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_分节阅读_第69节
小说作者:寒梅惊雪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1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4:33
  朱允炆微微点头,含笑问道:“可又是在谈论新军之策?”
  王越恭谨至极,道:“回皇上,今儿谈论的是鞑靼与瓦剌。”
  朱允炆饶有兴趣地接过文书,仔细看了看,严肃地说道:“召燕王、魏国公,把解缙、姚广孝、茹瑺一并喊来。”
  王越领命离去。
  因内阁便设在宫内,解缙闻召后,便先一步进入了武英殿。
  朱允炆没有说什么,只是将朱棣与徐辉祖的对论交给了解缙,解缙看过之后,明白朱允炆此时的目光,已看向了蒙古,或者说,看向了大明未来几年的威胁。
  朱棣、徐辉祖、茹瑺、姚广孝一起到了。
  朱允炆摊开大明舆图,说道:“今日朕看过燕王叔与魏国公的对论,燕王叔认为,蒙古部落依旧是我大明最大威胁,鞑靼与瓦剌此时虽在内斗,三五年内无瑕南顾,但五至十年之后,必会威胁大明。朕请你们来,是想听听你们的看法,说一说,大明边疆可以安稳几年。”
  朱棣、徐辉祖没有说话。
  解缙与方孝孺看向茹瑺,他是兵部尚书,了解兵事,理应第一个表态。
  茹瑺看着大明的北部边疆,严肃地说道:“皇上,据目前掌握的消息,鞑靼、瓦剌各贵族之间,彼此争斗不断,并没有出现过于强势的一方。加之我朝在北方边界,设有卫所重军,鞑靼与瓦剌,短时间内应不会威胁我大明。”
  朱允炆微微点头,说道:“看来茹尚书与燕王叔论断相似,你认为的短时间,是多久?”
  茹瑺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思索片刻,才回道:“三年至五年。”
  朱允炆将目光看向姚广孝,问道:“姚师父,谈谈你的看法吧。”
  解缙、茹瑺、徐辉祖对于姚广孝在场,都有些意外。
  姚广孝当下只是翰林侍讲学士,若是皇上讨论经史子集,他在场是应该的,可现在说得是军国大事,让姚广孝参与其中,其中深意,恐怕不简单。
  “鞑靼虽实力不足当年,但始终以蒙古正统自居。而这也决定了一点,鞑靼必然奉行对抗大明的政策。”
  姚广孝没有继续蛰伏。
  自己所求一生,不过是一展胸中抱负。
  如今有机会,便无需再遮掩,将自己所有的智慧,在这余生之中,献给这大明山水吧!
  “只不过鞑靼受限于实力与内斗,无法整合力量,大规模的南下寇边,在五年内几乎不可能。但在这五年中,数百,千余骑兵的小规模袭扰,恐怕不会绝休。”
  姚广孝的手指点过肃州、宁夏、开平、大宁一线,说道:“这里凭卫所、长城与大军,防护不成问题。从这里看,鞑靼纵有心作乱,五年内,大明北疆,应是万全。”
  “瓦剌呢?”
  朱允炆赞赏地看了一眼姚广孝,问道。
  姚广孝看着舆图中瓦剌的位置,说道:“臣在北平时,便听闻瓦剌的买的里八剌并非明君,所行之恶,令人不齿。如此之人,必无法长久,瓦剌内乱,将近。”
  “不成想,姚师父竟有如此见地!解缙佩服!”
  解缙击掌赞服,对姚广孝刮目相看。
  朱允炆也十分佩服姚广孝,还有预言买的里八剌将死的朱棣,历史上的买的里八剌,便会死在这一年的内斗之中。
  而这一年,也被后世称为“瓦剌称霸之始”。
  “解缙,你素有远见,如何看待鞑靼与瓦剌?”
  朱允炆轻松地问道。
  解缙微微摇头,说道:“皇上,臣认为燕王、魏国公、茹尚书与姚师父所言,皆为洞察之言。纵览各类消息,鞑靼与瓦剌或有野心,但大明边疆,至少五年内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朱允炆看向朱棣等人,敲了敲桌案,说道:“一位久经战场的亲王,一位掌管中军都督府的国公,一位兵部尚书,一位内阁大臣,一位通晓无数的翰林侍讲,既然你们一致认为,北疆五年内不会出现太多问题,那我们便定下基调,五年内,完成新军之策推行全军之任务,如何?”
  “可行!”
  朱棣等人表态。
  徐辉祖犹豫了下,说道:“皇上,新军之策在京军施行,并无问题。但在北平卫所施行,却遇到了不少问题。”
  “哦,什么问题?”
  朱允炆有些意外地问道。
  徐辉祖拿出了一份文书,递上去,说道:“这是北平府新军之策的文书,其中谈及,新军之策重训,有助军队战斗力提升,然而,新军之策与卫所制度冲突很大,引起了不少问题。”
  朱允炆展开文书看去,不由暗暗吸了一口凉气。
  明以武功定天下,朱元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
  卫所制度,便是选一部分人,归入军籍,分驻在各地卫所之中,保卫边疆,镇压地方。
  军籍与民籍是平行关系,军籍归属于五军都督府管理,民籍归属于户部。
  军与兵,也完全不同。
  军存在着世袭性,是固定的,只要你是军,那你一家人,以后都需要充军,住在卫所之中。
  若你不幸为国捐躯,那也没事,看看你有儿子没有,没有儿子,就找你哥哥,这都没有,就找你表哥,总要找个人接替你。
  如果是悲惨世界,你这一系全家都没了,那也有办法,看看你原来籍贯哪里,去找你的族人,勾选一族,搬过来继续充军。
  而兵,则是自愿性质的,是临时招募的,而并非朝廷经制之军,一没定额,二没固定的戍边地,三和子孙职业选择没关系。
  在明代初期,军费在朝廷财政中的支出占比是很低的,每年两百万石养三百万兵足够了,甚至在很多时候,军费可以说是“自给自足”的。
  这也与卫所制度有关,卫所的军,只能说是军与农的合体,打仗的时候就是军,不打仗的时候,那就是农,需要开荒,需要种地。
  这边收着庄稼,手舞镰刀,那边烽火传讯,就可以马上换上盔甲,抄起钢刀杀敌。
  如果军屯的收成不够军队开支,那就让商人雇人去边塞开垦,通过开垦出来的庄稼,来换取朝廷盐引,这样一来,商人与边军便实现了双赢。
  看似美好的存在,在经过洪武的风雨之后,已开始显现出其问题,卫所废弛与崩溃的迹象,越来越明显。
  而军农合一的方式,已严重妨碍了军队的训练。
  试想,一个集体下地务农的军队,又能有多少时间训练?又能掌握多少的杀敌技?
  卫所制不改,新军之策,难行!


第八十八章 悲壮的军屯,无奈的朱允炆
  新军之策落北平,是在冬季,冬季本就没什么农活,大家每天早起跑跑步,锻炼锻炼身体,没什么问题。
  可眼下已是开春,大家还惦记着自己手里的那几十亩地,总不能每天继续训练吧?
  朝廷有规定,每个卫所的军户要耕种一分地。
  那位说了,一分地而已,随便刨两下就拾掇好了,至于花多长时间,耽误训练?
  不好意思,明代军屯里的一分,一般是五十亩。
  每一位军士的一分地,按照规定,要收取十八石粮食,上交六石,剩余十二石自己吃。如果年景不好,欠收乃至绝收,那你也得赔纳足额,俗称倒贴。
  卫所制与军屯制,在明代初期,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到建文元年,有超过一百二十万的军队参与屯垦,增加了近九千万亩,每年屯粮达两千三百多万石,这也是明初农税过低,依旧能养活二三百万大军的关键。
  可卫所制与军屯制施行了二三十年,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
  对于卫所制,徐辉祖指出四个问题:
  其一,军户逃跑的问题。
  这其实是有情可谅的,谁能保证年年丰收安泰?
  今年老天爷不下雨,都绝收了,你还让我们交粮食,怎么交?
  活不下去了,还不能逃走吗?
  其二,军官侵占问题。
  士绅都知道占农民的地能捞取好处,军官虽然是粗人,可也不傻,知道地多钱多的道理。
  士兵五十亩,好,你去八十里外戈壁滩上开五十亩去,这五十亩良田,是我的了。
  对了,收拾完戈壁滩的地之后,记得回来给我的庄稼浇水。
  军官发话,你总要服从吧。
  其三,藩王兼并。
  看一眼大明北部边疆,再看看分封的藩王,你会发现,凡是有藩王的地方,便少不了屯田。
  尤其是甘州、固原、宁夏、延绥、大同、宣府、蓟州、辽东等九边之地,即有屯田,又有大军,还受制于藩王。
  藩王的封地与屯田挨着,一不小心,多占了几百万亩,好像也是可以理解的。
  谁让地都挨着的,你们当兵的也是,为啥就不打好田垄呢。
  本王没看到,抱歉,实在是抱歉啊。
  其四,屯田土地差,收成无保障,极度影响训练。
  明代军屯并不抢夺民田,很多军屯的土地,要么是元朝被杀掉的地主、农民剩下的无主之地,要么就是自己开荒弄来的。
  肥沃的田亩自然是轮不到当兵的,对于绝对部分军士而言,其土地往往是沙碱瘩薄,不堪耕种,而且还分散,上午在西面除个草,下午还得去东面挖个沟,很难完成定额。
  加上朝廷答应的耕作工具,一开始还行,后面根本就没有。
  没错,朝廷是说了,要给军士配耕牛,可关键是,大明朝的耕牛本来就很少,哪里有大量的耕牛划拨给军屯。
  你运气好,十年前分了一头牛给你。现在你说牛老死了,还想要牛。
  没门,自己当牛用吧。
  这就是朱元璋引以为豪的卫所制与军屯制,曾经的“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豪言壮语,到了朱允炆手里,只剩下了一腔压抑的悲壮。
  朱允炆很想整顿卫所制,可也清楚,卫所制是一个雷区,一个不小心,便会引起兵变。
  朱厚照当皇上的时候,太监刘瑾便想整顿军屯,结果引起安化王朱寘鐇叛乱,虽然没掀起什么大的浪花,但也足以告诉朱允炆,想要改变卫所制,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可若是不解决卫所制,新军之策只能流于表面,无法实现强军的目标,日后的大明,只能采取防御战略。
  只防御,不进攻,不是朱允炆想要的结果。
  既然蒙古早晚要打过来,那自己就不能让他们轻易回家放牧去。
  他们敢进犯大明一小步,大明就应该有勇气进入蒙古万万步,直至彻底拿下那片草原,让其成为大明最富饶的牧场!
  朱允炆叹息一声,结束了沉思,将徐辉祖的奏报放在了桌案上,严肃地说道:“当下正是一条鞭法、遏兼并国策施行的关键期,当下的朝廷,恐怕无法支撑卫所废弛的支出。”
  徐辉祖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也理解朱允炆的难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4页  当前第6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9/10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