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鞭法、遏兼并国策,得罪了大明无数士绅,虽然这些人没有实力反抗朝廷,但毕竟是掉了肉,免不了疼,总是要叫喊几声。
底下非议一条鞭法、遏兼并国策的声音有很多,当然,是以士绅为主体。
朱允炆收拢了民心,却得罪了士绅,这没什么。但如果再动卫所制,就不是伤害士绅利益的事了,伤害的将是各地卫所将领军官的利益。
将领军官,对于士兵有着很强的控制力,而且家里不止有菜刀,还有十八般武器,一旦被逼急了,那是要抄家伙打架的。
若是再有士绅暗中支持,某个藩王也野心,站起来喊一嗓子“恢复祖制,捍我田产”的口号,那可就麻烦了。
虽然徐辉祖也知道,这些卫所干不过京军,但乱起来,总归是个大问题。
这件事,也只能慢慢来。
朱允炆皱了皱眉,说道:“北平新军之策不能停,至于卫所田产耕作问题,让北平布政使张昺、都司平安想想办法,找出一条路来。”
徐辉祖点头答应。
朱允炆看向朱棣,说道:“燕王叔,对于兵法战阵,朕远不如你,魏国公与茹尚书,也不如你。朕想要将京营改制之事托付给你,你意下如何?”
“皇上……”
朱棣难以相信。
自己作为一个有过之人,此来京师请罪,原以为最好的结果便是保住燕王封号,成为一个闲散王爷。
在那场醉酒之后的坦诚相对之后,朱允炆并没有追究自己的过去,而是让自己研究新军之策,后来又安排自己至五军都督府,与徐辉祖共同商议新军之策与大明边防。
原以为自己只是一个幕僚,出出主意而已。
不成想,朱允炆竟然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自己!
京营改制啊!
这可是事关国本的大事件!
朱允炆深深看着朱棣,目光中充满期待。
新军之策在京营施行半年多,成效斐然,就连朱棣也不禁夸赞,京营乃是天下雄师!
可随着新军之策的不断深入,士兵个体战斗力得到提升,几千人,上万人的战阵研究也基本取得成效。但京军大规模的军团战,一直都存在配合问题。
十万人,二十万人,三十万人的大军团战法,完全不同于几千人、几万人的战法。
徐辉祖没有指挥大军团作战的经验,茹瑺也没有,只靠着纸上谈兵,靠着祖辈的经验,远远不够。
所以,朱允炆需要朱棣,需要久经战场,又擅长指挥大军团作战的朱棣作为京营改制的主刀人!
第八十九章 苏州名士的政治目光
苏州知府姚善办完公务,换了常服,手持一卷书,便走入了文庙学宫。
在明伦堂院庭中,王宾、韩奕、俞贞木、钱芹四人正围在一起对论着,王宾一抬头,看到了姚善,便微微一笑,止住了对论,拱手道:“克一兄来了。”
其他人纷纷侧身行礼。
姚善爽朗一笑,带着几分歉意说道:“抱歉,近日公务繁忙,来迟了。”
“看来克一兄对十优州府势在必得啊,若他日升了俸禄,可要请我们多喝三杯。”
钱芹打趣道。
姚善拍了拍手中的书,说道:“若苏州府可选为十优州府,莫要说三杯,五杯我也请得起。”
“果然大气……”
俞贞木鄙视道。
韩奕等人哈哈大笑,姚善也无奈地摇了摇头。
钱芹引大家坐至一旁备坐好,然后说道:“谈经论书,非是今日要事。”
姚善惊讶地看着钱芹,问道:“若不谈经论书,那要论说什么?”
钱芹呵呵一笑,从袖子里拿出了一本小册子,姚善接过一看,里面全是对解禁经商桎梏,增加商税的建言。
姚善看过之后,抬头打量着钱芹,说道:“钱兄,你虽姓钱,却终归是这苏州名士,往日里对商贾之道,可是嗤之以鼻,不以为然。今日缘何改了态度?”
钱芹微微一笑,说道:“往日不以为然,是以为商业毒害于民,不利民生。然则,钱某行走苏州府,却发现行商走卒无数,繁盛已成常态。姚兄不是要争十优州府吗?这,便是制胜之道。”
“你所谓的制胜之道,便是解禁商人,然后施以重税?若是如此的话,这十优州府,不要也罢!”
姚善面色一沉。
俞贞木见两人僵住,连忙说道:“姚兄莫要气恼,且容我们对论一二如何?”
“来吧!”
姚善肃然道。
俞贞木看向钱芹,说道:“钱兄,放开说吧。”
钱芹认真地点了点头,对姚善说道:“姚兄,你我二人相识多年,我是什么品性,相信你是知道的。但今日,有些话,我钱芹也想说一说,为了这苏州府,为了大明!”
姚善看着钱芹,脸上的怒气逐渐消解。
诚如钱芹所言,多年至交,他绝不是爱财之人。
钱芹严肃地看着姚善,说道:“朝廷施以一条鞭法,遏兼并之国策,敢问姚兄,苏州府可施行了?”
“七县一州,悉数施行,不敢延怠。”
姚善回道。
苏州府下辖七县一州,七县为吴县、长洲县、常熟县、吴江县、昆山县、嘉定县、崇明县,一洲为太仓州。
钱芹又问道:“那朝廷改赋税三十税一为十五税一,姚兄可认为是重税?”
姚善眉头微微一皱,说道:“相对往年各类赋税徭役夹杂而言,十五税一,不算重税。”
“那缘何商人十五税一,便是重税了?”
钱芹反问道。
姚善语塞,思索了下,说道:“商人乃是以贩卖货物,取利谋生。一旦加税,必然会让其利减少,届时,苏州府恐怕只有萧条,再无繁华。”
钱芹微微摇头,说道:“姚兄只说对了一半,商人确实是取利谋生,加税也会让其利减少,但还不至于萧条。”
“呵,没有了利,商人还不远走他乡?”
姚善冷冷问道。
钱芹拿出了一封信,递给姚善,说道:“此乃京师户部好友来信,姚兄在府衙当差,必然知晓文工团经营之事吧?听闻文工团虽出自内宫,价高图利,但其所用便是十五税一的商税,听闻户部因此而获利数千两之多。”
“虽是重税,但文工团依旧有大利,纵遏兼并国策之后,其出演亦然不绝。由此可知,十五税一,其利可观。而再看户部,因增税而丰库。若姚兄向朝廷请愿命,施行十五税一之法,苏州府商人未必会走,但苏州府之商税,将大幅增长。”
姚善看了看信件,说道:“文工团乃是妇人表演而已,非是贩卖货物。”
“那辽王、珉王的医用纱布呢?那难道不是货物?他们不是十五税一吗?”
钱芹反问道。
姚善起身道:“辽珉二王以亲王身份从商,若不重税,岂不欺市霸街?谁可与之争利?”
钱芹呵呵笑了笑,又从袖子里取出了一封信,说道:“姚兄,既然你如此说的话,落后了,可莫要怪我等没有提醒。”
姚善不解,展开信件看去,瞪大眼,问道:“这,这不是真的吧?”
钱芹自信地说道:“姚兄,下棋不只是眼下一步,还需要看下一步。一条鞭法、国策之后,物产必然丰富,农户必有剩余,而剩余之物如何?留下所用之后,必会兑换为银钱,购布匹百货于商贾。商贾大兴,只在一两年而已。”
“北平布政使张昺,早于去岁时便已解禁商人,大兴商道。听闻朝廷已准备在北平试行十五税一的商税,若姚兄敢为天下人先,那苏州府将胜过北平府,成为我大明新商之策的第一府。”
姚善深深看着信件,这些消息虽然作不得十分真,但也必然不是空穴来风。
若北平真的施行十五税一,那将不会是结束,只能是开始!
皇上已经通过二王、文工团,让京师商人与户部习惯了十五税一的存在,虽然这些税没有加在京师商人身上,但户部已经看到了加税的好处。
国库充盈,而商人利润不绝,这不是好处是什么?
户部,恐怕已经没有理由反对加商税了。
当下朝廷又将胥吏纳入俸禄之列,虽降低了胥吏对底层农户的盘削,但也加大了朝廷支出,想必朝廷正是需要钱的时候,推行新商业之策,加大对商人的税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若真如此,苏州府敢不敢做这新商业之策的第一府?
自己又敢不敢,推动新商业之策在苏州府实施?
姚善看向王宾、韩奕、俞贞木三人,三人微微点头,表态支持。
京师,武英殿。
王绅垂手而立,面色凝重。
国子监的问题,自己找出来了。
往日里总不觉得国子监有问题,可认真找寻起来,国子监的问题之多,还是让王绅暗暗吃惊,而有些问题若是不革除,任由其存在,那国子监数千监生,可用之才不过屈指可数。
第九十章 官僚养成所的弊病
国子监,明代最高学府。
对于国子监的建设,朱元璋未必是存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心思,实在是出于无奈。
大明以武力夺天下,总不能用武力治天下吧。
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大部分都是粗人,不认字,公文都不会写,用他们治国,是不是太费嗓子了?
想要治国,就需要官僚,而官僚,又必须认识字,认识字的,统称为文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朝代发展到一定时期,便会出现“文盛武衰”的现象。
人家当官拿主意的都是文人,你一个粗鄙汉子,纵杀敌有功,也抵不过文人一笔一口。
问题是,朱元璋手中的文人不多。于是,便将元朝里面还活着的旧官僚拉了过来,这也不够,怎么办,只能启用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可是这些读书人也有顾虑,明初北蒙还在,朱元璋的帐篷稳不稳当都说不准,冒失地入账听差,万一蒙古人再杀回来,那岂不是要被清算?
朱元璋请他们来,他们偏不来,逼得老朱发怒。
行,你们不来是吧?
不来当官,那就杀了吧,看看你来还是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