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慧走到桌旁,倒了一杯,递送过去,道:“温茶最好。”
朱允炆接过,一饮而尽,又递了回去,看向骆颜儿,问道:“淑妃可想好了?”
骆颜儿眼神左右躲避了下,才嗔道:“臣妾还能怎么想?皇上都安置好了,臣妾也只能去句容……”
马恩慧摇头不语。
妃嫔省亲,只有皇上特别恩赐时才会有,而且还是让其家人至宫里,像是这种直接回家的待遇,可谓是“旷典”,是妃嫔的极大荣耀。
也只有骆颜儿才会认为,这是一件费心费力,累赘之事吧。不过也可以理解,她的父母至亲都不在了,省亲句容,免不了睹物伤情。
与其走近痛苦,不如保持距离,这或许是淑妃的心态。
朱允炆又喝了一杯茶,才缓解了口渴,道:“爱妃此行,不止于家事,更有国事。朕需要大量的石灰,能不能整合好句容石灰石矿,便看爱妃的本事了。之所以不让朝廷插手其中,是朕希望爱妃在整合石灰矿时,可留两分利于百姓。”
“若朝廷官员参与其中,难免贪墨,句容再多石灰石矿,也无法惠及百姓,难以改当地民生。所以,朕打算以爱妃名义,索取石灰石矿两分利,这两分利,便由骆、郭两家监督支配,用于句容道路、桥梁、孤寡照料、县学……”
骆颜儿谨记于心,道:“臣妾记下了。”
朱允炆提起笔,仔细计算了下,说道:“至于石灰价格厘定,最高一石不得超出五钱。具体如何定价,爱妃可不做声,他们若识趣,自会给出合适价钱。至于其他,便宜行事吧。实在拿不准主意,可差人询问。”
骆颜儿看着朱允炆,目光中有些不舍。
这一夜,承乾宫的烛火,摇曳不定。
直至天色亮透,朱允炆方安排御用监少监王钺携内侍、侍女照料骆颜儿,安全局千户郭纲率二百羽林卫,大车小车三十六辆,浩浩荡荡出了宫。
朱允炆打了个哈欠,揉了揉腰背,结果被马恩慧给鄙视了,安排尚膳监准备补品。朱允炆连忙解释,昨晚上什么都没做,说了一宿的话,很明显,马恩慧根本不相信这个版本……
“皇上,二炮局火药司已成。”
顾三审进入武英殿,连忙禀告。
朱允炆眼神一亮,放下手中的奏折,道:“去后湖。”
第二百一十八章 君臣佐使的火药(一更)
从西门安出皇宫,向北便是太平门,在太平门左侧,设置有刑部、都察院,北面设置有大理寺。
明代的三法司部门,它并不像户部、都督府之类,在城池之内,而是在城池之外。
这种安排,是有深意的。
看过南京城池便会发现一个明显的问题,南京城的城墙,它“不规则”,不是正方形,也不是长方形,而是拐来拐去形成的一个围城。
这种“不规则”的背后,蕴含的是另一种规则:
堪舆术。
古代皇家建筑,往往都有着“法天象地”的习惯,即按照天象来布置建筑格局。
星空天象被中国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
三垣,指的是以北极为中心的星象,分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朱元璋又是一个迷信天象与风水的人,在打造南京宫城的时候,便是以“紫微垣”来布局,以彰显这里是“天帝坐也,天子之所居”。
宫廷有门禁,又是紫微垣,于是,才有了大家熟悉的“紫禁城”。
“紫禁城”的紫,便是紫微垣。
在皇城建造上,是以“太微垣”布局,包括衙门、皇宫位置所选,也是依据星象来设计。
大明京师有十三座城门,是基于“天市垣”中的“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来布置的,那时候设计城门位置,第一要务考虑的不是交通方不方便,路通不通畅,而是考虑符不符合星象。
别想着你赞助几个钱,皇上就能在你家门口设置公交站了。
在“天市垣”中,有个星座名为“贯索”,主刑阴肃。
朱元璋抬头看了看星星,又低头看了看南京城,找到了,贯索对应的是玄武湖左侧,钟山北面,好了,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都到城外去吧。
所以那时候喊冤,打官司,一般都闹不到皇城去,都在城池外面……
朱允炆走到了“孤凄埂”上,这是一个小高坡,建造着一个牌坊,牌坊上写着“贯城”二字。继续走,便是玄武湖的十里长堤,直通黄库。
玄武湖分五座岛屿,以州为名,由长堤走入,则是翠洲,再向前便是梁州,黄库便设置在这里。
其他三州,则被分给了二炮局三司:火炮司占据环洲,火铳司占据樱州,火药司最不安全,选设在最深处的菱州。
眼下火炮司、火铳司、火药司,只有火药司建造完成,绝不是因为火炮司、火铳司建筑进度慢,工人偷懒的缘故,而是因为火药司所在的菱州,本就有宽敞库房与建筑,只需要开几个门,修几条路,置办好家具,调运好物资、人员,基本上就可以开工了。
火炮司、火铳司不一样,其需要修建的东西更多,甚至还需要搭建数个冶炼炉、打铁铺、铸造铺,还有各类库房,实验靶场等。
火药司门口,有四个护卫把守。
掌印太监陆安带人迎礼之后,见朱允炆、顾三审想要进入火药司,连忙拦了下来,说道:“皇上,这火药司乃是重地,稍有不慎,便会有极大危险。所以,臣请皇上与指挥史大人,将随身携带火种等易燃之物,包括铁器存放于外。”
朱允炆微微点头,火药重地,有点火,基本上可以飞天了。
不愧是安全局指挥史,光是火折子就带了三个,这让朱允炆十分不解,这个时代还没烟草呢,你一个大男人,带那么多火干嘛?
看来这个家伙杀人放火的事没少干……
顾三审摘下刀,又摸出了十二把飞刀,几枚石子,从裤腿里还找出两把匕首,看得朱允炆一愣一愣的,感情安全局的人,活脱脱的一武器库……
“皇上请。”
陆安也不敢搜皇上、指挥史的身,便邀请两人入内,其他人一律在外面候着。
从大门至里面,还有两道门,皆有护卫把守与看护。
陆安解释道:“要入火药司,无论进出,都需经过三道门检验,进者不可带危险之物,出者不可带身外之物。盘查清楚,方可进出。”
朱允炆微微点头,对于火药司的安全工作很是满意。
“皇上,整个火药司分为五个厢,左右厢房为火药材料库房,正房为火药作坊,后堂一房为火药库,最后是护卫与匠人居所。”
陆安简单介绍着。
朱允炆看了看,便走向火药作坊。
火药作坊有些大,左右打通了耳房,拼建了几间房,足有一百五十步左右,里面布置有二十余石碾,正在不断研磨着什么。
“眼下有多少火药匠人?”
朱允炆询问道。
陆安张口便答:“一百六十九人,地方卫所之人,大部尚未赶至京师,待到齐之后,人手会增加至五百余。”
朱允炆微微点头,道:“说说把,让朕知道火药是如何制造的。”
陆安引朱允炆向前走去,介绍道:“皇上,火药配伍,遵的是《神农本草经》。”
“等等?《神农本草经》不是讲述的医药吗?”
朱允炆疑惑起来,虽然说火药是一种药,但你按一本医书制备火药,这合适吗?
“这,皇上,是的,但其精髓,便在君臣佐使。”
陆安看了一眼朱允炆的脸色,解释道。
朱允炆皱了皱眉。
陆安心头不安,连忙说道:“这君臣佐使,是火药配伍的方法。皇上,火药构成,有硫磺、硝石、碳等物。依君臣佐使之法,选硝石为君,硫磺为臣,木碳为佐,其他为使,混合均匀,便成火药。”
朱允炆不禁感叹,古人虽然不知道一硫二硝三碳,却创造了君臣佐使的火药理论,不得不说,这是古代人的智慧。
“嗯?那不是芦花吗?”
朱允炆看到一个匠人抬着芦花从眼前走过,不由愣住了。
这是火药作坊,咋还弄来花了?
“皇上,芦花也是火药佐使。”
陆安连忙解释。
朱允炆走了过来,抓起芦花看了看,丢下之后,走了一步,拿起一片叶子,问道:“你不要告诉朕,这银杏叶子也是火药佐使?”
“这个,确实是……”
陆安脸色有些苍白。
朱允炆指了指一旁的物件,脸色有些阴沉,问道“那这豆末,松香,川黄,嗯,还有麻油,这也是火药佐使?”
陆安连连点头,道:“皇上,这里之物,皆是火药配伍所需。”
朱允炆揉了揉眉头,自己记得黑-火药没那么多杂七杂八的玩意啊,咋到了这明代,啥东西都冒出来了?
怪不得古代火药威力有点弱,感情这些匠人,都已经习惯创意制造了,只是这自我创造的精神,到底该夸,还是该打……
“皇上,此为硫磺。”
陆安指着一旁的石碾,正在碾磨硫磺。
朱允炆伸手拿起一点硫磺,在手指上搓了搓,摇了摇头,道:“还是太粗糙,把这些硫磺,再碾磨细一些,越细越好。”
匠人连忙答应,将硫磺收起,重新碾磨。
“硝石,木碳粉都有些粗糙了,去找几个筛罗,过下来细致的,将粗糙的重新碾磨。”
朱允炆安排好之后,也没闲着,而是看匠人将各类材料混合,形成火药粉末,然后装箱,运至后库房。
大明初期的火药作坊是没有明确的配伍标准的,用量多少,虽有个约莫,接近于一硫二硝三碳比例,但因为没准头,时不时便会出现误差。
火药这东西,配伍比例一旦偏差增加,其威力便会打很大折扣。
“都督府与兵部整训三大营,神机营使用火药,时不时会出现威力不足,他们分析是火药出了问题,火药司是如何解决的?”
陆安一脸苦涩,道:“皇上,臣可以保证,火药司火药,绝对没有问题。都督府与兵部差人来问过话,臣亲自拿火铳试验过,没有任何问题。臣猜测,是神机营火药填充过少或留有孔隙导致。”
朱允炆也奇怪,神机营言之凿凿,把责任推给了兵仗局、科技局与火药司,直指火药有问题,可这三家都说火药没问题。
“差人让神机营送一箱火药与十把火铳过来,让魏国公也过来一趟吧。”
朱允炆安排道。
顾三审走至门外,安排人快马通告,又返回火药作坊。
眼下已近中午,匠人开始用饭。
匠人的饭食很简单,一碗米饭是主食,另外还有一点白菜或是冬瓜,除此之外,只剩黄乎乎的豆酱。
朱允炆看着匠人吃饭,便走到一个空位坐了下来,道:“给朕也来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