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134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长期以往,这如何了得?
  于是在嘉佑二年(1057年),宋仁宗亲自主持殿试,对所有人和颜悦色地说:
  “你们放轻松,慢慢考试,不要有压力,哪怕你不会答题,我也认为你是个人才,也就走个过场,等结束了,都留下来做官啊。”
  殿试不罢黜一人,便是从这一年开始的,之后形成惯例,南宋、元、明、清,基本上都照搬了这一套。
  所以,胡靖等人可以意气风发,心情舒畅,无需有半点担忧。
  虽然杨荣不想去喝酒,但架不住胡靖、李贯的推搡,就连杨溥也被拉着一起去了秦淮河的问红阁。
  武英殿。
  方孝孺将金幼孜的试卷读完,交给了一旁的双喜,又拿出了一卷,道:“皇上,这一卷乃为会试第四名杨荣所作,名为《正天下之功,是为大仁》。”
  “读来。”
  朱允炆低头审阅着王艮、胡靖、金幼孜的文章。
  方孝孺清了清嗓子,抑扬顿挫地读着:“佐霸者有辅世之功,圣人所以取之也……以管仲正天下之功,而夫子称之,其亦不没人善之意欤?自今观之,春秋之时何时也……”
  “虑王室之衰也,于是乎有葵丘之会焉,誓之以五命之严,申之以载书之信,而以下陵上者,始知所惧矣;虑夷狄之横也,于是乎有召陵之师焉,连八国之援以摧其锋,许屈完之盟以怀其德,而以裔谋夏者,始知所警矣……”
  “是管仲正天下之功如此。 身系天下之重,故北面请囚而不以为耻辱;心存天下之图,故忘君事雠而不以为嫌。子贡何议其未仁耶……”
  朱允炆抬起头,看着方孝孺,这一篇文章,对于“一匡天下”作出了极好的解释,在给管仲正名的同时,也没有逃避管仲的错误。
  辩证看待问题,这是杨荣的智慧。
  “皇上,这一卷乃为会试第五名李贯所作……”
  方孝孺读罢,想要继续说下去。
  朱允炆摆了摆手,道:“无需读了。方爱卿,殿试策问,以何为题为上?”
  方孝孺放归试卷,道:“此事全凭皇上定夺。”
  朱允炆摇了摇头,道:“这是朕首次主持殿试,经验难免不足,爱卿可直言,也好让朕思虑一二,如何定题。”
  方孝孺看着虚心请教的朱允炆,脸上不由带了几分笑意,道:“皇上,依洪武三年令,殿试仅出一道时务策,引贡士惟务直述,行文千字以上。至于内容,则有些宽泛。”
  “凡性命道德之奥,教化风俗之机,纲维之张弛,礼文之因革,人才之进退,吏治之得失,以及兵戎、田赋、刑名、水利之类,凡国家之大体,当时之急务,上所当闻,下所当为者,皆可立意为策。”
  朱允炆皱了皱眉,这个考试范围有些宽了。
  多个选项,一个选择。
  殿试,又名御试、廷试、亲试、殿前试,是皇帝亲自在殿廷内主持的考试。
  考试题为时务策。
  如果有人想要研究一个王朝的国家政策与施政走向,那一个很好的研究工具,便是时务策。
  时务策的关键,不止于策本身,还在于“时务”二字。
  如洪武四年,朱元璋主持殿试,出的题是“敬天勤民,明伦厚俗”,那这些学子一定要记住了,但凡是以后当了官,上奏折什么的,只要是符合“敬天勤民,明伦厚俗”的,那恭喜你,老朱会欣赏你。
  若是你非没事找抽,议论下“李某某有功不应该杀”,那老朱会送你找李某某去。
  再如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出的题是“选拔官员、整顿吏治”,那你们这些贡士可要小心了,千万不要学习那些被砍头的前辈,最好是做个老实人,不贪污,不惹事,不骂人,不借钱,不结梁子……
  还有洪武三十年,朱元璋感觉自己要活不长了,为了帮助朱允炆上位,主持的殿试题是“辅佐君主、勇于进谏”,那意思很明显,我老朱要走了,孙子要上台,你们都要辅佐好他,要勇敢谏言,纠正他的问题……
  无论什么时候,殿试之中的时务策,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它并不是一道简单的题,在其中,蕴含着当下朝廷的困境,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即将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历史上建文帝的殿试题,就是“施仁政、惩凶顽”,那意思就是说:朱棣是个混蛋,大凶大恶之人,冥顽不灵,你们告诉我,怎么把朱棣干掉……
  那一年的殿试,谁骂朱棣最凶,谁干掉朱棣的方法最理想,谁最能吹嘘,最能安慰朱允炆受伤的心灵,那他的名次,一定名列前茅。
  只是令人唏嘘的是,这些曾经想过怎么干掉朱棣的人,后来有很大一部分,都跪在了朱棣面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殿试题,实际上便是升迁法宝。
  你都摸准皇上的脉搏了,对症开药不就得了?
  要治贪官,你考上之后,天天上书,直指贪官弊害,要求恢复法家之法,严惩贪官污吏,朱元璋能不高兴吗?
  要辅佐明君,你考上之后,多夸夸朱元璋的太孙,展望下未来前景,朱元璋怎么可能不留着你侍奉太孙?
  要干掉朱棣,你就天天骂朱棣,说朱棣的坏话,提意见,怎么能整死朱棣,怎么提,那皇上还不想:
  这小子对我胃口啊,提上来,干大事。
  也不知道那些十年没升迁的官员,当官之后都干什么去了,多好的晋升之路,桥都铺好了,你非要站在岸边等船来。
  船有时候是不会来的……
  现在朱允炆也需要考虑,时务策选题问题,这不仅关系着下一步的施政方向,还关系着朱允炆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才来控制朝堂。
  朱允炆沉思良久,才提笔写道:
  制策日:
  昔列圣之相继大一统而驭宇,立纲陈纪,礼乐昭明,民康国盛。
  纵览华夏,虽炊烟袅袅,人烟渐旺,太平四方,民安其田,商行其利,军戍八荒,工利国器,士化百姓。
  然大明之国,仍有外患,北部鞑靼、瓦剌,秣马厉兵,枕戈待旦,西南麓川,反复难定,沿海诸地,匪骚不断……”
  朕欲大治于天下,重开汉唐之伟业,留盛世于万民。然内政不修,卫所难振,士绅不安,贪墨横行,弊政繁复,掣肘于朕。
  何以安国,何以兴邦,何以大治于天下,尔诸文士,行文论之,朕将亲览焉。
  朱允炆放下毛笔,看向方孝孺,道:“来,且看如何?”
  方孝孺走上前,仔细看过之后,后退两步行礼道:“以大治天下为时务策,可见皇上胸怀天下,囊括万千,臣认为此策,极是妥当。”
  朱允炆淡然一笑,道:“既如此,那明日晚便交付司礼监经厂镌刻刷印吧。”
  “臣见过此策,不宜离开,请去经厂暂歇。”
  方孝孺很有保密意识。
  朱允炆微微摇头,道:“经厂太委屈你了,这样吧,你便暂且在内阁休息两日,待殿试开始后,朕还需要你来做首席读卷官。”
  方孝孺感谢不已,见朱允炆再无其他事,便退了出去。
  朱允炆拟写了一份名单,交给双喜,道:“这是读卷官与执事官名单,通告下他们,殿试时不准迁迟。”
  双喜领了名单,便匆匆离去。
  殿试并不是让三百二十位贡士来了,问几句话就完事了,这是一场考试,也需要一个类似于会试时的机构,只不过会试机构相对稳定,基本人员从礼部、吏部、翰林院中抽调。
  但殿试机构不稳定,它只是一个临时性质的部门,但也需要有提调官、读卷官、监试官、受卷官、弥封官、掌卷官、巡绰官、印卷官、供给官等。
  但这些人员的选定,并不会拘泥于哪个部门,尤其是读卷官,需要皇上亲自指定。可以是六部侍郎一级的人负责,也可以是尚书一级负责,甚至可以交给内阁大臣负责。
  为了保密,所有见过殿试题的人员,都不允许与外界联系,不能自由行动。
  殿试题的刷印,也只是在殿试开始之前的六个时辰中完成,即殿试开始的前一天晚上。
  在贡士正在睡觉养足精神的时候,司礼监经厂的人正忙着刻板,只有二百来个字,刻几个板很快,之后连夜刷印,三百二十份,用不了多长时间。
  等天亮的时候,殿试题已然烘好笔墨,准备就绪封入箱中,直至殿试开始之前,才会送入御殿,等待皇上旨意,拿出试卷进行殿试。
  七月三日,奉天殿。
  朱允炆亲主殿试,三百二十位贡士,分八排,依名次列队入殿跪拜。
  礼乐毕。
  朱允炆用期许的目光扫视过众人,肃然道:“诸位乃是我大明精英,未来朝堂之砥柱,当行文纵论天下,陈述直言,纵错无妨,勿有顾虑,既已准备齐备,那便入座开考吧。”


第一百七十七章 靠颜值、玄学点状元(二更
  殿试问策,按理说应该是皇上问,贡士答,由此来判贡士水准。
  唐代时期,小武就是这样做的,一连问了好几天。
  后来的皇上觉得这样太累,还不如坐在那里,喝喝茶,眯着眼睡会来得舒服,所以便将殿试策问交给了大臣。
  大臣也为难,万一我欣赏的皇上讨厌,我看中的皇上嫌弃,那不是连带着自己也倒霉?
  为了不得罪皇上,又能办成事,大臣一致认为:考试吧,拿一道题出来,以成绩定输赢……就这样,很多时候的殿试,往往没有直接问策这一环节。
  当然,也有些皇上精力充沛,好奇心旺盛,晚上睡眠充足,唾液系统又发达,对着所有贡士,一个个看过去,觉得丑的就不问了,觉得帅的多问几句,这也是正常的。
  众人落座,试卷发放,贡士做题,皇上看人。
  杨荣微微抬了抬头,瞄了一眼坐在上面的朱允炆,顿时愣住,怎么看着如此面熟,好像在在哪里见过。
  想起来了,唐氏书坊!
  杨荣没想到,自己与唐润对话时,站在不远处安稳看书的男人,竟然就是大明帝国的皇上!
  怪不得在自己离开之后不久,唐氏书坊门口便出现了解缙的字。
  看来当日就算是自己不出手,皇上也会出手。
  杨荣见朱允炆的目光扫过来,连忙低头,审视着试卷,不由深吸一口气。
  这策问,乃是大治之问,其中包罗万象,不仅涉及士、农、工、商、军等诸多内政,还涉及建文新政,如一条鞭法、遏田产兼并、新商之策、废卫所制等,在这之外,竟还有边疆国事!
  一策问,问尽天下事!
  想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就必须找到天下大治的根本。
  什么是这天下根本?
  官员?
  军人?
  商人?
  匠人?
  还是农民?
  六千万大明子民中,官员、军人、商人、匠人都是重要的,但这些人加起来,其数量也不过三四百万,而绝大多数的人,是农民。
  以农民为根本,方可实现天下大治。
  劝农桑,丰仓廪,方可安天下,方可打造大治基石!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13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4/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