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166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朱允炆看着桌案上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知道他一直都在修改,在完善,日以继夜,不知疲倦,直至身体再也扛不住。
  他用自己的生命,完善着作品。
  门开了。
  朱允炆走了出去,秋风萧瑟,终在此时凉薄。
  “皇上,经厂那边请示,以什么规格下葬罗先生?也好早日准备。”
  双喜走到朱允炆身后,小心地问道。
  朱允炆叹了一口气,道:“他的家人在京师吗?”
  “回皇上,并不在京师,只有一老仆。”
  双喜道。
  朱允炆看向远方,罗贯中对于文学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对于大明而言,只是一个寻常的书生,没有官身,以官员规格安排是不合适的。
  “差人把他送回太原祁县吧,落叶归根,他漂泊半生,也该回去了。在他的棺木里,放一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朱允炆落寞地说道。
  双喜答应一声,缓缓退走。
  安全局指挥史顾三审脚步匆匆,至近前行礼道:“皇上,定远发来急报,灾民入京报备者众,不日便会抵达京师。”
  朱允炆收回了思绪,对顾三审道:“命令水师总兵古朴,准备好船只摆渡,转知工部,三门之外的居所建设,需抓紧时间。”
  “遵旨。”
  顾三审答应道。
  朱允炆见顾三审没有离开,不由问道:“还有何事?”
  顾三审犹豫了下,肃然道:“皇上,御史董镛弹劾水师总兵陈瑄十二罪状,如今已查清十条,陈瑄罪责当死。臣请兵部、都督府与刑部,想要抄家探查,却为都督府、兵部所阻,故此臣想请旨,搜查陈瑄府邸,以没其家财。”
  朱允炆思索了下,下令道:“既然有问题,那就一查到底,官官相护可不像样子。你去告诉魏国公与茹尚书,便说朕也想看看陈瑄到底有多少财富。但你要记住,不可伤其家眷。”
  “臣遵旨。”
  顾三审领旨离去。
  朱允炆抬手揉了揉眉头,这天下,还真是无穷尽的事。
  接连打了两个喷嚏,朱允炆被马恩慧带回了坤宁宫。
  戴原礼把脉之后,宽慰道:“皇上只是心脉气滞,忧虑过度,导致邪寒入体,只需煎熬几服药,静养几日便可痊愈。”
  “皇上,太医都让你静养了,这几日,可不能再如此操劳。”
  马恩慧担忧地劝道。
  朱允炆靠坐在榻上,含笑道:“朕只是小恙,并无大碍,双喜,送戴院使。”
  “皇上哥哥。”
  徐妙锦提着一些补品,走向朱允炆,关切地说道:“听闻皇上哥哥得了风寒,妙锦特意来看望一二。”
  朱允炆想了想,说道:“皇后,朕看秒锦总无正事,不如让她来帮帮你,灾民入京师,可有不少事需要解决,身边有个人帮着,解解闷也好。”
  “好啊。”
  徐妙锦笑着答应。
  朱允炆皱眉道:“灾民之中也有不少孩子,他们来到这里,没有先生可以教导,不若皇后出面,以体恤灾民之名,办个京师初等学院,调王绅为主官,考虑有些女童,秒锦也参与其中吧。”
  “何为京师初等学院?”
  徐妙锦眨了眨眼,有些迷茫,从未听闻过。
  朱允炆起身下床,从桌案文书中,抽出了一份草图,递给徐妙锦,道:“这是朕绘制的京师初等学院蓝图,朕打算以六岁至十二岁男童、女童为生源,设一至六堂。开办之初,皆为一堂。一年一考核,通过者,则升入二堂……”


第二百零六章 设置个小学(一更)
  在朱允炆的构想中,京师初等学院便等同于后世六年制小学。
  古代的教育系统,主要分为两个内容,一为官学,二为私学。
  官学便是中央或地方朝廷直接创办与管理的学校,可以理解为国立学校,在中央称之为太学或国子监,地方则为府州县学。
  《周礼》记载:“乡有庠(xiang),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
  庠、序、校、塾是古代地方各级学校称呼,很多人都知道“校”与“塾”,却不了解“庠”、“序”,但在一些历史古学院名迹中,往往刻有“荫泽庠序”四个字,指的便是荫泽学校。
  早在西周时期便出现了官学,一直延续不绝。
  官学不收取学费的,管吃管住,毕业了,还包分配工作。不像是你拜师孔子,还得送腊肉作为束脩。
  需要说一点的是,最初的官学实质上是权贵官学,如果你是平头百姓,也想去官学学习,那是没机会的。
  这个时候想要学习,最好的办法还是养一头猪,杀了做成腊肉,给孔先生、孟先生送过去……
  官学面向平民开放,是随着科举制逐渐发展起来的,存于唐宋之间。
  朱元璋虽然出身草根,却深知教育之重,在开明初,他便直言:
  “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今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
  加上元末战乱,元朝“学校之设,名存实亡”,“学校废弛,人纪荡然”,朱元璋便狠抓了一把教育。
  最初设置国子学(国子监的前身),紧接着便下令:“天下郡县并建学校”,在全国各府、州、县设置学校,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等教官。
  在洪武八年,朱元璋下旨,“诏天下立社学”,社学的出现,可以说是朱元璋的伟大之处,因为他将教育普及到了民间,让民间百姓有书读、有书看。
  朱元璋规定府州县每五十户人家设置一个社学,二十岁以下孩子入学。
  朱元璋的行为是好的,却没办成好事。
  原因也很简单,社学的主课就两样:《大诰》与《大明律》。
  你让小伙子们天天听你讲这个法律,那个法规,砍头剥皮之类的惩罚,谁也不愿意听啊,时间长了,不留下心理阴影才怪。
  也不问问人家孩子是不是要去放羊,家里的白菜卖出去没有,就拉着去听课,这就很扰民了。
  朱元璋听说孩子们还有家务,一抬手,把社学给废了。
  好了,大明的官方小学无疾而终。
  可过了几年,朱元璋又觉得,孩子有家务也不能耽误学习啊,于是一挥手,在洪武十六年,社学又给恢复了。
  不过朱元璋还是知错就改的,既然官方小学扰民,那就改民办小学吧,至于学费,那是你们自己的事,想学就交,不想学,那就继续喂猪卖白菜去。
  在州府县学与社学之外,朱元璋还关注到了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在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设置了宣慰司儒学和安抚司儒学。
  除了这些“本科类”学校外,大明还存在有医学、阴阳学等专科学校。
  明代市民文化的普及,学风之盛,都与朱元璋的教育体系有关。
  《明史》在这方面,给了朱元璋高度的评价:
  “盖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库声序音,重规叠矩,无间于下邑荒徽,山派海涯此明代学风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
  虽然史官说的话,难免有逢迎、溢美之嫌,但朱元璋重视教育,是不争的事实。
  后来的圣人王阳明,他便推崇朱元璋的平民教育,并将其融汇在自己的教育理念之中。
  朱允炆设置京师初等学院,一是为了弥补官办小学的空白,配合后续国子监革新;二是为了解决白莲教。
  在内阁与翰林院提出的解决白莲教方略中,除了主张严惩、监控之外,还提出了一点,那便是启发民智。
  这个观点是姚广孝提出的,他认为,人没文化不服管,不信你看,北面鞑靼、瓦剌,南面各土司,山里经常闹腾的,大部分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
  反观历史,有文化的人很少造反。
  不信你去找历史书,把自古以来的造反者列个表,文盲、半文盲占据绝大多数……
  朱元璋一开始也是文盲,但人家是在造反过程中自学成才了,就建国之初,圣旨都写不好。
  比如鬼子来了,朱元璋写了一封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就如此霸气的白话……
  姚广孝的建议为翰林院所采纳,被朱允炆认可,加之灾民入京师已成定局,拖家带口的,总需要给他们安顿好。
  百官肯定不会允许女子进入官学的,会反对,那咱就换一条路走。
  灾民来京师打工干活,人家孩子丢家里不合适吧?
  一起拉到学院里读书去,即可以解决了孩子学习问题,也免去了灾民后顾之忧,能全身心干活不是?
  人家都成灾民了,你还计较男童、女童?
  他们现在的身份,就一个,那就是大明受灾的百姓。
  徐妙锦吃惊地看着朱允炆,又低头看了看是手中的建筑图,沉思稍许,才问道:“皇上哥哥没有说笑吧?”
  “朕不会在这种事上开玩笑,京师初等学院的选址,便安排在国子监周围吧,一应花销,可用皇后名义支出。”
  朱允炆认真地说道。
  马恩慧转头看了一眼朱允炆,没有反对。
  皇后体恤百姓,自己花钱给百姓照顾下孩子,百官再怎么蹦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徐妙锦看着把自己摘得一干二净的朱允炆,不由佩服道:“皇上运筹帷幄,果是不凡。那我这便找王博士寻址,然后再入宫找皇后姐姐要银子。”
  “本后是第一次不待见你啊……”
  马恩慧含笑道。
  徐妙锦嬉笑一番,也没逗留多久,便出了宫。
  数日后,长江北岸。
  李老三看着眼前壮阔的长江,不由心生畏惧,相对涡河而言,眼前的长江之宽广,实属难见。
  “老班头,你说咱们去哪个门?”
  李九拉着自己的儿子走了过来,张望着长江水问道。
  李老三懒得理会李九,这个家伙就是个没主见的,一开始不想去京师,后来想去了,但见大伙都没动静,便怂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16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6/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