话并不是没有道理,北平太北面了一点,紫荆关、古北口、喜峰口、山海关等,距离京师都太近了,缺乏足够的战略纵深,一旦蒙古骑兵攻破城关,进军京师指日可待。
  京城危,天下惊。
  历史中的大明迁都北平后,京师被敌人围了也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三次,这对于一国之都而言,确实是个危险的选项。
  面对黄观的反击,杨荣并没有躲避,而是直接接住了话题:“没错,北平距离边关距离近,存在着直面敌人的风险。可诸位可曾想过,若敌人真的破城关而来,直入北直隶之地,若我朝主力都在金陵,最快北上需要多久?到时我朝是应该调全国主力协防京师,还是应该北上,直接在平原上与蒙古骑兵对冲?”
  “迁都北平,是有被敌人兵临城下的风险。可若不迁都,城关破后,淮河以北地区必是无险可守,到那时候,诸位是想要效石敬瑭割裂国土以求苟活,还是想要学南宋偏安一隅,任由无数百姓屈膝于敌酋之下?!”
  黄观脸色一白,杨荣这就是骂人了,谁不知道石敬瑭是个什么货色,千古罪人、龟孙一流。南宋也不是什么好鸟,虽然苟活得不错,但最后被人像赶鸭子一样赶到海里。
  没有北方,很难有长远国运。北宋的靖康之耻,与石敬瑭丢了燕云十六州有着直接关系。大明人是有志气,是有骨气的,绝不割让土地,绝不苟活偏安,所以,必须要迁都。
  毛泰亨显然没有黄观的觉悟,认为哪怕是丢掉了北面山河,至少京师没有危险,不会有“靖康之耻”,至少可以保住大半江山,延续大明国运。
  面对如此论调,杨溥也没给毛泰亨面子,反驳道:“北面山河皆是我民,百万千万为国耕耘,若失去他们,多少人要家破人亡?自我朝太祖开国以来,屡屡北伐,开疆拓土,打下万世之基!若有人丢了大半山河,臣子还有什么脸面为臣,当自裁以跪罪天下!”
  “没错,偏安一隅,可保江南不失,是一半全之法。但你要知道,大明之版图,绝不容割裂,大明之子民,绝不容丢弃,大明之山河,绝不容践踏!大明男儿要有战在疆场,捍山河、死不旋踵之勇气与豪情,不可有苟全残喘,畏畏缩缩之犬态!”
  “好!”
  无数监生击掌而贺!
  杨溥的话,调动了无数人的情绪,哪怕是再怕死的人,在此时此刻,也会被这份豪情所震撼。
  活着,就要做堂堂正正、为国尽忠的大明男儿,不应该当狗啊!
  朱允炆微微点头,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杨果是不负重托,看监生态度就知道,他们是占据了绝对上风。
  “你们以为如何?”
  朱允炆看向解缙、茹瑺、郁新。
  是时候让内阁表态了。
  茹瑺与郁新不是被几句话就能鼓动的人,有着自己坚定的意志与顽固的态度,但此时也有些挣扎,所有的观点都亮了出来,所有看似立得住的论据都被推翻,已没有足够的理由去反驳迁都。
  解缙没有茹瑺与郁新的固执,沉默了下,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臣之前目光短浅,没有考量长远,现听辩论交锋,种种观点证明,迁都北平虽有累国孥,然是大局之举,臣支持迁都。”
  茹瑺与郁新对解缙的表态并不吃惊,从他几次托病不表态、不参与就可以看出,他即不想得在内阁中活成独-夫,也不想被群臣攻讦,更不想与朱允炆对立。
  眼下群臣反对已没了效果,文官中反对之声越来越少,更多的是沉默与观望。与朱允炆为敌的人,不是被查出了种种问题被贬、被撤职,就是在刑部小黑屋里哭嚎,二十几个幸免的,是真正的清廉之人但他们的声音也越来越弱,尤其是“三杨”精彩的论断,改变了这些人,不用回头,就能听到他们的叫喊声。
  朱允炆没有再怀柔,辩论到了这一步,该看清楚的也该看清楚了,再不识相就是真的无理了:“你们种种担忧与顾虑,朕都清楚,只不过权衡来看,迁都是制边、制夷、保国、兴民的长久之策,符合大明王朝根本利益,差不多就收手吧。”
  茹瑺、郁新心头一惊,朱允炆这是下达了最后通牒,若两人继续顽冥不灵,反对迁都,怕是有不测之祸。
  “臣,支持迁都!”
  茹瑺低头。
  郁新握了握拳头,终是放下:“臣也支持迁都。”
  朱允炆满意地笑了,起身走向辩论台,在万众瞩目中喊道:“你们告诉朕,为大明千古事,为大明万万民,为这江山永不褪色,到底该不该迁都?!”
  “该!”
  无数声音从不同方向汇聚为一股浪潮,响彻国子监!
  朱允炆已经没有时间再继续等下去了,工部尚书郑赐、侍郎宋礼,包括北平布政使、都司等等,都在等待朝廷拿定迁都的主意。
  大运河疏浚工程即将结束,这一批民力完全可以直接接续营造北平城的任务。北平也必须做好相应准备,千头万绪的事,首先就需要一个准确的结果:
  要不要迁都北平。
  经过朝堂风波,官员罢黜,两派对峙,大辩论,最后施压,朱允炆终于踢开了反对迁都的拦路石,高声喊道:“升北平为北-京,营造北-京城,十年后迁都!”


第七百六十六章 筹建新都(二更)
  十年!
  这是朱允炆给出的迁都期限,也是营造北平城的工期。
  十年营造对于一国之都而言,绝非容易之事,毕竟历史上朱棣营造紫禁城等用了十五年,朱允炆直接砍去五年工期,实在是有些夸张。
  但朱允炆也绝非是追求进度,不顾现实的空想主义者,朱棣修筑紫禁城与北-京城用时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一开始缺乏规划,先造一个行宫,再造一个西宫,之后安排礼部、兵部、刑部与都察院,之后才是大规模的营造,人力、物力、财力在开始初期并没有集中起来。
  而且相对于朱棣时期来说,朱允炆有着一个巨大的优势,会通河马上就疏浚完工,各种施工材料与物资等可以直接通过京杭大运河运抵北平。要知道历史上的朱棣营造北-京城之初,会通河还没开工,等会通河疏浚完成,朱棣差不多可以打包行礼准备搬家了……
  最重要的是,朱棣不是“城市规划与设计师”,当然,朱允炆也不是,可朱允炆有图纸啊……
  当内阁大臣,六部、都察院与大理寺等看到朱允炆拿出的规划蓝图时,不由地瞠目结舌,茹瑺不相信朱允炆的设计方案,让工部侍郎姚广孝找来了立样人才蔡信与有着“蒯(kuai)鲁班”之称的蒯祥,并从工部中抽出北平舆图,仔细校对。
  蔡信、蒯祥分析了一个多时辰,惊为天人。
  蒯祥面对朝廷重臣的问询目光,严肃地说:“这份图纸不仅契合北平城现状,还充分利用了水道,以中轴线对称方式布局,气势恢宏,即有南京皇宫的雍容,也有北平的肃穆,就目前来看,完全可行。”
  蔡信附和:“此图纸规划清晰,虽没有标注具体尺寸,却足以指导营造全局,设计清晰,布置明了,不仅朝廷衙署设置完备,就连民生街巷也考虑其中,是为大成之作!有此图纸,工部只需厘定尺寸,标注规格,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动工筹备!”
  解缙、茹瑺等人畏惧地看着朱允炆,他在巡视北平时遛弯的同时,已经把图纸想好了?
  这算什么?
  天才的设计与规划能力?
  啥时候朱允炆学会了这东西的,啥时候绘制出来的,竟没有半点风声传出。
  准备工作哪家强,还得是朱允炆这个帝王……
  营造北-京城是一项超级工程,绝非一地之功。
  四月二日,朱允炆下旨,调山西按察使师逵至湖广、吏部侍郎毛泰亨至四川、兵部郎中古朴至江西,御史董镛至山西采木,并安排一干给事中、安全局人员随从,严令不得无度劳民、不得苛扣民资,不得借采木之名压榨百姓与大户,不得……
  三日,朱允炆再下旨,提拔修筑天津城与港口的张思恭为工部侍郎,提拔龙护卫千户陈珪为工部侍郎,命张思恭、陈珪、姚广孝三人主持营造北-京城,命令蔡信、蒯祥为工部主事,负责具体设计、规格、标尺、施工安排等工作。
  五日,朱允炆昭告天下,征调工匠、瓦匠、木匠十万,前往北平营造新都,石工陆祥、瓦工杨青等参与其中。
  苏州土质优良,适合烧制大殿地砖,设为御窑。临清可制备其他建筑用砖。石陛需要艾叶青石,需要寻山开采,建筑需要各类琉璃物装点,于北平周围设琉璃厂……
  四月中旬,会通河疏浚工程完工,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随后三十万民力在宋礼的带领下前往北平。
  京杭大运河的畅通,给予了北平营造极大的支持,尤其是大批大批的粮食自南方起运,接着春夏的东南季风,至北平不停歇只需要半个月,极大节省了运输成本。
  户部尚书夏元吉感觉到了深深的压力,原以为迁都北平的准备工作漫长,花钱也慢,户部可以轻松支撑,可因为朱允炆拿出的设计图纸,快速地布局与安排,导致户部花钱如流水,自四月至六月,户部就向北平支出了二百万两,其他各地也支出了六十万两,以资木材、山石、砖石之用……
  唯一让夏元吉感觉到安慰的是,周大匠家里抄出了一百五十万两,梁文星家里抄出了五十万两,弥补了一部分支出。
  至于曹有山,因为家在山西,抄家有点慢,但其是三人中最有钱的,抄家与变卖其家产,折算下来二百三十万两,夏元吉没有让山西布政使司将钱解送到京师,而是投入到大西北建设之中,营造新都是大事,但西北建设也是大事。
  七月,天气炎热。
  这一日傍晚,暑气渐消,朱允炆稍是伪装,微服私访于京师,走至珠宝廊,看着依旧热闹的巧工店铺,嘴角露出了几许笑意。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62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29/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