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523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徐辉祖一头雾水地来到武英殿,一听皇上在打卫所耕牛的主意,顿时打了个激灵,连忙道:“皇上,卫所耕牛实属卫所军士所有,为耕田所需,不可挪用啊。”
  朱允炆一拍桌案,呵斥道:“按户部统算,云南军屯屯田一百三十万亩,按五十亩一头牛来算,只需两万六千头牛,眼下云南卫所已有耕牛八万余,合一头牛耕十六亩。可北方移民百姓呢,他们要开垦两千多万亩,拿着四万头牛,合一头牛耕六百多亩!你告诉朕,各地卫所的牛有没有富余?”
  徐辉祖看向解缙、郁新等人,一直使眼色,你们到是说句话啊,民政的事,关我们都督府和卫所什么事。
  解缙知道徐辉祖为难,考虑到这兄弟还不能被整得太惨,只好站出来解围:“皇上,卫所耕牛,实在也是卫所本身所有,若强行征调,怕会引起军士不满啊。”
  朱允炆冷眼看向解缙,问:“是军士不满,还是军官不满?”
  解缙打了个哆嗦。
  没有军士参与的哗变,那就是军官骂街。
  朝廷真要征调卫所耕牛,军士肯定是没啥想法的,反正也不是自家的牛,军官牛少了,军士还能少出一笔租牛费,没啥损失。
  朱允炆看向徐辉祖,严肃地说:“朕不管卫所有多少耕牛,一律按三十亩一头牛的标准重新厘定,超出这个标准之外的耕牛,依市价卖给户部,眼下百姓急需,谁敢再蓄留耕牛,朕决不轻饶,尤其是山东、北平、辽东、河南、山西、南直隶等地,优先查明,调耕牛北上!”
  徐辉祖松了一口气,如果是按市价买走,多少还是有点宽慰,没把事情做绝。三十亩一头牛的标准,较之五十亩已经下降了许多,各地卫所应该知足了吧。
  耕牛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这让朱允炆放松了许多,连日来的焦虑也消减不少。
  张紞成为了独-夫,因为他动了太多人的利益,今日他能一句话砍掉卫所军官的好处,改日也能一句话砍掉布政使司的好处,这样的人,还是别交往太密为上,免得哪一天他死了怪在自己头上。
  对于众官员的态度改变,张紞没有任何怨言,反正大家都是同僚,自己是云南布政使,云南都司和沐晟都不敢动自己,一旦收拾完安南,自己就会回到京师,怨恨那算什么,为了百姓,连得罪一些人的勇气都没有的话,还当官干嘛。
  解决了最为棘手的问题,朱允炆开始处理各地其他难题,比如广东布政使、福建布政使,甚至包括苏州、松江府等地,都在请求朝廷重开市舶司,设置出港口,开展海洋贸易。
  随着日本内部逐渐平和,倭寇又被打得不敢进入明朝海域,加上东南洋一带的海贼也消停了不少,大明水师船队与商队已二下南洋,线路与贸易状况基本摸清楚,开放市舶司的时机已是成熟。
  朱允炆召内部、户部、礼部与兵部商议之后,确定于二月二日,于广东广州、福建泉州、浙江宁波、南直隶苏州太仓州、北直隶天津塘沽五地,设置市舶司,专司海外贸易。
  户部提出关税征收的方案是按船只大小,一丈船征收一两二钱,按此标准翻倍,两丈船就是二两四钱,三丈再翻倍……最高征十两,最低征二钱。
  至于他们带了什么货物,价值几多,市舶司不管不问,只要不是什么违禁品,易燃易爆品,通通不管,反正在大明卖出去,是要征收商税的,市舶司,只管按船收费。
  这些方案听得朱允炆一愣一愣的,这倒简单易行了……
  为了规范市舶司,规范船只出海,朱允炆要求所有出海船只务必以白漆写上船名,不管船只叫什么名字,都必须有个名字,做好备案,若无船名,不准出海,若无备案,不准出海。但凡出海贸易船只,必须停靠市舶司,若停靠非市舶司区域而转运货物,视为走私,朝廷可捉拿定罪。
  为了配合市舶司,按户部提议,自水师船队中调拨二十艘大福船,专司市舶司巡查与保护,同时于市舶司周围设置卫所军营,以备不测。
  市舶司的重启,标志着大明海上贸易的恢复,与洪武朝时期的官方朝贡贸易不同的是,朱允炆推动的海上贸易,以非朝贡贸易为主,朝贡贸易为辅。
  在朱允炆看来,朱元璋的海上贸易之所以没办下去,纯碎就是想一口独占利益结果没占到恼羞成怒的结果,海上贸易的利益太大,朝廷是不可能一口独占的,再说了,取关税与商税,都足够朝廷占不少利益了。
  大海重开,对于大明的意义极为重大,开放的大海将赋予大明人全新的视野,去看这个世界,去了解大明之外的世界。
  朱允炆相信,故步自封的历史将会随着开阔的大海而彻底消失,而为了维持海洋带来的利益,大明将逐渐萌发出海权意识,领海意识。
  哪怕是自己百年之后,他们也能控制住大海,一代又一代,直至遇到宿命中的敌人,将他们击败。
  东方与西方的对撞,迟早会来。
  朱允炆虽然改变了明代的历史轨迹,但改变不了西方的历史轨迹,英法战争该打还打,葡萄牙、西班牙、威尼斯该划水的还是划水,如日中天的奥斯曼帝国该会被帖木儿收拾的还是会被收拾掉。
  西方迟早会走上钢铁革-命,只不过在这次的赛场上,朱允炆决定让大明先跑几十年,让这个东方雄狮,不再沉睡。
  随着一系列问题的结束,朝觐官员陆续返回,但有些官员留在了京师,比如茹瑺,收回山西巡抚官职,重新进入内阁,比如山西参政李彬,包括杨溥、胡濙等。
  正月十日,朝-鲜使臣李詹率人入京,朱允炆于奉天殿接见。
  李詹带来了李芳干禅让王位,李芳远继承王位的消息,此消息震动朝野。兵部尚书铁铉看向朱允炆的目光有些畏惧,徐辉祖等人也深深敬佩。
  早在朝觐之前,朱允炆就预判了李芳远主政的消息,当时在场官员虽没有明说,但并不看好李芳远,而是看好李芳干,毕竟从排行、实力上来论,李芳干更胜一筹。
  可现实却是,朱允炆判断对了,李芳远上台了。


第六百二十五章 安南,陈天平(三更)
  李詹参拜,奉上国书。
  朱允炆看过之后,不由对李芳远刮目相看,这是一个老实的人,老实的让人有些不舒服,李芳远没有刻意隐瞒松京之变,用“兄长败将,禅让成仁”的话告诉朱允炆:
  我李芳远上来了,就这么一个事,虽然手段有些不地道,不正当,但其他人都被我收拾掉了,没其他人是我的对手了,现在朝-鲜是我说了算。
  虽然在后文中李芳远用了句“诚仰天朝大皇帝,祈恩册封,以正本源”之类的客套话,但这一封国书多少有些锋芒,让朱允炆有些不快。
  使臣李詹见朱允炆脸色不好看,连忙送上了一份国礼,国礼是相当不错的,不说那上了年份的中草药,各种珠宝,就是八十匹战马,也足以让其成为众多使臣中最亮眼的一个。
  朱允炆看在战马的份上,没有太过为难李詹:“朝-鲜乃是我大明属国,既已国民安定,新王已立,那就交付礼部商议,拿出册封方略吧。”
  礼部尚书黄观出班答应。
  李詹原以为会遭遇不少麻烦,甚至做好了几次请求大明的腹稿,可现在大明竟然不谈价,直接落锤了,着实有点出乎意外……
  不过,李詹是很兴奋的,满心欢喜地感谢天朝大皇帝,促成大明册封李芳远为国王,自己可是立了大功啊,一旦回到松京,升官那是必然的事。
  朱允炆是没心思与李詹打口水仗,反正李芳远上来了,他是个厉害角色,朝-鲜未来二十二年都将在他的统治之下,有的是机会打交道。
  天界寺。
  一个瘦弱的年轻人正在学习行礼规范,礼部主事卫二京手持戒尺,板着脸教导着,见年轻人哪里不对,便会出言提醒,并在一旁演示。
  “卫主事,本王还要在这里学多久礼仪?”
  陈天平做完一套礼仪,有些不耐放。
  自从进入云南,就被匆匆送往京师,这一路上颠簸不定,舟车劳顿,好不容易到了京师,竟然被送到了一个寺庙里学什么礼仪,一学就是七天,着实是令人焦急。
  卫二京收起刚刚严肃的面孔,脸上露出了笑意:“王爷,你还是稍安勿躁的好,但凡入京使臣,总需要学好礼仪,免得冲撞了圣上。”
  “本王认真学习,只为了早日参见大明皇帝,恳其救我安南百姓于水火,可何时是个头?每拖延一日,百姓就受罪一日啊。”
  陈天平甩袖,一脸悲国悲民。
  卫二京也没辙,要怪就怪你入京入的不是时候,大朝觐后续事还没处理完,又赶上大明国庆,大部分官员这个时候还没开印,衙署大门都关着,只有一个小门,实在是没空管你。
  至于朝-鲜使臣为啥进宫了,那谁知道,人家可是带了礼物的,你带了什么,一贫如洗,两袖清风?
  “礼仪可学好了?”
  声音有些尖酸,拂尘微动。
  卫二京转过身看去,只见是中年太监,这是专门使臣接洽与生活起居的司礼监礼仪房的掌司,名为刘铭,洪武朝时就在天界寺了,一向勤勉。
  “刘掌司,礼仪已学成。”
  卫二京不敢得罪,小心回道。
  刘铭微微点头,嗓子微动:“既然这样,你且准备准备吧,上面传了话,明日准你入宫,可要注意好礼仪,若因礼数不到而惹怒皇上,你想复国可就别想了。”
  陈天平连忙行礼谢过。
  刘铭嘿嘿一笑,转过身边走边说:“礼仪之邦,一切遵礼仪行事……”
  陈天平瞳孔微微一凝,若有所思。
  终于要入宫了!
  自己能不能回到安南,赶走胡氏父子,重新恢复陈氏王朝,就看明日了!听说大明皇帝是一个年轻却老道的君主,怕是不会轻易答应自己出兵安南,必须想好办法,说服他才行。
  那个太监的话,似乎有弦外之音。
  礼仪吗?
  也许,这是一个突破口。
  安心等待明日的陈天平躺在床上,思考着对策。
  会同馆。
  裴伯耆也收到了消息,明日入殿!
  这是一个信号,一个陈天平出现的信号。
  裴伯耆等这一天等得有些焦躁,可没有办法,大明国家很大,事情很多,皇帝很忙,让自己多等等应该理解。
  阮元泰看着有些紧张的裴伯耆,小声地问道:“见大明皇帝,不是一件好事吗?为何会如此紧张?”
  裴伯耆看向阮元泰,心头隐隐作痛,他还没发育成男人,但注定无法成为男人了,大明对待战俘的手段太过凶残。
  不过,他可以自由地活着,这是自己唯一能做的。
  “见大明皇帝是好事,只不过我在想,如何说服大明皇帝出兵,要知道打仗可不是儿戏,那些大臣也不是简单的人物,一定不会同意轻易出兵安南的。”
  裴伯耆耐心地说道。
  阮元泰仰着头,问:“前些日子,你不是说陈天平来到京师,只要他在,大明就会出兵帮助安南吗?”
  裴伯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站在窗户边,看着窗外-阴郁的天空,道:“陈天平的到来,会让大明考虑出兵不出兵的问题,但我想,这其中少不了口舌之争,大明会派使臣前往安南问罪,安南胡氏会派使臣前来解释,这一来二去,事情到底会如何,谁又能说得准。”
  阮元泰低着头,沉默了许久,才开口问:“陈天平为什么还活着,他为什么不早点出来阻止胡氏父子?”
  自己的悲剧,痛苦,耻辱,都是胡氏父子给的,也是因为陈氏的无能与不作为。
  裴伯耆皱着眉头,安慰道:“孩子,过去的事谁也说不得准,事情发生得太过突然,陈天平不是你的敌人,他也是一个受害者。”
  阮元泰握着拳头,问:“事情太突然,那他是怎么活下来的?”
  裴伯耆转头看着阮元泰,无法回答这个少年的问题。
  胡氏父子突然发难,看似仓促,实则早有准备,按理说,都准备那么充分了,陈氏王族应该一个不漏全部给砍了才是,怎么还让陈天平给跑了?
  不过这种事也不好说,说不定是砍了一刀没砍死,也可能是骚乱一起,陈天平就躲了起来,最后找机会逃到了沧澜王国。
  无论如何,他还活着,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翌日,朝会。
  安南陈氏旧臣裴伯耆入殿,随后宣安南陈氏王孙是陈天平入殿。
  陈天平整理好衣衫,在礼官的带领下进入奉天殿,至殿中行大礼,喊道:“安南陈氏之后,陈天平拜见大明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允炆没有说话,而是看向不远处的裴伯耆。
  裴伯耆自陈天平入殿开始就盯着看,至其行礼,目不转睛,只不过,在那注视的目光中,多少有些茫然与不知所措。
  朱允炆眉头微微一抬,若有所思,对陈天平道:“你为安南王族,不同一般使臣,起来,赐座。”
  陈天平谢恩之后,并不敢坐。
  朱允炆又看了一眼裴伯耆,开口道:“你可认识他?”
  裴伯耆打了个激灵,脸色有些苍白,嘴角微微哆嗦了下,走出两步,沉声道:“臣认得,他就是陈圣宗之孙,陈明宗之子。”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52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23/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