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133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杨荣回了一礼,看向金幼孜,见金幼孜面带红光,喜气洋洋,便行礼道:“恭喜金兄。容我介绍,这位是杨溥杨弘济,杨兄,这位是金幼孜。”
  金幼孜与杨溥对礼。
  金幼孜皱了皱眉,道:“杨溥这个名字,似乎在哪里见过。哦,想起来了,弘济兄,你也在榜上!”
  “哦?名列几何?”
  杨荣连忙询问道。
  金幼孜眯了眯眼,想了想,说道:“好像是十七八的样子,没记住。不过勉仁兄,你可是第四名啊。”
  “高才。”
  杨溥笑道。
  杨荣会心一笑,问道:“会元是?”
  会试考中者,虽然本质上可以说是进士,但在称呼上还不能叫进士,只能称作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只有通过殿试之后,才称进士。
  “哈哈,是王艮兄。”
  胡靖意气风发地走了过来,李贯正恭喜着王艮。
  杨溥看向王艮,颧骨突出,两腮凹陷,双眼溜圆,眉毛浅淡,仅从面相来看,此人可归入丑陋的行列。
  然其才情,超越了容貌。
  这可是会元,在五千多举子的评比之下,位列第一的猛人。
  榜上有名的,心情自是大好,虽然科举考试还没结束,但已然无需担忧,他们已经取得了进入朝廷、成为官员的资格。
  然而淘汰的毕竟占大多数,一个个垂头丧气,失魂落魄,还有几个站在河边,也不知道是打算看风景,还是打算跳下去。
  “铛铛!”
  几声铜锣之后,众人不由看去。
  “诸位落榜之人,无需懊恼,明年还可以接着考。只是诸位,若有人囊中羞涩,无力久居京师,又不愿返回家乡,舟车劳顿的,可以来我中华书局,诚招三百校对先生,包食宿,每月二两纹银。”
  “铛铛!”
  “想来中华书局的可以来我这里,每日只需做工四个时辰,其余时辰,任由你等安排。”
  朱植扯着嗓子,招揽道。
  “是他?!”
  杨溥吃惊地喊道。
  杨荣点了点头,道:“我见过此人,在贡院之外,售卖前朝会试试卷,是一个精明的商人。”
  杨溥面色有些异样,对杨荣道:“你不知他真实身份?”
  “什么身份?”
  杨荣有些不解。
  杨溥呵呵笑了笑,摇头道:“勉仁兄来京师,难道不曾听闻过二王从商之事吗?”
  杨荣脸上浮现出了一抹惊讶之色,艰难地转过头,看向朱植,不安地说道:“你不要告诉我,这是二王之一?”
  杨溥叹息道:“他是辽王,至于珉王,听闻正在组建英烈商会。”
  “什么是英烈商会?”
  王艮插了一句,问道。
  杨溥摇了摇头,道:“据说报恩寺与英烈碑的消息,引无数商人与士民瞩目。有徽商沈一元,说通二王,联通京师各行商人,以供报恩寺、英烈碑相应货物。而负责这些货物统筹与调度的,便是英烈商会。”
  “到底有多少力量参与报恩寺与英烈碑兴建?”
  杨荣惊讶地问道。
  杨溥回道:“就目前来看,朝廷,藩王,佛门,道门,商人,士民,皆有参与其中。呵呵,我也是从商人那了解到的消息,至于准与不准,也很难说。”
  杨荣感觉到了一丝不寻常。
  按照杨溥所言,天界寺可谓是出资主力,可眼下又出来一个英烈商会,凝聚各方力量参与其中。那佛门的主导地位,势必会被冲淡。
  纵是哪一天建成了大报恩寺与英烈碑,那无论是商人,还是士民,其来到报恩寺之后,第一个想法便是:
  这里面也有我的一份心血啊……
  而不是:
  佛祖普度万民,阿弥陀佛。
  “皇上在打压佛门?”
  杨荣敏锐地感知到这一点,将目光投向杨溥,只见杨溥沉稳肃然,似乎早已看穿一切。
  眼下已是七月,距离明年二月春闱,不过半年多,若就此离开京师回家,路远一点的,估计到了家里,给老爹老娘提前拜个年,也该返程了。
  因为两场科举之间的间隔时间并不长,很多落榜之人,并不打算回家。
  不回家可以,但总需要吃饭吧?
  如果有钱,宅在客栈,每天摇头晃脑,研究书经义,那没人管你……
  可若是钱少,不够支撑半年的,总不能当宅男吧?
  摆在落榜举人眼前的路不多,但还是有几条:
  其一,撸起袖子,活动活动脚踝,抬腿跑到国子监当监生去。
  优势:管吃管住,还有一群人和自己讨论学问。
  缺点:看什么书,上什么课,你得听国子监安排,不能自由补短板,也不能睡懒觉,没纪律是会挨揍的……
  其二,揉了揉脸,投奔二姨家三表妹四姑妈五大婶家里去。
  优势:管住,也可能管吃。自由,能学习。
  缺点:白眼有点多,比较考验心理承受力,脸皮不厚者,往往选不得。
  其三,做工。
  优势:解决吃住,还有零花钱。
  缺点:累人、丢人、还耗时间……
  文人眼中嘛,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让我们去做工,那岂不是从事下品之事?
  太丢面。
  于是很多人都走了,不是投亲访友,便是去了国子监,然而朱植还是招到人了,毕竟寒门士子多,能有个地方做工,还是与文字打交道的,丢人,能丢哪里去?
  再说了,想要当官,不锻炼下厚黑学,日后怎么混成大佬?
  “为庆在榜之喜,我请客,今日不醉不归,如何?”
  胡靖提议道。
  “后日便是殿试,这个时候大醉酩酊,不太好吧?”
  杨荣婉拒道。
  胡靖自信道:“殿试而已,怕甚。”
  确实,与乡试、会试不同,殿试不存在淘汰人的情况。
  换言之,你在会试榜上,那你已经通过了殿试。
  殿试只不过是选出一甲前三,然后排定二、三甲名次。
  事实上,唐宋时期的殿试是淘汰人的,而且淘汰率很很高,大致要淘汰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人。
  至于为什么殿试不淘汰人,改一窝端了?
  这与卖国贼有关。
  事情发生在宋代宋仁宗时期,当时殿试就经常淘汰人,人家辛辛苦苦,经过那么多场考试,乡试过了,会试过了,殿试你把人给筛下去了。
  筛一次也就罢了,认了,可总有几个倒霉的,来几次殿试,就被筛下去几次。
  这就有点欺负人了,好歹你换一些人筛是不是。
  有人就被欺负够了,认为宋廷眼瞎了,自己明明有才,非不用。
  在又一次被筛下去之后,这位咬牙切齿,喊道:你们不用我是吧,等着瞧,有你们后悔的时候。
  于是这位满含怒火,打包好行李,走了。
  老子不伺候宋朝皇上了,投奔西夏李元昊去。
  被欺负的人,名为张元,被李元昊奉为西夏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为西夏国相,也是北宋的心头之刺。


第一百七十六章 殿试题是敲门砖(一更)
  这一根刺,要命。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1041年),张元怂恿并辅助李元昊进军宋朝,好水川之战爆发,宋军阵亡多达一万余人。
  看着满是宋军尸体的好水川,张元得意地写下了“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的诗句,对宋廷朝臣满是讥讽。
  可以想象的出,当时的张元是愤怒至极致的发泄,他应该咬牙切齿,默默说过:我一定要覆灭宋朝,让你们知道,当初殿试屡次筛下我是多大的错误!
  有了张元这个“榜样”,宋廷殿试中那些淘汰的人,也明白了一个朴素的道理: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你们筛吧,筛下来,我们就去西夏,人家那边也在招人,工资也高。
  忠诚?
  对你们宋廷的忠诚,换来的就是一次次黜落!
  生命有限,运气不好,三四十年,运气好,五六十年,殿试淘汰一次,那就意味着三年白过了,人生几个三年能被你们耽误着?
  不干了,走人。
  宋朝的人也不是傻子,看着一个个人跑,还都有偷渡边界线的本领,加上这些跑的人心里阴暗,报复欲极强,以灭宋为余生志向。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13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3/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