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有此文章,我东南文脉后继有人了。”
接着申时行吩咐助手道:“将这篇文章暂列第一,我想大都督肯定会喜欢这篇文章的。”
阅卷官这才问道:“申大人,属下实在愚钝,这文章中很多地方都看不懂,这才劳烦您来裁断。”
申时行不以为意的说道:“这篇文章对大都督的《三经新义》做了阐释和延伸,你看不懂也是正常的。”
阅卷官有些愧疚,自己虽然也日夜研究苏泽的理论,但是学术这个东西是看天赋的。
特别是涉及到了治国理论这个层次的东西,不是靠着钻研就能提升的。
申时行说道:“这篇文章好就好在讲对了一个问题,‘民族’。”
“民族?”
申时行说道:“为什么明成祖征服了安南,最后又被迫退出来了?”
阅卷官想到了汤显祖的文章,说道:“因为成本太高,在安南驻军要应对安南土著的反抗,设立郡县需要派驻官员和士兵,可是明廷能从安南抽取的赋税微乎其微,最后明成祖才放弃了安南。”
申时行点头说道:“从财政角度出发,你能有这个认识已经很不错了。你若是参加本次科举,也能得个榜眼了。”
阅卷官有些羞愧,他是用的汤显祖的结论,不过他还是收下了申时行的夸赞。
“但是为什么这样呢?安南既然是中华故土,为何会如此激烈的反抗呢?”
阅卷官没有能回答这个问题。
“这就是民族的作用了,因为在长期对抗中华的时候,安南发展出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团结起来反抗中原的占领,这才让明成祖的统治成本提高。”
“而当时的明廷来说,占领安南不过是明成祖南征北战的功绩之一,却要普通百姓承担千里之外的兵役,需要官吏奔赴千里之外上任,忍受安南人的白眼和反抗,当时的军方和文官自然都提议放弃安南。”
“这篇文章这句话说的好,‘明成祖征安南,反而促成了其民族意识的形成,在反抗明廷占领这面旗帜下,自明廷撤军后,安南开始了长期的去汉化进程。’”
申时行赞叹说道:“能够意识到这一点,这就不是普通的人才了。”
阅卷官依然不理解的问道:“去汉化?”
申时行说道:“在永乐年之前,安南使用的语言和文字,都是汉字,安南用的汉字和中原虽然有些小区别,但是同根同源。”
“可从明军撤出之后,安南的统治者开始不断推广一种名为‘喃字’的文字体系,这种文字已经逐步取代了汉字的地位,成为安南的官方和民间通用的语言文字。”
“这就是安南在塑造自己的民族认同,一旦这种认同根深蒂固,中原就再也无法占领安南了。”
“那时候就算是打下了安南,那安南百姓也不认同自己是中原子民,无法建立有效的统治,还会被不断的反抗拉高统治成本,最后被赶出安南。”
阅卷官惊出一身冷汗,这里就是他看不懂的地方了,没想到区区安南竟然也有这样的聪明人,这几乎是一种阳谋了。
申时行说道:“如果只是写到这一步,虽然入选前三已经没问题了,但还算不上是顶级的文章。”
“这文章妙就妙在,论述了‘民族’从何而来。”
申时行站起来,却没有直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问了一个不相关的问题:
“为什么周围所有国家,包括西方那些蛮夷,最后都选择了君主制?”
阅卷官愣了一下,任何国家都有一位君主,这几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被申时行这样发问,这似乎又没那么理所当然了。
申时行说道:“君主,就是最低限度的全民共识,最低程度的国家认同。”
“这才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了君主,文臣武将才有了效忠的对象,百姓也理所当然的奉养君主。”
“但是这种认同是脆弱的,就像是明成祖攻打安南,完成的是他个人的功绩,满足的是他开疆拓土的私欲,可对于大明的官员士兵和百姓来说,占领安南都没有什么好处,他们还要花费更多的人力财力去供养占领安南,自然就会反对占领安南。”
“因为通过君主而维系的认同是很脆弱的,东汉最终放弃西域,甚至考虑过放弃河湟,到了宋更是连燕云、南诏、西夏全部都放弃了,最后连整个北方都弃了。”
“虽然有仁人志士想要北伐,但是南宋朝廷并不积极,也正是这个原因。”
“天下都是皇帝的,打下来不过是皇帝的国土,和普通小民何干?就像是佃户不会因为主人家丢了东西而着急,也不会因为主家人买了新衣服而高兴。”
“但是大都督提出了主权在民,那就不一样了。”
“主权在民,那整个国家就是大家所有的,那即使是远在安南的土地,那也不能放弃,因为这就是我们自家的东西!”
“通过‘民族’建立的认同,要远远比君权天授的君主认同更有向心力。”
“这篇文章好就好在,预言了未来的世界。”
“我们东南的民本思想只要传播开,必然会促进周围国家乃至于全世界的思想变化,打破君主制的地位。”
“一旦‘民族认同’取代了‘君主认同’,安南形成自己的‘民族意识’,那我们就永远无法收复安南了。”
“这文章预言,想要收复安南同化安南,近一百年内是最后的机会。”
申时行感慨的说道:“这类似的理论,大都督也曾经和我们说过,大都督同样认为现在是最后的机会,所以才会在南北还没有一统的时候,就想着处理安南问题。”
“我们的敌人,不是在安南半岛上厮杀的安南南北朝,而是整个安南自身独立民族意识的兴起。”
“若是我们这一代人无法解决安南问题,那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阅卷官心悦诚服的听完了申时行的话。
申时行说道:“将这份卷子暂列第一,大都督肯定会喜欢这篇文章的。”
经过五天的紧张阅卷,最后六百份卷子被挑选出来。
接下来内阁大臣亲自批阅,在都察院御史的监督下,再次挑选出四百份卷子,这份卷子依然排名第一,汤显祖的卷子排名第二。
苏泽看完了这张排名第一的卷子也是大加赞赏,将这份卷子点为第一。
等到拆开卷子,苏泽看到了自己所点状元的名字,嘴角抽搐了一下。
这名考生有一个对当下东南非常吉利的名字——南直隶无锡顾宪成。
转眼到了放榜的日子。
第428章 填报志愿
顾宪成,和现在的汤显祖同岁,都是十六岁就从残酷的科举考试中杀出来的天才。
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时间线上,顾宪成就是明史研究领域绕不开的人物。
虽然顾宪成最终做到了吏部考功主事,累官至吏部员外郎,这并不是一个特别大的职务。
但是他被罢官之后回乡创立的东林书院,那可是赫赫有名。
顾宪成在这座书院讲学议政,培养出影响明末局势的重要力量——东林党。
不过此时的顾宪成,只是一名钻研东南新学,将苏泽视作偶像的年轻读书人。
看到本次科举的第二名,临江汤显祖,苏泽又是面色古怪。
当年苏泽在福建扬名的时候,文抄的就是汤显祖的成名作品《牡丹亭》。
当时苏泽还心中想着日后见到汤显祖,要将他收为弟子。
如今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收了汤显祖为徒了,毕竟东南开科取士,这些进士名义上都可以算是他这个大都督的学生。
苏泽不由的感慨,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都不是普通人。
而能够在史书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更是人中之龙。
顾宪成和汤显祖这样的人,在哪里都会出头。
想明白了这一点,苏泽倒是淡定了一些,既然是人才又愿意参加东南举办的科举,那他们就是愿意为东南效力了。
苏泽突然和唐太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有了一种“天下人才尽入吾彀”的豪情。
看完了内阁排出的前一百名,苏泽确认了这些卷子确实都有真才实学,就批准了本次科举的最后榜单。
汤显祖从科举考场出来之后,就一直被同乡的考生拉着在南京赴宴。
虽然这一次东南首次科举的进士人数已经远超往年了,但是今年足足有一万多考生齐聚在南京,中进士的概率还是太低了。
很多人明知道自己水平不够,依然要来南京赶考,一方面是为了见一见东南第一次科举的卷子,感受一下科举的氛围。
另外一方面就是为了结交人脉,互通有无。
汤显祖年轻又有才气,但是他为人却很低调,并不喜欢参加这种宴会。
相比之下,顾宪成就高调多了。
他不仅仅热衷于出席各种宴会,还经常在宴会上键政,畅谈天下局势,更快就在南京打起了名声。
顾宪成仿照当年徐渭等人结社的“越中十友”,也搞出了一个“吴中八友”,也在南直隶打出了名号。
等到放榜的时候,汤显祖并没有和同乡一起,而是孤身一人前往贡院看榜。
而顾宪成则在好友的簇拥下,挤到了贡院广场最中央的位置。
“中了!恭喜顾兄高中本科状元!”
张榜第一个名字就是顾宪成,就连一向恃才傲物的他也揉了揉眼睛,确定自己没看错之后,天大的喜悦包围了他。
虽说东南科举改革,前一百名的甲等进士说起来都没有区别。
但状元这个名号,在日后进入官场的时候,也是非常亮眼的资历。
众人听说顾宪成中了状元,纷纷向他道贺,广场中央更加的热闹。
挤在角落中的汤显祖,也看到自己的名字就在顾宪成下方。
当他看到被众人团团围住的顾宪成,连忙压下自己内心的喜悦,小心翼翼的离开了贡院广场。
十六岁高中状元,顾宪成风光一时无二,他一面派人向家中报喜,却谢绝了全部的宴请,闭门谢客。
汤显祖高中榜眼的消息,也在江西同乡口中传开了,汤显祖同样低调,谢绝了同乡的宴请。
第二日,礼部的官员登门,召集四百名新科进士去考试院报道。
接下来是苏泽在举行制宪会议的水晶宫设宴,所有内阁重臣都出席了宴会,对新科进士们做了勉励讲话。
唯一让顾宪成遗憾的是,三鼎甲跨马游街的仪式取消了,他作为状元也只是和苏泽交谈了两句,苏泽亲切的叮嘱顾宪成继续学习,早日通过观政结束后的选调考试。
而汤显祖却很高兴不用骑马游街了,苏泽对于汤显祖也非常热情,询问了他不少生活上的事情,还鼓励他在闲暇的时候可以尝试写写戏剧。
汤显祖有些疑惑,他家教极严,一直都在埋头读书,虽然接触过苏泽所写的戏剧,但是他也只是私下模仿苏泽的戏曲,写过一些练笔之作,从没有对外发表过,大都督又是怎么知道的?
苏泽勉励汤显祖的时候被临江同乡们见到,众人还以为汤显祖有什么佳作被苏泽读过,纷纷要汤显祖将写的戏文拿出来品鉴。
汤显祖无奈的应下来,众多同乡这才放过了他。
等到宴会结束,第二天众多新科进士们就被领到了吏部,这时候大家就到了分道扬镳的时候了。
昨天的宴会上,大家都是天之骄子,新科进士,都沉浸在科举中试的喜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