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167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等到后来人越多越多,他才去报备。
  “我打听过了,金川门外是大粮仓,听说要储备几百万石粮食呢,我们要不要去那里做工,起码饿不着肚子啊。”
  李九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力劝李老三一起。
  李老三瞥了一眼李九,道:“你怎么打听的?”
  李九愣了下,道:“还能咋打听,不就是问京师三个门,哪个门粮食最多吗?咱老百姓,就怕饿着,粮食在哪里,就往哪里钻。”
  “你属耗子的吧?”
  “是啊。”
  “我……”
  李老三恨不得一脚将李九踢到长江里去,看了看周围,低声说道:“我告诉你,不要去金川门,去东水关,那里才是宝地,相信我。”
  “切,东水关,听这名字就知道挨着水,能有什么好处?”
  李九不愿意。
  李老三颇有几分自信地笑了笑,道:“金川门不挨着水了?你可知道进了东水关,是哪里?”
  “哪里?”
  李九问道。
  李老三低声道:“进了东水关,走不远便是西长安街啊,从西长安街向东,便是东长安街,那里可是朝廷府衙所在,皇宫就在那里,咱们都来京师了,自然要挨皇上近点。”
  李九瞪大眼睛,激动起来,道:“那我们去东水关,挨着皇宫,总不至于被打死。若是得空去一趟城里,呵呵,咱也算是进过京城的人了。”
  “看你说得,官家让我们来是干活的,只要认真干活,没人会打咱。跟着老哥哥走,到了对岸,就说去东水关,可不要跑金川门去,听说那地方到皇宫,十里地呢。”
  “这么远?”
  李九难以置信。
  李老三呵呵笑了笑,憧憬地说道:“东水关商人多啊,商人虽然名声不好,但在官家门口,他们总不会刻薄了我们,走吧,船来了。”
  朝会之上,工部尚书郑赐汇报道:“自三门外居所开建以来,共征调民工三万余人,营造简易居所合计一万间,正在营造之中仍有五千间,耗费国孥八万余两。”
  所谓的简易居所,便是最初始的四合院,围造一个院子,院子里搭建有数十个房屋,房屋构建以能住人、不倒塌为标准,弄几个柱子,打几个木板,围挡起来,院子里放一大水缸,基本也就成了。
  太过简易,所以速度很快。
  这种建筑并不适合长期居住,但多少是可以防雨、防雪、防风。
  没时间去定制个人床具,为了赶进度,工部直接便弄出土堆,堆成炕,铺上稻草,那,这就是睡觉的地方了。
  朱允炆也清楚简易居所的问题,但时间不等人,若是用心营造,等到灾民到了京师,也只能在外面打地铺了。
  “各地灾民入京师有多少,可将报备结果统算出来了?”
  朱允炆询问道。
  户部左侍郎卓敬出班,看了一眼笏板之上的数字,道:“回皇上,凤阳诸地水灾,致使十八万人受灾,各地报备入京灾民,合计有四万六千余人,已入京师灾民为五千三百余人,在长江对岸,等待接运灾民,大致一万八千余人,剩余灾民,将陆续抵达京师。”
  “户部尚书黄子澄不在,那便由你来负责京师灾安置吧,不可欺辱百姓,徇私舞弊,出了问题,朕唯你是问。”
  朱允炆肃然道。
  “臣必用心,以安百姓。”
  卓敬领旨退回。
  朱允炆见再无本奏,便道:“郑赐入武英殿候着,退朝。”
  武英殿。
  郑赐给换了常服的朱允炆行礼,朱允炆直接询问道:“郑爱卿为我大明工部尚书,应知山石矿产分布吧,可知京师附近哪里有石灰石矿?”


第二百零七章 石灰石与混凝土路(二更)
  石灰石?
  郑赐有些疑惑,不知道皇上为何询问这类矿物,思索了下,便说道:“在京师东南不到百里,有个句容县,那里石灰石矿储量丰富,一直以来都是石灰盛产之地。”
  “句容吗?”
  朱允炆第一次听闻这个名字,有现成的石灰石矿,还能制造出来,这已经是极好消息。
  不过想想此时也应该有石灰窖了。
  大名鼎鼎的于谦于少保,十六岁的时候就写下了那首令人敬佩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按照大明的时间线,此时的于谦应该正躺在襁褓里,哭着喊着要吃奶呢,满打满算,还不到一岁半。想想他十几岁去逛街玩,都能看到石灰窖,没道理在建文初年不存在石灰窖。
  技术不是一天发展起来的,石灰窖也不是一两年就扩散开来的。
  既然句容有石灰窖,自己就没必要去杭州吴山那地方找石灰矿,看望于谦小朋友了。
  朱允炆满意地笑了笑,说道:“句容那边,一年可制备多少石灰,爱卿可知?”
  郑赐皱眉,思索了下,摇了摇头,道:“皇上,这石灰虽是中药,但毕竟算不得稀罕,用处也不甚多,臣只记得洪武二十九年时,其制备石灰大致五百石。”
  “五百石?这么少?”
  朱允炆有些郁闷。
  是的,在古人眼里,石灰是中药,还是行走江湖之人的必备之物——金疮药。
  你没看错,古代的很多金疮药,主要成分就是石灰……
  《本草纲目》中记载:“石灰止血神品也,不可着水,着水即烂肉。”
  看看,止血神品!
  不服不行啊……
  当然,石灰的作用还很多,不只是制造金疮药,还可以治疗烫伤、疥癣、湿疹、痱子、疔疮等。
  所以,于谦那时候看到的石灰窖,很大可能,就是一药材生产基地……
  郑赐看着朱允炆也郁闷,石灰是一种药,你还想一年制备多少去?
  大明江山现在游侠又不多,闯荡江湖配金疮药的需求量那么少,只靠药铺,能进多少石灰?
  一年五百石,已经很多了,再多卖都卖不出去。
  “石灰有大用,朕会安排人去句容探查,郑爱卿多费心灾民居所营造之事吧。”
  朱允炆坐了下来,郑赐见状,便行礼退走。
  “传顾三审。”
  朱允炆拿起了一份奏章,边看边吩咐道。
  顾三审很快便入殿。
  朱允炆询问道:“陈瑄家产调查如何?这都几日了,还没盘查清楚?”
  顾三审连忙拿出一份奏折,禀告道:“皇上,陈瑄家产颇多,且涉及多地,仅京师一地,陈瑄便置办宅院达二十七座,蓄养假子超过三百人,除京师,杭州、苏州、乃至北平府,皆有陈瑄宅院、商铺。”
  “三百假子?如此说,他不止贪,还有二心了?”
  朱允炆放下手中的奏折,看了一样双喜,双喜接过顾三审的奏折,转呈给朱允炆。
  所谓假子,那就是义子,陈瑄这是想当很多人的爹啊。
  顾三审重重点头,道:“在几处府邸密室中,发现了一百套盔甲兵器,数量虽少,但可见其心不良。”
  朱允炆展开奏章,仔细看了看,眼神阴寒起来,道:“二百二十五万银两,呵,好一个水师总兵啊,朝廷为了一个工程,也只能拿出二十万两,他倒是厉害。”
  水运走私,确实利大,加上水师大船、海船多,时不时便需要去一趟广州,再去一趟山东、辽东等地方,转手交易,无论是自己干,还是交给商人干,都少不了利。
  二百多万两银子,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当然,相对于前辈郭桓的一千二百多万两还是差了好几个等次。
  但对于朱允炆而言,这可是登基以来遇到的第一大贪官。
  二百二十五万两,只是现金,这还没计算陈瑄府中物件、地契、商铺、货物等价值。
  “盘点清楚之后,所有银钱,递送户部,造册入库,不可缺少,若有人伸了手,那就把手留下。”
  朱允炆冷厉地说道。
  顾三审连忙保证。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道:“朕需要你安排人去一趟句容,整合那里的石灰矿,让石灰矿生产的越多越好,朝廷一律购置。你可有合适人选?”
  顾三审想了下,回道:“皇上,千户郭纲乃是句容人,对当地熟悉的很,可担此重任。”
  “好,那便让他去吧,告诉他,朕要的是各大石灰窑联合起来,一起做大,而不是吞并为一家,不可损百姓与商人之本!”
  朱允炆嘱托道。
  “请皇上放心。”
  顾三审说着,笑着说了句:“皇上,臣有件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说吧。”
  朱允炆皱了皱眉。
  顾三审禀告道:“皇上,句容宗族中,有两大姓氏,分为郭、骆。”
  “骆?”
  朱允炆看着顾三审,目光微微一闪,说道:“骆才人也是句容人?”
  顾三审道:“据安全局调查,骆家因牵连到蓝玉案,家破人亡,但其还有一位大伯与一位叔叔在世,尚有几位堂亲,且骆才人祖母便为句容城中郭氏一脉。”
  “如此说来,那千户郭纲,也与骆才人有几分亲戚关系了?”
  朱允炆笑了笑,问道。
  顾三审肃然回道:“臣调查过,郭纲一脉与骆才人母系一脉,只是旁亲,并无多少瓜葛,若是深究的话,最多是远亲。”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16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7/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