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
朱允炆有些意外。
常百业在京师有段时间了,他一向表现的相当本分,赈灾苏州等地时,更是出了银两与力气,朝廷官员对其颇有好感,一些御史还将其视为“义贾”。
对于常百业的商业布局与伎俩,朱允炆是很清楚的,这个人不是常千里,他有着清晰的商业版图,也有着强烈的扩张意识,是晋商中的翘楚,能在商业场上与他抗衡的,怕只有徽商中的沈一元了。
不过沈一元出海,倒让常百业为首的晋商趁虚而入,在浙西立下了名声,站住了脚跟。
无论常百业用了什么手段,到目前为止,他使用的都是正常的商业手段,换言之,他只是个没有威胁的商人。不过大军刚刚出征,他就召集商人集议,多少有点不同寻常,用巧合来解释,似乎说不通。
“打探下吧,看看他们有什么意图。”
朱允炆吩咐道。
丛佩儿离开了,朱允炆特意留下了庞焕,道:“汤不平要回来怕是要明年了,你们的婚事推迟一段时间吧。”
庞焕吃惊地看着朱允炆,木然地说不出话。
刘长阁哈哈大笑,拍了拍庞焕的肩膀,就跟上了朱允炆的脚步。
庞焕心乱了,婚事,什么婚事,和谁的婚事,丛佩儿?那自己这辈子还有出头的时候吗?不过,貌似自己连反抗的资格都没有……
回到武英殿,安全局调查的结果尚未送来,姚广孝便入宫求见。
朱允炆原本想让姚广孝也随张辅一起去安南的,但考虑到他年龄有些大,最近身体又不好,只好选了杨荣、杨溥与铁铉作为参赞。
“素来你都是无事不来见朕,今日如此匆匆,又是为何?”
朱允炆笑着问道。
姚广孝行礼,寒暄一番,从袖子中拿出一封信:“皇上,臣在英烈商会是挂了名的,也是了统筹相应材料,调度商人力量。今日晋商的常百业,徽商的周大匠托人传给臣一封信,臣认为兹事体大,应报与皇上定夺。”
朱允炆接过信,低头看去,面色陡然变得严肃起来。
信是周大匠、常百业写的,内容有些复杂,但归根到底只有一点:
商人想参与安南战事。
大明要征伐安南,必胜无疑。
可打安南,无论打到哪里,一定会有战利品。
这些战利品虽然大部分都是军队整体的,但为了鼓舞士气,主将免不了会瓜分一定的战利品。
常百业的打算就是,军人的战利品带着是不方便行军的,不如让商人跟在军队后面,军士有了战利品,商人收了,直接变现,或转化为黄家中央钱庄的票据,军士揣着票据继续行军,和背着一大包行礼出征,自然是前者更简单。
当然,晋商还可以与朝廷、与张辅大军商量好,以多少钱买断一个城池的所有战利品。比如升龙城,商人拿出五百万两,城破之日,所有财产都归商人所有,大明军士就瓜分那五百万两。
朱允炆看着这一封文书,对常百业天才的商业构想表示钦佩,这个人做生意可真是精明到了极点,不仅能在灾情之下趁机行动,扩大晋商的影响力,还将主意打到了安南战场之上。
“你意下如何?”
朱允炆看向姚广孝。
姚广孝呵呵笑了笑,佛珠微动:“对于什么战利品,军士是不在意的,他们真正在意的是这些东西能不能转化为钱钞。若商人真的可以拿出如此之多的钱钞,臣认为倒不失是好事。”
“让常百业、周大匠入宫,至武楼外曲梅亭候着。”
朱允炆略一沉思,准备见一见这两个人物。
姚广孝离开皇宫,将消息传给了在外面焦急等待的常百业与周大匠,等听闻皇上召见时,两人都不免有些紧张。
朱允炆召夏元吉随行,至曲梅亭。
常百业、周大匠行礼。
朱允炆看着跪在地上的两人,坐了下来,道:“你们费尽心思将话传到朕这里,朕听到了,说说你们的打算吧。”
没发话起来,就得继续跪着。
常百业知道这件事可能让朱允炆有些不快,这才略加惩罚,但他亲自召见,说明事情有戏,便开口说:“皇上,安南虽是南面小国,然其国富,眼下大军出动,必会踏平安南,商人求利,也想在此分一杯羹。”
“你倒实诚,直取利一字。”朱允炆深深看了看常百业,道:“好了,都起来说话吧。”
“谢皇上。”
常百业起身,镇定自若。周大匠有些局促,额头冒汗。
朱允炆手指轻轻敲打着茶盏,问:“朕想问你们,当真拿得出五百万两钱钞吗?这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莫不是你们的家财已富可敌国?”
常百业打了个哆嗦,周大匠的腿都有些软了。
富可敌国,这四个字在同行眼里,那是吹捧,在百姓眼里,那是羡慕赞叹,在官员眼里,那是肥猪,在皇上眼里,那很可能就是某些人死期将至……
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可能坐视某个家族富可敌国,一旦到了那个地步,这个家族也就危险了,除非成为超级家族,暗中直接掌控国家,不过这样的案例少之又少,翻翻史书,往前面找还真没一个……
常百业的喉结微微一动,道:“皇上,五百万两钱钞很多,以常家财力,根本就拿不出来,周家也拿不出来。”
“哦,那你们在信中所写……”
“皇上,两家是拿不出五百万两钱钞,可若是五百家,乃至八百家商户呢?若一家平摊下来几千两,怕不会有多少难度。”
常百业解释道。
朱允炆皱了皱眉,总算是明白过来,常百业是想凭借着手中的晋商商会,包括京师有着强大影响力的英烈商会,并联合徽商一起,组成一个巨大的利益商业共同体,然后大家一起出钱,来买下安南的财富!
如此说来,商人正在展示自己的力量。
“这件事,对朝廷有什么好处?”
朱允炆问道。
常百业知道朱允炆心动了,连忙解释:“此事对朝廷而言好处有三,其一,安南战利品价值几何,军士多是不知,有时候一根木头远比一个银器更为值钱,可军士不知,商人参与其中,可以帮助军士更好了解哪些战利品价值更高,彻底搜刮安南财富。”
一旁的夏元吉暗暗吸了一口气,这群商人还真是敲骨食髓啊,不打算给安南留下一点宝贝了……
“其二,商人收取战利品,大军轻装前进,如此一来,军士得了财,将军得了功,商人得了物,皆大欢喜。”
“其三,晋商也好,徽商也好,都无法短时间内拿出如此庞大的一笔银两,却可以拿店铺作为抵押,自中央钱庄借出银两,约定一年后,连本带利一起归还……”
朱允炆嘴角有些不自然,这群家伙还想用自己钱庄里的钱去套钱,空手套白狼啊,这群混蛋……
“你说的这些,朝廷可没多少利。”
夏元吉不满。
现在的黄家中央钱庄还不是户部的,是朱允炆自己的,钱赚得再多,也进不了户部,入不了账。
常百业知道夏元吉是户部尚书,他的意见与态度很是重要,于是加大了砝码:“只要朝廷点头,给我们商人一个发财机会,那日后朝廷扩大宝钞流通,晋商商会上下定全力以赴,配合朝廷。”
夏元吉眼眸一亮。
常百业的话看似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毕竟朝廷法令颁布,商人就应该执行。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这件事极为重要,事关人命。
确切地说,事关大明的命。
第六百五十章 白银危机与应对(一更)
夏元吉心动了。
朱允炆也清楚,常百业开出了一个户部与朝廷难以拒绝的条件。
眼下大明货币政策是银钞共存,即铜钱、白银与宝钞一起流通,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宝钞虽然推行于市,一些商人与百姓也认可宝钞,但在众多的交易中,宝钞的占比并不高。
户部曾做过调查与统算,京师百姓与商人交易中,宝钞流转较快,占比较高,也才达到四成,尚未达到一半、而越是偏离京师,这个比例就越低,苏杭一带尚好,可以达三成,但像徽州府、凤阳府、福建、广东等地,宝钞力行,然其占比始终偏低,多低于两成,在一些乡野之地,甚至都看不到宝钞的影子。
哪怕朝廷与县府不断推动,有些百姓依旧信奉的是铜钱与白银,对于新式宝钞的认识依旧有些薄弱,加上洪武宝钞大幅贬值、昏钞不用等问题带来的阴影,整个民间依旧倾向于使用铜钱、白银进行交易。
虽然朱允炆知道许多铜矿与银矿分布,开挖出了大量铜与白银,但因为商业活动日益频繁,加之一条鞭法以白银、宝钞为主的政策,导致白银一度紧俏,出现了市面上白银不足的问题,白银、铜钱与宝钞的兑换比例再度波动,白银走高。
尤其是旱灾、涝灾,更需要大量的钱财去购置货物,支持重建,朝廷拿着宝钞,灾民不接受,地方商人也不接受,强迫也不合适,只能先用银铜,这些都加剧了户部银铜锐减。
洪武年间,禁铜银流通,但在宝钞出现问题之后就失去了作用。这也表明,朝廷政令是干不过经济规律的,想要长期保持白银、铜钱与宝钞兑换比例相对平衡,唯一的办法就是控制白银与铜钱在市场上的流通占比,并逐渐实现宝钞为主的局面。
朱允炆记得,很多史学家在评论明朝灭亡时,总会涉及其中一个因素:
朝廷没钱了。
财政赤字过大,入不敷出,拿不出来钱发工资,只能横征暴敛,最终如何如何……
可问题是,很多人将朝廷没钱了,直接等同于大明没钱了,认为明末穷得叮当响,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认识。朝廷没钱,民间有的是钱,朝廷拿不出白银,民间有的是白银,哎,就是不给你朝廷用……
甚至有人直言:明亡,亡在白银不足。
这其中有很深的经济规律问题,粗浅地来说:
白银紧俏,价值升高,形成银贵物贱的格局。
商业活动与一条鞭法都需要大量白银,征收赋税也折算为白银,现在银贵物贱,原本你家那点地的产出可以兑换一两银子,现在只能兑换二百文,但朝廷还是要一两,所以,你得多卖粮食。
没粮食了?
那是你的事,说好的钱,不能少。卖儿卖女卖自己,看你。
于是,流民成批出现,各地税赋根本就收不上来,朝廷库银锐减,逐渐就没钱了……
没钱,那就加税。
越加税,越没钱,流民越多……
像是一个无法破除的魔咒,形成了一个死结,勒紧了大明国运的的咽喉。
现在,随着朱允炆推行一条鞭法,商业解禁,这个问题开始初漏端倪,有些地方出现了白银慌的问题,毕竟在建文朝,可没有西方大量白银输入。
若不是朱允炆开挖了若干大型银矿与铜矿,根本就无法支撑起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大明银矿就这么多,随经济更进一步发展,多少银矿都未必能跟得上市场需要,现在朱允炆没办法去日本、南美洲挖银矿,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扩大宝钞的影响,让百姓转认宝钞,削减白银在商品流通环节的地位与比例。
但宝钞推行是一码事,流通比例提升又是另一回事,强硬的法令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唯一可行的办法,那就是让商人在朝廷与民间充当中介作用,发挥商人在扩大宝钞中的作用。
如果商人下乡收粮食,与朝廷站在一个位置上,统一使用宝钞,贩卖货物中,全部推行宝钞,当这种现象维持一两年,百姓看清楚了宝钞的稳定与价值后,白银流通自然减少,宝钞占据主流。
只有宝钞占据主导地位,维持与保证宝钞的价值、购买力,大明才可能破除白银短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无论通胀还是通缩,朝廷都有足够的能力去调节。
朱允炆放任英烈商会壮大,眼看着晋商商会成长,一个个大商业集体的出现,看中的就是商人集体的力量,孤立而分散的商人,很难配合朝廷做这些事,但集体却容易多了。
虽然坐视商人团体壮大,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但相对于白银短缺的危险,事关一条鞭法执行的成败,关系国计民生,朱允炆不得不承受这种风险。
现在商人开始与朝廷讨价还价了,他们看出了自己的力量,这一次张嘴是为了钱,那下一次张嘴,可未必就是纯碎的钱,而是更大的利益。
朱允炆看向夏元吉,夏元吉盘算一番,道:“臣认为可行,但需要加一些约束。”
“夏尚书请讲。”
常百业心头一热,只要朝廷答应,那事就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