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吉严肃地说:“商人买走军士抢来的战利品,必须依实报价,不可欺负军士,故意压低价格。”
“这是自然。”
常百业没意见,商人虽然图利,但毕竟那是带刀子的军士,真搞砸了说不定就回来了。
夏元吉微微点头:“多邦城,升龙城,清化城,里面的战利品都可以发卖给你们商人,但必须与张辅等人议定好价,且王宫内战利品不归属你们。”
常百业点头。
王宫里的东西拿过来也未必敢用,万一违制,说不定被人告发全家就去菜市口摆摊了。
夏元吉提醒了句:“安全问题需要你们自己负责,且必须听从张辅安排,若脱离指挥,擅自行动,杀头掉脑袋,可不要怪朝廷。”
常百业与周大匠连连答应。
朱允炆见夏元吉说完,起身看向文楼方向,平和地说:“朕也给你们提两点。其一,你们想要自钱庄中借出钱财,没问题,但前提是必须先在钱庄中存入二分之一的钱钞,即每借用一百万两钱钞,就需存入五十万两。准你们自京师存入,于广西、广州、云南、江西等地提取,免去途中运输之困。”
常百业骤然凝眸,朱允炆的话,意味着朝廷在广西、广州等地钱庄存有大量的钱钞与银铜,朝廷果然早就准备好了这一切吗?
可是,他怎么能预知商人会参与征南之事?
朱允炆没想到常百业等商人会参与到其中,之所以转移了无数钱财到广西、云南等地,最初的打算是军士带战利品返回时,会将这些东西存入钱庄,兑换为票据,返回京师或卫所后再提取出钱钞。现在商人想要插一脚,倒省了不少事。
“其二,宝钞必须占据主导,待你们归来之后,需动用一切力量,扩大宝钞使用,能不用白银就不用白银,能不用铜钱就不用铜钱,宝钞占比在你们商会货物交易中,占比不得低于八成。”
常百业与周大匠对视了一眼,答应下来有着一定的商业风险,可相对即将所得的利益,这点风险算不得什么。
更重要的是,常百业相信朱允炆能稳住宝钞的价值与购买力,也清楚宝钞大行的好处,从大商业来看,宝钞代替白银铜钱利大于弊。
退一万步,如果执行过程中没有办法达到八成占比,着急的也是朝廷,他们会主动想办法解决难题,风险不是由商会全部承担。
常百业答应了,代表晋商商会。
周大匠也答应了,代表他个人。徽商尚没有自己的商会,他背后的徽商虽多,但周大匠说了不算,回头还得去商量……
夏元吉在常百业与周大匠走后,有些担忧:“安南战争让商人看到了利益存在,他们一旦摒弃立场,成为若干商团,对朝廷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朱允炆凝重地点了点头:“没错,所以朝廷需要早作准备。”
夏元吉抬脚跟上前:“浮动税率的问题,户部已调查清楚,也拟定了方略,只等皇上批示,便可颁行天下。”
浮动税率,将会成为朝廷切割大商业团体的一把利刃,户部不止关注了奢侈品等问题分档,还以营收分档,若商人旗下店铺年营收超出五千两,则会在税率上略作提升,超出一万两时,则会加重税,超出十万两时,税会更重。
商人想要利益,朝廷也想要。越是大商巨贾,越需要挨刀,除非他们早点分家,将店铺转移到几个儿子的名下……
“浮动税率的事延迟吧,现在还不是最好的时候。”
朱允炆认为浮动税率的杀伤力有些大,若过早扼杀商人的积极性,朝廷商税很可能会锐减,不妨给他们一些喘息时间。
猪,养养才有膘。
英烈商会。
原本显得宽敞的大厅此时却十分拥挤,甚至都没了坐着的位置,许多商人只能站着。
常百业看着焦急等待的众人,严肃地说:“朝廷已经答应了!”
“好!”
一众商人顿时激动起来,满堂欢呼。
常百业让众人安静下来,讲明白了各种条件之后,道:“诸位想要求财,想要入局,就必须答应朝廷的要求,否则不准进入安南。”
“我们答应了!”
商人中有人高喊。
打灭国之战,战利品怎么可能少?
别看安南升龙城以前被占城攻破过几次,但安南的宝贝多着呢,只要给他们三五年时间,就能积累出大量的宝物。何况积累了二十多年,宝物少才怪。
从安南弄来财宝,拿到京师贩卖,获利至少要翻个八九个跟头,朝廷给了发财的机会,到时候帮帮朝廷也是应该的事。
众人一致同意,并在英烈商会,于户部、工部官员的见证下,签写了约定文书。
各商会、商户都在筹聚人手,一些有眼光、有见识的掌柜被选拔出来。对于商人来说,掌柜是最宝贵的,若把货看走眼了,没捞到多少好处,岂不是白忙一场?
一批批精干的伙计随着商人离开了京师,奔赴广西而去。与此同时,一群人入京了,合计七十二人。
第六百五十一章 灭国,必先以文化(二更)
皇宫,大善殿。
内阁大臣陈迪,礼部尚书黄观,翰林学士方孝孺、国子监祭酒杨士奇,充当迎宾,恭恭敬敬,肃然地站在门外等候。
内侍撑着罗伞、侍女持着仪扇,列于道路两旁,如此高规格的礼遇,着实是建文朝罕有。
然而,来的人值得!
来了,七十二人,皆是玄青色长袍,头戴纶巾,手持书卷,有胖有瘦,高矮不一,唯神情肃穆,步步相同,秩序井然。
方孝孺带人迎了上前,深施一礼:“方希直见过诸位先生。”
陈迪、黄观、杨士奇纷纷行礼。
冉忠带人上前,还礼道:“我等不敢称先生。”
方孝孺哈哈大笑,目光扫过众人,敬仰不已:“诸位可是贤人之后,若不敢自称先生,那天底下谁人还敢称先生?请。”
冉忠淡然一笑,抬头看去,只见朱允炆已抬脚迈出大善殿的门槛,连忙上前行礼。
朱允炆快速走至,托住冉忠的手,笑道:“古有七十二贤人,今有七十二先生,是朕之荣耀,大明之文福。诸位,请进。”
“草民等愧不敢当!”
冉忠等人感动不已。
“当得!”
朱允炆拉着冉忠,带人进入大善殿。
大善殿,皇上读书之地,这里藏书无数。平时朱允炆看书都是在武英殿或后宫,很少来大善殿,但接待这一群人,武英殿不合适,奉天殿不合适,想来想去,最好的地方,也就是这大善殿,因为这些人来的目的,就是两个字:
大善!
冉忠入殿,听闻耳边传出礼乐之声,看向两侧编钟,不要赞叹朱允炆的用心,侧身介绍道:“皇上,臣不负所托,在安全局、各地官府的支持下,找寻到七十二贤人中直系或旁系,合计三十家,七十二儒。”
一三十岁左右,温谦儒生上前:“草民颜宝,颜回五十四代。”
“颜回之后?”
朱允炆连忙起身,颜回在孔子七十二贤人中,位列第一,其后人能出山,对于朱允炆的计划大有裨益!
“先生请入座。”
朱允炆亲自安排。
颜宝还礼,寒暄两句方入座。
“草民闵行,闵子旁系,第五十二代。”
一四十余岁的先生行礼。
朱允炆笑道:“孔夫子说,孝哉,闵子骞!朕看你闵行,也是一仁孝之人。”
“任不才,任不齐旁系,第五十二代。”
“《忠孝》、《言行》、《治道》、《进贤》、《刑赏》、《礼教》,可都是任子留给我们的财富啊。快请坐。”
朱允炆十分有耐心,一一见过,无论其是哪一家贤人之后,都如数家珍,将其祖先夸赞一番,然后安排入座。
冉忠、颜宝、闵行、任不才等七十二人被朱允炆如此礼贤下士的态度所感动。
朱允炆看着众人,示意方孝孺等人也一起入座,方说道:“疏浚会通河,河尚未挖通,倒让朕先挖出贤人之后,当真是可喜可贺。”
冉忠笑得有些勉强。
本来冉家到这一脉早已没落,自己只不过教导下孩子家学,心甘情愿当一百姓,哪怕是征调前往挖河,也没有亮出自己的身份,否则不说换一官半职,但凭冉子的名头,也足以让自己免于徭役,说不得还会被请到县学、府学当训导或教谕。
可洪武朝的风风雨雨,让冉忠没有半点出山的心思,但会通河疏浚中朝廷的改变,绩效法的施行,新奇的混凝土石板,宽松的政治风气,都让冉忠感觉到了朱允炆不是一个简单的帝王。
即便如此,冉忠也不想出来为官,可人在大明,身不由己,衍圣公孔讷的死、青州事变,并没有泄露自己的身份,结果去年夏天来了三个家伙,一个胖瘸子、两个瘦猴子,围着自己问东问西,还写什么实训报告,估计就是他们捣得鬼,把自己调查了个底朝天,结果被举荐到朱允炆这里。
皇上下旨要见,冉忠想推也推不掉。在大朝觐之后赶至京师,之后就是秘密使命,出京师,找人,经过大半年,回京师。
这不是挖河挖出来的,是被人刨出来的……
朱允炆寒暄一番,严肃起来:“朕命冉忠寻你们而来,是有一件天大之事想要你们帮朕完成,虽然冉忠说服你们出山,定是说出了这个理由,朕还是要亲口说,大明需要你们这些贤人之后,为家,为国,为大明江山,天下太平!”
颜宝侧身拱手:“皇上,我等虽家族没落,声名不显,然身上流淌着祖先的血液,家国之义,江山之本,我等不敢忘却。”
“我等不敢忘却!”
众人齐声。
朱允炆凝重地点了点头,道:“眼下安南胡氏父子弑君夺位不说,还诈降大明,杀掉了应该继承王位的陈天平,南下攻打占城国,又对我广西、云南等地发动进攻,朕已下令征伐安南,张辅挂帅,已是出征。”
冉忠、颜宝等人安静地听着。
朝廷出兵安南的事,他们是知道的,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早已传遍了大江南北。
朱允炆目光深邃:“这里没有外人,朕就直说了,安南陈氏已无后人,胡氏父子又是必死无疑,考虑到安南原本就属中国领土,朕打算彻底收回安南!虽然安南与我大明同一文字,同一习俗,同一节日,然其毕竟独立出去日久,想要完全让其归化大明,教化必不可少。”
朱允炆清楚朱棣时期张辅打下了安南,但也清楚,安南之后屡屡叛乱,张辅先后出征数次,屠杀无数,可张辅之后,大明逐渐失去了对安南的控制权,之后安南再次独立。
大明没有守住安南的因素有很多,在朱允炆看来主要有三点:
其一,缺乏一个铁腕人物镇守;
其二,官吏不把越人当人;
其三,在教化上没有下功夫,没有让越人认同归根。
前面两个相对而言,朱允炆可以想办法来治理,只要任人得当,问题不会太大。但教化绝非是官员的问题,也不是军队的问题,而是日积月累的教育问题。
毕竟,欲灭其国,必先从其文化与精神上入手,只打下地盘,人家不认自己是中国人,那迟早会生乱的。
朱允炆决定在安南地盘上,建立一座座大明学堂,准许当地的学子参与科举考试,准其进入朝廷当官,并大肆传播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凭借着建文盛世,让其彻底认同于大明,认为自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大明子民!
朱允炆需要这些贤人,需要他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自己的学识与责任,去守护大明的领地,真正将那一片土地握在手中!
“安南将成为大明的一个郡,重建安南,安抚民心,教化归顺,都需要你们参与其中,朕知此行路途遥远,也知此行危险重重,你们但有所需,尽管讲来。”
朱允炆将心中的打算告诉众人之后,等待他们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