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侍郎卢义也站出来,反对姚广孝:“皇上,凤阳府遭灾,各地已在赈灾济民,就以当下情势来看,各地并无问题,足以助百姓坚持数月之用,无需进入京师重地。”
一干大大小小官员,反对之声四起。
朱允炆看着不为所动的姚广孝,挥了挥手,众官员安静下来,问道:“姚侍郎,灾民入京师可不是小事,说说你的理由。”
姚广孝坦然地看了看反对自己的官员,高声道:“灾民入京师,其利在三。报恩寺、英烈碑开建在即,急需大量农工,而京畿之地征调农工,耗费较大,转用灾民中青壮,耗费偏低,且能为灾民开一营生,便于其灾后恢复,此为一利。”
“灾民入京师,营生有所得,必花销于京师,购置百物,此可促商业繁荣,弥国孥损耗,此为二利。”
“京师人口虽多,然仍有所不足,身为天下帝都,人口为本,引灾民入京师,十之一二或可安顿于京师,以增京师人口,亦不致影响灾民返乡恢复生产之大局。”
刑部尚书侯泰出班,厉声呵斥道:“此乃祸国殃民之策!皇上,灾民受灾,流离失所,有人甚至失去了家人,正是他们修养之时,如何能因土木之需,征调民力,如此岂不是增其害,伤其情,乏其体?民心必乱!”
姚广孝毫不客气地反驳道:“难道他们在那里天天躺着,吃吃喝喝,等待半年之久,毫无作为?侯大人或许不知,碌碌无为才是最痛之事,有所为,纵无所获,也好过无所事事!”
“妖僧一派胡言!百姓应修养为主,不可征调!”
侯泰毫无礼仪地指着姚广孝骂道。
姚广孝上前两步,回道:“我看侯大人才是恶魔,任凭百姓腐烂,而不知收取其心,谋其出路,赈灾济民,如何能只是吃喝住三字?”
朝廷之上,纷乱又起。
朱允炆听明白了姚广孝的意思,他是想给灾民找一份工作,让其打工养活自己与家人,而不是坐在定远或凤阳安置点,一天天吃着朝廷的粮食,什么事都不做。
后世经济大萧条,失业率增加的时候,为解决就业、收入与生产问题,通常都会使用这一招:
基建。
姚广孝此人确实是有大才,不负“黑衣丞相”之名,思维睿智,善于突破常规,他虽然不懂得政府调控的理论,但却知道,让人天天吃救济粮,不如让给他们找个事做。
这倒是解决灾民问题的一个方法。
从空间上看,凤阳等地距离京师算不得远,而且水路畅通,纵是定远走陆路,拖家带口,也用不着半个月。
从时间上看,等待大水退去,再等到作业田产,起码需要半年时间。
而这大半年中,他们并不从事生产,只蜗居在各地,不会创造社会价值,反而需要朝廷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救济。
这在成本上,并不划算。
只是灾民入京师的问题也是存在的,安置在何处,生活如何保障,治安如何维护,是否会占用过多的京师物资,导致京师物价上涨……
“皇上!”
解缙出班,高声喊道。
众大臣纷纷摆正好帽子,把袖子也放了下去,有些人还在捡笏板,朱允炆甚至还看到了地上有半个馒头……
这朝堂啥时候成饭馆了?
“讲。”
朱允炆看了看姚广孝,见这个老家伙还活着,没吃亏,也就放心了。
解缙肃然道:“臣思量再三,认为姚侍郎所言在理,百姓虽是遭灾,但内心所急,不就是重建家园,安居乐业?依凤阳诸地自救与朝廷拨付,恐难持久。与其浪费半年时日,不若引他们入京师,以工代赈,加以贴补……”
内阁解缙站在了姚广孝一边,这让其他大臣有些措手不及。
工部尚书郑赐有些担忧,出班表示:“皇上,灾民入京,无所安顿之地,若让灾民以地为床、天为被,岂不是害民?”
第二百零一章 你管这东西叫火铳(二更)
有争论,未必是一件坏事。
铜钱都有两面,何况是观点?
既然姚广孝抛起了这一枚铜钱,那在铜钱落地的时候,正反也将分出。
朱允炆赞同了姚广孝的提议,道:“百姓受灾,改善生活之心迫切,朝廷出资征用,以工代赈,即可解百姓生存之忧,亦可破凤阳府之困,朕认为可行。”
“皇上……”
郑赐还想劝阻。
朱允炆抬了抬手,止住郑赐,道:“朕知道,灾民入京师会有很多问题,但此举有利于民,不是吗?既有利于民,朝廷损失一些也无妨。责令户部拨付银十万两,于东水关、聚宝门、金川门之外,寻址营造,先行搭建简易居所,以安灾民。”
“至于你们担忧之事,就交给灾民自己决定吧。朕下旨传令郁新、凤阳府各地,表明朝廷旨意,不作强求,愿来者,便护其京师,不愿来者,任由其留在地方,如此,众爱卿还有何忧虑?”
郑赐、卓敬等人听闻之后,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好领旨退下。
朝会结束后,朱允炆便返回武英殿,尚未批复三封奏折,解缙便在殿外求见。
入殿,行礼。
解缙从袖子中取出一封奏折,道:“皇上,皇子之师名单已初步拟成,臣初选八人,还请皇上过目。”
朱允炆手持毛笔,没有看解缙。
解缙托举着奏折,不由有些惶恐与不安。
气氛有些压抑,沉闷。
解缙额头之上开始冒汗,偷偷看了看朱允炆,他似乎忘记了自己在这里,只一心批改奏折。
时间一点点过去,解缙的不安越来越重,双手有些颤抖。
朱允炆放下一份奏折,抬头看着解缙,只轻轻地问了一句:“这份名录,张阁如何看的?”
“张紞?”
解缙深吸了一口气,脸色有些发白,惶恐地说道:“微臣听错旨意,以为让臣下拟写名录,所以,没有过问张阁意见。”
朱允炆拿起一份奏折,看了看其中的批复,道:“这张紞也是内阁之人,为何这二十余份奏折,竟无一份是张紞所批,是张大人老了,还是他懒惰怠慢了?”
解缙连忙下跪,喊道:“臣,臣有罪。”
朱允炆看着解缙,脸色有些冰冷。
没错,解缙高才,知自己心思,用他作为内阁大臣,十分合适。
但解缙也有着让朱允炆不舒服的一面,那就是狂傲,还有日益增加的专断。
狂傲,朱允炆可以理解,有本事的人,傲一点没什么。
但专断,朱允炆绝不允许!
眼下内阁只有三人,郁新外出赈灾,不在朝廷,便只剩下解缙、张紞二人。
张紞又是一个和事佬,心平气和,见谁都笑,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不敢拿主意,只要解缙一坚持,他便会放弃自己的观点。
换言之,此时内阁,解缙一人独大,就连一些奏章,解缙都想要独揽在手,那下一步,还不是培植自己的势力党派?
朱允炆威严地说道:“内阁不姓张,也不姓郁,更不姓解,它姓共,共同研读,共同拿主意,共同为大明。朕希望你明白这一点,重新拟定名录,下去吧。”
解缙叩头,小心翼翼地退出武英殿。
风吹来,解缙不由有些颤抖,这才发现自己已是冷汗浃背。
皇上在警告自己!
解缙清楚这种警告意味着什么,也清楚得记得多年以前,自己是如何离开京师的。
工部。
郑赐召集属官,研究如何安置灾民。
工部侍郎严震直看了看舆图,赞叹道:“皇上所选,乃是绝佳之地。大人请看,这东水关,乃是京师唯一一座船闸码头,秦淮河由此一分为二,一支进入城内,才有了十里秦淮,一支为护城河。这里南北商贾之盛,不亚于江东门。”
“臣下曾听闻,那里一直缺少搬运力工,灾民若至,可算是有个现成的活计。而聚宝门外,又是天界寺,报恩寺与英烈碑便选址于此,用人颇多。金川门外的粮仓,正在兴建之中,同样也需要人手。如此看来,皇上之见,极为高明。”
郑赐叹息了一声,道:“你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若拖家带口,如何安置?妇孺老弱待在城外,出点意外,又如何给皇上交代?”
“大人,那是巡检、府尹与安全局需要负责的事,我们只需营造好简易居所,让其有所住便可。”
严震直认为,工部就干工部的事,其他事,有其他人负责。
郑赐有些无奈地点了点头,只好分派任务,征调工匠与民力,于三门之外,靠近水源之地营建居所。
朱允炆批阅过奏折之后,便踩着夕阳的光,走在大明宫内。
“罗先生身体如何?”
朱允炆询问道。
双喜笑着搭话:“皇上,罗先生前几日只是偶感风寒,昨儿有人报过,说他已是无碍。”
朱允炆看着经厂的方向,想了想,道:“罢了,差人代朕去看望下吧,若他有所需所请,一律通报。”
“遵旨。”
双喜安排其他长随跑一趟经厂。
“皇上,可要回坤宁宫?”
双喜询问道。
朱允炆看了看天色,道:“带朕去兵仗局看看,听闻他们改进了火铳,朕想见识下。”
兵仗局,明代朝廷火器的核心供应商。
事实上,明代初期负责制造火器的单位,名为宝源局。
听听,宝源局,这名字怎么听,怎么看,都像是印钞厂。
没错,宝源局它就是一个印钞厂,最开始的职责,那就是打造铜钱。
后来朱元璋可能是改用钞票,觉得宝源局匠人没事干,便让其改行制造火器,同时兼职打个板凳,造个洗脸盆,设计个防盗锁什么的。
那时候的宝源局,职责太杂,火器制造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很难形成规模,你想想,这边研究火铳呢,隔壁屋子里在讨论这个车轱辘怎么修理,门外还有人锯木头,要打个刑具,还让不让人专心造武器了?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因胡惟庸案,取缔了军需库,改设军器局,专门负责武器制造。
但军器局最初并不负责火器,仅仅负责弓、枪、刀、头盔、甲等冷兵器制造,如交肚弓,黑漆纰子箭,鱼肚枪头,芦叶枪头,马军雁翎刀,步军腰刀,将军刀,水磨头盔、水磨锁子护顶头盔,红漆齐腰甲、水磨齐腰钢甲、水磨柳叶钢甲……
洪武十七年年,朱元璋设置兵仗局。
兵仗局乃是内府机构,隶属于宫中二十四衙门,其一开始的定位,那就是火器与冷兵器二合一的制造机构。
在火器方面,兵仗局制造的种类多达二十七种,主要为:
神铳、斩马铳、手把铜铳、手把铁铳、椀口铳、神枪、一窝蜂、神机箭、铳箭、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夺门将军、襄阳炮、大洋神机炮、小样神机炮、椀口炮、铜炮、大炮、小炮、旋风铜炮……
从繁杂的样式来看,洪武时期的火器制造已形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