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_分节阅读_第465节
小说作者:肥鸟先行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2:34
  李如彘败退到了济州城,被暴跳如雷的李成梁亲自抽了十鞭子,又将他绑在军营外示众。
  李成梁也非常果断,立刻亲自率领明廷新军全军出动,进攻梁山。
  这边李舜臣和木下藤吉郎并没有因为一场战斗的胜利而窃喜,他们接到了济州城明廷新军全军出动的消息,立刻召集众人商议。
  李舜臣立刻下了决断,带领梁山众人转移。
  李成梁的新军可都是正规军,而且自从宋代之后沧海桑田,如今的梁山已经不是水浒传当时那个易守难攻的梁山水泊了,根本没有险要的地方可守。
  而梁山的水泊没办法守,山也不是很高,林也不是很密,李成梁全军出动,梁山根本没有一战之力。
  李舜臣将愿意跟随他的人带上,总共凑齐了两千人,举着替天行道大旗,一路向北而去。
  李舜臣原本的计划是带领梁山众人北上大沽,就可以从大沽口乘船返回东南了。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李成梁扑空了梁山之后,立刻派遣翼骑兵绕道拦截。
  李舜臣眼看着向北跑不了了,又带领部队向东突围。
  东南在山东莱州还有一座港口,如果能抵达莱州也可以乘船返回东南。
  但是李成梁却不想要放过这支让明廷新军首尝败绩的队伍,他一路上围追堵截。
  等到二月末的时候,李舜臣两千人的队伍被打散了,等到李舜臣来到海边的时候,再一清点人数,只剩下一千人。
  此时已经到了绝境,李舜臣和木下藤吉郎都非常的狼狈,他们派人一打听,自己没跑到莱州港,而是来到了山东半岛最东面的威海。
  前方就是茫茫大海,但是这支部队已经被李成梁围在了小小的海角上,李舜臣此时有了一个疯狂的计划,他再次召集众人商议。
  被官军追了一个月,所有人都非常狼狈。
  这一次李成梁将梁山众当做杀鸡儆猴的鸡,一定要扑灭梁山叛乱来威慑山东的流民。
  李成梁不接受投降,对梁山众赶尽杀绝,此时大家已经没有了退路。
  李舜臣说道:
  “威海已经被李成梁封锁了,我们想要从陆地上突围绝无可能了。”
  众人更加的绝望,李舜臣接着说道:
  “但是我们还有一条路。”
  众人抬起头盯着李舜臣,他指着东面的大海说道:“海上。”
  “海上?我们没有舰船,如何能从海上返回东南啊。”木下藤吉郎问道。
  李舜臣说道:“没有大船自然是没办法返回东南,但是谁说我们要去东南的。”
  “不去东南去哪里?”
  李舜臣展开地图说道:“朝鲜!”
  “什么?”
  李舜臣说道:“如今是三月份,海上刮的是东风,威海到朝鲜的距离很近,朝鲜附近就经常有威海附近的渔民去捕鱼,渔船都能过去,我们只要建造简陋的小船就能飘过去。”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没人想要去朝鲜,但是现在梁山众人已经被李成梁团团围住,似乎也只有这么一条路了。
  紧接着,李舜臣带领众人砍树伐木,又将附近能用的木头全部都拆了,建造了一些简陋的小船。
  有的甚至都不能算是船,只是将一些木筏子连接在一起,然后拖在小船后面。
  李舜臣又搜索了附近的渔船,将这支简陋的船队用绳索连接在一起,然后带上全部的武器和补给,乘上了这些小船。
  天公作美,梁上众人一上船就刮起了东风,小船木筏载着这么一千人,从威海向东面的朝鲜飘去。
  等到李成梁带兵杀过来的时候,只见到了海滩上被梁山众人抛弃的物资,李成梁怒不可遏,只好带着明廷新军继续去镇压山东的其他流民叛乱。
  明廷新军毕竟是明廷花了大力气培养的军队,李成梁亲自指挥,山东的流民军一个接一个的被扑灭。
  虽然流民军被扑灭,但是山东已经千疮百孔,更多的人失去了土地变成了流民,更关键的是今年山东的春耕也都耽误了。
  李成梁只能一边向明廷写奏章要求粮食,一边召集山东地方民政官员让百姓补种春种,可今年秋季山东粮食欠收已经成了定局。
  正在推行新政的张居正接到了山东的捷报,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虽然李成梁很轻易的镇压了山东流民起义,可是却消耗了大量的补给和粮食,进一步加大了朝廷的负担。
  可是张居正却无法斥责李成梁什么,如果是他在李成梁的位置上,也不能保证比李成梁做的更好更果断了。
  张居正只能派遣使者慰劳李成梁,又给新军记了一波赏赐,将李成梁推荐晋升的名单照单全收。
  张居正曾经和李成梁在山东的时候有过不愉快,原本明廷上的投机者还指望张居正和李成梁发生冲突,削弱张居正的权威。
  却没想到两人这一次合作无间,根本没有闹出任何的矛盾。
  这下子那些投机者只能再次低下头,在张居正这个强势的丞相领导下继续推行新政。
  张居正将兴办新式工坊的权利下放给各地督抚,紧接着又亲自举行了这一届的春闱。
  这一次春闱足足录取了五百名进士,这还是在传统卷王省份南直隶、浙江、福建、江西全部都不参加的情况下,北方各省进士的数量第一次超过了南方。
  其中陕西成了这一次春闱的最大赢家,虽然总人数上陕西进士的数量不如北直隶,但是科举一二甲中,陕西人位列本地春闱的第一,状元和探花都是陕西人。
  本次春闱还有一个特殊之处,那就是皇帝没有主持最后的殿试,而是由张居正亲自现场出题,考的策论题目自然是如何推行新政。
  就连朝廷最重要的开科取士,都没有任何一个皇室成员参与,整个明廷对于张居正的权势更加畏惧,甚至私下都传说张居正有篡位的想法。
  不过张居正倒是真的没有篡位的想法,他还在为推行自己的新政焦头烂额。
  户部总算是发行了一批新银元和铜钱,虽然成色不足,远远比不上东南的银元好用,但是好歹将银钱流通了起来,保住了大明朝廷的财政运转。
  要不说人的潜力还是无穷的,在张居正的恐吓下,明廷的户部侍郎黄秉坤一方面拿出自己的家财,再加上从户部下各工坊抽取的银钱,总算是将铸币工坊运转的本钱给凑齐了。
  黄秉坤对于市面上银钱不足的情况,想出的解决办法就是融化东南发行的银元,改铸成掺杂了铅和倭铅的大明银元,再通过大明官府投放到市场上。
  这一招也算是歪打正着,虽然进一步败坏了明廷的财政信用,可是倒也挽救了明廷摇摇欲坠的经济。
  一枚成色足的东南银元,可以改铸成十枚大明银元。
  缓解了京畿地区的钱荒之后,户部更是尝到了甜头,更多的铸币工坊被建造起来,甚至成了明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张居正虽然知道这样做是饮鸩止渴,但是现在变法到处都要花钱,只能默许了黄秉坤的行为,甚至还偷偷嘉奖了黄秉坤。
  就在明廷继续折腾的时候,东南的读书人齐聚南京,东南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即将举行。


第426章 汤显祖考申论
  东南第一次开科取士,南京城内汇聚了从各省前来参加这次科举的读书人。
  整个南京城内的客栈全部满员,来晚的士子要么投宿寺院道观,要么就只能租住民宅了。
  其实在去年的时候,就有大量的读书人聚集南京了,只是这一次的规模更大。
  东南去年的政策,凡是有功名的读书人,通过国子监的入学测试,就能够成为监生。
  在国子监完成学业,修完规定的学分之后,再根据绩点和专业成绩来决定就业分配的方向。
  虽然在苏泽看来,这种选拔体系和培养体系更加的科学,但还是拗不过历史和时代巨大的惯性。
  大量读书人依然不肯入监,参加科举才是正途,这是这个时代读书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想法,入监授官都是不入流的“邪路”。
  苏泽也无法大部分人的看法,而且东南确实很缺乏官员,只能继续开科取士。
  只不过这一次科举,苏泽依然有自己的坚持。
  首先是科举的内容,虽然苏泽很不喜欢八股文,但是依然要承认大部分读书人一辈子都在钻研八股文,如果贸然改变科举的内容,会引起巨大的混乱。
  而且统一的考试范围,也是对整个读书人群体的最大公平。
  作答的格式依然是八股文,但是考试的大纲则改为了《三经新注》上的新学。
  对于这一点,从苏泽建立大都督府,出版《三经新注》这一天开始,整个东南的读书人就已经有了思想准备,地方上的官学和私人书院早就开始讲授《三经新注》了,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但是和明廷考上进士就一步登天不同,东南的科举只是拿到了官场的入场券。
  这一次的科举录取人数是四百人,前一百人为甲类,后三百人为乙类。
  甲类可以直接进入七部、五寺和两监的部门工作,但并不是直接授予具体官职,而是授予“见习”的职位。
  见习享受九品官员的待遇,可以领到薪水,见习的期间为一年,一年之后还要参加各部门的内部考试,是为“选调”。
  按照东南内阁的新规定,七部五寺两监的官员,从以下三类人群中选拔,参加“选调”考试,通过选调考试的可以成为七部五寺两监的正式官员。
  第一类就是原本在这些部门工作的吏员,工作年限达到三年的,三年考评都是优秀的可以获得推荐参加选调考试。
  第二类是国子监定向规培的监生,完成国子监的学习之后可以授予州府县的职位,但是要进入七部五寺两监,则需要再参加定向的规培。
  比如想要进入户部工作的监生,需要参加有关财政税收等算学内容的规培学习,完成规培才可以参加户部的“选调”考试。
  第三类就是甲类进士了,甲类进士完成一年“见习”之后,就可以直接参加“选调”考试。
  也就是说在理论上,进士出身、监生出身和吏员出身,想要进入七部五寺两监,都必须要通过“选调”考试,而只要通过“选调”的就站在同一起跑线了。
  甲类进士比起前两种的优势在于,如果在见习部门的选调考试没有通过,可以选择继续在本部门见习一年,或者选择其他部门重新见习。
  而吏员和定向规培的监生,则只能一直报考所在部门的“选调”考试。
  而“选调”考试的内容,自然就不是八股文了。
  主要都是以相关部门的实务为主,加上策论和政论的题目,因为选调考试的目标人群已经不是全体读书人了,而是现在或者未来的官员,所以必须要贴近工作实务。
  不过选调考试虽然是各部门分开考试,但是所有的题目都由教育大臣领导礼部下的考试院统一出题,统一批改,杜绝各部门内部舞弊私授官职的可能。
  后三百人的乙类进士,同样要和国子监监生、地方上的吏员一起竞争地方上的职位。
  地方上的职位则以省为单位出题,而且东南的官员体系也不会给新进士直接授予县令这样重要的职位,往往是从学政、县尉这些基层的官员开始做起。
  对于这样一次科举考试,东南读书人们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相比明廷的一步登天,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事情不可能再发生了。
  即使是前一百名的甲类进士,也需要完成见习期,还要通过选调考试才能成为七部五寺两监的正式官员,接下来还有漫长的升职之路,才有可能做到文管体系的高级官员。
  而且东南已经明确取消了包括现任官员在内的,进士、举人、秀才的免税免役特权。
  但是喜的是如今整个东南的官制初设,到处都缺官缺人,苏泽又扩大了各级官府的编制,增加了进士录取的人数。
  如果考不上进士,还可以去考国子监,完成国子监的学业也同样能够进入官僚系统,就是需要耽误更多的时间学习。
  实在不行还可以去做吏员,也有从吏员转为官员的上升途径。
  这和以前大明只有科举一条路,所有人都去卷科举不同,只要是肯读书肯做事,反而更有出头的机会。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55页  当前第46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65/65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