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466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2:34
  因为还有后面的选调考试,所以进士考试取消了殿试,只考一场贡试,就在南京贡院内举行。
  考不上贡试的还可以参加五月份的国子监入学考试,又或者报考各省七月份组织的吏员考试。
  如今齐聚在京师的读书人,都准备留在南京好好备考,争取抓住这一次的机会。
  之所以这次科举这么卷,还是因为苏泽对乡试和县试体系也进行了改革。
  取消了免税免役的特权,考上秀才也能直接出来当官了,所以苏泽干脆大大增加了乡试的通过人数。
  但是和以前一样,只有县试的前五十名,才能进入县学学习,这些县学生会进行三年课程的学习,在县学学习的县学生可以领到禄米和文具的补助,可以安心脱产学习,完成学业之后还会发结业证书。
  县学生和其他秀才都可以参加乡试,通过乡试的举人人数也大大提高,同样是最优秀的举人可以进入府学进行脱产学习。
  所有读书人都明白,一旦县试和乡试的改革开始,很快秀才和举人就会不值钱了,今年如果考不上进士或者监生,那明年就会更多的举人来一起卷。
  按照苏泽的设计,以后县学就相当于初中文凭,府学等于高中文凭,国子监则相当于大学文凭。
  礼部也在逐步增加各地县学的数量和府学县学生员规模。
  实际上随着大量工坊的出现,不仅仅是官府,工坊和商行也需求大量能写能算的人才。
  识字能读能写的还可以选择进入东南新军,东南新军也有一套相当完备的晋升体系,在东南军人的地位也很高。
  但是在这片土地上根深蒂固的思想,让最优秀的读书人还是更愿意进入仕途,这一点即使是苏泽穿越前的那个时代也没能改变。
  苏泽能做的,只能给识字人口提供更多的选择,毕竟有选择总要比没选择好,让那些卷不过科举的读书人也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东南就能凝聚更多的人心。
  四月六日,南京贡院终于打开大门,十五岁的江西临川举人汤显祖,排着队进入贡院。
  汤显祖出身于江西临川的书香门第,他十四岁就中了秀才,次年就考上了举人,然后就是东南大军进入江西。
  科举走了一半,头顶上的天就换了,不过汤显祖倒是很早就接触了苏泽的文章,他对于苏泽所写的《牡丹亭》《南柯梦》非常痴迷,后来也认真钻研《三经新注》,听到了南京要开科取士的消息,过完年就赶往南京参加这一届的贡试。
  十五岁的举人无论是明廷还是东南都是非常瞩目的,教育大臣申时行看到年轻的汤显祖,也对他微微点头露出鼓励的笑容。
  汤显祖虽然不认识申时行,但是身穿朱红色官袍被众多官吏簇拥的,肯定是东南的大员,汤显祖也回以一个感激的笑容。
  虽然已经极力改善贡院的条件了,但是这么多人挤在一起考试,环境再怎么也好不到哪里去。
  不过南京贡院的考棚里还是配备了鲸油灯和火柴,还有提供热水的保温铁桶,好歹不用顶着蜡烛吃着冷食考试了。
  汤显祖铺开油墨飘香的考卷,果然和经义有关的题目都是出自《三经新义》。
  汤显祖更有底气了,这一次的考卷题目也都和东南新出版的书籍一样,都加上了句读来隔开句子,这大大加快了阅读的速度。
  而且东南的这次科举也不需要再背大明那一套厚厚的避讳名单了,再也不会因为不小心写到避讳词句而被黜落,这也给考生和阅卷官减少了负担。
  汤显祖自信的答完了经义的题目,来到最后一段策论的题目。
  这道题目让汤显祖有些惊讶,因为这道题的和以往的策论都不同。
  汤显祖想起贡试之前坊间的传言,听说这贡试的最后一道题目是苏泽亲自出的,现在看来这道题还真有可能是大都督亲自命题的。
  这道题目的题干很长,论述的是安南的问题。
  和策论简单的题目不同,这道题目的题干很长,将多段史料都罗列了上来。
  从秦汉安南设交州,到二征之乱,到伏波将军马援入交州平叛。
  再到汉末士燮割据交州,包括今后有关安南的大量史料都罗列其中。
  一直到明成祖朱棣征讨安南,设立郡县后又撤出,这里面不仅仅包含了史书上的记录,还有明代实录和当时大臣们论述的奏章节选,密密麻麻的印了好几张纸。
  一直到点起鲸油灯,汤显祖这才读完了所有的材料,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不愧是大都督亲自出的题目啊,这些材料从多个视角聚焦了安南问题,光是读完就让人获益匪浅。
  汤显祖看完了长长的题目,他思维敏捷,很快就明白了苏泽这种新题型的用意。
  以往的策论,最大的不公平就是对寒门学子来说,想要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外,再阅读研究史书几乎是不可能的。
  书籍的价格高,更重要的是很多知识都不会大规模刊印出版,都只在一些大家族内部流传。
  而且寒门子弟也不可能和大家族子弟那样完全脱产读书,他们开蒙的时候往往都要比大家族子弟晚,大家一起卷四书五经是无奈的选择。
  这种新出现的题型,则给了一个大家族子弟和寒门子弟相对公平竞争的机会。
  因为这道题目需要的史料都已经在卷子上印出来了,考察的并不是考生的知识积累,而是对现有材料的分析能力。
  安南的历史,现状,地理,经济,气候,历朝历代对于安南的经营,明成祖时期打下安南又放弃安南的种种考量,都公平的提供给考生们。
  大家只需要根据这些材料,写出支持自己论点的策论就可以了。
  太妙了!
  汤显祖对苏泽更加的崇拜了,竟然能够想出如此绝妙的方法来筛选人才,大都督真是天才!
  收起对苏泽如滔滔江水一般的崇敬之心,汤显祖开始写自己的文章。
  作为一个十五岁的年轻人,自然是向往开疆拓土,汤显祖提起笔在稿纸上写道:
  “自古以来,安南为我中华故土。”
  汤显祖明白这道题目并不是让他罗列资料,他又写道:
  “明永乐年退出安南,概因治理安南耗费多进项少,士兵常驻安南思归,安南百姓又不心向中华,叛乱不断而军费日糜。”
  “若要不重蹈明廷覆辙,则必须要要让安南殖产兴业,让安南不成为我东南累赘,反成为东南裨益。”
  “安南百姓日足,则思叛之心日熄,安南欲富足,则中原不敢再有议弃安南者。”
  汤显祖又从安南的物产,提出以交趾糖业为基础,将安南经营成东南的粮仓和糖库。
  洋洋洒洒写完,汤显祖检查无误,誊抄完试卷走出了贡院。
  他信心满满,这次一定能取得高第,只等着放榜的日子。
  考生离场之后,申时行带领阅卷官们开始了紧张的阅卷工作。
  当一名阅卷官看到汤显祖的卷子,只觉得眼前一亮,连忙勾上圈交给另外一名同僚,这表示他推荐这份卷子中第。
  而等这位阅卷官看到下一份卷子,拍案叫绝,反复读了三遍依然觉得这篇文章极为精妙,可这份卷子上有些内容他却看不懂。
  这一次他没有交给同僚,而是直接带着卷子去找到了主考官申时行。


第427章 民族主义的觉醒
  东南科举的防作弊制度是完全照搬大明的,卷子也要经过糊名、誊抄等步骤,这位阅卷官并不知道考生的名字。
  由于苏泽亲自出的最后一道大题是新题型,申时行特意吩咐遇到阅卷官无法决断的卷子,要亲自送到他面前裁断。
  这位阅卷官拿着这份卷子送到了申时行面前。
  科举的卷子是要多名阅卷官交叉审阅的,每一个阅卷官都要在卷子上写上对这份卷子的评价,分为“通”或者“不通”。
  申时行是明廷的状元,阅读速度极快,所以他要求只要有一名阅卷官判过“通”的卷子,都要送到他这边亲自判卷。
  此时申时行正依靠在太师椅上,随意的翻看一份卷子。
  “中规中矩吧,只能算是开胃小菜,可判通。”
  只要申时行判了“通”的卷子,就会进入本次贡试的入围名单。
  本届科举一共有四百个进士名额,申时行会筛选出六百份卷子进入下一轮。
  这些卷子会送到内阁,在都察院负责督查礼部的御史们的监督下,再选出四百份卷子。
  这四百人就是本科的进士了。
  这四百份卷子会按照水平高低排序,接下来这些卷子会送到大都督府,再由苏泽决定甲等进士的一百人和乙等进士的三百人。
  虽然说东南科举取消了庶吉士,甲等的一百名在步入仕途后都是同一起点,但是读书人也向来讲究一个排名高低,在科举这场比试中,总还是要分出排名高下的。
  只要还有排名存在,那这些进士们进入各部衙门之后,这些排名总会成为别人评价的一个参考因素。
  就像是苏泽穿越前的大学生,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依然会被问及毕业的大学,好大学的毕业生也会被同事高看一眼。
  所以苏泽最后还是同意保留了三鼎甲状元、榜眼和探花的称号,这也算是对卷王前三名的名誉奖励了。
  看完了一份卷子,助手将这份卷子收起来,又递上来另外一份卷子。
  这一次申时行稍微坐正了身体,看完之后满意的说道:“此文虽然立意普通,但是文章磅礴大气,是难得一见的雄文,可佐酒!”
  “可判通!”
  申时行的助手在卷子上画上红圈,接着又递上来另外一份卷子。
  这一次申时行看完一行立刻坐正身体,他满意的说道:
  “立意深远,是本届士子中的翘楚,可为正餐,可判通!”
  申时行看完之后,阅卷官这才递上了自己手里的这份卷子。
  这份卷子是汤显祖后面的一份卷子,汤显祖的卷子没什么争议,很快就会送到申时行这边,以申时行的眼光肯定会让他通过。
  但是这份卷子就不一样了,上面很多论点都是阅卷官自己都看不懂的,所以只能送给申时行来决断。
  申时行接过了卷子,他刚刚看完了第一行,立刻站起来说道:
  “焚香!”
  阅卷官惊讶的看着申时行,只听到他说道:
  “此乃佳作,必须要焚香正心,才能体味真意!”
  申时行的助手对此也是见怪不怪了,世人都知道这位明廷的状元,东南的教育大臣是一个非常爱才的人。
  申时行在松江担任知府的时候,就以喜欢提携后进出名。
  他遇到喜欢的文章,就会废寝忘食的阅读,甚至连吃喝都会忘记。
  申时行在松江担任知府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他读到沈一贯刊登在《京师新报》上一篇文章的时候,正好到了吃饭的点。
  他新婚妻子不忍心打扰申时行看报,就制作了申时行最喜欢的苏氏点心闵饼。
  这种苏州特产的糕点,直接吃有点太淡了,申时行的妻子又配上了桂花糖,让申时行蘸着吃。
  可没想到申时行读报看文章实在是太入迷了,竟然将闵饼蘸着书桌上的墨汁吃了起来。
  等到申时行的妻子进来收盘子,才看到丈夫满嘴墨汁,连牙齿都被染黑了,不顾大家闺秀的礼仪笑了出来。
  这件事在申时行担任松江知府的时候就被传为美谈,那时候松江府的读书人经常会将自己写的文章送到申时行府上,而申时行公务再繁忙,也都会抽空看这些送来的文章。
  阅卷官也没想到申时行对这篇文章的评价这么高,等到熏香点燃之后,申时行正襟危坐,认真阅读这篇文章。
  等了良久,申时行这才慨叹一声说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55页  当前第46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66/65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